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少数民族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河南少数民族经济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河南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环境、产业结构、资源情况和综合竞争能力。指出:促进民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抓住机遇,统盘布局;由成本领先逐步过渡到优质优价,提高产品档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素质;由分散经营逐步过渡到集约化经营;抓专业村建设,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质量增效益促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为民族进步做出贡献。

河南省有50个少数民族,人口10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18%,主要聚居在3个市辖回族区、23个回族乡和40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是我们党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增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做好各项民族工作的关键,也是关系全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大事。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创社会产值已达全省经济总产值的4.45%,90%以上的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相当和超过了当地汉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河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保持民族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度发展的势头,就成了当前民族工作乃至整个经济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对少数民族经济增长模式和总体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基本特点及经济发展中问题的分析

河南少数民族自迁入中原以来,虽然与汉族群众杂居,交往频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受到汉族的影响,但由于多种原因,他们仍然长期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发展经济角度看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河南少数民族成份多,但各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十分不均衡 河南少数民族人口共103万人,其中回族占总数的90%以上,有94万人,超过万人的还有蒙古族、满族,其余的都在万人以下,有的只有几十人。

(二)城镇人口比重大,有崇尚重商的传统优势 河南少数民族从唐宋迁居中原之始就以从事工商业生产为主,因其“懂技术、善经营”而名扬四海,相沿至今,工商业生产依然是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从全省情况看,少数民族居住分布比例大致是城市、集镇、农村各占三分之一。

(三)居住形式上大分散,小聚居,使民族经济发展又占“地利”优势 河南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全省每个县(市)区都有,但每个县(市)的少数民族群众又形成小聚居的形式,即集中居住在少数几个乡镇。即使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县(市)中,虽然分布各个乡镇,但也多集中居住在这些乡镇的一、二个村庄。

(四)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均土地占有量少是普遍现象 河南少数民族群众多居住在城镇或城乡结合部,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土地占有量往往偏少,全省抽样测算少数民族人均土地占有量一般低于当地汉族群众人均占有量的30%。同时又由于交通、航运等环境的变化和部分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自然条件和原来经营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一直滞后,有些少数民族群众连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即便是居住在平原农村的少数民族群众也有少部分生活水平与周围群众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甚至同一民族内部的发展落差也很大。如商丘地区共有四个回族乡、镇,其中两个是全区有名的富裕镇,两个是省级贫困乡。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空前广泛的社会经济变革,将使各行各业、各族各界无一例外地卷入市场经济的竞争大潮,河南少数民族经济同样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因此,全面分析民族经济发展形势,实事求是地评价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及时提出保护民族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各项对策措施,无疑对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十分重要的。

(一)环境分析 环境是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少数民族经济乘开放之机,借改革之风,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几年持续高速发展,整个民族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这与全省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是分不开的。但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初步形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族经济的一些扶持政策将逐步失去效用,民族经济中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原料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缺口将逐渐拉大,会给一些基础条件薄弱的民族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会逐步加快,局部压力逐渐增加,分化组合将不可避免。再加上当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处于一种不完全的市场调节状况,各地发展的机遇肯定是不相等的,又对“大分散、小聚居”的少数民族群众带来新的不平衡。特别是在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各项法律建设尚在探索之中,经济环境在总体宽松的情况下,一些时期和某些方面还相当严峻,无序竞争在不同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才流动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和保护技术领先地位越来越难,资金相互拖欠现象也相当普遍,不少企业常驻外地催款要债已经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仍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而各地环境条件的差异带来的不平衡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

