一、简论陈独秀与大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赵立彬[1](2021)在《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刍议》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即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因应时代潮流和中国革命实际,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事业及活动、特别是国共合作的实际工作,主要在广州;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民众工作、军事工作,基本上是围绕以广州为中心的国民革命运动而展开;党的路线、政策、经验、认识以及领袖人才的锤炼,对后来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瑞金时期、延安时期之前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奠基性历史阶段。
许瑞轩[2](2021)在《分歧与合作:基于马林与陈独秀关系对中国革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若玢[3](2021)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研究(1922-192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2-1925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承担起领导全国青年的重任,发舆论先声,尽宣传之力,运用多种方式培育青年成长,引导青年运动,凝聚青年力量。20世纪20年代国内外形势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舆论宣传工作提供现实需要与现实可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传统文化及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思想提供理论资鉴。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集结了一批早期有志青年,以施存统、恽代英、张太雷为代表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核心人物应时代呼声发挥了舆论领袖、榜样模范作用;《先驱》《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报刊,宣传马列主义、分析国情时事、报道青年运动,充分发挥其舆论宣传主要阵地的作用;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舆论宣传主要活动,关注工人、学生、农民等多个青年群体,运用多种舆论宣传策略塑造青年形象、引领青年思想、激扬青年情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工作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当代中国共青团舆论宣传工作提供资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重视舆论领袖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聚焦青年群体,树立青年远大理想;提升宣传实效,多维凝聚青年力量。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深入探析,有利于舆论宣传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有利于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对青年的组织与引导作用。
潘何琴[4](2021)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革命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词,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过程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部分。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现实处境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毅然扛起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大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并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此后,不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亦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使命,保持革命底色,发扬革命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观的逐步形成和深化,并反过来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理论武器。20世纪末期以来,“革命过时论”“告别革命”之声甚嚣尘上,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环境及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光荣使命,继续深挖革命观的时代内涵,发扬伟大革命斗争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必然,也是现实境遇的必然。要在新的时代特征中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弘扬优良革命精神首先必须弄清楚中国共产党革命观的来龙去脉,需要对中国共产党革命观何以能形成及如何形成有清晰的认知,中国共产党早期是如何认识革命,如何在探索革命的道路上形成对革命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从而不断推进革命的进程。基于此,文中通过思想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的演进轨迹,厘清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萌芽、形成和发展,归纳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基本内容,进而探析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作出总体评析。在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运动带来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工人阶级革命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崛起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骨干,加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革命观的流传和近代革命思想的产生及传播,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形成条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在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的争论中看到了革命是破解中国社会困境的重要手段,初步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初步探讨了组建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目的、革命的意义、革命的主体等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对革命任务的确定、革命纲领的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的提出和革命工作的转变,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的对象、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革命动力和革命策略等形成了基本正确的认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形成。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深化了对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工农联盟、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等问题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主要包括认清了中国革命对象、任务、性质和前途,基于对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正确判断了中国革命的动力,进而明确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党在中国革命中的斗争策略,初步把握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关键,基本辨别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深刻理解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水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个人情感等主观因素,加上中国社会矛盾的频发复杂和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等客观因素和来自共产国际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经历了曲折性、反复性和艰难性的过程。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初步思想成果,是在经历种种思想斗争和现实斗争中集全党智慧的共识,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学评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观,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总结早期革命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既是对党史观的科学回应,也是对当今现实问题的时代回应。
