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系统功能演化研究——兼论政府措施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能源论文,中国论文,汽车产业论文,作用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5.03.002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在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影响下,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以知识密集、绿色低碳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并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新能源汽车也以其低污染的特性成为了各国争相发展的产品[1]。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国际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国务院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列入七大产业之一,旨在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并在未来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因此,对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研究受到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基于传统汽车产业衍生出的新兴产业,采用了全新的动力技术,其发展会对传统汽车产业造成冲击,因此其发展的模式和影响因素与传统产业相比有所区别,需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做出扩展。为了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的创新发展,国内外学者们做出了一系列探讨。如,现有研究讨论了未来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发展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认为传统汽车产业的锁定机制和路径依赖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障碍[2],技术转型成本是选择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的最大影响因素[3]。另外,学者们通过分析相关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中国政府还应长期扮演产业扶持者的角色[4],把握好产业内的合作与竞争关系[5],采取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6]。以上研究重点讨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和政府发挥的作用,但忽略了对产业发展动力和政府介入机制的探讨,难以为政府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 传统的创新系统研究方法主要是从“主体——结构”的角度对不同系统进行比较,难以对系统的动态发展做出有效的分析,也不能指导创新政策的制定[7]。为了弥补研究方法的不足,学者们开始从功能的角度研究创新系统。Edquist(2005)[8]认为,创新系统的总体功能是促进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应用。Bergek(2008)[9]从技术演化的角度,提出创新系统的功能是直接影响技术产生、扩散和应用的关键过程。一系列与创新系统功能相关的研究表明,随着系统的发展演化,创新系统的功能会逐渐完善,系统也随之获得创新收益[10]。这种方法可对创新系统的演化进行动态分析[11],并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制定的目标和依据[9]。因此作者认为,创新系统功能研究方法可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的演化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在新兴产业中,政府提供的投资补贴、示范工程、市场规范等是产业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12],因而从政府的视角可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动力进行更好的诠释。 本文将以产业创新系统功能研究方法为基础,构建产业演化分析框架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功能分析框架,分4个阶段对产业进行演化发展分析,并对政府措施与产业功能演化的关系做出探讨。 1 产业创新系统功能演化分析框架 1.1 功能演化框架 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功能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产业的功能演化过程和功能实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功能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产业功能通常是循序渐进地实现,特定功能的实现可对其他功能的实现产生促进作用[12]。为了更好地展现出功能的实现情况,作者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阶段性的演化分析,分析逻辑如下。 创新系统的总体功能是通过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实现创新收益,需要通过各项具体的功能来实现。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会在功能的执行过程中,对系统功能的实现情况带来影响。由于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3],故在分析促进因素时只考虑政府措施。每一阶段功能实现情况和遇到的阻碍因素是会成为下一阶段政府采取措施的依据,新的措施会继续促进产业功能的演化发展。 依据分析逻辑,作者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阶段性功能演化分析框架(图1),框架中的阶段T和阶段T+1为产业在时间序列上的两个连续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中的功能实现情况、具体功能、政府措施、阻碍要素与另一阶段相比有一定区别,并随着阶段发展带有演化特性。框架将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分析。 图1 产业创新系统功能演化框架 1.1.1 产业的发展阶段 要确定产业的演化特征,需从历史角度分析产业的发展过程,并以制度环境、功能实现情况等为依据对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划分。 1.1.2 产业的功能体系 产业的功能体系包含了创新系统的总体功能、功能实现方式和各种具体功能。每一项功能的执行和实现代表着创新系统的演化和完善。构建产业的功能体系、识别具体的功能是进行创新系统演化分析的基础。 1.1.3 不同阶段产业功能发展情况 产业的发展本质上是产业创新系统的功能体系的健全与完善。通过分析每个阶段中的功能体系建设情况,可分析出产业的功能演化情况。 1.1.4 功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系统的功能实现会遇到环境带来的阻碍。政府采取措施的目的是消除不合理因素,推动产业创新系统的功能实现,因此每一个阻碍要素都是政府措施的出发点,政府措施是引导和完善功能的促进要素。 从分析内容可以看出,产业创新系统功能分析强调产业的演化发展,重点关注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功能体系发展的情况与各种因素对功能实现产生的影响,可为政府如何采取措施提供依据和指导。 1.2 功能分析框架 创新系统功能研究初始于对系统制度和系统演化的讨论[14],学者们构建的典型功能体系如表1所示。Galli和Teubal(1997)[15]在研究创新系统的演化与转型时,提出应将制度、组织和功能区别对待,并提出了依靠制度实现的软功能和依靠组织实现的硬功能两个概念。柳卸林和White(2001)[16,17]为了对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进行转型研究,弥补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在系统层面解释性因素的缺乏,构建了由5个基本活动组成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系统的演化动力。Johnson(2001)[18]通过回顾以往创新系统的文献,发现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功能的理解具有若干相似之处,并由此总结出了创新系统的8个具体功能。这些功能可直接理解为政策建议,意味着这些功能实现之后就能让创新系统正常运行。为了研究新兴产业的演化,Johnson和Jacobson(2001)[19]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系统的5个功能,并通过瑞典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案例,分析了每个功能的促进和阻碍因素。在此之后,Jacobson和Bergek①(2004)[12]、Negro et al.