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_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_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地位论文,旅游文化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文化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理论的建设亟待完善。本文论述了旅游文化的内涵、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旅游活动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相始终;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与此相适应,旅游文化的研究也正在向纵深发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亟待建设和完善。因此,深入探讨旅游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在我国先秦典籍中称为“观光”。《易经·观卦》中“观国之光”的爻辞,就是观瞻一个国家或地区优美的风景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它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个部分,是一个人生命系统的开放和拓展,它能导致人们性格的补充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相始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西周时穆王西游的故事。据《穆天子传》载,这位意气风发的君王,对当时传说中的西王母之邦羡慕不已,于是率领大批随从,驾八骏,跋山涉水,直达其向往胜地——西王母之邦,并与西王母作了愉快的会谈。虽然至今仍有人怀疑《穆天子传》的史料真实性,但也不能断然否认周穆王的这次西游。此外,在《淮南子》、《山海经》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记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周围未知环境的探寻和求索的强烈愿望。是早期人类渴望旅游的复杂思维活动的写照。

近现代意义的旅游,肇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现代化喷气式飞机的应用和国际航线的增加,世界范围内的旅游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也成为一个经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

旅游,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经济是旅游得以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旅游虽然不以从事经济活动为目的,但却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旅游者为达到和实现他的目的,对旅游过程中的行、吃、住、游、购、娱各方面在经济上作必要的花费,而且社会也必须为这种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地相互影响而成为一个整体。因此,也可以说,旅游是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社会活动。发展旅游业,能够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上海市为例,自1979年至1994年的16年间,累计接待入境游客115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5亿万元人民币。1995年,上海旅游业创利达87亿元外汇人民币,在上海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把旅游活动说成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旅游者来说,经济在旅游活动中起保障作用,仅仅是物质条件,文化和精神享受才是主要目的。因此,只有文化介入和沟通的旅游,才能摆脱单纯的旅行活动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但是,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

旅游文化最早伴随着旅游活动而产生,但它形成之后,就相对独立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显露出自己的个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它覆盖和包罗了与旅游业相关的一切文化事业,文化研究和文化环境。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熔汇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满汉全席、孔府家宴是食文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酒文化;曲阜仿古马车游是行文化;建在树上的“空中旅馆”是住文化;仿唐歌舞是艺术文化;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观看杂技表演是娱乐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第三,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组织者对旅游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开发水平,往往成为旅游活动成败的关键。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要求助于原有的文化成果中那些合理而有益于发展自己的部分,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创造实践中。旅游文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必须根植于原有的学科基础之上,脱胎于相关的学科之中。在初期,它必然较多地受到母体的强烈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把有关旅游的内容筛选出来,提炼加工,使之逐渐成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变成繁衍新学科的基础。与旅游文化相关的学科很多,主要有政治学、经济学、文学、民俗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旅游文化正是吸收了这些学科的优秀成果,才使自己有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不断地给自己补充血液和营养,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并使自己的机体更富于生命力。

其次,旅游文化具有创造性。旅游文化并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而是在传统文化和新兴学科结合上的一种创造。对旅游文化来说,其它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经过设计、加工、组织后,才能开发成新的旅游文化,形成专门的旅游产品供旅游者享用。如我国境内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但这并不构成旅游文化,当旅游经营者们在深圳建立起“中国民俗文化村”,并把这些文化编排成节日和活动,配备了相应的建筑设施和场景,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后,才成为专题的旅游文化。我国文化资源丰富,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发展旅游文化时坐享其成,必须吸取这些文化的精华,刻意创新,这样才能吸引游客。借用一位外国旅游专家对中国旅游业的寄语:“既要体现中国特色,又要适合个人口味。”这就要求旅游文化在创造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更加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再次,旅游文化具有服务性。现代旅游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服务性。从旅游文化的内容来看,强调和突出这种服务性尤为重要。机场、车站、宾馆、市场等是直接为游客服务的。旅游中介——旅游经营者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旅游主体——旅游者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帮助旅游者达到旅游的目的。旅游者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将获得一种独特的感染、熏陶和享受。旅游文化的这一特性,直接促使了现代旅游业的产生,推动着现代旅游业的竞争。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人托马斯·库克首创为旅游者外出观光提供服务,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出现,此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今天旅游业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常常把我们常说的旅游业称为接待服务业。这一切,都从不同侧面证明了旅游文化的这一特性。要构建现代的旅游文化,就必须注意旅游文化的服务性这一特征。

最后,旅游文化具有空间、时间差异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存在着差异,旅游文化受其影响而呈现出地域性、多样性的特征。旅游是一种文化消费,旅游者外出旅游的目的,正是为了体验异域流采纷呈的文化。1986年,我国对日本的游客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对我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占被调查总数的39.8%,对我国风景名胜感兴趣的占36.8%,二者加起来占76.6%。可见,旅游文化的空间差异性,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文化还有较强的时间差异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旅游文化适应性强,稳定性差。不同时期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旅游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旅游才能吸引回头客,旅游文化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我国的旅游文化,是在继承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工艺美术异彩纷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加之旅游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正在成为受人瞩目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必然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努力挖掘、充分利用、发扬光大。但是,我们要摒弃各种各样的糟粕,防止消极颓废甚至是黄色反动的东西充斥到旅游文化中来。据报载,某市国家森林公园内一摄影点向游客兜售的旅游项目是以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为蓝本,花十元钱可以穿上钻山豹和压寨夫人的全部行头,当一回土匪和土匪婆。“土匪”堂而皇之待价而沽。另据报载,某地向游客出租的是当年日本侵略者的“皇军”服装,以此牟利。诸如此类的旅游文化,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使之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唯其如此,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才能使旅游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贵财富的一部分。

