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
(河南省罗山县中医院内一科;河南信阳464200)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5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66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的时间顺序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口服300mg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口服50mg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 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效果显著,有助于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关键词] 阿司匹林;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是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供血血管神经功能缺失,急性供血不足而出现脑组织局部缺血性坏死[1]。患者伴有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严重者危及生命,为其家庭带来较大打击。因此,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减少致残致死的发生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重大[2-3]。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5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66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发病时间未超过3d;肝、肾功能无异常者;无其他严重的脏器类疾病;入院前两周内未服用过阿司匹林药物;所有患者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根据入院的时间顺序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男22例,女11例;患者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4.57±11.39)岁。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患者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66.45±12.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口服300mg阿司匹林(山西新宝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4020945)治疗,1次/d;观察组患者予以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50mg/次,1次/d。所有患者参与研究期间不得另外服用其他药物,也不能自行更改药量或者停药。半个月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质量。疗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各指标恢复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各指标接近正常值为有效;症状、指标均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采用NIHSS评分量表[4]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数越高缺损越严重;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5]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物质生活、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及社会功能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数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已居总病死率的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的致死率。经不断的探索发现,诱发脑部病变的主要原因为血管、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等因素,其中血管因素以60%-80%的比例占据第一,管腔狭窄,血流变慢、粘稠度增高,于血管中凝聚成块,进而堵塞血管,形成动脉硬化性脑梗塞[6]。
脑血栓引发的脑梗塞起病慢,经常发生于睡眠中或安静状态下,极可能与休息时血压低、流速慢有关,病程进展至顶峰常需十几分钟甚至数天时间。但脑栓塞引发的脑梗塞起病急骤,几十秒或数分钟即达高峰,危及患者生命[7]。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治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以减少致残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能有效抑制环氧化酶的合成[8]。阿司匹林的最佳用量一直存在争议,大量的研究结果说法不一,但临床一直认可的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呈剂量性依赖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而日常生活质量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患者服用更高的剂量的阿司匹林疗效也不会有所提高,因此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应使用最小的剂量以达到最大的疗效。
综上所述,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效果更为确切,有助于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兆仙,李婷婷.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03):246-247,251.
[2]陈文杰,黄光胜.血糖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02):140-141.
[3]胡运军,张云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07):1185-1188.
[4]胡元会,贾秋蕾,封锐,等.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动脉弹性与血脂水平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4):1582-1584.
[5]邱伟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后活动水平研究[J].浙江医学,2016,38(11):876-877.
[6]赵刚,李四海,谭熙.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03):226-230.
[7]黄胜超,黄水传,李建文,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对人动脉硬化平滑肌细胞增殖、表型标志蛋白及微小RNA-31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05):1179-1182.
[8]胡胜利,刘开军,张宇强,等.回顾性分析40例创伤后脑梗塞[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6,15(02):124-127.
论文作者:刘群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患者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动脉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脑梗塞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下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