(二)产业结构分析 河南少数民族围绕牛羊等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十几年来以产品增殖为导向,不断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利用产业链条的相互关系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引导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收效十分明显。从目前情况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可等闲视之的问题:一是由于少数民族经济短时间的高速发展,形成产业竞争结构极不合理,尤其是进入障碍低,造成行业急剧膨胀,行业利润下降趋势明显。由于产业启动资本小、技术档次低、规模经营尚未形成,无法构成绝对成本优势等因素,几乎没有形成多少进入障碍,生产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如1980年全省仅有十余家皮革皮毛加工企业,而到1995年已经发展到上千家皮革皮毛加工类企业,这其中还不包括众多的家庭皮革作坊。产业不能有效地构建进入障碍使得一些企业能够“打了就跑”,干上二三年马上转产,造成整个行业收益率下降的趋势,部分企业利税率已逐渐接近“竞争水平”。二是由于民族经济这条主导产业链条长,发展机会不均等,新技术、新资源、甚至新的销售渠道等因素影响,使得整个产业后继加工能力发展过快,新建项目过多过泛,生产能力过剩,整个链条前轻后重,原材料缺口不断拉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三是由于产业结构中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产业利益少,生产分散,积累不足,又直接造成了民族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范围狭窄等一系列问题。产品多数属于初级产品,受市场的限制、影响很大。据统计,全省民族工商企业中,有83%以上的属于个体和私营工商户,不少还属于行业混杂的加工作坊型小企业,即使是国有、集体的正规工业企业也多处于规模、效益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竞争实力,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三)资源分析 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无疑与成功地利用了各种资源有着密切关系。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民族经济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资源虽然是构成价值的基础,但决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价值,无论产品还是服务要实现其价值,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价值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直接参加生产的基本活动和支持生产的辅助活动,两者结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其中辅助活动如企业决策、技术开发、人才管理、企业管理等,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显得更为重要。我省不少地方的少数民族群众和企业,往往重视生产,轻视管理;重视产品,轻视包装;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缺乏对资源利用价值体系的分析,把资源仅仅看成实物资源,而没有把实物资源与人才、决策、资金调度和抽象资源等放在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中去考察、利用,因此对如何提高资源效率、有效地实施资源控制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

(四)综合竞争能力分析 河南少数民族经济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总量增长年平均都在15%以上,不少民族聚居的乡、镇、村和民族企业已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全省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然而,把河南少数民族经济放在市场竞争中去分析,尤其是从民族企业乃至整个民族经济素质上去思考,仍可见有不少环节影响着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其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整个民族经济基础薄弱,抗御风险能力差,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各项法规政策配套建设不足,经济运行环境尚不宽松,更增加了竞争的风险,不平衡发展将会更加突出。二是少数民族经济主导产业传统工艺多,设备陈旧率高,除个别行业少数单位引进一些国外先进设备外,其余70%以上的设备是自制或技术档次较低的设备,不仅严重地影响着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新材料的利用,而且还直接造成浪费和污染,又从整体上造成竞争能力差,整体效益下降的趋势。三是民族企业管理粗放,信息不灵,经营不活。不少民族工商企业内部管理至今实际上还是家族式管理和合伙管理,当然这种管理手段在一定的规模之内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却日益成为提高效益的障碍。家族合伙式管理以家庭长幼顺序和合伙资金的多少自然形成企业的等级管理制度,决策的基础不是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而是家庭里的地位和资本的大小,再加上信息来源渠道少,经营范围狭小等因素,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和用人的科学性,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进步。四是人才匮乏,技术落后,整体竞争潜力不足。就人员素质看,民族企业多数职工是近年来由农村转为职工的农民,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则是原来的乡村干部,虽有一些长期从事工商管理经营的厂长、经理,也多是自学成才的“土专家”。尤其是企业的科技开发、供销、财务等人员严重不足,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同时不少民族企业很少开展职工上岗培训,多是采用带徒的办法对职工进行培训,而且劳动组织、管理制度、管理体制乃至管理方法都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开发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

当然,综合分析民族工商企业的竞争能力是相当困难的。市场是衡量能力的唯一的度量,一个产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企业本身能力的分析,而应从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和市场结构的大背景中去看待它们的潜力。很显然,河南少数民族经济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这些优势又是由全省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所构成的。因此,从总体上讲,民族经济随着全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毫无疑问竞争能力会不断提高,但面临的主要压力也是随着全省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资源配置逐步合理而带来的竞争。这一竞争与以往肯定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机遇也许会瞬间即失,形势也许会十分严峻,稍有懈怠就有可能丧失原有的优势地位。

