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让“宅童”走出家庭的“孤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孤岛论文,暑假论文,家庭论文,宅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开始“蜗居”在家,不喜出门。放假期间很多孩子长时间待在家里,或伴着电视,或抱着电脑,或拿着手机,更有陷于网络游戏世界中的孩子,体验着虚拟世界里自我角色扮演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虽然有的孩子安心于家庭是潜心向学的,但是咫尺窗外的世界更精彩、更丰富,更有现实感,窗外面才是孩子需要不断去体验、去磨炼成长的真实世界。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无论是自愿还是不情愿,事实证明,孩子“宅”在家里明显弊大于利,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良的影响。 “宅童”主要类型及成因 其一,“被宅童” 男孩徐银博原先居住的房子旧城区改造,一家人从原来的家属大院搬到了新城区,住进了宽敞的高层住宅中。但是银博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经常出去和小伙伴们玩耍打闹了,他只愿意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打开电脑上网,玩游戏,看电视。因为昔日的小伙伴都住得远了,而且父母也经常教育他,外面太危险,哪也不要去。渐渐地,银博熟悉了这种“宅”在家里的生活,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被宅童”。 其二,“自宅童” 小米的爸妈在著名公司担任中层干部。自从小米记事以来,父母经常不能准时回家,双休日也经常是外公外婆带他出去玩耍,而父母总有工作。随着父母职位越来越高,陪伴小米的时间就更少了。小米却越来越习惯这种生活,因为他忽然找到了一种自得其乐的感觉,那就是看电视、上网、玩手机、打电子游戏。网上的世界让小米流连忘返,他再也不愿意走出家门了。 其三,“傲宅童” 亮亮今年10岁,本来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亮亮却“乖”得出奇:每天放学回到家,除了做作业、看书,就是上网,不吵不闹,乖得令妈妈骄傲。但最令妈妈骄傲的是,亮亮的学习成绩年年名列班级甚至全年级前茅,老师夸奖,同学羡慕,连小区邻居都知道亮亮不但乖,更是个“小学霸”。 无论小银博、小米,还是亮亮,也无论“被宅”、“自宅”,还是“傲宅”,每个“宅”在家里的孩子当然不会无所事事,通过计算机上网、手机上网,孩子们互相问作业,一起打游戏,晒照片,晒装备,事实上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宅童群”。 据中国第35次互联网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学生占23.8%;手机网民5.57亿,其中2014年新增手机网民5672万,学生占38.8%;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66亿,其中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2.48亿。根据这一组数据推论,我国大中小学在校生中,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的高达1.54亿,占82.4%,而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用户中,学生历来是主力群体。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最重要的渠道,成为闲暇生活最主要的平台。 不同的“宅童”,不同的教育引导策略 1.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多让“傲宅童”领略窗外的风景 毫无疑问,最让父母省心的是像亮亮那样喜欢待在家里潜心学习、一心争上进的学霸级“傲宅童”。但是,今天的“学霸”和明天的栋梁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只会读书考试是远远不够的。在充分肯定“傲宅童”潜心向学积极性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明白,学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考试争第一”,而是掌握尽可能多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科学知识,形成传承社会文化、掌握生存技能、适应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的基本能力。对于那些宅在家里的“学霸”孩子,家长在鼓励他们保持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要为孩子打开一扇面向外部世界的窗户。 从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入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去户外活动。比如利用假期每天坚持做运动,孩子喜欢打羽毛球,就趁机带孩子打球;孩子喜欢抛接飞盘,父亲或者母亲就充当接盘手;孩子喜欢跳绳,父母也可以当孩子的伙伴。 制定节假日出游计划,吸引孩子参与。现在家庭条件都好起来了,可根据情况,带孩子去远足,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带去农村体验农家乐,尝尝山珍野味,带到动物园观看一场动物或杂技表演;或者给孩子买来他最喜欢的赛车,亲子进行单车旅行。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假日里可以带去城里,孩子喜欢模型的,就带去参观科技馆;孩子喜欢科普的,就带去展览馆、博物馆;孩子喜欢图书的,就去书店逛逛,买几本孩子喜欢的图书。 找机会让孩子保持智商与情商均衡发展。有机会的话,让孩子尝试做个社区志愿者,或者参加夏令营等集体活动,加强人际互动,让孩子在互动中了解到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生活的范围不能限制在家庭这一个小范围内,外面还有比家庭更宽广的世界,外面还有比单纯学习书本知识更有趣、更好玩、更多、更重要的事情。 肯定优点,诚恳地指出不足。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走出家门,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宅在家里的理由予以肯定,同时指出尚有缺陷之处,慢慢引导。当孩子尝到了走出家门带来的益处,相信孩子自然不会再“死心塌地”地宅在家里了。 2.网络世界好玩也无奈:把“游霸级”的“自宅童”拉回到现实世界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孩子闲暇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孩子与网络游戏彻底绝缘是很难做到的。家长要把“游霸级”的“自宅童”拉回到现实世界,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指导孩子选择适合该年龄段的游戏。