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邓小平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负责人韩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农村经济论文,中国论文,课题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薛晓源:(以下简称“薛”)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作为国家重大课题“邓小平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研究”的负责人,能否谈谈当初申请这个课题的初衷和设计思想?
韩俊:(以下简称“韩”)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农村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过去20多年中,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些根本性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农村的改革始终是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构想展开的。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的论述十分丰富,每论及农业都显得要言不繁,极具微言大义的特点。认真研读和领会他的有关讲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农业经济思想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正如十五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农村改革成功的最根本的经验。
近年来,学术界对邓小平农村经济理论展开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初步总结了邓小平的农村经济理论,研析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论证了该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实践意义。不少研究以邓小平农村经济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出路和对策。但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还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的深度亦嫌不足,特别是对邓小平农村经济理论体系和方法,以及该理论的精髓及其对今后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亟待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1996年我们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农业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的研究工作,这一课题主要是对邓小平的农业“两个飞跃”思想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感非常有必要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探讨,更有必要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运用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提出了申请,并顺利获得了资助。这个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体系的精髓,着重研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经济发展及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如何用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薛:听全国社科规划办的同志介绍, 这个课题今年6月即将完成。 我想问一下,这个课题具体运行多长时间?这么重大的课题肯定需要许多人参加与介入,是如何具体运作的?
韩:此课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农业部办公厅共同承担。自课题立项以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和农业部办公厅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组织了一支理论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熟悉农村实际情况的研究队伍。研究工作从1997年7月开始全面展开。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专长于基础性理论研究,着重于对农村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和长期性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而农业部办公厅则专长于对策研究,着重于对农业政策的制定提出具体的思路和建议。本项课题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对策研究,而且要求在研究中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两家合作单位在过去一年中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保证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薛:这个重大课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韩: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研究将全面系统地阐述邓小平农村经济理论的体系、内容和历史地位,研究中注重历史与理论的统一,对邓小平的一些重要论述探幽发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借以提升同类研究的学术水平。
过去,在邓小平同志农业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未来时期,它对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的今天,我们仍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农业基础地位还相当脆弱,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谈判地位低,信息不灵,在交替出现的“买难”和“卖难”中,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遭受巨大利益损失;农民缺乏长期的、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农村乱收费和农民不合理负担居高不下的问题依然没有治本之策;粮食流通体制在经历了漫长的、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后,依然走不出“双轨制”,在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序迅速提高的同时,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依然存在,农村金融的创新严重滞后;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日益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正面临着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乡镇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压力;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城镇化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没有彻底冲破等等。运用邓小平的农业思想,对上述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薛:在完成这个重大课题的过程中,你们取得那些阶段性成果?
韩:经过近两年的工作,本课题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有些成果在学术界已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阶段性成果则对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例如,农业的“第二个飞跃”,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的一个重要论述。但对于发展什么样的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邓小平同志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1992年他在进一步阐述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时,只是笼统地提到了要实现“集约化”和“新的集体化”。邓小平同志这里讲的“集约化”与“规模经营”是什么关系,邓小平同志所讲的“经营”是否就是农业集约化经营?“新的集体化”又是什么含义,它与传统的集体化又有什么不同?还有农业的“两个飞跃”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到,绝不能单纯就“两个飞跃”谈“两个飞跃”,而必须结合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体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质。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混乱认识,例如,把下一步农村改革的重点简单地归结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把发展集体经济与稳定农户家庭承包制对立起来;把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与稳定家庭经营对立起来等,许多地区不在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上下功夫,而是错误地估计形势,片面地认为农村“第一个飞跃”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以规模经营和更高形式的集体经济为标志的第二个飞跃已到来,在推进第二个飞跃上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我们在阶段性研究报告中指出:下一步农村改革的重点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土地的规模经营,近年来兴起的农业产业化是“新质意义上的规模经营”,而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相结合,是中国农业实现第二个飞跃的最现实的选择。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得到了广泛赞同。
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课题组有关成员受司法部的委托,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了中共中央1999年第一次法制讲座“依法保障和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有关农村法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被收入1999年中共中央农业法制讲座材料汇编,成为这次法制讲座的重要参考资料。
课题的其他阶段性成果还有:课题组成员陈吉元、韩俊等根据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向“纪念中国农村改革20周年理论研讨会”提交了两篇论文。课题组成员程国强等直接参与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有关农业部分的咨询工作。课题组成员李周等根据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就灾后重建及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课题组成员在过去两年中,还结合课题研究工作,分别就“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农业产业化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农民增收减负与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与农业”等为中央和地方有关决策和研究部门作了若干次学术报告,产生了广泛影响。
薛:在申请、完成这个课题的过程中,全国社科规划办给予了怎样的帮助?你们与全国社科规划办的合作关系怎样?
韩:全国社科规划办不仅为该项目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研究经费,而且还对本课题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全国社科规划办的领导讲,这一课题作为一项重大应用经济研究项目,其成功与否不在于发表多少篇论文或出版多少本专著,而在于能否为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我们始终是按照全国社科规划办的这一要求开展研究工作的。全国社科规划办项目联络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与我们保持经常的联系和沟通,他们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并针对项目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提出参考意见。我们承担过大量的研究项目,我们感到,全国社科规划办对课题的管理是非常严格、非常科学的。这些都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保障。
薛:这个课题的最终成果将如何体现?
韩:课题的最终成果将是一部理论专著。在该部专著中,我们将对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理论观点、理论体系、方法论、贡献与地位进行系统的阐述,将对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就进行系统的概括,并将着重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和完善农业家庭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走向新的联合与合作、确保粮食安全、实行科教兴农、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确保农村稳定以及实现以法治农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提出我们的见解和主张。
标签:中国农村经济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