丁红岩[5](2021)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征程的开创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恒久发展的源头所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元素和基本经验。在异常艰辛的革命斗争中,早期共产党人积极传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并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思想成果,写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发展历程,深刻理解其理论成果,可以帮助我们重现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体图景,深化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性意义的认知,澄清一些人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误差和偏颇。与此同时,对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探寻和总结,能为我们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和思路启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特定的条件和基础上生成的。20世纪初,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统治下,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全面觉醒,急于“救亡图存”的中国人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理论武器;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与弊端充分暴露,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重心东移,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在两制并存的复杂局势下经过反复的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党之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关注和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萌生了“相结合”的思想意识;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理渊源、社会理想、价值目标、实践理性等多方面的融通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能够顺利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经历了准中国化、正式开启、艰辛推进三个阶段。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进步社团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者队伍日益强大,工人阶级逐渐觉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组织主体、思想主体、阶级基础逐渐完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和使命,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国共合作后,在不断总结国民大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认识逐步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艰难中曲折发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相对丰硕的理论成果。虽然此时中国共产党刚刚创建,但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对关乎革命前途和命运的社会性质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对象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妇女解放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有些问题的认识相对青涩,理论阐述尚待提升,但是这一时期的理论思考构筑了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雏形,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准备了丰厚的思想养料。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它开启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征程,奠定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基石,铺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基础,推进了中国革命领袖主体的生成。总体看来建党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了“举什么旗”和“建什么党”的问题。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汲取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理论自信、强化问题意识、树立世界眼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结合,在创新发展中实现筑梦伟业。
王婷婷[6](2021)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研究(1920-1927年)》文中认为本文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研究(1920—1927年)》为题,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作为研究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情况的新角度。在意识层面来讲,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是早期共产党人世界观的一种体现。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对国际形势的密切关注。同时,早期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是引导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向前发展的思想动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简要阐明:中共成立前,中国的先进分子积极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法。这些先进分子以自己的“文字”为武器,针砭时事,提出对国际形势的新看法。他们通过创办刊物、发表文章、出国留学等方式让中国民众更多地了解国际社会的新状况。五四运动爆发后,这些进步分子意识到帝国主义势力侵略中国的本质,他们立足中国国情,强烈批判帝国主义,从精神上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这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先进分子先后组建了新民学会、国民社、少年中国学会以及觉悟社等进步社团,还在全国创建共产主义小组。这些先进分子中的一部分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人才与组织基础。先进分子的国际意识初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两大阶级对抗格局初步显现。中共密切关注两大阶级对抗格局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态度影响到了中共相关政策的实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由意识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如: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共二大上提出了明确的反帝革命纲领,将反帝的内容作为此阶段中共争取民族革命的主要目标。同时,中共发动的反帝运动鼓舞了世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反抗斗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增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由初显到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愈发宽阔,他们关注国际动态,用开放的眼光接受国际新事物与新变化。他们立足本国,反对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将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发展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同时,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备受鼓舞,进行了民族解放运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指导下,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取得了实际的成果。综上所述,中共成立前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国际意识是意识领域中具有独特性的革命成果,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是一种涵盖中国国情、与国际社会接轨,促进双方向好发展的“良药”。
张彤[7](2021)在《“左”倾错误对大革命失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良玉[8](2020)在《关于大革命史的一项政治文献学研究——“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再讨论》文中研究指明关于大革命的失败,曾经有九份中共的重要政治文献作出过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有些结论已经被摒弃,"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则是至今仍未改变的定论。中共的历史文献,特别是某些重要文献,是中共赖以进行政治教育和党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中共历史研究中,政治文献学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前提。弄清楚各种政治文献产生之际的复杂社会历史环境,以及后来变化的现实形势所添加的时代因素,准确分析它们的思想政治内容,是正确理解中共的政治文献,正确理解中共历史,提高中共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公信力的需要。本文通过对这九份重要政治文献的研究,讨论陈独秀的问题,建议不再使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这个概念。