网上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家长必须态度坚决地严禁孩子观赏和玩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游戏,避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次,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让孩子自己规定每周每天玩游戏的时间,防止过分沉湎游戏荒废学业、影响健康;第三,当孩子不能自律,违反事先约定时,家长必须行使监护权,可以给予从警告到取消上网资格等必要的惩戒;第四,家长可以通过参与孩子网络游戏的方式,亲自体验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之所在,在分享的过程中给孩子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孩子把握好玩网络游戏的“度”。 先肯定,再引导,及时增加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快乐体验。对沉迷于“网聊”的孩子,家长在尊重孩子上网聊天权利的同时,要指导孩子把握好上网聊天的“度”。首先,引导孩子澄清网聊动机,从有利成长的角度利用网络资源,学会选择聊天对象,建立志趣相同的QQ群,形成自己的网络成长支持系统。其次,严格控制上网聊天时间,不要让网聊打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规律。第三,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扩大孩子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增加面对面的人际互动,锻炼适应人际关系的能力。第四,不要一看到孩子网聊就态度粗暴地干涉,导致亲子关系冷淡。要多寻找孩子能接受的,对改善亲子关系有利的沟通方式,比如客观评价,减少对孩子网聊的负面评价,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尝试做孩子的聊天伙伴,以大伙伴的身份帮助孩子摆脱孤独感的困扰和对网聊的依赖。 当然,孩子从喜欢上网、沉湎网络到网络成瘾,通常会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干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 对于行为尚未失控的孩子,多进行预防性教育引导。客观地说,很多孩子宅在家里上网,只是因为网络世界对孩子的吸引力实在太大,孩子能在网络世界里找到很多他们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的东西,比如理想的精神状态,比如获得成功的体验等。家长不必把网络视作洪水猛兽,网络仅仅是现代社会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只是网上良莠杂陈的信息需引起重视。 对少数沉湎网络不能自拔的孩子,家长要理智,不要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待他们,如打骂的方式、不给零花钱等。这些极端的方法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的态度要温和,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注意和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多带领孩子到户外去活动,多参加社会活动,使孩子在融入集体活动时,从被动到主动地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唤起孩子内在的自觉性,一步一步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把圈养的“被宅童”解放出来 与解决“傲宅童”“自宅童”问题的思路不同,解放“被宅童”的前提,首先要提高认识,打开家长的心结。 近年来,关于孩子“圈养”和“放养”孰优孰劣的讨论此起彼伏,要求学校减负、家长减压的呼声也一直不断。但事实如何呢?实际上,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仍然在矛盾的心态中,既不放心,更不敢放手。家长担心,要是真的让孩子走出自己的视野,天晓得会发生什么状况?于是,就把本来能走路的孩子继续抱着走,并以“爱”的名义包办或剥夺了本应属于孩子的人生体验。这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坏的礼物”。在家长精心打造的“虚拟安全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身心柔弱、缺少属于自己的“免疫力”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解放“宅童”,家长孩子要“双修”。解放“被宅”的孩子,家长也要摆正心态,端正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世界的方方面面,并引导孩子一起认识到,外面的世界有美好的事物,也存在丑陋的人事物;既承认外面的世界有鲜花绿草,也充分认识到外面的世界里也有毒草。要承认的是,净化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是包括家长在内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这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不能要求现实世界非得是“无菌环境”,也不能寄希望奇迹会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发生,环境污染和精神污染问题一下子彻底解决。让孩子学会选择、分析和判断,学会自理、自立和自强,逐渐练就一双坚强的翅膀,翱翔在广阔的大千世界,这才是家长应做的事情。 再次,在家庭中也要努力优化孩子“宅内”生活环境。比如整洁的居室、有序摆放的物品、优秀的课外读物、放在书房或客厅等公共活动区域的家用电脑等,还有良好的卫生、作息、分担家务劳动的习惯,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模式,这些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从中汲取成长的养料、奋进的力量十分有益。社会化的目的是把“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孩子的人生价值最终也将在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当长期“宅”在家里的孩子走出家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产生诸多迷茫、困惑时,因为蓄积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正能量,孩子会逐步学会用积极的态度,辨证的方法思考复杂的社会问题,并得出乐观向上的结论,从而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标签:网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