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转型社区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15)03-0106-07 [修回日期]2015-04-29 [DOI编码]10.13966/j.cnki.kfjyyj.2015.03.013 一、问题的提出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来,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与方针。 从目前我国发展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条件来看,它首先需要依托城市或农村普通住民所居住的社区,然后通过建设或整合各种专门软硬件教育设施,来为居民提供便捷学习条件和机会。为此,建设与发展社区教育必须得到国家公权力或地方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及投入。这对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或省份而言,由于其理念领先、政府重视、财力充裕,大多取得了较好成效。如京津沪及江浙一带,社区教育普遍蓬勃发展,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素养亦随之提高。但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而言,社区教育的发展还基本停留在口号宣传的层面。由于政府缺乏实质性经费投入以及少有宏观思考与整体规划,大部分地区的社区教育仍处在真空与留白状态。而这也正是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在酝酿新一轮发展之际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那么不完全依靠政府是否就不能开展社区教育?结论显然是否定的。且不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有通过民众自治及社会集资或依托企业开展社区教育的先例(吴遵民,2003),我国近年来一些缺乏政府投入的地区,通过电大转型举办社区教育的举动,也已经受到了社会及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是遍布全国各地并扎根地方的成人教育机构,长期承担着普通高等教育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但其发展在当下却面临重大困境。一是伴随“两基”教育的完全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文革”后教育欠账的渐次“偿还”,成人正规学历教育的需求已不再迫切并日趋减弱(吴遵民,2013),以致很多省级电大学历教育的生源数量大幅减少,质量越来越差。二是传统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由此亦严重阻碍了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如何在空间上寻求突破,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寻求发展契机,并通过机构转型继续发挥作用,是当前电大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机遇。 就在这一时刻,一些地区的社区教育却因各种原因迟迟难有进展,而中央政府的重视与地区推动的滞后所造成的巨大落差,则受到了电大举办者的关注与重视。换言之,能否利用电大自身已有的平台投身社区教育,并通过社区教育的推动来促进电大的结构性转型?这一设想无疑让正在寻求摆脱困境的电大管理者们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与窗口。 2012年至2013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云南等五所广播电视大学相继正式挂牌为开放大学,上述转型是否成功,目前还难以定论。在此情况下,部分地区电大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平台的优势,研究并投入社区教育,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电大当前面临的生源困境,又可以在部分省市政府尚未着手的社区教育领域进行新的“拾遗补缺”的尝试,从而使电大重振雄风、重拾新的办学增长点,无疑是个极好的转型与创新的机会。 固然从电大介入社区教育的实践基础来看,由于电大原本就以成人教育为主,且有覆盖全国城乡的立体办学网点,教师队伍庞大,系统优势明显,因此由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确实具有非常大的成功可能与实践空间。然而,一所以学科课程教学见长、以学历教育文凭获得为主的成人教育机构,如何转向以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为主、并以提升精神教养见长的社区教育机构,无疑是电大面临的重重障碍。换言之,电大若要成功转型,还必须经受自身功能转变、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等一系列脱胎换骨式的改革,由此方有取得成功转型的希望。下文就以此为题略作分析与探讨。 二、社区教育与社区大学 (一)何谓社区教育? 就社区教育概念而言,目前尚不统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指出,所谓社区教育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它的非功利性;二是它强调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参与及拥有的权利。其具体表述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吴遵民,2003)再就中国社区教育的本质而言,其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亦因为它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这种活动应是地区住民自发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活动;二是这种活动基于的是地区住民为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而产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政府为满足这种学习需求而开展的一种具有双向性和双重特定目标的教育活动(吴遵民,2003)。 从这一理解出发,我们就可以对中国社区教育的概念做出这样的界定:中国社区教育是由地区住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其宗旨是提高地区住民的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其自我完善的要求,切实保障地区居民的自主学习权利(吴遵民,2003)。简言之,中国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体现为它的自下而上性,即它由政府推动和支持,但呈现的却是社区居民自发和自主的特征。因为社区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草根型的教育活动,只有取之于民、服务于民,它才有发展与延续的生命活力。 (二)何谓社区大学? 社区大学隶属于社区教育,就层次而言,它与区县级的社区学院属于一级。在中国,社区教育一般分三个层次。省市一级的为开放大学(部分没有转型的仍为广播电视大学),区县一级的为社区学院或社区大学(部分省市系由区县的业余大学或电大分校转型而来),街道一级的为社区学校。