(2007)[20]用功能理论对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了便于操作,学者们认为有必要给创新系统建立通用的功能框架,因此Edquist(2005)[8]从国家创新能力、Hekkert et al.(2007)[12]针对技术变革、Bergek et al.(2008)[9]从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性动力方面,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创新系统功能。中国学者刘立(2011)[21]从需求、供给和环境层面,陈凯华(2012)[10]从创新过程的上、下游角度,基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构建了适用于中国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框架。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创新系统功能观点进行比较发现,学者们对功能的选择主要依据研究目的与研究视角不同,没有统一的模式与体系。本文从创新的本质——即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构建创新系统的功能体系,如图2所示。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的总体功能为获得创新收益,并创造一系列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价值。各种价值需要行为主体在特定的产业环境内,通过多种具体功能得以体现。由于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具体功能的确定需充分考虑产业特点和中国国情。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采用了全新的动力系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两个方面入手,实现核心知识和技术的突破。在市场被传统汽车占据的大环境下,实现从市场利基到主流市场的转型是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发展目标。与其他产业相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更依赖于配套的基础设施,创新系统的价值需要依托基础设施得以体现。本文提出了为实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系统总体功能的8个具体功能,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功能分析框架(见图2)。具体功能分别为: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传播和扩散、市场培育、基础设施与支撑平台建设、产业链整合与升级、正向外部性创造。每个功能会与其他功能形成互动影响,并不是独立存在,也不是简单的线性链接关系。 2 新能源汽车产业功能演化分析 2.1 功能认定 依据上文构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功能分析框架,以下是对每个功能内涵的详细阐述。 2.1.1 知识获取 知识包括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知识获取一方面指自主探索和发现新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指知识的学习和引进。知识获取的主体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机构通过一系列的研发和学习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为新能源汽车的知识应用提供支持。知识获取过程中,科学价值、技术价值得以体现。 2.1.2 知识应用与扩散 知识应用与扩散指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在产业中得到应用、推广和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新能源汽车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等机构将已获取的知识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制造,同时带动设备及零部件等周边产业的技术进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得以开发。随着知识从研究机构向企业进行传播和转移,产学研合作、模仿学习、技术转移、竞争等活动的陆续开展,产业创新系统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得以体现。 2.1.3 产业制度构建 只有当产业在法律层面具备了必要性和合理性时,产业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产业制度建设是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度构建包括了产业规划出台、行业标准制定、市场准入规则设定、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构建能创造社会价值。 图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系统功能分析框架 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造成影响的主体是政府和相关的汽车企业。政府通过产业发展规划、政府采购、财政补助等方式,为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提供适宜的环境,引导产业发展;汽车企业依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出新能源汽车并推向市场,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服务业等上下游产业的同步发展,让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纳度逐渐提高。市场培育过程会直接带来经济价值,同时也会创造产业创新系统的社会价值。 2.1.5 基础设施与支撑平台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支撑平台是产业创新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会直接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基础设施与支撑平台建设主要涉及充电站、充电桩的建设和后期配套服务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金融服务机制的完善,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发挥职能。在基础设施与支持平台建设过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将会得到体现。 2.1.6 资源流动 随着产业的演化,一系列资源会进行流动。流动的资源包括了人力资源、金融资本和配套性资源(如配套产品和服务)。资源的流动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加快产业发展的速度,产生科技、技术、经济和社会价值。 2.1.7 产业链整合与升级 产业链整合与升级指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同时使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的技术、经济、社会价值得到提升。 2.1.8 正向外部性创造 正向外部性创造主要指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的正向经济和社会外部性,包括创造就业机会、带动汽车产业升级及相关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可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并降低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可对消费者带来积极的宣传作用,消除信息不对称,引导消费者逐步接受和广泛使用新能源汽车。正向外部性创造主要为产业带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2 功能演化分析 本文依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政府措施的演变和具体功能实现情况,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为技术探索、路线确立、市场初步发展、快速发展4个阶段。在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阻碍要素影响系统功能的实现,同时也有相应的措施应对这些阻碍,促进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政府措施、产业创新系统具体功能和阻碍要素3个维度出发,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分析。 2.2.1 技术探索阶段(2001年以前) 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探索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内政府措施主要以科技计划的形式体现(表2)。