旅游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支撑点和灵魂,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利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把旅游经济搞活,已经成为一条公认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1994年来华入境海外旅游者达439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4.5亿人次。旅游创汇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950亿元人民币,两项合计折合人民币16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9%。旅游业之所以获得了这样大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充分利用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中国近年来发展旅游业的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大量事实证明,挖掘、利用、弘扬传统文化,是能够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我国许多地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首都北京,原来一直只认为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发展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经济的中心城市。1993年,旅游创汇突破12亿美元,居全国第二位。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借助于旅游,利用文化搭台,唱经贸戏,带动了整个潍坊地区经济的起飞。山东曲阜的“孔子文化节”,不仅弘扬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而且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此外,诸如东北通化的“葡萄酒节”,四川的“国际龙舟”活动,荷泽和洛阳的东西牡丹盛会等等,这一切都是把中国的古老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见,旅游文化对旅游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反之,片面强调旅游的经济特征,摒弃旅游的文化特性,不仅会造成旅游的畸形发展,而且将会产生巨大的后遗症。被誉为“五岳之尊”的泰山,因为造缆车而炸掉了半个日观峰,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许多古典园林,为了创收,在里面建了游乐场,把泉水改为喷水池,原来的氛围荡然无存,让人一见就觉得俗不可耐。更有甚者,只顾赚钱,不重旅游文化建设,或者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建设旅游文化的旗号,大搞“鬼神文化迷宫”之类的粗制滥造而又毫无文化价值的人造景观,这些都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害无益。

第二,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于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行业内部包括许多部门和企业,如饭店、旅行社、各旅游景区景点等。高水准的经营管理工作是旅游行业的灵魂和创汇达标的保证。一个宾馆,出售给客人的不仅是客房,更重要的是热情周到的服务和文化氛围。这就要求宾馆的管理首先要讲究科学,形成特色,然后才能吸引客源。北京的黑土地酒家,抓住知青情结,突出兵团特色,创造特殊的文化环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上海的静安希尔顿大店,主要接待商务旅游的客人,在文化氛围上就与之相适应。在宾馆管理中,尤其要注意饮食文化与服务文化的建设。上海锦江集团所属的饭店系统,近年来对传统的饮食文化进行发掘整理,不断进行不离其宗的改良创新,形成了适合上海及国外宾客口味的高雅精致的上海锦江菜系流派,受到客人的好评。旅行社管理中,导游人员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游客能否达到旅游的目的。一次,几名日本游客在杭州旅游,午餐时对安排的“东坡肉”这道菜不感兴趣,导游小姐针对他们的思想顾虑,饶有兴致地讲述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发明这道菜的故事,说明这道菜的特点是肥而不腻,富有营养,劝大家尝一尝,客人听后,跃跃欲试,吃过之后赞口不绝,并表示下次来中国,还要再吃“东坡肉”,可见文化的作用是多么大。景区景点的管理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更不必细说。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文化水准和管理水平,旅游业也会陷入困境。许多大酒店设备先进,服务也不错,但游客却抱怨说:“我好象不是在中国。”在宾馆管理中,如果不注重文化品位、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为只凭设备先进,就可以“皇帝女儿不愁嫁”,是很难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开发和营建旅游景点,更要讲求文化特色。继深圳“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取得成功后,各地纷纷仿造的微缩景观开业不久就“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不讲求文化特色,不注重文化创新酿成的苦果。在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将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因为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旅游景点的需求,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更富有参与性。为适应这一要求,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和投入要加大力度,旅游管理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也要相应提高。在这一变革中,旅游文化将推动旅游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第三,发展旅游文化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让世界了解中国,让各国人民热爱中国,对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旅游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事业,其核心就是要在旅游中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把开发重点放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其中精神文明建设显然位于不可忽视的地位。旅游是人们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保障之后必然产生的愿望和行动,并且人们通过旅游去追求的恰恰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丰富。特别是实行双休日以后,人们的空余时间增多,就更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去充实;而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旅游被认为是最佳选择。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而是要深入到旅游的人文环境中。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博物馆、文化宫、剧院、体育场,名人故居、纪念馆等,既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吸引着国内外旅游者来参观访问或亲自参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犹如巍峨屹立的山岳和奔腾不息的江河,千百年来一直感召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发展旅游文化,让旅游者通过游览祖国的壮丽河山,欣赏领略祖国的悠久历史文明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近年来,“重走丝绸之路”、“重行万里长征路”等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深受国内游客的欢迎,既使旅游者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国外游客来说,发展旅游文化,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开放的中国要走向世界,就不能忽视旅游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旅游,作为一种民间的、非官方的外交活动,在发展国际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异邦文化,增进彼此间的了解,缩小彼此间的差异,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可以说,旅游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人类创造一个和平的生存空间。

总之,旅游文化在现代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旅游业要取得大的发展,必须注重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旅游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_旅游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