国际社会也有类似并称之为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机构,但其承担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式各有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社区学院,它是一种二年制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因其学生毕业后必须为所在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得名。它的主要功能如下:1)转学功能。学生结业后获得副学士学位,同时亦可转入其他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2)职业技术教育功能。这也是社区学院的主要功能,即培养大批半专业技术人员或半专业的熟练劳动者。3)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功能。社区学院承担在职人员进修或补修某些课程的任务,还同时以降低入学门槛的方法向愿意学习的人敞开大门。4)补救性教育功能,主要是为学习上有障碍或困难的人设置。5)强化社区凝聚力功能。美国社区学院通过文化推广的方法,为社区居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及扫除文盲作出贡献(顾明远,1990)。 (三)社区大学的办学定位 对任何一种教育机构的定位都关系到其办学方向、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等目标的实现以及规划的制定。基于上述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中国社区大学的性质,依托电大建立的社区大学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教育任务?其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又是什么?换言之,对社区大学的办学性质再次进行明确的定位非常重要。诚如以上所述,就社区大学的性质和功能而言,应将其定位为立足基层开展社区教育的办学机构。然其母体由电大脱胎转型而来,因此能否既保留电大的平台优势、师资优势、网络优势,又能克服电大以学历教育为主、以正规学历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一元化教育模式,迈向为基层社区服务、为普通民众及终身学习者服务的多元终身教育模式,无疑成为了社区大学能否创建成功的关键。 因此,对社区大学的定位,就是再次确认它的办学方向与目标,而不至于陷入换汤不换药的尴尬境地。为此,社区大学内涵定位的关键应是服从于构建学习社会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确立社区大学以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原则与理念,竭力把社区大学建设成为一所新型的、面向全体市民、具有社会化和开放式性质的学校,从而实现社区大学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服务平台、社区教育的教学平台、社区活动的信息平台、社区服务的资源平台、社区开发的咨询平台和研发平台的根本转型。未来社区大学可以保留部分学历教育,但非学历教育将成为它的主流。它在保留电大远程教育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尤其需要加强的是如何扎根社区、服务社区、满足基层社区的教育需求。 简言之,电大在转型为社区大学的过程中,必须打破原先单一型的学历教育模式,走出传统成人高等教育的固定形态,因为社区大学是姓“社”而不是姓“电”,否则社区大学就有走过场的危险,与真正的社区教育渐行渐远。而这也是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必将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电大转型创建社区大学面临的困境 具体而言,当前影响与阻碍电大转型创建社区大学的各种困惑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转变的困境 社区大学固然姓“社”,但若要深入开展社区教育,首先面临的是意识和观念的转变问题。这一转变不仅包括电大自身必须转变的领导意识、教师意识、管理意识以及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意识等,甚至还包括尚未展开社区教育地区的政府意识和社区居民意识等深层次的意识转变问题。首先,由于社区教育属于公益性教育范畴,其归根结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推动,因此基于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提供居民教育机会的非功利性特点,就需要地方政府给予全力支持和积极促进。而唯有政府转变观念,深刻意识到社区教育对实现公民学习权保障、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其才会在政策和经费层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意识还十分薄弱,重视程度也不够。政府的兴奋点仍然放在学历教育而不是社区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并不缺钱,但关键是愿不愿意把钱投入社区教育领域,所以认识和重视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而且在认识问题上,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不少理解误区,如认为社区问题主要归属民政、妇联或宣传部门管辖,没有从教育的角度予以思考。又如对正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而对深入社区居民的草根式、闲暇型教育则缺乏推进的热情。 其次,领导意识的转变。长久以来,电大以学历教育为主,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而若转型社区教育,则社会责任、服务意识的观念就必须重新建立,否则将无从开展社区教育。为此,转型后的电大管理层如何转变观念,做好社区教育的顶层设计,同时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并力求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培育和开发新的办学领域和服务功能,来全面提升其面向社会和市场的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其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意识转变。当部分有远见的电大管理者开始考虑参与社区教育建设之际,最先遭遇反对的可能就是电大内部的教职员工,因为首先社区教育是一种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养性教育,放弃学历教育而改办社区教育是否会降低办学层次?其次,举办社区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经济效益又几乎等于零,是否由此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在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前提下,教职员工的困惑与不理解亦情有可原,而上述问题如果不予以明晰,则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将成为一句空话。 