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学生法律学习指导_中学生论文

略论中学生法律学习指导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学法指导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学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中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活动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年10月,河南省平顶山市率先在部分中学开设了“中学生学习心理学”课,讲授有关学习心理知识。从1982年开始,北京八中和景山学校、哈尔滨九中、福建龙岩一中等中学校早地开设了学习方法课。随后几年,全国又有许多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据悉,到目前为止,全国约有20个省市自治区800所中学开设了“学习方法”或“学习指导”课,受教人数已超过100万人〔1〕。特别是有些省、市、区大面积地开设此课程,比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黄埔区和卢湾区、武汉市、哈尔滨市、山东泰安市、吉林梅河口市、河南平顶山市都在所辖中学开展了此项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普遍得到广大中学生的欢迎。

一、学法指导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空前加快,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信息交换的速度和水平大大提高,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为了走向未来并适应未来的社会,今天的中学生仅有一些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只会背诵一些应考条文,虽然是不够的,必须学会自己发现结论,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再过几年,人类将迈向二十一世纪,今天的中学生正是下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掌握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历史赋予的庄严使命,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2〕。”

从学习理论上看,学习方法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掌握了合理的学习方法,可以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据说爱因斯坦成名以后,有一个青年向他询问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顺手写了一个著名的公式:A=x+y+z。爱因斯坦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努力,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这是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科学生涯得到的正确认识。勤奋是必要的,投机取巧者决无成功的希望,但仅仅依靠勤奋刻苦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相配合。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说:“我可以毫不踌躇地说,我觉得我有很大的幸运,从青年时代以来,就发现了某些途径,引导我作一些思考,获得一些公理,我从这些思考和公理中形成了一种方法。凭借这一方法,我觉得自己有了依靠,可以逐步增进我的知识,并且一点点把它提高到我的平庸的才智和短促的生命所能容许达到的最高点〔3〕。”大哲学家的体会是颇深的,良好的方法对他的职业生活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试想一下,倘若没有这些方法,他能达到事业的制高点吗?面对知识激增、社会急剧发展的大趋势,中学生不应该成为塞满知识的“两脚书橱”,而应该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的方法就是人的思维(作为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运动的内在规律,或者说,是‘移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意识中‘改造’过的客观规律。它们作为说明和改造的工具自觉地和有计划地运用着〔4〕。”学习方法既非人脑所固有的,知识本身也没有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学习,学习方法是独立于人脑和知识本身的客观存在,所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不随着人的智力高低和知识多寡而转移。无论优秀生、差生,无论高年级、低年级,无论男女,无论城乡,只要你想取得更大、更快的进步,就必须接受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学习方法指导的基础:一种新的学习观

学习是我们常见的现象,阅读书刊、探求知识、模仿榜样、练习某种技能技巧都是学习。但学习的概念究竟怎样界定,却没有一个明晰、准确而全面的内涵。在人们的经验世界中,所谓学习就是读书,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也都曾认为学习主要就是接受知识,特别是读书。但是,现代心理学家却对此提出了挑战,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从生理、心理的角度重新确定了学习的内涵,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派别,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大阵营:各种联想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各种认知论的学习理论〔5〕。然而各种理论都只探悉到了学习要义的一个侧面,因而都不能解释和预测学习的所有方面,不同的学习观也只适于解释不同方面的学习。目前,各种学习理论逐渐趋于融合,强调学习的全面性正成为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学生的学法指导是教育者的学习观在实践中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指导活动,因而能否确立一个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学习观直接制约着学法指导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倡导一种新的学习观——全面的学习。其要义包括:

1、全面的学习追求真善美和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人类的学习总有一些功利性,或是为了升学,或是为了就业,或是为了成家立业,但从深层次看又总能看到对于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如封建士大夫所崇尚的“圣贤人格”“君子风范”等。二十世纪的科学业已揭示: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法则,因此,中学生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意向的追求便是学习,真善美的实现便是理想人格的佳境。从心理机制方面分析,知与真对应,意与善联系,情与美关联。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也说:“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格,而教育之能事毕矣〔6〕。”人的理智、意志、情感综合在理想之中,而与人的求真、向善、爱美的固有意向相对应,在将理想化为现实的精神追求中,人格便得到了升华。蔡元培先生说过:“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7〕。”所以,那些“智育第一”的唯知主义论调和做法应尽早退出中学生的学习生涯。