查芳灵[9](2020)在《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是中国思想史上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不已的时代。陈独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与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代表人物与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创始人,两种真正发生重大影响的西方文化思潮——进化论和唯物史观同样对其思想演变产生显要作用,使其主体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经历了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重要转变。进化论在欧洲具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形态多样。由于近代中国客观实际的现实需要,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更为关注在社会历史发展领域具有充分解释力和适用性的社会进化论。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肇始于严复意译的《天演论》,历经维新派、革命派等不同主体的理解、传播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满足了希冀和主张“变革”的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全新意识形态的需要。进化论在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其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人传统世界观、历史观的冲击,成为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理论基础,以及激发自由、科学、民主、理性等启蒙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作为当时中国思想界影响力最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化论同样对陈独秀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思想具有浓厚的进化论色彩,彰显出强烈的革命性。青年陈独秀带着真挚的爱国热忱踏上救国征程,将如何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时局作为其思考的核心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极力推崇进化论,认为进化论是“宇宙之根本大法”,是“人心划然一新者”,进化论也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的主要理论依据,他围绕历史观、伦理观、人生观等阐述了一系列观点,在运用进化论探究中国出路,抨击旧思想、旧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进化论的唯物性和能动性原则。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陈独秀的思想经历了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演进与转变。这是环境、社会、实践等外部原因和个人阅读、研究、经历等内部原因合力之作用。根据对陈独秀文集、书稿等史料的梳理与研究,力求刻画清楚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实现的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思想转变的轨迹。在《劳动者底觉悟》中,陈独秀高度评价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彰显出群众史观的萌芽。在《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中,陈独秀初释剩余价值思想并运用剩余价值思想研究中国工人问题。《谈政治》则表明陈独秀已认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在《社会主义批评——在广州公立法政学校演讲》中,陈独秀论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选择怎样的社会主义。在1922年4月发表的《马克思学说》中,陈独秀系统阐释对马克思学说的认识与理解,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劳工专政”等,着重论述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说的内在统一性,批驳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马克思的两大精神》中,把握马克思的两大真精神。思想转变有其复杂的原因,离不开特定的外部历史环境,同时,追求个体解放和社会民主的前后贯通性、新文化运动对进化论的反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是陈独秀实现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陈独秀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理论要义,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要旨有二”,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人类文化与社会制度变化的规律、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国家论、政党学说等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总体上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原意,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中国人对唯物史观的最初认识与理解,促进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与李大钊、蔡和森、李达等共同为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通过解析陈独秀对于唯物史观的阐释,以点带面,试图勾勒出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初传播的图景。与此同时,陈独秀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分析和探索。一是关于如何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具体国情,剖析中国社会问题,正确定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是关于如何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认为中国革命须分两步走,具体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三是运用唯物史观剖析当时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各派别,在道路之争中,明确指出中国应选择与实行苏俄式社会主义道路;四是关于推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主导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启发和唤醒无产阶级的觉悟,组织工会开展工人运动,以及联络革命的资产阶级展开民主革命等。作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人物,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实现的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思想转变不仅影响了个人的人生轨迹,更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这一思想转变作历史评价,可以看到,不论是价值理想层面上赋予启蒙新的精神内容,促进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或是学理层面上阐释和宣传唯物史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还是实践层面上领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拉开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问题的帷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受到个人、时代、国际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其思想转变还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认知还存在简单化、机械化之处等等。但从整体上看,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实现的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思想转变,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革命的结合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已经百年有余。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中国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早已不同往日,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回望历史,如果没有陈独秀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最初的积极选择和阐释,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客观实际的结合,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成就。在新时代的今天,重新理性审视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转变的这段历史,厘清其思想转变的脉络和轨迹,努力展现出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面貌和内在规律,从一个维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供丰富思想资源。
何佳钦[10](2020)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寸铁”栏目研究 ——以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团报刊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大革命时期创办的《前锋》月刊、《向导》周报和《中国青年》是中共早期重要理论刊物,三种期刊中共同设置的“寸铁”栏目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党员和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通过“寸铁”栏目,中共宣传了自身的政治主张,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进而推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寸铁”栏目自设立后,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宣传:一是分析探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宣传国民革命运动,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其中;二是关注工人、学生运动,揭露工人阶级生存状况、揭发隐藏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工贼,引导学生运动保持正确的行进方向;三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礼教和中外宗教对民众的压迫与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四是批判以中国社会党、国家主义派等为首的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在同反动思想的论战中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寸铁”栏目在登载短文发表时评的过程中,逐渐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是短小精悍,揭示道理入木三分,具有极强的批判性与战斗性,为中共