其四,社区居民的意识转变。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自下而上、自主性和自发性的教育,因此其开展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而这一参与又与社区教育活动能否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以及社区居民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意识相关。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不甚了解,信息情报的传递也少有途径,因此终身学习意识的培育,也同样成为了社区教育能否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 (二)体制与机制转变的困境 就当前状况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主要通过政府制定具体政策来推动,因此电大若在政府缺位的情况下独立承担起社区教育的运作机能难度极大。这一方面是我国社区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源于电大原有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局限。换言之,电大若不在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作根本的变革,则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几无可能。 首先就管理体制而言,其办学实行的是“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分级办学、分类管理”的原则。下级电大在教学业务的指导、服务和评估方面均由上一级电大负责实施,而在人、财、物的发放与分配上则由同级地方政府承担。源于这一体制上的原因,电大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垂直管理,即业务上与同级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较少,而与系统内的上下级电大联系较多。电大若转型为社区大学以后,现行的管理体制就与社区教育实行的“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援、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体制截然不同。简言之,以往电大办学只需面对一级电大,而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就必须面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文化部门乃至基层行政组织等多个机构,其中因条块分割造成的责、权、利不配套的问题与弊端也会十分明显。 其次是运行机制问题。目前省市级电大一般均制定了约束机制、竞争机制、质量监控机制、系统办学机制和学习者学习动力机制等,但以上机制都是为学历教育配套的内部机制。社区大学面向基层民众,其教学形式多样,办学主体多元,且不以学历教育为主要形式,因此与社区教育配套的运行机制则有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学习激励、自主选择、长效推进和居民自主学习等,这些机制又基本属于需要协调社会多个部门共同推进的外部机制。所以社区大学如何重新定位、重新形成符合社区教育发展的综合机制至关重要。 (三)教育对象转换的困境 电大转型为社区教育,首先面临的是教育对象的转换问题。电大教育对象多为因工作或升迁的需要而学习的在职成年人,年龄亦以30~40岁的青壮年居多。社区大学属于基层社区的草根型教育,其对象是社区内全体成员。换言之,只要有参加意愿,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均是社区教育的对象。这一特点,也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适应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及采取非正式与非正规的教育形式,才能针对社区教育的不同对象,诸如青少年、老年人、失业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以及在职人员等,开展满足他们需要以及适合的教育活动。从以往单一型学历教育以及较为固定年龄层的学习者,转换为社区全体,且职业类型不同、学习需求不同以及接受教育的目标也大不相同的人群,要求电大必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根本变革,即从学历转向非学历、从单一人群转向复合人群、从职业性目的转向精神教养乃至娱乐性等多元化的目的。如果不做这样的调整,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四)扎根基层的困境 诚如以上所述,社区教育具有草根的特点,以服务社区所有居民的学习需求为第一要务。与此相对,正规教育长期难以摆脱精英教育的束缚,“求学”“读书”也成了人们为获取“资格”和社会地位的追求,教育由此亦失去了回归人真实生活的涵义。社区教育不以追求社会地位为目的,彻底摆脱了精英主义的桎梏,而使教育切实关注平民需求、走进平民生活,并成为任何人在需要时都触手可及的活动。因此,社区教育明显具有乡土性、草根性、社区性及生活性的特征。其既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与乡土草民的需求紧密相连。因此电大若要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做好宣传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如走上街头、广场,深入社区、街道开展多种形式宣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信息,以便让更多民众了解社区教育的意义和实际作用,并积极提高民众对社区教育的认同感,扩大社区教育的知名度和居民的知晓度,这也是电大能否成功举办社区教育的关键之举。为了了解居民需求,电大需要扎根基层,并与街道、居委会建立密切联系,而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携手合作、建立平台,并获取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一手信息,以此为依据制定社区教育的活动计划与教学内容,同时把纷繁复杂,内容宽泛的社区教育予以分类整理、渐次展开,从而提高社区教育的针对性、覆盖面和有效性。 (五)师资队伍转型的困境 电大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支熟悉远程教育运作方式的师资队伍。但就现状来看,这支教师队伍的结构参差不齐,水平良莠不分,学科型、专业性的教师居多,实践型、技能性的教师较少;文科教师居多,理工科教师偏少;能胜任学科教学的教师居多,能把握社区教育、职业培训和休闲教育的教师偏少。尤其是电大教师擅长传统型学科类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基于基层多样化学习需求、教育内容种类繁杂、教育形式多元的社区教育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如何积极调整电大原有的师资结构,及时做好电大教师的内涵转型,对于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来说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四、对策建议 以上对电大转型创建社区大学能否成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笔者以为,此“大”非彼“大”,如果电大转型“社大”,关键还在于彻底转变思路并依据社区教育的特点举办具有社区特色的教育。