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县人民医院 江西上高 336400
【摘 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以及相关反应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6例,将这86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均为43例。对对照组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的模式进行治疗,对观察组的43例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进行相关护理治疗。一段时间的护理结束后,记录相关数据,以便分析。结果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对照组在治疗之后的各项身体反应指标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等方面都不及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方式的观察组结果优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较两组患者的治后相关反应数据,显示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治疗患者比采用传统护理的护理方式治疗患者的效果更加显著,建议临床多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患者。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传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169-01
急性心肌梗死又称之为心肌缺血性坏死,它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导致的患者功能性障碍。通常,患者会感觉胸闷、心脏跳动不规律。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心律不齐、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血清心肌酶增高等一系列的生理病变。采用现代化的护理方式优化传统护理模式的弊端,有利于加快患者病情的康复,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其他病发症的病发概率,不仅为患者的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还未后续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保障,提升医疗质量的同时保证了患者的利益,促进了医患双方的沟通也提升了医院的形象[1]。现就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两种护理模式的相关护理反应疗效,我们做出了相关的探究试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6例,将这86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均为43例。其中对照组中的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15例,患者的年龄在3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6岁。而观察组中的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为13例,患者的年龄在32~79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精神状况、其他并发症、家族遗传病史等方面基本信息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对照组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的模式进行治疗,对观察组的43例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进行相关护理治疗。一段时间的护理结束后,记录相关数据,以便分析。
2.结果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对照组在治疗之后的各项身体反应指标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等方面都不及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方式的观察组结果优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试验过后的具体身体指标以及满意度水平情况如下:
3.讨论
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有胸痛、心律失常、发热、心功能衰竭、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生理及心理反应。患者在发病前也会有一系列的身体征兆,包括四肢无力、胸闷、气喘等,其中发作最频繁的该属心绞痛,心绞痛是由于心急梗死患者的心脏受损导致的,患者一旦发生心绞痛的症状应当高度重视、立即就医,如若就医不及时,极有可能导致心肌梗死,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通常,心肌梗死患者会在清晨发病,一般发病时各项症状十分严重,并且持续的时间较为长久,绝对不可忽视,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拖延病情,还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急诊护理路径十一中吧新型的护理模式,它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原则。以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维护医患关系为具体行为目的和准则,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康复提供实时帮助,还会为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它要求医护人员以及相关护理工作者为患者排忧解难,随时关注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动向,向患者传授专业的有关疾病的防护知识,鼓励患者努力战胜病魔[2]。
参考文献
[1]高云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17-18
[2]陈宝珍,张小红,牛娟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论文作者:黎娟华,李琪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路径论文; 传统论文; 模式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