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部分现役竞走运动员技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走论文,运动员论文,我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竞走是典型耐力性项目。我国竞走运动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80年代,女子竞走连续几年在世界大赛中多人打破世界纪录。进入90年代,我国男子竞走选手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我国竞走运动全面走向世界并发展成为我国优势项目。但是随着成绩的进步,竞走的平均速度也大幅度地提高,这必然要影响动作结构。纵观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竞走大赛中,我国运动员成绩和技术不稳定,特别是1996年元月开始施行新的竞走定义和新的规则,要求我们对我国竞走运动技术改进亟待加强,以适应在新定义和规则要求下的竞走比赛。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参加第5届大运会男子竞走运动员12人。国际级健将4人、 运动健将5人、一级运动员2人、二级运动员1人。
2.2 高速摄影法 采用国产KS—16毫米高速摄影机, 本机带有内时标进行定点拍摄,拍摄参数如下:拍摄距离16m,拍摄速度1/100s,摄影机高1.1m,拍摄光圈11。
2.3 影片解析法 影片解析采用国产TP —Ⅲ型“华航”影片运动分析系统完成。对拍摄的12名运动员每一次拍摄的画幅解析。获得各时相人体重心,各关节速度,角度有关参数。
2.4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 科研人员有关竞走技术研究的各种论文四十余篇的检索整理,了解国内外对竞走技术研究的动态和发展现状。
2.5 专家访问法 1996.2—1996.9走访国内教学、训练、 裁判权威人士。
2.6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算工具采用日产(卡西欧——3600P)型计算器。
3 结果与分析
3.1 步幅、步频分析
步幅和步频在整个比赛中是否稳定能反应出运动员技术是否稳定。通过对参加20公里比赛的12名运动员在3个赛段(5公里、10公里15公里)步幅步频变化分析,从3个赛段依次来看步幅、步频的变化幅度不大, 保证技术发挥的能力是具备的。与参加1995年北京世界杯竞走赛前8 名内欧洲及南美选手的步幅步频比较,我国运动员步频占优。 但步幅在3个赛段均小于欧美选手。
通过3个段落的比较,我国运动员的步幅差距与欧美选手相差0.07—0.09米,通过中外运动员的对比分析,我国运动员应适当地提高单步效率增大步幅。从技术角度和新竞走定义、规则要求两方面来看,适当加大步幅是我们改进技术的方向。
3.2 单步时间分析
我国竞走运动员平均水平移动速度高于3.5米/秒。 按竞走定义和规则要求,在比赛中运动员不能有肉眼可见的腾空,但通过高速摄影后及解析结果来看,12名运动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双支撑消失现象, 见表1。
表1单步时间构成表
单腿支撑
摆动腿摆动
单步时间时间(左)时间(右)腾空时间
0.33
0.280.33 0.05
S 0.02
0.010.02 0.005
从表1可见支撑时间与摆动时间不等造成了“腾空”。 摆动时间长于支撑时间,下面就影响摆动时间的几个因素来分析。
3.3 摆动腿摆动时间分析
摆动阶段可分为后摆和前摆两个阶段。根据解析结果来看在整个摆动阶段前摆时间大于后摆时间,见表2。
表2 摆动腿摆动时间组合表 (单位:秒)
后摆时间 前摆时间总摆动时间 前摆/后摆
0.01 0.230.33 2.3
S 0.01 0.020.05 0.2
前摆与后摆时间不等,且前摆时间平均是后摆时间的2倍。 摆动腿在整个摆动周期中摆动腿速度及长度发生变化,使前后摆动时间组合发生变化。
3.3.1摆动腿膝角变化分析
摆动腿长度的变化是由膝角在摆动过程中变化决定的。竞走规则要求摆动腿着地瞬间膝关节必须伸直,在摆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膝角要达到规则要求,在摆动周期内的增大或减小势必影响前摆与后摆的时间组合,膝角变化见表3。
