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务科 辽宁沈阳 110006
摘要:目的:对患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且消除了并发症后的患者予以抗病毒治疗,并分析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都属于患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且消除了并发症后的患者,据数据统计有50例,按照电脑编码的形式分为2组,编码为单数则标记为研究组,编码为双数则标记为对照组,2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标记为研究组的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对治疗前后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组间差异对比中,有明显差异的项目是:治疗后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P<0. 05。结论:予以抗病毒治疗患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且消除了并发症后的患者,其临床效果十分突出。
关键词: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并发症;抗病毒;临床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例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据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已有1. 7 亿人群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由此可见,找出有效治疗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的临床方式,是十分紧迫又重要的一项医学任务。本文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对患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且消除了并发症后的患者予以抗病毒治疗,并分析该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意在为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的医学研究提供相关的治疗参考依据,其相关报告如下:
1 患者的病情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资料
本次的研究对象都属于患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且消除了并发症后的患者,据数据统计有50例,纳入时间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按照电脑编码的形式分为2组,编码为单数则标记为研究组,编码为双数则标记为对照组。
研究组:本组例数占总例数50%,其中,男性共有16例,其余患者为女性,经过数据统计发现40~60岁是组内患者的年龄发病区域,而(50.05±8.01)岁是组内患者的平均年龄数值;
对照组:本组例数占总例数50%,其中,男性共有17例,其余患者为女性,经过数据统计发现41~60岁是组内患者的年龄发病区域,而(50.02±8.02)岁是组内患者的平均年龄数值;
纳入患者都经过了血液检查和医院其他医学检查,经过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液系统处于正常状态下,且没有其他脏器疾病。
组间患者病情资料对比,P>0. 05,没有差异性,可对比。
1.2 方法
2组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医学治疗;
研究组:在患者的并发症治疗康复后,给患者予以PEG-IFN a-2a法进行治疗,治疗剂量:135 ug,治疗方式:皮下注射,每一个星期治疗一次;同时配合服用700 mg的利巴韦林药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都进行了统计学软件处理,处理软件为SPSS21. 0版本,治疗前后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都为计量资料,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若在对比数据中发现有P<0. 05的情况出现,则代表组间有比较意义。
2 结果
在组间差异对比中,有明显差异的项目是:治疗后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P<0. 05。
其中,研究组治疗前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分别为:[(3.79±0.45)× 1012 /L]、[(2.33±0.66)× 109 /L]、[(37.88±8.33)× 109/L];治疗后分别为[(3.55±0.37)× 1012 /L]、[(7.88±0.67)× 109 /L]、[(121.55±10.57)× 109/L];
对照组治疗前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分别为:[(3.80±0.44)× 1012 /L]、[(2.32±0.59)× 109 /L]、[(37.11±8.22)× 109/L];治疗后分别为[(3.71±0.39)× 1012 /L]、[(4.11±0.77)× 109 /L]、[(60.55±10.11)× 109/L]。
3.讨论
丙型肝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据研究统计,大约有1/3的丙型肝炎患者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患者,因此,该种疾病的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在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的早期,并不会有十分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往往疾病已经发展到了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地步,这也大大延误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间[1-2]。
在医学研究中,对于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能否使用抗病毒治疗,还存在不同的争议性,但有研究证明,对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予以抗病毒治疗能够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肝癌发生概率;在抗病毒的药物治疗中,以PEG-IFN a - 2a干扰素最为有临床效果性,若配合使用利巴韦林药物还可以起到降解胶原的作用,可以对内部的抗纤维反应起到阻碍与抑制的作用[3-4]。
在组间差异对比中,有明显差异的项目是:治疗后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P<0. 05,其中,均以研究组的数据更有优势性,这可以得出: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实施了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利于提高肝储备和应答率;将本次的研究结果与纪泛扑,党双锁,蔡芝芳等学者在《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发表的《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及其长期临床结局》[5]一文里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有较大的相似性,这都恰好说明了,本次研究的理论方向有临床价值性,可以供后续研究者进行参考。
总结本文的数据与相关探讨,可以得出:予以抗病毒治疗患有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且消除了并发症后的患者,其临床效果十分突出。
参考文献:
[1]覃舒扬.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出血停止后行抗病毒治疗对上消化道再出血影响[J].当代医学,2015,21(6):75-76.
[2]张雅芝.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2):57-60.
[3]崔振利,赵霞,张慧智.乙肝肝硬化治疗中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比较[J].中外医疗,2016,35(3):149-151.
[4]张春霞.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7):49-49.
论文作者:杨志勇,吴晓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3
标签: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抗病毒论文; 丙肝论文; 红细胞论文; 白细胞论文; 血小板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