通俗化宣传提供了良好材料;二是旁引博证,用丰富的材料和灵活的笔法,深入浅出地将政治宣传融入进生活,使文章可读、耐读,进一步增进短文的战斗力;三是紧跟时事,结合最新材料及时响应中共政治宣传方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入研究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团报刊中的“寸铁”栏目,对于深化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丰富“寸铁”栏目的文本研究和中共早期期刊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寸铁”栏目集中反映了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政策纲领的宣传,对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批驳以及对封建礼教和中外宗教的抨击,总结“寸铁”栏目设置的经验及栏目特色,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将满100年的今天,有益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脉络,更好地应对当代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更好地在新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简论陈独秀与大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陈独秀与大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党史分期看“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 |
二、中共革命重心的南移 |
三、广州在中共革命早期的持续重要性 |
四、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的阶段独特性 |
五、广州时期对后阶段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意义 |
结论 |
(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研究(1922-1925)(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研究 |
1.3.2 对舆论宣传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逻辑与理论资鉴 |
2.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逻辑 |
2.1.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与发展 |
2.1.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现实需要 |
2.1.3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现实可能 |
2.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理论资鉴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舆论宣传思想 |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舆论宣传思想 |
2.2.3 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舆论宣传思想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核心人物 |
3.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核心人物的舆论宣传 |
3.1.1 施存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宣传 |
3.1.2 恽代英关于青年革命的舆论宣传 |
3.1.3 张太雷关于国内外时事的舆论宣传 |
3.2 核心人物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作用 |
3.2.1 勇担舆论领袖,加强青年理论武装 |
3.2.2 成为榜样模范,坚定青年政治方向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 |
4.1 《先驱》《中国青年》舆论宣传的主要内容 |
4.1.1 宣传马列主义,抵制宗教渗透 |
4.1.2 分析国情时事,宣传党团决议 |
4.1.3 报道青年运动,关注青年生活 |
4.2 《先驱》《中国青年》舆论宣传的策略 |
4.2.1 明确而清晰的舆论宣传原则 |
4.2.2 具体而多样的舆论宣传目标 |
4.2.3 新颖而灵活的舆论宣传风格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主要活动 |
5.1 舆论宣传活动的主要内容 |
5.1.1 组织工人运动: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例 |
5.1.2 领导学生运动: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例 |
5.1.3 关注农民运动:以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例 |
5.2 舆论宣传活动的策略 |
5.2.1 聚焦典型,多角度塑造青年形象 |
5.2.2 聚焦内容,多层次引领青年思想 |
5.2.3 聚焦过程,多形式激扬青年情绪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评价及当代启示 |
6.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评价 |
6.1.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贡献 |
6.1.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的历史局限 |
6.2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对共青团舆论宣传的当代启示 |
6.2.1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重视舆论领袖力量 |
6.2.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
6.2.3 聚焦青年群体,树立青年远大理想 |
6.2.4 提升宣传实效,多维凝聚青年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一)基本思路 |
(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主要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形成条件 |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
(一)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运动 |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形成的主体条件 |
(一)中国工人阶级革命主体意识的觉醒 |
(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崛起 |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形成的思想来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 |
(二)中国传统革命观 |
(三)近代革命思想的产生与传播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演进轨迹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共产党革命观萌芽的影响 |
(一)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之争 |
(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初步相结合 |
(三)无产阶级政党组建的初步探讨 |
小结 |
二、党的创立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观的形成 |
(一)党的成立和革命任务的确定 |
(二)党的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
(三)党的二大和民主联合战线的提出 |
(四)党的工作重心从工人运动到国民革命的转变 |
小结 |
三、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观的发展 |
(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与发展 |
(二)党的四大和民主革命领导权的提出 |
(三)党的四大和工农联盟思想的确定 |
(四)深化对暴力革命与武装斗争的认识 |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基本内容 |
一、对中国革命对象、任务、性质和前途的认识 |
(一)中国革命的对象 |
(二)中国革命的任务 |
(三)中国革命的性质 |
(四)中国革命的前途 |
(五)认清中国革命基本要素的深远影响 |
二、对中国革命动力的判断 |
(一)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二)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
(三)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
(四)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者 |
(五)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
(六)认识中国革命各个阶级力量的深远影响 |
三、对中国革命斗争策略的明确 |
(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二)建立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统一战线是革命的策略 |
(三)“党内合作”是国共合作采取的策略形式 |
(四)保持党的独立性是“党内合作”的原则 |
(五)确立国共合作策略的深远影响 |
四、对中国革命关键的把握 |
(一)革命领导权 |
(二)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
(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民主革命领导权 |
(四)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关键及意义 |
五、对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的辨别 |
(一)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二)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形式 |
(三)工农兵武装是斗争的主要组织形式 |
(四)正确认识中国革命依靠武装斗争的深远影响 |
六、对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理解 |
(一)中国革命的时代定位 |
(二)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
(三)加强中国无产阶级与世界无产阶级的联系 |
(四)准确把握革命世界性范畴的深远价值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影响因素 |
一、主观因素: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水平与个人情感 |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水平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亲苏情感 |
