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Q CT阴极输出模块故障维修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姜宇迪[1](2020)在《基于无监督深度迁移学习的电梯制动器实时状态监测和预警功能安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梯系统的安全问题得到人们的进一步重视。电梯制动器作为保障电梯安全可靠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物理参数监测和故障报警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影响电梯制动器运行的特征物理参数出发,针对现有监控系统在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故障预警等方面的不足,设计并研究了一套基于无监督深度迁移学习的功能安全系统,该系统可以对电梯制动器进行温度、噪音、电信号、编码器信号、微动开关信号实时监测并实现对电梯制动器随机故障判断和制动失效的故障预警。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章针对电梯制动器失效模式分析和安全回路分析,得到了电梯制动器监控系统的功能设计,并基于PESSRAL安全要求规范提出了针对本硬件系统设计的可靠性设计要求。根据功能和可靠性设计需求,将监控系统拆分为传感器子系统、逻辑子系统、最终元件子系统三个部分,完成了硬件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与模块化设计。最后,根据IEC61508提出的硬件随机失效分析方法对硬件系统进行了自下而上的功能安全分析验证,证明了其符合第二级硬件安全完整性的设计指标,可以达到功能安全要求。(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监督深度迁移学习算法用于电梯制动器制动力衰退的故障预测。算法借助长短期记忆网络自编码器检测异常值的特性提取原始数据特征,并将得到的特征序列通过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回归预测。进行迁移学习时,通过引入最大平均差异误差的方法实现真实数据和仿真数据在特征空间的对齐。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通过将电梯制动器间隙、制动噪音、制动距离和加速度作为输入,并结合仿真数据进行训练,可以对真实环境下电梯制动器剩余生命周期预测值的均方误差仅有0.0016,比无迁移学习的情况降低了59%,提高了对真实工作下电梯制动器故障预测的精度。(3)本文根据电梯制动器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可靠性需求,对软件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并将嵌入式系统采集得到的物理参数和计算结果汇总到云服务器上,同时根据新的物理参数数据更新特征数据库,为电梯制动器的精确预警和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保证。最后,通过故障插入试验的方法,证明了监控系统的可靠性。(4)针对电梯制动器监控系统的测试,设计了一套电梯制动器测试平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该平台通过设定转矩加载和触发速度以及试验间隔来模拟并加速电梯制动器制动衰退过程。实验中监控系统对多组电梯制动器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和故障预警,并最终均达到了优异的预测结果。最后,通过电梯制动器随机故障插入的方法验证了监控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冯丽媛[2](2020)在《CT球管排气台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球管是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中的X射线源,管内真空度直接影响了球管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而对球管进行排气是提高管内真空度的重要步骤。目前国内大部分CT球管生产厂家采用的排气设备较为落后,许多关键工序需要工人手动完成,产品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产品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本文从CT球管实际排气加工情况出发,以电真空管排气控制系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工控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的控制方案,搭建电控柜,设计了CT球管排气台的控制系统。系统采用PLC实现对底层设备的控制,上位机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实现对排气流程的控制以及排气参数的设置与调节,记录排气过程中的状态参数。运行结果表明:通过上位机界面,用户能够对排气流程进行控制,同时监测真空度、灯丝电流等状态参数以及主要设备的工作状态,了解排气流程的进展。此外,用户还可以方便地修改排气步骤和工艺参数,对不同的CT球管进行排气,实现了排气流程的全自动化,提高了系统的通用性与灵活性。