2、全面的学习应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学习的融合。

前面说过,学习的理想是在经由设计的整体性的教育文化环境中养成多育均衡与道业兼修的理想人格,但是而今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学术分化迅速加快,加之功利诱导,学习的理想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像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诺在1959年所指出的教育中“两个文化”分裂的危机。所谓“两个文化”,其一是指传统的“人文的文化”,另一是指新兴的“科技的文化”。在大学的校园中,这两个文化自立门户,分道扬镳,各行其事,分属两个文化中的学生,只能在“隔行如隔山”的情境之下接受片面的大学教育。这几年,在我国大学生分配过程中,常听用人部门抱怨:学理工的毕业生人文素养过低,而学文科的却仅有少得可怜的科学知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现象正在迅速下移,眼下一些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了“偏科”学习,有的主要攻文科,有的立志攻理科,到了高二阶段实行“文理分流”,各奔前程。这种偏科学习的恶果就是知识结构不完整、社会人才窄化。在学习效果上的这个折扣,对有些人来说是终生无法弥补的。所以,学法指导万万不可引导中学生偏科学习!

3、全面的学习应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

大脑是人类学习的生理基础。人们很难觉察出大脑两半球的分工,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大脑两半球功能是相同的,但美国著名生理学家斯佩雷博士和他的助手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右半球是语言中枢,右半球具有独立的非语言功能,是人类的人格、能力、创造性成长的关键部分。但人们一直重视语言、计算等抽象思维,忽视形象思维、创造性和艺术活动,使右脑功能弱化,因而提出“开发右脑”“右脑革命”是必要的。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智力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意识地调整学习活动从而达到“开发右脑”的目的,这是一个必须给予明确答复的问题。

4、全面学习要统整知识接受和能力养成

如前所述,人们习惯地认为学习乃是读书,读书就是接受知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曾是许多人的座右铭。我们不能否认知识的重要性,然而当今时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增长成倍地加快,譬如,从1750年至1960年,人类知识的总量从2倍增加到4倍,用了150年时间;从4倍增加到8倍用了50年;从8倍增加到16倍,只用了10年时间。知识的陈旧也在加快,据统计,工程师的业务知识在10年内陈旧的大约将近一半,有的科学知识甚至2~3年就过时〔8〕。面对着这“知识爆炸”和“知识陈旧”的时代,仅仅掌握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将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解决“知识无涯与人生有涯”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面的学习是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统一

由于航天技术带动的国际竞争,美国于五六十年代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国教育改革运动,这场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是其倡导者,他认为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一种发展态度,即拟定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接受式与发现式学习的区分是:前者由教师传授,后者由学生发现;前者着重学习的结果,后者着重学习的过程;前者强调获得知识的本身,后者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9〕。发现式有助于发挥智慧潜力,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以及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因为接受式学习在我国中学生中占优势,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广泛运用发现式学习。

6、全面的学习乃是指导性学习及自主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目前,我国绝大数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课本进行的系统学习(指导性学习),这是必要的,因为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学校中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应获得的系统文化科学知识,都具体地体现在教科书内〔10〕”。然而,我们过去所培养的人才,有许多人对课本知识掌握虽然较好,但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研究、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差。许多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也都反映,我们的学生与某些欧美国家的优秀学生相比,在独立工作能力方面差距较大。为什么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史绍熙同志说:“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得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大多数知识要靠自己离开学校以后,通过自学、研究和实践来取得的〔11〕。”1964年6月8日,毛泽东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谈到,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要自学,靠自己学〔12〕。”所以,为了充分挖掘中学生的智慧潜能,迫切需要重视自主性学习问题。

7、全面的学习应该统整维持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及学校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家长把孩子能否考上大学作为有没有出息的标志,中学生被这个沉重包袱压得透不过气来,成天埋头于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以应付考试,无暇顾及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思维呆板、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不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扼杀了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创造精神。1979年,国际著名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中译本题为《回答未来的挑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创新性学习”的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维持性学习”〔13〕。我们认为,提倡创新性学习,并把它和维持性学习统整起来,是在升学主义的大背景下摆脱中学生的学习困境、振作学习活力的有效途径。被誉为“一代师表”的陶行知先生曾尖锐地批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现象,倡导“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创造性学习,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三、中学生学法指导中的若干问题