二、客观因素:中国社会矛盾与国内革命形势 |
(一)中国社会矛盾的频发与复杂 |
(二)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与发展 |
三、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影响 |
(一)积极作用 |
(二)消极影响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总体评析 |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历史贡献 |
(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 |
(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 |
(三)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指明方向 |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历史局限 |
(一)对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认识不足 |
(二)对党建立武装力量的领悟不够 |
(三)对农民土地问题的理解不深 |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 |
(一)深刻把握中国国情是认识中国革命问题的现实依据 |
(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是分析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基础 |
(三)化解党内意见分歧达成党内共识是统一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步骤 |
四、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的时代关照 |
(一)坚守革命理想,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
(二)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三)运用统一战线重要法宝,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
(四)拓展革命的时代内涵,正确认识和科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五)总结历史经验,推进新时代的伟大斗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价 |
三、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时限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与基础 |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内环境 |
(一)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
(二)中国社会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十字路口 |
(三)中国人民主体性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环境 |
(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格局重构 |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心东移 |
(三)国际思潮博弈中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 |
三、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
(一)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阐述 |
(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创新论断 |
(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相结合”的思想前瞻 |
四、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脉相承 |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理想契合 |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目标相似 |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理性相通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轨迹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1919-1921) |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
(二)进步社团的创建培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主体 |
(三)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形成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体 |
(四)工人阶级的成长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级基础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式开启(1921-1924) |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 |
(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 |
(三)中国工农运动的勃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推进(1924-1927) |
(一)建立民主联合战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步探索的必然选择 |
(二)推进国民革命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方式 |
(三)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一、社会性质问题理论 |
(一)“半殖民地”学说的中国化 |
(二)“半封建”学说的中国化 |
(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联壁创新 |
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理论 |
(一)中国革命性质问题 |
(二)中国革命阶段和革命前途问题 |
(三)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
(四)中国革命的动力构成问题 |
三、党的建设理论 |
(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装 |
(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建设强固精密的坚强组织 |
(三)中国共产党必须锻造铁的纪律 |
(四)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
四、武装斗争理论 |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方式 |
(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正规的革命军队 |
(三)武装斗争必须坚持人民战争 |
(四)武装斗争必须加强军队自身的建设 |
五、妇女解放理论 |
(一)“四条绳索”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
(二)工农劳动妇女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锋和主力 |
(三)建立妇女联合战线是妇女解放的基本途径 |
(四)参加国民大革命是中国妇女解放的现实任务 |
注释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启示 |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地位 |
(一)开启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征程 |
(二)奠定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基石 |
(三)铺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基础 |
(四)推进了中国革命领袖主体的生成 |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在加强党的建设中推进同心筑梦新征程 |
(二)坚持理论自信,在多思潮互动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
(三)强化问题意识,在破解社会重点难点课题中推动实践发展 |
(四)秉持世界眼光,在加强国际合作中汲取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
(五)坚持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研究(1920-192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说明 |
第一章 中共成立前先进分子的国际意识初显 |
一、先进分子对国际潮流的认知 |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开放意识 |
(二)进步分子的留学经历与访俄印记 |
二、五四运动与先进分子的民族觉醒 |
(一)五四运动中先进分子对帝国主义的谴责 |
(二)进步社团改造中国与世界之理念 |
三、意识形态辨析与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
(一)先进分子对意识形态的辨析 |
(二)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
第二章 中共成立后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增强 |
一、世界两大阶级对抗格局初显 |
(一)以华盛顿为核心的帝国主义势力之协同侵略 |
(二)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世界被压迫民族之联盟 |
二、中共反抗帝国主义势力之行动 |
(一)中共“二大”与国际对策之提出 |
(二)中共对帝国主义侵略之批判 |
(三)中共发动反帝运动风暴 |
三、中共与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的互动 |
第三章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国际意识之评析 |
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特征 |
(一)视野宽阔,开放意识 |
(二)立足本国,辨析敌友 |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国际意识之历史影响 |
(一)推动了中国与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