表3 摆动腿膝角度变化表 (单位:度)
后 摆
初始角变化量最小膝角变化量
着地膝角
14633 11267
179.7
S 6.6
4.0 3.1
3.3 0.5
后摆阶段膝角平均变化量33度,前摆阶段膝角平均变化量67度。前摆膝角平均变化量是后摆膝角平均变化量的二倍,膝关节角度变化量与摆动时间的组合基本一致。如要减少前后摆时间的差值,就必须对摆动腿膝角进行的控制。在后摆阶段降低小腿后撩的高度控制膝角的大小,减小在垂直支撑时摆动腿膝角变化量,从而控制最小膝角的角度。使其在前摆过程中达到规则需求的180度变化量减小, 以利于前摆时间的缩短。
膝关节的角度大小对髋部的动作方向起着制约作用。一方面限制了绕横轴活动范围,但对其它两轴的活动范围限制不大。对髋部动作方式改进起很大作用。根据我国竞走运动员步幅特点,应加大髋绕人体垂直轴的运动幅度,来提高单步效率。这是我们改进技术的关键。
3.3.2摆动腿速度变化分析
摆动腿在摆动的两个阶段三个关键时相中髋、膝、踝三个主要关节点,速度变化趋势与膝角变化密切相关。速度变化见图1。
从图1来看,在后摆阶段内0秒至0.1秒,膝角α由平均146度减小到平均112度。在这一阶段内髋、膝、踝水平速度都提高了, 但髋的水平速度仅平均增加0.1米/秒,而踝的水平速度快速递增至6.5米/秒。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内膝角变化较快,减小的过多虽有利于后摆的快速完成,但对前摆时间缩短不利。从0.1秒至0.33秒前摆阶段内, 踝的水平速度高于髋和膝的水平速度,但角度变化量较大用时较长。膝在前摆阶段内大部分时间速度较高,这也是由于膝关节角度变化量较大所致。髋的水平速度虽平稳,但是由于膝角在后摆结束时较小,不利于髋绕人体垂直轴转动,即使踝水平速度和膝水平速度较高完成前摆,但也不利于全部摆动时间缩短,形成规则要求的着地姿势。我国运动员步幅虽小,但着地时间较晚就是由于摆动线路不合理所致,前摆与后摆时间比例及小腿摆动线路有待合理改进。
3.3.3 髋、膝、踝水平速度与摆动时间分析
摆动周期的长短不仅取决于摆动腿半径大小,摆动速度的大小更为重要。通过相关分析,髋水平速度与摆动时间相关系数最高为-0.863 (P<0.01),说明髋的水平速度高低决定着摆动时间的长短。
踝的水平速度与摆动时间相关为-0.791(P<0.01 )这也属高度相关,较高的踝水平速度有利于完成摆动动作,对形成符合规则要求的着地动作起关键作用。
膝关节水平速度与摆动时间相关值-0.561(P<0.05), 膝关节水平速度过高对完成摆动贡献不大。我国运动员平均摆动时间0.33秒,后摆时间为平均0.01秒。如要减小与支撑时间差值,首先应改进髋的动作方向即加大其绕人体垂直轴扭转幅度,同时适当控制膝角,减小髋与膝平均水平速度的差值,以利于摆动时间合理组合。加快小腿前摆快速完成,形成规则要求的着地姿势,减少总的摆动时间。
3.3.4 髋、膝、踝水平速度与腾空时间相关分析
由于摆动时间长于支撑时间,研究对象12名运动员均有双支撑短暂消失的“腾空”。总的摆动时间包括了腾空时间,为充分考虑个体运动速度特点,分别将12名运动员髋、膝、踝在摆动周期内平均水平速度与各自重心水平速度相比取相对值,与腾空时间相关分析。通过相关分析,髋的相对值为1.12±0.02与腾空时间相关值为-0.58(P<0.05),髋的运动速度方向及其动作方向与腾空时间长短关系密切。髋水平速度越高与重心速度比值越高,摆动腿方向和摆动路线合理,人体绕垂直轴扭转较好,反之亦然。
踝关节相关值-0.52(P<0.05),摆动腿远端的速度快慢,对完成摆动周期长短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小腿在膝关节处的位置,限制髋关节绕横轴的运动有利的一面,使髋能够在前摆阶段绕人体垂直轴转动充分,保证摆动方向向前和线路的低平。缩短整个摆周期所用的时间,有利于减少腾空的时间。
膝关节相对值大小与腾空时间不呈显著的相关意义。通过对摆动腿髋、膝、踝三点水平速度与重心速度相比后的相对值大小与“腾空”时间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应首先注重对大关节动作方向的改进即髋绕垂直轴的扭转幅度,另一方面应提高小腿在整个摆动过程中主动积极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改进来提高摆动腿的速度,减小摆动时间提高单步效率。
