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当前金融风险并提前计划_利率市场化论文

研究当前金融风险并提前计划_利率市场化论文

研究当前金融风险,未雨绸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雨绸缪论文,金融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诸多风险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我国金融体系仍面临着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艰巨任务。一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信贷持续扩张动力仍然较强,跨境资本流动蕴含潜在风险,流动性过多、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周期性不良贷款增加等宏观风险将会显著上升,金融业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另一方面,近年来,跨行业、跨市场的机构和交叉性金融产品快速发展,组织结构复杂、业务多元化的金融控股公司不断形成壮大,新型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活动的程度愈来愈深,而严重的经济失衡将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风险。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去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快速扩张的道路,主要是通过投资推动和外部需求拉动,而当高投资是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来完成的话,就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非常大的风险。现在冒出来的地方融资平台也是典型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遗留下来的风险。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会沉淀大量的风险,当我们的经济达到一个相当大规模的时候就很难再通过增量去消化。

中国政策波动带来的风险。如果说经济增长所带来风险是沉淀的风险,那么,政策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实际上是创造的风险,我们有很多风险是由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只顾眼前、不顾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不足所带来的风险。我们一方面要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对新产品的风险有足够的识别能力。

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显现。地方财政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匹配,地方政府收不抵支;举债权利与偿债责任时空分离,形成债务内在扩张机制;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乏力,债务规模难以合理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资本金来源主要依靠划拨土地、股权、国债、规划收入等,企业注册资本金比例很小,实收资本中现金和可变现资产也不多,融资渠道主要是向银行贷款。为此,给银行带来还贷风险。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在2009年到2011年间,投向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信贷资金占比始终维持在50%以上的较高水平。考虑到公共设施管理业具有建设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如何保证商业银行贷款按期归还便成为问题。当前地方政府大部分项目采用的是城投模式,即注册一个公司放很少的钱进去,然后到银行贷款。这个模式的脆弱之处在于,它是寄期望于土地实现预期价值支持还贷。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已经显现,土地流拍接踵而来,一旦地价下跌,风险必将依次到来。

房地产泡沫已经形成。发达国家一般房价是房租的100倍,但北京平均已经达到了500倍,个别地区的房价已经达到了800倍。按照国际惯例,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如考虑住房贷款因素,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于30%。但是现在我国很多城市这个比值都达到20倍以上,这说明我国楼市泡沫已经是很严重了。

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在《台湾利率市场化经验教训值得借鉴》一文中指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体系难免出现险情,必须涉险慎行。”台湾地区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先是存款利率飙升20%~50%,进而利差收窄,1989年前五年其银行平均利差大约在3.11%左右,2011年的名义利差仅为1.41%左右;再进而是银行资产恶化,抗风险能力弱化,其不良贷款率2002年达到11.76%,拨备降至14%;再后是全银行业集体亏损三年,接着是众多中小银行倒闭,银行数量从53家减少到38家,信合机构由74家减少到25家。这显然是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体系出现的险情。由此看来,利率市场化肯定也会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这是未雨绸缪的一个课题。

二、防范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现对如何防范存在的风险,提出以下八条对策与建议:

(一)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长,保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此,我国金融部门必须加强风险识别、监测和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二)金融业扶持经济发展必须要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

为此,金融业在改进金融工作中必须加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促进优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对扶持经济发展必须优化信贷结构,严格坚持有保有压的既定方针,把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产业、绿色产业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对那些“二高一剩”产业则应拒绝给予贷款扶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才能防范信贷风险,有力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为防范风险,金融业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比如农业银行于2009年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通过4年的努力,已经构建了覆盖各主要风险类型的全面风险体系框架。2011年,农业银行制定了风险偏好陈述书和管理办法,明确了风险偏好陈述书和管理办法,明确了稳健型风险偏好的内涵并设置了定量指标,稳健型风险偏好已逐步在业务经营与管理中发挥指导作用。随着监管新规的出台、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农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行党委审时度势,提出了“全面、平衡、有效的风险管理战略”和“稳健、创新的风险偏好”,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以及风险偏好的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又如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获得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充分肯定。股改上市后,建设银行把抗风险能力作为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不断推进和深化风险防控体制机制改革,在同业中率先建立了垂直管理、平行作业的风险管理体制,推进集中管理、异地交叉审计等一系列风险内控举措,目前该行已经建成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文化日趋成熟,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四)为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控制其贷款合理增长、贷款期限调整、按期还贷上应相应采取有效措施

