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谱在厨房里_菜谱论文

食谱在厨房里_菜谱论文

菜谱闹厨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菜谱论文,厨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着刚拿到手的《商界》杂志,豆果美食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王宇翔被封面文章中罗永浩关于“情怀”的一段话吸引。在随后的采访中,他如此描述豆果美食的发展进程:“我们刚解决生存问题,积淀了一定的用户、数据和品牌知名度……现在也可以讲一点情怀了。”

      豆果美食是一款菜谱App,刚刚完成2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被估值3亿美元,是国内估值最高的美食垂直社区。截至2014年9月份,它的注册用户已达7500万人,日活跃人数为170万。在王宇翔的预测中,到12月底,豆果的注册用户将突破1亿。

      ——而创造这一业绩的,是豆果仅50人的团队,再加上3年的时间。

      在国内,关于互联网菜谱的产品有十几家,相较于美食杰、下厨房等同类产品,豆果美食经常被网友吐槽“不流畅、架构乱、UI难看”。然而到头来,反倒是这个有着诸多不完美的App在大浪淘沙中有望胜出。

      “竞争对手?它们根本没有优势。”王宇翔有些不屑。

      好产品一定不完美

      打开国内任意一款菜谱应用,用户的直观感受相差无几:类似的架构,相同的模块设置……豆果的优势在哪里?王宇翔认为有两个:一是对行业的理解深入本质,二是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他们真把‘菜谱’做成了菜谱!”提起同行,快人快语的王宇翔毫不客气:“那些产品外表看起来很华丽,但就是个样子货,没什么内涵。”在他看来,菜谱是一门包含市值几万亿元农副产品、超千亿元厨卫电器、海量广告投放的粮油调味品市场的大生意,如果从业者只是将菜谱应用当做菜谱,那么他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

      王宇翔更愿意将这一门生意叫做“厨房经济”。早在2008年利用业余时间创办豆果网时,他和团队就通过为期半年的调研,将豆果的盈利方向设定在广告和电商两个领域。事实证明,豆果也的确是按照这一路径走上了行业龙头的宝座。

      而国内同行的困境,恰恰在于没有看到菜谱应用背后的价值,以致局限于菜谱狭小的市场空间,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由于这一先天性的商业基因,豆果在发展的早期曾一度将目标用户锁定在真正愿意为食材埋单的二三线城市,而非“文艺青年”聚集的一线城市,因此豆果很快完成了用户数据积淀。和它相比,诞生于豆瓣的下厨房,虽然以清新文艺的UI设计为人称赞,然而却屡屡陷于盈利模式模糊的尴尬境地。

      当下国内的线上美食市场中,点评、团购、外卖等也是主流的商业模式,豆果为何选择以菜谱切入?王宇翔同样以“不够本质”为由作答:“点评和团购其实做的是餐企黄页,外卖做的是物流,它们不能掌握终端,因此容易被餐企爆出的负面信息连累。而菜谱却是真实地契合着美食的本质——吃。”

      这一异于同行的深度思考作用在产品上,则表现为豆果美食的超前性和创新性。

      例如,当《舌尖1》热播时,豆果根据自己网站已有的菜谱,推出了一款《舌尖》定制版App,10天内下载量达100万次。而在《舌尖》第二季,豆果顺势与其达成合作。最终在《舌尖2》播完近一个月内,豆果美食App下载量突破6000万,推出的《舌尖2》同名App下载量也突破了200万。

      当2014年生鲜电商爆发之际,豆果App上线了一个名为“优食汇”的电商移动平台。截至发稿,这个上线不过两个月的电商平台,就有近80款商品入驻,涵盖家电、生鲜、调味品、保健品、厨具等多个类别,而入驻这一平台的条件只有一个:产品品质好。

      王宇翔总结道:“创新的产品一定具有不完美性,因为它太超前了,但是用户其实是愿意为超前的产品埋单的。我们的竞争对手可以把今天的产品做得很有逼格,但他们只能做今天的产品,明天就得抄我们了。”

      美食“病友”们,来狂欢!

      2012年,30岁的赵歆宇从杭州来到北京。此前,他是个有着8年从业经历的服装设计师。那段时间他有些落魄,薪水低、找不到工作。为了省钱,他试着自己做饭,在网上搜菜谱,排在网页最顶端的是一个名为豆果网的菜谱网站。

      2013年3月,东方卫视大型美食真人秀《顶级厨师》踢馆赛录制现场,四位来自民间的美食达人挑战前十强。其中一个小伙子手头的食材只有寥寥二十来根意大利面,但他处理得堪称完美,评委刘一帆大力表扬:“你最大的缺点就是——这个面煮得太少了,因为做得太好吃了!”