对此,就电大如何走出困境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动办学理念的更新 1.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实现办学形式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它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在终身教育时代,教育的现代化决定了其多元性与多样性原则的确立。换言之,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建立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必须依靠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教育才能实现。对此,其既需要有完善和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同样也需要有广泛而丰厚的社会教育资源,由此才能建立起基于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电大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形成了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电大若仍然坚持单一化的学历教育办学理念,将会遭遇明显的生存危机。电大应尽快实现办学理念的转换,即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服务于民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在原来单一型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拓宽办学思路,把创建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社区大学作为电大发展的新契机。 2.坚定公益性教育的价值观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区教育也是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连接并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应坚定公益性原则,即将电大服膺于教育的使命与国民素质的提升。为此,如何肩负起推动教育改革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转型的时代使命,则是电大需要确立的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发展目标。正如陈至立同志曾指出:“电大要着眼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全局,主动适应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升电大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电大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之一,要实现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为终身学习服务的转变,形成为学习型社会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陈至立,2003)简言之,电大转型发展社区教育不仅可以看做是电大发展的新契机,同时更应看做是电大为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发展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 3.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 电大一直秉持开放的办学理念,实行制度的开放、教育对象的开放、教学人员的开放、课程选择的开放、学习媒体的开放、学习方法的开放、学习环境的开放和教学模式的开放等。然而,向社会开放固然是电大办学的基本特色和优势,但如何将电大的开放办学与面向社区所有民众、开放学习的类型、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联系在一起,这需要电大重新定位办学的目标,以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同时还要在开放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形成电大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形成适应社区居民学习需要的办学体系,并最终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走向终身学习,则是电大转型面临的新挑战。 (二)构建双赢的办学体制 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就目前的状况看,大多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学体制。这一做法既有利于电大拓展办学功能和发挥原有的资源优势,同时又能起到优化办学机制,拓展资源整合及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一方面,电大向社区教育延伸,可以起到拓展电大教育领域,有力促进电大内部改革的功效。虽然从表面来看,转型为社区大学不一定会马上带来经济效益,初始阶段甚至还可能需要经费投入,但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却是深远的。一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可产生品牌效应,使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电大,认识电大,并由此扩大社会的认知度,使电大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二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可反哺电大学历教育的发展,对扩大电大学历教育的生源亦可起到促进作用;三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亦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开创了先例,也可为电大开展非学历型的社区教育积累宝贵经验;四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可拓展教师的多元能力、提升师资的综合实力;五是电大对社区教育的介入,可促使电大教师从原来的学科型、专业型、课堂型教师向教养型、培训型、指导型教师的专业方向发展,由此形成复合与多元的新型师资队伍,使电大不仅在学历教育层面而且在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多个领域确立主导地位。总之,电大与社区教育的联手与合作,既可以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还可以促进学习手段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展现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陈乃林,2007)。 (三)重新定位电大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 电大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方针,因此亦实现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目标。 然而,新型社区大学则因为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而决定了其培养目标的不唯学历、不唯专业。换言之,社区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满足基层民众各种学习需求的教育活动,因此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公民自觉,提升个人生活品质乃至精神情趣成为了新型社区大学的教育目的。根据以上分析,电大转型后,原有的培养目标仅针对学历教育就显得狭隘,因此需根据社区教育的目的重新定位和拓展培养目标,以使其人才培养的方针最终服务于终身学习时代的发展需要。 (四)实现办学模式的整体转型 电大若要转型为社区大学,还必须实现办学模式的整体转型,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说,就是转型过程应从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积极转向以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补偿教育、教养教育和闲暇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同时建立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闲暇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的“大教育”办学模式。对此,电大需要突破传统学历教育模式,以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为核心,构建社区大学的办学机制,即打破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学科课程与培训课程的界限,使电大发展目标既能适用于学历教育,又能适用于社区教育,实现电大与社区教育课程的融通与共享,为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学习服务。 (五)推动管理模式的持续变革 就当今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而言,一般仍由地方政府集中管理与协调。但未来的发展则应逐渐转向以公共治理为重点(叶忠海,2006)。换言之,当基层的社区教育形成并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如何建设起民主、有效并以地方自治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则是保障社区教育得以健康和正常发展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阶段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政府与社会互动、公权力与民间力量互补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充分利用国家和民间两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并由此形成双赢并举的局面(吴遵民,2003)。由于社区教育的运作主要依靠基层政府(街道、乡镇),其管理亦隶属于基层政府以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而电大的管理则隶属于省市一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因此电大转型社区大学,首先要理顺电大的上层管理体制。笔者认为,新型社区大学的管理归属可以保持现状,但在具体管理机制上,必须将基层政府的力量纳入其中,以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应进行相应变革,即变管理为治理、变约束为监督、变控制为服务。换言之,政府职能部门将肩负起对社区教育的支持、推进和援助作用,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宏观管理层面,如政策制定、经费划拨、质量监管以及统筹协调等;而具有自主性质的社区大学则主要负责社区教育的内容企划、设施运营和教育活动的开展。 由于我国社区教育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管理与运行还主要依靠政府,因此相对而言公权力仍然是最有效的推动力量。然而,随着社会全面转型和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未来社区教育亦将开创新的局面,届时将在政府的主导下出现多方协作、官民共同管理与推进的格局。彼时管理模式也将会随之发生变革,即由一般性的行政管理与粗放管理走向学习管理和精细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变革将是持续的,且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程度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五)重建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如前所述,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的困境之一来自于师资队伍,而这正是建设社区大学的核心软实力,只有师资队伍从结构到性质都发生变化,社区大学才能真正建成。笔者以为,电大首先应转变教师的意识。自古以来,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由于现代社会功利性的侵蚀,使得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功利性倾向,如把传道、授业、解惑局限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而少了对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培育。由于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民服务,并着力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即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来增强公民意识,塑造现代文明。因此,参与社区大学工作的教师就需要有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从仅仅传授学科知识,逐渐转变为塑造灵魂的教育者。其次,采取“培养+引进+聘请”的建设模式,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全面、结构多样的师资队伍。这一可以通过培训和转型,充分挖掘电大原有专职教师的潜能,培育其从事社区教育的能力;二可以引进具有社区教育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或与大学联合培养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人才,以逐步完善社区大学师资的智能结构。标签:电大论文; 终身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广东电大论文; 学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