蔡世瑞[3](2020)在《基于X射线管老炼测试台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X射线因其优异的透射能力及其他优点,广泛的应用在医疗影像、安防检测、工业探伤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X射线的出光元件,X射线管的优劣从根本上决定了透射仪器的整体性能,所以对X射线管性能参数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X射线管老炼测试系统作为X射线管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设备,对球管质量的优劣以及使用寿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老炼测试系统主要由高压发生器和控制软件组成,控制系统涉及了控制策略,参数采集等一系列任务。目前控制方案大都采用高压电源系统配合示波器的半自动测试系统来进行测试,但是由于高压电源的输出电压极高,对操作人员的使用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并且多通道示波器获取多个参数带来的成本提高,示波器通道有限不便扩展,示波器生成波形不便于在线分析处理等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可远程操控的X射线管老炼测试系统控制模型,并进行相关硬件的搭建和软件编写。控制系统主要由底层嵌入式控制系统和LabVIEW上位机组成,二者之间通过网络通信进行信息交互,协同完成自动化流程控制、波形采集、上位机波形显示等任务。嵌入式控制系统硬件以FPGA为主控芯片,配合一系列外围电路包括:隔离电路、AD电路、DA电路、传输控制电路、通信电路等。软件上使用Verilog硬件编程语言编写采样程序对高速AD芯片进行控制,实现对测试台高压电源脉冲波形进行快速采集,很大程度的还原脉冲波形的生成轨迹。FPGA内部搭建一个Nios II软核,自定义CPU和外设,实现Verilog语言与C语言的联合编程。在软核内移植并裁剪了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用以协调逻辑控制以及通信交互,极大方便开发人员的程序编写。使用LabVIEW软件设计了一个上位机显示控制界面,通过网络通信实现对X射线管老炼测试台的远程控制。最后,配合示波器等工具验证了控制系统各个部分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功能完善,性能可靠,具有很好的应用和借鉴意义。
付振德[4](2018)在《10kV电缆故障点寻址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由于在10kV配电网络日益密集,电缆线路因为其具有适应性强、供电效率高、隐蔽性好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人民用电大幅提升,本溪供电网络用电负荷不断增加,对于电缆故障点寻址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电网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目前电缆故障点寻址及维修的主要困难是由于电缆线路处在地下,同时对寻找到故障点的精准位置有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目前主要的电缆故障点寻址技术发现,目前仍然没有找到一种适应性广泛,定位精准的电缆故障点寻址的方法。因此,对于维持供电网络的稳定运行,人民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加强适用性广泛,操作容易的电缆故障点寻址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要介绍关于电缆故障点寻址技术的研究以及在国内外的现状,根据现场实际需求与应用,并总结常规的电缆故障点寻址的主要步骤与经验,尝试介绍二次脉冲法等故障点寻址技术的依据与方法,并对二次脉冲方法等故障点寻址技术的优点与弊端进行分析。并将10kV电缆故障寻址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结合电缆线路结构与各个重要参数将电缆故障分类,利用其特点研究不同电缆线路中出现问题故障点显性特征,表现出问题的现象进行比较。尝试分析总结现在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与原理,将现在较为常用的电缆故障检测定位技术进行比较。总结出电缆线路故障的寻址的流程与步骤,为电缆故障的检测方法提供技术根据。对10kV电缆线路故障进行寻址定位的方法。涵盖模型建立和均布参数长线传输线路与电缆线路等效电路模型的基本理论,在理想状态下对于电缆线路公式的变换。根据现有电缆故障寻址技术背景和技术,对后期设计提供基础依据。介绍电缆故障点寻址系统的总体组成及相关模块的设计,借助于输入输出模块的控制来完成冲击电流信号各个参数的调节,对冲击电流信号的周期、脉宽、频率等参数,体现出的冲击电流信号可以利用此系统的接收模块显示出来。反射的冲击电流信号输入进计算机当中进行计算,之后便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后期处理程序对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深度处理。本文主要研究了10kV电缆故障寻址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技术手段,通过对小波降噪、高压脉冲法、二次脉冲法进行主要分析,确定制及反射的冲击电流信号输出冲击电流信号的周期、脉宽、频率等参数的现实功能。对于10kV电缆故障问题在MATLAB平台进行寻址精度剖析和仿真,并通过小波去噪理论将电缆寻址技术问题反馈信号后处理的分析步骤和系统反馈冲击电流信号的深度处理关键点,论证了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寻址算法反馈冲击电流信号的寻址和分析得可行性。