二、对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思考

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归根到底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从而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因此,我们讲发展就必须要讲竞争,而要讲竞争就要理出一个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通过对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评价,形成一些概念和共识,以促进民族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一)解放思想,抓住机遇,通盘布局,全面启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 民族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含义,进一步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正确地分析我省民族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又要找出差距,充分认识民族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树立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启动全省少数民族群众努力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整个推进民族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争取几年再上一个新台阶。

河南少数民族经济是全省整个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个经济的发展对民族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河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充分认识民族经济的特点、优势,能工则工,易农则农,市场缺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有利就经营什么,确保质量、效益、速度协调发展,尤其要对民族经济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给以足够的重视,在宏观规划中予以弥补,做到合理分工、区域开发、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民族经济的发展放在整体经济规划中通盘布局。我省不少地方经常提要“找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的口号,然而在民族经济工作中则不易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当地实际,多从种、养、加、农、工、贸多种经营、综合开发一体化的角度去思考、规划民族经济的发展。从产业相互关系中发现和培养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使其能够协调稳步发展,特别是要抓住薄弱环节,注意安排好产业之间能够促进相互关系的投资,不断地改善民族经济的产业结构,这对于保证整个产业链条效益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的相互关系,在总的规划框架之内还必须有配套的政策措施,因此在政策导向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着重把少数民族农业、畜牧养殖、科研教育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等因素列入计划,除安排必要的发展基金外,更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注意在引进技术人才、提供信息、采购运输、解决原料等方面制定方案,给以支持,要特别注意通过政策逐步改变民族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引导经济向集约化发展,从宏观上促进生产力要素的调整和重组,不断提高民族经济的自身发展潜力。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根据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地探索掌握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规律,提高宏观指导能力。

(二)由成本领先逐步过渡到优质优价,提高产品档次 河南少数民族经济之所以能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讲依靠的是成本领先的优势,即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开拓了市场,尤其是出口创汇企业,成本可以说是进行竞争的主要武器,而开拓国外市场始终是带动民族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若认真分析则不难发现,造成成本领先的基础又是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廉价,以及严格控制的管理、推销和研究费用,而并非是技术先进和规模效益所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价值规律将使各类资源逐步实现等价交换,原材料和劳动力价值不断上涨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要继续保持成本领先的地位,或是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或是进行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但无论企业走哪条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可能使多数企业在一定的市场需求范围内同时扩大市场份额。因此只有走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促使企业产品逐步过渡到差异化,大力进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实现产品优质优价的道路。

产品差异化,一是要营造名牌,二是要通过产品开发和生产活动在满足用户某些方面需求中独树一帜,或是在社会某一群体中赢得市场,从而获得特殊的地位。洛阳市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优势,先后创办了马屯鼓乐厂和九都文物地质工程钻探公司,鼓乐厂的产品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在13个省市建立了分厂,还出口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钻探公司编队承包技术工程,业务遍及北京、江苏、山西、陕西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拾遗补缺,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素质 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在价值活动中相互作用决定的,不同因素的不同作用决定了不同的增长模式。促使河南少数民族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主要还是靠投入实现了增长。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素质,是民族经济发展进步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这一杠杆,才能在竞争中找到出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整个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点:即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都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吃苦耐劳”、“大干快上”就能挣钱的观念,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在同量的资源消耗或是少投入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质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我省不少地方的成功做法看,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一是要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作为兴工兴农指针,加强科技指导,不失时机地推广科学技术;二是拓宽科技教育渠道,抓好职业技术培训;三是加大科技投入,从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上保障技术进步;四是努力抓好“三引进”(即技术、人才、资金的引进),推动企业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发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五是推广科学管理,促进企业全面进步。