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接受、生成与发展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受着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优化和调控其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1、要实事求是地探讨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的学法指导是通用方法与学科方法并存,但通用型的学法指导占优势。我们不否认通用型学法指导的适用性,事实上这种模式在目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学科方法指导的大量理论及实际问题还未搞清,只要开一门“学法课”或“学法指导课”便可以基本解决各门学科的共性问题,符合教育的“经济原则”。然而正如列宁所说:“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特别的分析,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总是具体的〔14〕。”我们肯定通用型的学法指导,然而通用型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学科性质不同,学习方法也各有异,要学好功课必须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努力探索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15〕。”从这个意义上讲,仅仅进行通用型学法指导是不够的,还急须把学科学习方法指导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学法指导不是要学生去死记学习方法,而是要诱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笔者观察,现在学法指导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叫学生时时记住许多学法,但学生对于这些方法,常常并不明白它们的意义,总是随时学到就随时忘却了。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强,“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托他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的良好的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16〕。”教师把大堆大堆的方法加在学生身上,可怜的中学生,连这些方法的十分之一都记不清楚,更不必说去实行了。因而,学习方法不是用灌输可以教得好的,方法总是会被忘掉的,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学生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和训练,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养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于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使方法发生作用。

3、要重视科学的学习方法传递,更要注重纠正中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者不仅常常有必要使一些习惯牢固地扎下根来,而且也常常有必要去根除一些已经形成的习惯。后者比前者更困难,因此它需要更加周密的思考,也需要更大的耐心〔17〕。”然而无论是目前学法指导的理论研究,还是学法指导的实际工作,都常常仅仅关注正确的学习方法,忽视中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常见的错误方法及不良习惯,由于“先入为主”规律的作用,往往某些错误的方法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使正确的学法指导难以收效。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盲目的必然性往往是自由的祖宗。在学法指导中,我们不能忽视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唯此,才能为传授新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4、中学生学法指导要走多元化、综合化之路,这是该项教改活动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学法指导活动从兴起至今,已形成多种模式,包括:(1)课程式,即通过开设学习方法或学法指导课,向学生系统传授通用学习方法的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引起学生对学法的高度重视,使其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学法,但它易与各科学习脱节,方法不够具体。(2)规程式,即把规定学习的程序、方法的材料(学习规程)印发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式。比如北京二中、天津一中、上海大同中学等都有这类规程。这类规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易贯彻落实,易流于形式。(3)渗透式,即在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同时讲解学习的一些方法的模式。这一模式被广大教师所采用,是一种更具体实用的指导模式,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技能。(4)治疗式,这是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治疗的模式,是一种个别指导,针对性强,适应学生差异,但也有局限性。(5)交流式,即同学之间进行学法经验交流的模式,比如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经验介绍会、作业展览会等。这种方法生动易感,但经验是零散的。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些模式各有利弊长短和适用范围,在具体指导时,我们必须进行有效地选择和综合地运用,以取得指导的系统功能。

恩格斯曾说过: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18〕。”中学生学法指导是一项方兴未艾的教改实验,其中许多命题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这就迫切需要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和衷共济,携手共同开拓这片新天地!

注释:

〔1〕参阅钟祖荣《我国中小学学法指导的经验总结》,《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六期第42~46页。

〔2〕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3〕笛卡尔《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页。

〔4〕转引自科普宁著、马迅等译《马克思理论导论》,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5〕详见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3页。

〔6〕郑振铎《晚清文选》,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版,第721页。

〔7〕《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页。

〔8〕转引自彭永渭《教学论新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47~48页。

〔9〕参见张德琇《教育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138页。

〔10〕罗正华主编《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5页。

〔11〕〔15〕《史绍熙教育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第90页,第195页。

〔12〕转引自蒋伟杰、万喜生《学习和研究教育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13〕详见罗马俱乐部《回答未来的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2页。

〔14〕《列宁全集》第10卷第200~201页。

〔16〕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17〕郑文樾编选《乌申斯基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页。

〔18〕《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62页。

标签:;  ;  ;  ;  

略论中学生法律学习指导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