甘小林[5](2018)在《基于PLC的电梯模拟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电梯作为高层建设的运载工具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使用电梯的数量日益增加,电梯已成为人类现代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人们追求方便、快捷的同时,对电梯运载的安全性、舒适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电梯技术的不断革新。市面上电梯的的种类越来越多,多种技术都在电梯控制系统中得以运用。电梯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正朝着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度方便的同时,其舒适性和安全性也得到大大的改善。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一种工业控制微型计算机,具有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控制灵活方便等特点,它采用直观、易学、易懂的梯形图作为编程手段,能让生产一线工人快速掌握编程、调试等方法,所以现代电梯控制技术采用PLC控制较多。在电梯系统控制过程中,逻辑开关量控制与PLC能很好的结合,能够很完美地实现对电梯的控制。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差、学习兴趣差等特殊性,需要更为直观、操作性强的实训平台,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基于PLC的电梯模拟控制系统。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PLC在电梯控制系统中的运用。针对继电器控制、PC机控制、单片机控制电梯各自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课题提出采用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结构简单、编程简单,易掌握的PLC控制电梯系统。其主要研究了电梯技术在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系统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采用的相关技术介绍、设计系统的分析、电梯硬件的选择、PLC软件编程过程以及系统调试过程等相关内容。本文的主要特点:1.将系统所有安全开关串联后控制PLC运行口,实现电梯安全运行和节省PLC接口。2.增加智能判断功能即自动取消外呼信号功能,节约电梯运行时间和运行成本。通过系统测试,该系统能够完成电梯停层与显示、电梯的开门与关门、电梯内呼与外呼、电梯启动与制动、以及电梯安全运行和智能判断等功能,能够满足中职学校PLC控制电梯技术的教学需求。
刘岩松[6](2016)在《航空发动机振动采集系统硬件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复苏现代民航运输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已经成为全球朝阳产业之一。而保障民航运输业的安全和高效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飞机的维护以及故障维修也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其中对民用航空发动机的保障是关键措施之一。众所周知,发动机作为飞机的核心装置,是飞机获得动力的源泉,发动机的运行状态监测以及故障维修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且振动信号的采集、提取、处理和分析是故障诊断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振动是发动机的主要特性之一,通过监测其振动状态和参数,可以获知发动机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甚至可以进行故障诊断;并且在对其故障检测时,维修部门所参考的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发动机的振动特性。本文介绍了发动机振动结构并分析了发动机振动机理,利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并绘制了一套用于采集发动机振动信号的硬件电路各个功能模块的原理图,比如振动加速度信号通道模块原理图、模数转换模块原理图、接口模块原理图以及电源模块原理图等,并生成PCB印刷电路板,实现了发动机振动信号的采集以及模数转换等功能,为整套航空发动机振动监测系统提供了硬件支持,最后在上位机的支持下通过实验平台获得振动信号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
谢尚祥[7](2016)在《基于恒流供电的海底观测网络电能管理与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海底观测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海洋探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随着这项技术的成熟,科研人员可以实现大范围海域的长期、稳定、原位的实时观测。恒流供电的海底观测网因恒流的抗故障与鲁棒性好,将会成为未来海洋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海底灾害与国防军工方面。本课题研究的电能管理与监控系统作为恒流供电的海底观测网络的关键子系统,结合恒流技术的特征,开发一套低功耗、小体积和可靠性高的EMS/SCADA系统,实现海底网络设备的电能与通讯的分配管理,以及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故障保护等功能。本文通过七个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介绍。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的海底观测网络的概况,并对比现有的海底供电技术,明确了电能管理与监控系统在恒流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范畴,即重点实现单节点系统并且对后期拓展的多节点系统进行初步理论分析。第二章详细分析了系统的总体需求与功能,并进行整体方案规划(单节点详细架构与多节点网络拓扑),设计了上位机与下位机的软、硬件结合的总体EMS/SCADA系统,并介绍了电能传输、网络通讯与时间同步等子方案。