自“八五”时期开始,电动汽车就已经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九五”期间,科技部将电动汽车与燃料电池列入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开展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组织对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整车的研究和开发,并于1998年6月在广东省汕头市建立了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基地,逐步积累整车集成、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知识和技术早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开始意识到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并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相关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产业的发展处于萌芽状态,缺乏对新能源汽车的知识、技术的积累,缺少相关的政策体系,也没有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创新系统的能力薄弱,创造出的具体价值也较少(图3)。 2.2.2 路线确立阶段(2001-2006年) 为了应对城市环境污染和石油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中国在“十五”期间开始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并准备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全面进行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2001年,中国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建立了以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和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基本确立了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路线和重点。随着研发布局的开展,各大汽车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继开始了系统性的研发,前期积累的知识也开始得到技术化应用。 自2004年起,国家开始在长远规划和能源政策中,强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政府采取的措施也以产业政策为主(表3)。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等新型动力的研究和产业化。2005年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出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制造列为鼓励发展的产业门类。2006年2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新能源汽车列为发展的重点领域。 图3 新能源汽车产业功能演化图——技术探索阶段 2001-2006年间,随着“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实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基本确定,相关的知识开发和技术应用上升到了系统层面,在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平台建设方面为自主知识产权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各大汽车公司相继开发出样车,并在北京、武汉、天津、威海、株洲、杭州、深圳等7个城市进行示范运行。与此同时,随着一系列政策与规划先后提出要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业的制度体系开始建设,并对产业发展做出了初步的引导。 从产业创新系统功能演化看(图4),这一发展阶段中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知识获取功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知识也逐渐开始应用与扩散,产业制度构建与市场培育初步开始,产业的科学与技术价值得到初步体现。在该阶段,产业也面临着许多阻碍因素,包括基础知识和技术仍旧薄弱、政策体系缺失、民众缺乏环保消费意识等。政府的各种措施虽然解决了阻碍因素带来的一部分负面影响,但产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制约。 图4 新能源汽车产业功能演化图——路线确立阶段 注:功能块的颜色代表功能的完善程度,越深则越完善;箭头代表对功能的影响,细则影响弱,粗则影响强。 2.2.3 市场初步发展阶段(2007-2009年) 2007年10月,《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发布,并于11月1日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此有了专门的市场规范,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开始。在接下来的2年内,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表4)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市场推广与政府采购、财政补贴3个方面。 (1)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 为了解决行业标准与规划缺失、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政府在2007-2009年间先后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四项法规,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企业和产品准入条件、行业准则、产业发展方向、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目标,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技术研发。一系列行业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的初步确立,为产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 (2)市场推广与政府采购 随着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能力的进步,产品逐步走向成熟,已初步具备市场运营的条件。2009年1月23日,财政部、科技部颁发《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同时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决定在3年内,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在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公共领域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 (3)财政补贴 财政部和科技部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参与推广的新能源汽车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支持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在产业创新系统功能方面,政府措施对技术应用、知识与技术扩散、产业制度构建、市场培育、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资源流动一系列功能的实现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产业管理规则、汽车产业调整规划的出台使市场目标得以明确,同时法制环境开始规范,提高了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动力;试点工作的开展、“十城千辆”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向市场的推广;交流合作的进行给资源流动、知识获取、技术进步带来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内,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开始显现。 产业在该阶段仍面临诸多阻碍要素,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知识和技术基础仍然薄弱、产品成本过高、民众对产品认识不足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限制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图5)。 2.2.4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10月,随着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汽车被选为战略新兴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决定》,国家陆续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见表5),为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段时期内,政府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市场推广3个方面。 