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空间观念的考查与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历史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历史空间,主要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地理条件、环境、位置以及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场所。任何历史事物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空间条件。学习和研究历史应该自觉地将史事置于特定的历史空间中,进而认识史事特有的意义,这就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空间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能够使学生了解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地理环境,在具体的历史空间中认识和理解史事的意义,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纵览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历史试卷,我们发现考查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的试题层出不穷。笔者对五年来涉及空间观念的高考历史试题进行了梳理,按其对空间观念的考查方式分为两大类。 一、依托特定的历史空间,考查历史知识 以历史空间作为命题素材,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考查相关的历史知识,是最常见的空间观念考查形式。以2015年安徽卷第20题和全国新课标卷I第30题为例: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d41ac7843f363ce63e124e3d.jpg)
【例1】(2015年安徽卷第20题)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左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B)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思想解放历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把图片中箭头所指的“德意志”“英国”“日内瓦”“瑞典”等历史空间信息与宗教改革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知识相结合。准确的历史空间观念成为解题的“敲门砖”。 【例2】(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第30题)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B)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1933-1937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政府针对性地布置防御工事。从防御部署的空间来看,既有沿海要塞又有重点城市和交通线,可以看出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进行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对“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和“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空间观念的准确了解和掌握成为解答此题的关键。 此类试题在近五年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而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除上文所举例题外,还有如下典型试题: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5题,利用“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考查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安徽卷第16题通过“入缅作战示意图”考查抗日战争的国际性特点;广东卷第17题通过20世纪20年代不同地区农会会员数的变化表,考查北伐战争对农民运动的影响;上海卷第12题通过“两宋时期诗人分布示意图”,考查两宋经济、政治发展与文化之间的联系。2012年,上海卷第10题通过“汉代中央直接统治区域图”,考查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2013年,安徽卷第20题通过“欧洲人对世界认识不断扩大示意图”,考查整体世界的发展;北京卷第13题通过“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考查汉、北魏、两宋和明代的政治发展;全国新课标卷I第34题利用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考查一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演变。2014年,北京卷第12题通过“战国行政区域图”考查楚国文化的发展;北京卷第37题通过四幅“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地图”,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天津卷第11题通过四幅“国际局势图”,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山东卷第48题通过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考查美苏关系对战后国际局势的影响;安徽卷第16题通过四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示意图”,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2015年,北京卷第40题通过“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考查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联系;四川卷第12题通过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考查美苏“冷战”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浙江卷第21题通过“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考查法西斯的种族迫害政策;第22题通过斯大林关于德军进攻方向改变的讲话考查莫斯科战役。 二、依托特定的历史背景,考查历史空间观念 历史空间不仅仅可以作为命题素材,也可以成为考查的内容。以2012年上海卷第6题为例: 【例3】(2012年上海卷第6题)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A)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了解“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爱琴海”“黑海”这几个重要的历史空间概念。材料表明了这几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考生依据这些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这种依托特定的历史背景,直接考查学生历史空间观念的试题,近几年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如:2011年,上海卷第10题通过“三国鼎立示意图”,考查魏国的历史地理位置;浙江卷第13题考查宋代钧窑、定窑、景德窑、耀州窑等著名瓷窑的空间分布状况;2012年天津卷第1题通过历史学家对东西方贸易路线的描述,考查元代泉州的地理位置;安徽卷第15题利用元朝部分行省赋税比例以及行省图考查“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以南”“长江以北”等历史空间观念;2013年,浙江卷第15题通过“秦朝统一示意图”,考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空间分布;安徽卷第12题利用“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考查“长江流域”“南方”等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地理概念;2014年,山东卷第16题通过“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考查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2015年福建卷第19题通过托马斯·卡伦德对希腊文明的描述,考查古希腊的空间位置。 