第三章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功能实现,通过对硬件功能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所有硬件功能模块,包括控制核心模块、时间同步模块和外围辅助电路。外围辅助电路分为电能接驳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故障保护模块,并根据不同功能的对象,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集成设计。第四章介绍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功能实现,通过对软件功能的需求分析,基于TwinCAT下位机软件和WinCC上位机软件,设计了与硬件相配合的功能模块。WinCC组态的监控软件通过OPC Server读取TwinCAT中的采集数据,并显示在上位机界面。第五章探索了系统后续拓展的优化研究,整体上通过对拓扑可靠性的分析,确定拓扑结构;可靠性详细优化中,从冗余角度设计硬件冷、热储备与软件冗余服务器方案。针对多节点系统的BU进行状态估计WLS算法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基础。第六章基于上述所设计的软、硬件系统功能模块进行实验室测试,包括电能接驳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故障保护模块、时间同步模块和软件功能模块。测试完单独模块后,进行总体联合调试。所有测试的成功都证明本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工作内容,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陈璞[8](2016)在《基于数字化影像的放射治疗模拟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三大手段之一,放射治疗需经过定位、计划、照射三个步骤。定位包括照射前的定位、模拟,计划摆位和治疗中的验证等,其主体是放射治疗模拟机。近年来放射治疗呈现出崭新的发展趋势,主要特征表现为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和精确照射。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是推动现代放射治疗发展的关键技术。本论文以研发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为中心,主要介绍了以数字化影像为基础,开发放射治疗模拟机数字工作站软件方面所做的一些研究工作,包括数字化X光图像的采集与显示、畸变图像实时校正、DICOM图像传输、图像处理、轮廓勾画与铅挡块制作、定位参数采集与显示、运动部件控制等方面的设计。最后,本文设计实现了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其中的数字工作站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化影像采集及校正、图像处理、病历管理、DICOM接口、运动控制等模块。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经过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功能完备性,稳定性和易操作性。
季宁飞[9](2015)在《医用液压泵功能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寿命得到了延长。老年人数量会越来越多,于是人们开始对健康问题越来越关心,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也随之跟上。然而医疗的费用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人们对医疗成本降低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大背景下,医疗器械产品的成本降低变的非常重要。本地化生产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医疗产品成本降低途径,而医疗液压泵功能测试系统的本地化开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进行医用液压泵功能测试系统的本地化开发,首先必须要对医用液压泵进行研究与了解。医用液压泵是一种应用于医疗床的顶升系统中的液压缸体元器件,在整个床体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身属于液压行业范畴,同时又必须满足安全、卫生、无污染等要求。其次需要对该医用液压泵的测试工艺过程进行分析。全功能测试系统必须有效检验产品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模拟产品在各种情况下应有的表现,记录产品的各项性能参数提供给相应的工程师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液压竖直泵检测系统的工艺要求,为整个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选型与配置。本项目选用了西门子公司的S7-313系列PLC作为核心控制系统,通过西门子公司的Profibus-DP现场总线实现与巴鲁夫BTL5位移传感器的网络连接,以及和西门子KTP1000人机界面的数据通信。使用STEP-7编程软件,对系统的硬件进行参数配置,对系统的软件进行设计开发。在这个全功能测试系统中,由于需要模拟液压泵实际的使用情况,对于它的负载需要进行精确的控制,在此使用了费斯托公司MPPE型的比例调压器对于施压气缸的压力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控制被测液压泵负载的目的。目前,该系统已经投入到实际运行,为整个竖直泵流水线的产品质量把关。同时,由于其测试是全自动完成,无需额外的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得到了用户的肯定。