(二)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关于大革命史的一项政治文献学研究——“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再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9)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总体架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总体架构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进化论与中国近代启蒙运动 |
一、进化论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
(一)进化论及其在欧洲的发展 |
(二)进化论传入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 |
(三)进化论传入近代中国的思想背景 |
二、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于进化论的译介与传播 |
(一)严复的天演进化思想 |
(二)维新派的进化论思想 |
(三)革命派的进化论思想 |
(四)互助主义进化论传入中国 |
三、进化论在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
(一)对传统世界观、历史观的冲击 |
(二)奠定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理论基础 |
(三)激发自由、科学、民主、理性等近代启蒙精神 |
第二章 陈独秀前期思想中的进化论因素 |
一、陈独秀对进化论的总体认识和唯物论发展 |
(一)青年陈独秀的人生经历 |
(二)“宇宙之根本大法” |
(三)带有进化论色彩的唯物论 |
二、陈独秀进化论的历史观 |
(一)“人类文明之进化,新陈代谢” |
(二)“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 |
(三)“所不同者,吾人有自动的发展力耳” |
(四)“革命者,一切事物革故更新之谓也” |
三、陈独秀带有进化论色彩的伦理观 |
(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
(二)“道德之为物,应随社会为变迁” |
(三)“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 |
四、陈独秀人生观中的进化论因素 |
(一)“青年之精神界欲求此除旧布新之大革命,第一当明人生归宿问题” |
(二)“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
(三)“幸福之为物--必兼个人与社会以为量” |
第三章 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思想转变 |
一、“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
(一)群众史观的萌芽 |
(二)初释剩余价值学说 |
(三)认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
二、“我是相信唯物史观的” |
(一)论证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选择怎样的社会主义 |
(二)形成较完整的唯物史观思想体系 |
(三)把握马克思的真精神 |
三、陈独秀思想转变原因的理性审视 |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省思 |
(二)追求个体解放和社会民主的前后贯通性 |
(三)新文化运动对进化论的反思 |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 |
第四章 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理论解说 |
一、唯物史观“要旨有二” |
(一)“人类文化之变动” |
(二)“社会制度之变动” |
(三)“唯物史观派”的巨子 |
二、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
(一)阐述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 |
(二)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内在统一 |
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
(一)劳工专政思想 |
(二)国家观 |
(三)政党论 |
第五章 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
一、对中国特殊社会性质的定位 |
(一)剖析中国社会问题 |
(二)定位中国社会性质 |
二、对中国革命性质的分析 |
(一)中国革命须分“两步走” |
(二)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析和选择 |
(一)社会主义道路之争 |
(二)选择苏俄式社会主义道路 |
四、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推进 |
(一)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 |
(二)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无产阶级觉悟 |
(三)组织工会开展工人运动 |
(四)联络革命的资产阶级展开民主革命 |
第六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思想转变的历史评价 |
一、启蒙的革新:促进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在中国的确立 |
(一)赋予启蒙新的精神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 |
(二)以思想论战促进中国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辨明和追求 |
二、从零星到聚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一)总体把握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 |
(二)组织《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
三、由理论到实践:拉开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问题的帷幕 |
(一)领导创建中国共产党 |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 |
四、思想转变的历史局限 |
(一)尚未彻底摆脱进化论因素的影响 |
(二)忽视对辩证法的学习与研究 |
(三)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缺乏深刻、科学的认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寸铁”栏目研究 ——以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团报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概念界定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空间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共期刊中的“寸铁”栏目概述 |
一、“寸铁”栏目的设置 |
(一)《前锋》月刊中的“寸铁”栏目 |
(二)《向导》周报中的“寸铁”栏目 |
(三)《中国青年》中的“寸铁”栏目 |
二、“寸铁”栏目的作者情况 |
(一)《前锋》月刊中的“寸铁”栏目 |
(二)《向导》周报中的“寸铁”栏目 |
(三)《中国青年》中的“寸铁”栏目 |
三、“寸铁”栏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探索 |
(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思想 |
(二)宣传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
(三)宣扬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第二章 “寸铁”栏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
一、宣传国民革命运动 |
(一)宣传反对帝国主义 |
(二)宣传反对封建军阀 |
二、关注工人、学生运动 |
(一)教育引导工人阶级 |
(二)关注学生运动 |
三、反对封建礼教和中外宗教 |
(一)反对封建礼教 |
(二)反对中外宗教 |
四、批判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
(一)批判中国社会党 |
(二)反对泰戈尔“西方物质文明,东方精神文明”说 |
(三)反对国家主义派 |
第三章 “寸铁”栏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色、历史局限与当代价值 |
一、“寸铁”栏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色 |
(一)短小精悍,集批判性与战斗性于一身 |
(二)旁征博引,用丰富的材料和灵活的笔法增强战斗力 |
(三)紧跟时事,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二、寸铁”栏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局限 |
(一)部分短文内容过于主观 |
(二)重宣传轻实践引发各界批评 |
三、“寸铁”栏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价值 |
(一)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二)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三)以制度保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坚强后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简论陈独秀与大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刍议[J]. 赵立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分歧与合作:基于马林与陈独秀关系对中国革命的研究[D]. 许瑞轩.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舆论宣传研究(1922-1925)[D]. 王若玢. 浙江大学, 2021(01)
- [4]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观研究[D]. 潘何琴.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丁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意识研究(1920-1927年)[D]. 王婷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左”倾错误对大革命失败的影响研究[D]. 张彤. 长安大学, 2021
- [8]关于大革命史的一项政治文献学研究——“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再讨论[J]. 李良玉.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0(06)
- [9]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转变研究[D]. 查芳灵.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寸铁”栏目研究 ——以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团报刊为中心[D]. 何佳钦.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陈独秀论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论文; 大革命时期论文; 工人运动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