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金融机构要根据银监会的风险提示,及时掌握平台贷款还贷的风险隐患,推动地方政府采取优质资产置换、平台公司再融资等措施,有效落实到期债务还款来源,并按月上报到期贷款偿还情况。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期限调整,商业银行应格外慎重。为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金融机构必须要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合理增长,要防止地方融资平台长期贷款与银行短期存款的严重错配。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还要加强对政府负债管理,建立财政与金融之间的防火墙是十分必要的。鉴于以土地为抵押物的过度融资风险向政府和银行集中,使财政和金融成为一对连体婴儿的情况下,必须要建立财政与金融之间的防火墙,要防止地方官员任期内寅吃卯粮、无度举债,最后将“包袱”扔给后人和金融部门,酿成更大的财政债务和金融不良贷款风险。为此,金融部门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必须严把审贷关,凡无还贷可靠来源的,金融机构应一律予以拒绝贷款。

(五)在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上,需要政府加大对房地产的严格调控,金融机构必须要加强对房地产贷款的风险管理

今年以来,多个一、二线城市“地王”频现,离不开“土地财政”这一幕后“推手”。大型房企高价拿地和地方财政推行“土地财政”就像演出了“双簧”戏。客观上造成两方面恶果:一方面,不断增加的“土地财政”抬高了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土地财政”更加固化了地方政府对其的依赖,地方经济更加懒惰地躺在房地产支柱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上。这出“双簧戏”将可能催生越来越大的“中国版房地产泡沫”,可能使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陷入更大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之中。为此,业内专家建议,必须对“土地财政”进行整治,最好的办法是加快顶层设计,中央政府将本该归国家所有的土地批租权从地方政府手中收回来,同时设计合理的允许地方政府征收新税种如房产税等。考虑到“土地财政”在目前房价成本中占到30%~60%的基本情况,可以说回收土地批租权,中央政府将获得调控房地产市场更大的调控空间和主动权。

(六)为防范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巨大风险,金融领导部门应尽可能选择规避风险稳步前进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率风险骤然增加,流动性管理也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头寸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不仅是涉及自身资产价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成为发展的策略。利率市场化会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将会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高利率的结果是高风险项目驱逐低风险项目,产生逆向选择。为此,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的管理者如何防范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者的严峻考验。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往往倾向于降低利率竞争贷款,为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考虑先放宽占银行业业务比重较小及拟鼓励的贷款(如中小企业贷款和农贷)的利率下限;后放宽对经济影响较大且需限制的贷款(如购房贷款、地产开发贷款和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利率下限。待到贷款利率市场化运作相对正常之后,再由长期到短期逐步放宽存款利率上限,以防范可能出现无序竞争而产生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及导致银行业净息差大幅收窄,盈利大幅下降。

(七)为防范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巨大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要做好充分应对准备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有两大类:一个是尽量不承担利率风险;另一个是通过承担利率风险来获取利润。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总体目标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管理文化和风险偏好,另一方面取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承担利率风险来获取利润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这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具有丰富的利率风险管理经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能全面度量利率风险的大小,能及时发现利率风险敞口。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如暂时不具备以上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的,应以尽量不承担利率风险为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为适应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要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利率风险可控化。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依靠稳定的利差和不断扩张的资产负债规模,就可以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该阶段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信贷违约风险。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将面对利率波动频率更大、幅度更广和期限结构更复杂的挑战,由此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急剧上升,而其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也迅速凸显。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大力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并积极探索相关的新工具新方法;另一方面,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并实现事后的有效评价。

(八)为防范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中小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倒闭,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要抓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有些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较弱,防范利率风险能力也较弱。放开利率管制后,中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匹配、逆向选择等问题更加严重,可能会出现经营成本上升、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特别是一些“病号型”或者“重病型”竞争,就是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可能更加冒险,用不正常的利率进行竞争,企图继续残喘,并寄希望于未来有机会缓过气来。因此,这些“病号型”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难免发生倒闭,这是被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所证明是难以避免的。为此,笔者建议国家金融领导部门及早推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妥善保护存款人利益,确保金融体系和社会稳定。

标签:;  ;  ;  ;  ;  ;  ;  ;  ;  ;  

研究当前金融风险并提前计划_利率市场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