      ——这个小伙子,就是不久前做饭还需要搜菜谱的“北漂”新人赵歆宇。而此时,他不但是最终晋级《顶级厨师》十强的烹饪达人,还是在豆果网上有着超4万名粉丝和161道菜谱的美食达人——“鬼蜀”。

      这一年年底,赵歆宇又参加了由央视CCTV2引进美国《The Taste》版权的美食真人秀节目《味觉大战》,并最终进入前四强。

      而他的背后,则是豆果美食向这两个国内顶尖美食真人秀节目的引荐。原来,彼时日剧《深夜食堂》正在热播,结识豆果网后对烹饪大感兴趣的赵歆宇,不但做出《深夜食堂》第一季中所有的菜肴,还用“鬼蜀”的网名将这些食谱上传到豆果网,一时名动四方,不但受到了网友的追捧,还被豆果网站编辑发掘成美食达人,推荐到真人秀节目。

      事实上,豆果美食同时也是这两个节目的合作方,深度参与了节目的前期策划、中期选派选手和评委以及后期的线上推广等。在赵歆宇参加的那一季《味觉大战》节目中,前40强中有16位都是豆果美食达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的赵歆宇已经全面转型为美食达人,合作的电器厂商包括松下、方太、西门子、美的、九阳等,此外,他每个月还要参加吉林卫视美食节目《幸福最美味》的录制。

      培养自己的明星达人和意见领袖,豆果不但增强了用户黏度,还将达人们遍布全国的粉丝群体转化为自己的用户——甚至转化为自己的员工。

      今年26岁的刘天宇同样是豆果的美食达人,擅长甜品和烘焙。在一次豆果的线下活动中,他与这个团队结识。因为住在北京,刘天宇就隔三差五带着自己做的蛋糕到豆果办公室与他们分享。最终,爱惜人才的豆果副总裁朱虹将他“拿下”,目前刘天宇在豆果负责运营。

      一枚菜谱应用的野心

      当然,豆果美食并不只是“达人”们的乐园。2014年8月以来,短短4个月时间内,豆果举办了9期名为“豆果美食Family day”的线下活动,足迹遍及北京、广州、上海、西安、长沙5个城市。其中,后4场线下活动并未有豆果员工参与,而是完全由当地的豆果美食达人组织、豆果用户参与完成的。2015年,豆果打算开展超过100场“Family day”。

      “Family day”上大家都干啥?当然是吃——吃大家带来的自制美食。豆果员工余馨至今还记得,在他们的第一场“Family day”上,有个在广播台当播音员的小妹儿看着一位大叔端着一大锅羊蝎子挤了一个半小时的地铁来参加活动,不禁喜上眉梢:“我吃饭前爱给食物拍照,他们都说我有病,没想到和我一样的人都在这里!咱都是美食‘病友’!”

      记者采访当天,豆果团队正在测试第二天即将上线的新功能“圈圈”。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团队中有半数员工为技术人员,编辑团队只有10人。王宇翔透露:“豆果的菜谱90%是用户UGC,10%是合作伙伴PGC。同行与我们刚好相反,他们一半员工是编辑,冒充用户上传菜谱。”

      “圈圈”是啥?原来,虽然豆果一直自诩为“社区”,但用户们的发言限于每个菜谱后面的评论区。现在,这个普通用户能自由发帖的“圈圈”,不但给予更多人展示作品、发表观点的地方,还顺手解决了菜谱应用的一个尴尬:以前大家只有做饭的时候打开豆果App,现在不做饭的时候也能以美食的名义聚在一起聊天了。

      当然,豆果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当下,这款App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标准化数据接口。这意味着,未来直接将豆果移植到智能手表、智能家电、智能家具等智能设备上已经指日可待。现在,无论说豆果是一份菜谱、一个社区抑或一个电商平台,都已不足以准确描述它的未来,就像王宇翔一直强调的,“这是厨房经济”。

      2014年12月8日晚,豆果美食赫然上榜“2014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跻身罗辑思维、小米科技、奇虎360等明星企业之中。在该榜单对豆果美食的描述中,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厨房革命。

标签:;  ;  ;  

食谱在厨房里_菜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