提高企业素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求企业必须树立长远的、全局的价值评判标准,树立总计成本意识。如目前反映较多的污染问题就是一例。在民族经济主导链条中,不少产业生产都可能造成污染。制革行业的前期工序排放大量含有重金属、染化料、腐败脂类等物质的污水,这类污水渗透性强,处理工序复杂,目前吨处理成本均在1.1元以上,远远超过市场水价,而且时间越长费用越高,从长远的角度看,污染无疑要加重生产的成本,影响企业和地方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在当前千家万户上项目的情况下,治理污染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懈怠忽视后果堪忧,有个村子5年竟未能体检上一个合格的兵,有的村里嫁出的姑娘不生育,招来的媳妇不会生,足见其危害程度十分严重,不仅会给企业和群众带来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邻里之间、村与村之间、甚至回汉族群众之间矛盾的热点。因此兼顾长远利益,规范企业行为,已是迫在眉睫了。

(四)由分散经营逐步过渡到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 实现资源经济利用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规模生产,而集约化经营又是在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实现集团化、系列化、深加工、外向型发展的经营方式,也是我们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目前我省民族企业中已有规模企业集团8家,松散集团公司4家,预计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的优化组合进一步加剧,集约化经营将逐步替代各自为政的分散经营。从河南少数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结构和“大分散小聚居”的生产生活特点看,都有利于集约经营的形成。因此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民族经济向深加工、系列化方向发展,实现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经济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镇平县贾宋镇回族农民吴天喜十年前办起一座库容60吨的清真冷库,个体经营一度亏损30多万元。县政府有关部门建议走发展股份制的路子,并帮助吸纳股金350万元,成立贾宋食品系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定范围之内合理配置了生产要素,承租土地1300亩,发展养殖业,使企业由单一加工型向种养加一体化转变,由单向运作、自我封闭转向千家万户辐射、国外与国内市场对接,大大增强了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目前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种植、养殖、加工、运销为一体的宏大企业集团,拥有各类企业11个,1994年创产值1.56亿元,利税1200多万元,带动本县和相邻六县(市)的9000余户回汉群众走上富裕之路。促进民族经济集约化经营,还要注意政策协调问题,由于各地民族企业既有国营又有集体、私营和个体,因此实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关系,以效率效益为杠杆,股份合作、一体多制、优势互补,切实保护好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五)抓专业村建设,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竞争结构 实践证明,一户一品,一村一业是河南民族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专业化分工提供了基础,以街道村落为框架建立专业化生产经济模型,走区域开发的道路,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宁陵县张庄多年来都是一家一户搞屠宰,能宰不能储,近销有余,远销不便,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92年他们以个体和股份制形式建立了清真冷库群,按照收购、屠宰、储藏、运销等环节进行科学分工、专业化经营,产销两旺,效益大增,成为冷储运输专业村,全村人均收入以每人每年增加200元的速度递增。专业村建设为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拉长了产业链条,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目前,我省少数民族已有养殖屠宰、皮毛加工、食品加工、小商品生产等各种工业小区、专业村近200个,为区域开发奠定了基础。内乡县根据全县少数民族聚居的19个村的专业生产情况进行规划分工,形成了以牛羊养殖、地毯草编加工等七大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今后抓好专业村建设,首先是抓好龙头企业,正确引导和培育有特色的产业;其次要不断地开发名优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第三要组建符合民族习惯、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市场或是工贸小区,并通过一定的经济模型,辐射千家万户,促进支柱产业的壮大;最后要把专业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广泛推广“三帮三带”活动,即富户带贫户,大厂带小厂,富村带贫村,内联千家万户,治穷致富共奔小康。