吕寒[10](2015)在《老龄海底管道延寿期时变风险评估与完整性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天然气能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着国民经济与国家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也逐年提高,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向。随着海上油气田开发的继续,以及地质勘探初期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作为海上石油重要运输方式的海底管道在达到设计寿命之后,由于边际油田的发现,往往需要延长其使用寿命,管线不可避免的进入老龄化阶段。因此,对延寿期老龄海底管道进行安全分析,既可保障国内老龄海底管道安全运行,又可避免因管道失效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本文结合海底管道老龄化的实际状况,以海洋工程、可靠性工程、贝叶斯理论、完整性管理理论和有限元模拟软件等为支撑,研究老龄海底管道复杂条件下管道延寿运行的时变风险、管道腐蚀剩余寿命和完整性管理模型。为老龄海底管道的安全运行与再延寿评估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老龄海底管道失效风险辨识与泄漏动态风险评估基于鱼刺图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老龄海底管道失效风险进行分析,并计算风险因素对层次总目标管道失效的权重值,建立老龄海底管道失效风险辨识模型。利用贝叶斯网络的前行预测推理计算老龄海底管道安全屏障失效的发生概率,利用其后向诊断推理能力计算各屏障因素的后验概率,并可以得出导致老龄海底管道腐蚀泄漏事故的基本事件的最可能组合模式,从而能够对造成老龄海底管道泄漏的关键失效屏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构建老龄海底管道泄漏动态风险分析模型,对海底管道动态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撑。2老龄海底管道系统腐蚀剩余寿命评估建立腐蚀管道有限元模型,针对腐蚀区域的尺寸参数长、宽、高进行有限元特征参数分析,提出腐蚀深度特征参数对管道腐蚀区域的平均应力影响显着,随着腐蚀深度的增加,腐蚀区域的应力增幅较大。基于灰色理论,提出腐蚀深度灰色预测模型,根据管道历史检测数据,预测管道腐蚀深度变化趋势,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含腐蚀缺陷管道模型,研究有限元模型及灰色预测理论在老龄海底管道腐蚀剩余寿命预测方面的应用,提出腐蚀剩余寿命评估模型。3老龄海底管道延寿期完整性管理模型从老龄海底管道延寿期间完整性管理实施需求出发,明确老龄海底管道延寿期间完整性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基于老龄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技术标准体系、文件体系、完整性评价技术、变更管理模式,结合老龄海底管道延寿期间的特殊要求等,从数据收集与整理、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估、完整性评定、维修与维护、效能评价五个方面提出延寿期间老龄海底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模型。4老龄海底管道数字化分析与管理软件采用Visual Basic 6.0语言开发老龄海底管道数字化分析与管理系统。该软件采用参数化、模块化和信息化技术实现老龄海底管道延寿期的风险评估和完整性管理研究,结合科学计算软件MATLAB和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进行数据计算和后处理分析,为延寿服役期内老龄海底管道安全管理提供应用系统平台。软件大体由如下几个模块组成:属性参数设置模块、用户管理模块、风险辨识模块、时变风险评估模块、腐蚀剩余寿命评估模块、完整性管理模块和数据输出模块。
二、IQ CT阴极输出模块故障维修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Q CT阴极输出模块故障维修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监督深度迁移学习的电梯制动器实时状态监测和预警功能安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电梯功能安全系统研究现状 |
1.4 基于大数据的故障预测研究现状 |
1.4.1 传统机器学习方法 |
1.4.2 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预测算法 |
1.4.3 基于迁移学习的故障预测算法 |
1.4.4 电梯相关的故障预测算法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梯制动器监控系统硬件设计及其功能安全分析 |
2.1 电梯制动器监控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1.1 监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2 电梯监控系统可靠性需求 |
2.2 电梯制动器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2.2.1 传感器子系统设计 |
2.2.2 逻辑子系统与最终元件子系统设计 |
2.3 硬件功能安全评估 |
2.3.1 安全评估方法介绍 |
2.3.2 监控系统各安全评估指标计算 |
2.3.3 电梯制动器安全评估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无监督深度迁移学习的电梯制动器故障预测方法 |
3.1 基于无监督深度迁移学习的故障预测算法研究 |
3.1.1 时间序列和递归神经网络 |
3.1.2 LSTM-ED重构模型与预测回归模型 |