空间观念在高考中受到如此重视,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教学中涉及的重要历史地理名称培养空间观念 历史地理名称作为史事发生的地点,是构成历史空间概念的基本内容。熟知一些常见的历史地理名称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一步。比如前文所举例题中就有“泾水”“洛水”“江水”“绥东”“古希腊”等历史地理名称。要想掌握历史地理名称,就必须要了解历史地名命名的依据和规律。其依据和规律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类型: (1)按方位、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命名。如中原、岭南、长江三角洲等。 (2)按经济地理特征命名。如因西域玉石输入经过的关隘取名为玉门关;因运送蚕丝及其织品而命名的丝绸之路等。 (3)按重要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命名。如郑国渠、斯大林格勒、华盛顿等。 了解这些历史地理名称的由来,能够使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有更准确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空间观念进行有机结合。特别是有的历史地理名称与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直接关联,这些地名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地理名称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例2中“绥东”涉及“绥远省”这一概念。绥远省为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954年因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废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再比如在世界史中常出现的“古罗马”和“古希腊”这两个地区。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经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而现在的罗马,其实就是指的现今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城,与古罗马不是一个概念。古希腊位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和北面的马其顿、色雷斯,以及亚平宁半岛、小亚细亚等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地名的变化,大多与历史变迁有关。引导学生探究和挖掘历史空间概念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形成基本的历史素养。 2.利用历史地图培养空间观念 “左图右史”是古今学者治史的基本方法。在笔者统计的五年来考查历史空间观念的33道高考试题中,以历史地图作为命题素材的题目共24道,占73%。由此可见历史地图在培养空间观念中的重要性。历史地图在反映历史事件、现象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简明、直观的特征。这一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并由此不断深入、升华。有效地利用历史地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历史地图进行分类,依据其类别进行合理利用。中学历史教学中接触到的历史地图一般分为如下这样几类:世界局势图、战争形势图、行政疆域图、经济形势图、城市布局图等。不同类别的历史地图,处理起来着重点应有不同。世界局势图,应从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及其主要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探究;战争形势图,可以从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战略战术、对重要战场的选择等方面分析;行政疆域图,则要从国家的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分析;经济形势图,则要注意从经济因素、区域因素等方面分析;对于城市布局图,则要从经济、政治发展对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影响方面分析。 其次,解读地图语言,获取地图展示的主题。地图语言是指各种地图符号及文字说明。历史地图中的地图符号通常有:表示区域范围的经纬度、海岸线、国界线或区域线、河流走向线、表示地理环境的各种小圆圈、表示方向或态势的各种箭头以及其他图例规定的特殊符号。这些地图符号在历史地图中往往都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有些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出“地图名称和图示符号比地图本身更重要”的经验,实践中还是很有效的。在历史地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弄清历史地图语言的特定含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历史地图的史料价值。再次,可以将相关历史地图进行综合比较解读,探寻历史地图中蕴含的历史变迁信息。历史空间观念是动态的,单幅的历史地图往往是固化的,只能表现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区的历史。利用多幅历史地图进行综合比较,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更加完整的历史空间信息,是培养历史空间观念的一个必要措施。 3.破图入史,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人类的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特定历史空间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并寻得这种联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I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有一幅地图。笔者在教学时对这幅图做了如下解读:从右下角图例中可以看出封国分为同姓封国和异姓封国两类。同姓封国数量较多,体现王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封国主要集中于西、北、东南与周边少数民族相接地区(如晋、燕、吴)以及镐京与洛邑之间,这体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目的;异姓封国中有一部分是古代帝王后代,如文叔、熊绎等以及原本就存在或被商灭掉的古代方国如陈、祀、焦等或部族首领,如秦、楚、徐等,这体现了“追思先圣王”的原则,实际上是以此缓和周朝新贵族与先代贵族之间的矛盾,达到巩固周朝统治的目的;殷商遗民的封国主要集中于洛邑周围、同姓封国环绕之中,以此实现分化瓦解商朝残余势力的目的。 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引导学生从空间信息上分析太平军北伐、西征以及东征的主要目的。学生通过示意图,看出:南京地处长江下游,要想完成推翻清政府的任务,就必须北伐至北京;要想巩固天京大本营,就必须清除长江上游的敌对势力,所以必须西征;南京东面是扬州、上海等经济要地,也是清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地,要想充实自身财政实力同时切断清政府的财政来源,就必须东征。 上述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通过解读历史空间信息,探寻历史活动与历史空间之间内在的联系,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历史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历史学习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的运用,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有意识地教学渗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学内容涉及历史空间的知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避免简单地“告知”,要让学生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史学意识,养成史学思维习惯,并初步学会运用史学的研究方法。这才是历史教学最高的价值追求。
标签:示意图论文; 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