图5 新能源汽车产业功能演化图——市场初步发展阶段 注:功能块的颜色代表功能的完善程度,越深则越完善;箭头代表对功能的影响,细则影响弱,粗则影响强。 (1)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 这一阶段政府共出台了6项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法规,其中2项直接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说明中国政府已将新能源汽车看做未来发展的重点。这些法规为了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市场不规范、缺少核心技术等问题,强调了中国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技术战略、坚持“三横三纵”的研发布局,并设立了全面掌握核心技术、规范市场秩序、推广商业运营、加强国际合作的发展目标,力求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未来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 (2)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 该阶段内,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运营进入全面开展阶段,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3项法规消除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价差,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这3条法规分别通过对车船税减免、私人消费者购买补贴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项目奖励3种方式,降低购买成本,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化进程。 (3)市场推广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了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市场推广的力度逐渐加大。这一时期内,国家共发布了7条法规,在推出40个应用城市的基础上,对试点城市和示范产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求试点城市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加强示范运营的监控与评价、完成销售推广目标;要求示范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和电池回收体系、并保障上市产品达到相应技术标准。 在2010年至今的4年时间里,得益于政府的重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开始面向私人销售。汽车企业也开始了与国外公司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各类推广政策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建设,让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得以下降,促进了企业能力的提升。从具体功能来看,该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度、市场、基础设施、企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逐渐了解,开始创造出一定的正向外部性。随着所有功能的逐步实现,产业创新系统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价值得到提升(图6)。 图6 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系统功能演化图——快速发展阶段 注:功能块的颜色代表功能的完善程度,越深则越完善;箭头代表对功能的影响,细则影响弱,粗则影响强。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新的阻碍因素也开始显现:(1)地方补贴的“各自为政”。国家补贴政策颁布以后,各地纷纷跟进,进行地方财政补贴。但各地的补贴力度不一,针对的企业也各不相同,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发展和产业的整合。(2)商业模式落后的弊端逐渐显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依然遵循了传统汽车的商业模式,没有在消费者群体中激起太大反响。而特斯拉电动车的入华销售,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掀起了讨论电动汽车的热潮,其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值得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借鉴。(3)充电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目前,充电设施的建设是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物业和电网公司因建设成本问题,对私人充电桩的建设并不积极,民间资本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一全新领域的投资持观望态度。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新兴产业演化的角度出发,以创新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功能框架,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的具体功能,并分阶段进行了功能演化分析,揭示了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采取措施的依据与遇到的阻碍因素密切相关,采取措施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现创新系统的功能,让产业得到顺利发展。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政府措施的类型和着力点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改变。为了解决缺少核心知识与技术的问题,政府最开始主要以科技计划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后来逐渐转向产业规划与政策、市场推广、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旨在建立产业制度、对市场进行培育、降低产品的生产和购买成本。 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演化过程来看,产业逐渐创造出各种价值,并开始获得创新收益。从具体的功能来看,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强,知识开发、技术应用和产业制度构建3个功能较其他功能更为完善,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培育”和“基础设施与支撑平台建设”两个功能的演化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政府虽有相关的促进措施,但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在今后的措施中:(1)应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明确规定和规划,并针对电网公司、物业公司、汽车企业出台相应的补贴,降低建设成本;(2)应考虑实行新能源汽车特许经营制度,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的创新,并基于城市和郊区的特点探索适合当地的商业模式;(3)在实施新的市场推广和补贴政策时,应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设置新的市场准入门槛和补贴退坡机制,以避免产能过剩的情况出现。 创新系统功能分析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产业创新系统分解为不同的功能块,为政府引导产业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构建的功能框架和从政府视角的分析方法可以为政府提供采取措施的依据。在中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背景下,本文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同样可以为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政府引导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①Anna Johnson于2002年改名为Anna Bergek,文中的Bergek即为Johnson。标签:汽车论文; 新能源汽车论文; 新能源技术论文; 新能源论文; 汽车企业论文; 充电桩论文; 新能源产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电动汽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