(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从我省实际状况看,少数民族经济主导产业利润下降,收益率低的原因不仅有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劳动生产率低等因素,而产业内部的无序竞争和新资本继续进入,也已经成为产业利润下降的重要因素。例如骨粒骨粉生产,目前开工的厂家70%是近5年建立起来的,加工能力的扩大,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抬高了原材料价格和市场份额的竞争。以现在原料收购价1100元/吨计算,1.4吨原料可生产一吨骨粒骨粉(1600元/吨),形成5000千吨生产能力,约需投资400—500万元,实际收益已是利不足息。河南最早最大的骨粒生产厂家——阿力集团的亏损乃至倒闭已经证明了这个问题。优化产业竞争结构除了因经济规律所致的部分原因难以左右外,立足点应放在规范内部竞争和建立进入障碍上,使部分产业由现在的“可竞争行业”逐步成为“难进入行业”,在不影响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实现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要做到这一点,除有计划地引导现有企业实行规模经营、推动技术进步,造成成本领先优势、产品差异等行业措施外,不可缺少的办法就是政府政策的调节和限制,政策是促进产业向效益质量型发展最有价值的工具。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要根据全省民族经济底子薄、起点低,而又有优势和特点的状况,能工则工,易农则农,借助城郊结合部的地理优势,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开拓生产经营新领域,分流生产要素,使主导产业能够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稳步协调发展。第一,农业生产要坚持高产高效的开发,养殖业要以牛羊系列开发为主,大力推广圈养技术,提高出栏率;第二,工业要重点抓住老企业改造,下决心淘汰一批污染、耗能、原材料浪费严重、产品档次低、规模效益差的企业,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引导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第三,发展第三产业是发挥少数民族群众传统优势的一个重要环节,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建立有特色的伊斯兰一条街,既方便了少数民族的生活,又为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还要结合专业村建设和区域开发建立各类专业市场,通过一定形式的联合辐射千家万户,促进民族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七)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质量增效益促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疑将给各种经济活动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实现经济增长并不困难,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力、物质生产能力和资金供给四个条件。然而,增长和发展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增长侧重数量的增加,而发展却更多地反映质量效益的提高。质量是知识存量、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结构的总和,是制约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因素。我们要保持少数民族经济高速高效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在经济的内涵质量上下功夫。目前,不少地方、企业反映资金缺乏,认为资金是制约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当然,加大资金注入,无疑是促进我省民族经济增长的一个杠杆。然而投资速度超过了人才培养速度和科技开发能力,同样也是不经济的。如果仔细研究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经济发展的波折乃至大起大落,往往是与忽视人才的开发和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不少新的投资带来的多是生产能力的扩大,重复建设项目过多过泛,并没有带来多少新的技术,这些投资造成的效率效益低下又反过来成了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效率效益是资源利用获得收效增殖程度的度量,它综合原料产出率、能力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利润率、流动资金、生产系统实用效率等多种因素,但主要取决于技术和产品结构,群众说得好:企业靠产品,产品靠技术,技术靠人才,人才靠政策。说到底就是人才的开发、科技进步。因此,不断地提高新技术在整个投资中的份额,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是保证效益的前提。

与提高效益效率相辅相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提高民族的群体素质。当前,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劳力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则是具有不同技能的熟练劳力严重不足,尤其是民族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替代比较困难,对各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应当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可靠的手段而放在优先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必须切实把民族的科学教育事业放在显著位置,予以高度重视;二是必须大力开展职工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注意引进人才;三是必须逐步改变目前不少企业实行的季节合同工制,提高职工的专业化水平。新野县民族灯具厂是个1987年创建的只有70人的小厂,多年来依靠科技兴厂,坚持科技投资,坚持科技培训,平均每人每年接受培训3次以上,先后改进工艺108项,自制设备30余套,开发水下彩色喷泉、光控等灯具8个系列500多个花色品种,不少达到九十年代先进水平,人均产值、税利均大大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该厂经验充分说明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总之,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由多种行业构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有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是全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民族经济不可能只通过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或是设计一个投入——产出模型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要保持民族经济稳定、高速发展势头,就必须根据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失时机地总结、探索新的经验和新的规律,制定新的对策和措施。尤其重要的是应在“九五”期间采取各种措施,因地制宜,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确保全省民族经济发展实现再翻一番的目标,如此,才能为民族的进步和繁荣做出新贡献。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64页。

标签:;  ;  ;  

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