3.4 支撑腿技术分析
支持阶段分前支撑和后支撑阶段,人体重心水平速度随支撑阶段的变化而变化。见表4。
表4 重心水平速度变化表 (单位:米/秒)
着地瞬间 垂直支撑后支撑结束瞬间
3.53 3.333.74
S 0.01 0.150.18
在前支撑阶段膝关节不参与缓冲,完成这一前支撑动作只能依靠踝关节屈及骨盆在髋关节处的向前回转来完成,足触地角及着地角是否适宜,对前支撑阶段重心水平速度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对象平均足触地角34±2度着地角74±1.5度,分别与这一阶段水平速度损失相关值为r=0.731(P<0.01)和r=-0.712(P<0.01)。 由竞走规则对着地及支撑的要求来看,在前支撑阶段减速不可避免,减速的多少反应出前摆着地技术的合理与否。我国竞走运动员依现在的步幅水平,不改变步幅大小而适当地加大髋的扭转幅度,减小足触地角加大着地角,有利于减少前支撑阶段的重心水平速度损失。
后支撑阶段功能是产生适宜的后蹬效果,推动人体向前运动。所获12个样本后蹬结束时平均水平速度增加0.31米/秒。
在后支撑阶段膝关节不参与蹬伸膝角平均在179度, 在后支撑阶段,踝关节的充分蹬伸是运动员前进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后蹬阶段踝关节动作完成是以屈为基础的,后角大小是由踝关节屈幅度大小决定的。根据所测后蹬角,见表5。
表5 后蹬角统计表 (单位:度)
后蹬角
58
S 2
与重心水平速度增加量相关值分析(r=-0.701P<0.01),说明后蹬角小后蹬时间相对延长,速度增加量大。反这后蹬角较大,加速时间较短重心水平速度变化增加量小。
我国运动员提高单步效率必须以尽量减小前支撑速度损失为前提,增加髋的扭转,为形成适宜的着地角和足触地角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使前支撑时间增加不多速度减小的少。
后支撑阶段要适当地减小后蹬角,增加后支撑加速的时间,提高后蹬效果。增加步长并且为髋绕人体垂直轴转动提供必要条件,充分利用摆动腿的贯性提高后蹬向前效率。
3.5 上肢与下肢协调运动分析
上肢与下肢的摆动配合是平衡协调运动的关键,摆臂的动作幅度与下肢的动作幅度大小是相偶合的。我国竞走运动员属小步幅、高频类型,上肢的摆动幅度也充分证明这一点。见表6。
表6肩角统计表(单位:度)
前摆肩角后摆肩角
左臂 33°±2°
74°±3°
右臂 32°±3°
72°±2°
我国运动员前摆肩角小于后摆肩角。从四肢动作配合原理来看,这种幅度摆动有利于高频率摆臂维持高速的步频。但前摆肩角小,摆动时间不利于下肢后蹬时间的增加减小后蹬角。肩角过小不利于肩带的活动,躯干扭转幅度不大,难以充分利用髋的扭转加大步幅。
4 结论与建议
4.1 我国竞走运动员单腿支撑时间比摆动腿摆时间平均少0.05 ±0.005秒,摆动时间长于支撑时间, 应对我国竞走运动员摆动腿的方向和线路加以改进。根据分析结果应加大髋的水平速度即绕人体垂直的扭转幅度,保证摆动腿摆动方向向前性。提高小腿前摆水平速度,保证摆动周期的快速完成,控制膝角的最小角度减小角度的变化量,使小腿快速前摆的线路低平,以利于形成有利着地姿势。
4.2
根据支撑时间的组合及在前支撑和后支撑阶段人体重心水平速度变化趋势,前摆着地足触地角和着地角的合理与否是保证重心水平速度平稳的关键。加大步幅不能以加大足触地角和减小着地角为手段,而应以髋适当地扭转,重心充分前移的情况下实现前摆着地,使重心水平速度平稳。根据支撑时间组合特点及相关分析,后支撑角最小角度与速度增加量相关值(r=-0.701P<0.01)支撑时间组合应以后支撑时间增加为主,提高加速段的用时增加支撑位移,以利髋的扭转。
4.3 改进摆臂技术。适当地加大摆臂幅度, 特别应增加前摆肩角的度数。同时应重视肩带的作用,加大躯干的扭转程度,平衡上下肢摆动的频率、幅度,提高协调性为髋绕人体垂直轴扭转获得步幅的效益提供良好条件。
4.4 根据我国竞走运动员技术特点, 应该在保持步频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髋关节扭转幅度,适当增加步幅是我们改进技术的方向。提高小腿前摆水平速度,控制膝角及着地角,以适应新的竞走定义的技术是我们改进技术重点。
标签:足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