3.1.3 算法实现与实例分析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梯制动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监控系统系统软件设计需求 |
4.2 嵌入式程序设计 |
4.3 云数据库搭建 |
4.4 监测系统故障插入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梯制动器实时状态监测与预警试验 |
5.1 试验平台搭建与实验方案 |
5.2 电梯制动器监测采集 |
5.3 电梯制动器故障预警实验 |
5.4 电梯制动器故障插入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2)CT球管排气台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CT球管 |
1.1.2 CT球管加工工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CT球管排气工艺 |
2.2 需求分析 |
2.2.1 系统硬件功能需求 |
2.2.2 系统软件功能需求 |
2.3 总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CT球管排气台 |
3.2 电控柜的设计与搭建 |
3.2.1 吸气剂/灯丝电源 |
3.2.2 电封离电源 |
3.2.3 定子线包及驱动系统 |
3.2.4 阳极高压电源 |
3.2.5 PLC与工控机 |
3.2.6 电控柜搭建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PLC程序设计 |
4.1.1 PLC工作方式 |
4.1.2 排气控制程序设计 |
4.2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2.1 串口通信 |
4.2.2 用户界面设计 |
4.2.3 系统流程设计 |
4.3 排气流程的控制策略 |
4.4 吸气剂和灯丝电流调整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调试与运行结果分析 |
5.1 硬件测试 |
5.2 系统运行结果与分析 |
5.2.1 上位机操作界面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A 阴极小灯丝除气 |
B 阴极大灯丝除气 |
(3)基于X射线管老炼测试台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测试台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综述 |
2.1 Modbus协议 |
2.1.1 Modbus协议简介 |
2.1.2 Modbus协议内容 |
2.2 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1 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
2.2.2 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特点 |
2.2.3 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射线管测试台总体设计 |
3.1 测试台总体设计 |
3.1.1 测试台组成及布局 |
3.1.2 测试台总体功能示意图 |
3.1.3 测试台抗干扰设计 |
3.2 X射线管测试台控制需求 |
3.2.1 任务需求 |
3.2.2 接口需求 |
3.3 X射线管测试台控制系统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采样电路 |
4.2 隔离电路 |
4.2.1 数字信号隔离 |
4.2.2 模拟信号隔离 |
4.3 光纤传输电路 |
4.4 通信电路 |
4.4.1 RS485通信 |
4.4.2 以太网通信 |
4.5 FPGA外围电路 |
4.6 PCB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设计 |
5.1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工作流程 |
5.2 SOPC及 Nios II软核构建 |
5.2.1 Nios II使用背景及简介 |
5.2.2 Nios II软核构建 |
5.3 μC/OS-II程序设计 |
5.4 FPGA采样程序设计 |
5.4.1 采样流程介绍 |
5.4.2 FIFO配置使用 |
5.4.3 采样数据处理 |
5.5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5.5.1 串口通信软硬件搭建 |
5.5.2 Modbus通信协议 |
5.5.3 触摸屏通信 |
5.5.4 变频器通信 |
5.6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5.6.1 网络通信程序编写 |
5.6.2 网络通信协议设计 |
5.7 自动工作流程设计 |
5.8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8.1 LabVIEW介绍 |
5.8.2 LabVIEW程序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控制系统实现与验证 |
6.1 控制系统调试 |
6.1.1 控制分机硬件实现 |
6.1.2 控制分机调试 |
6.1.3 整机联调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2.1 波形显示处理 |
6.2.2 测试台精度验证 |
6.2.3 工作模式验证 |
6.2.4 数据保存功能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10kV电缆故障点寻址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10kV电缆故障主要类型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缆故障主要原因 |
2.3 电缆故障检测方法 |
2.3.1 阻抗法 |
2.3.2 行波法 |
2.4 电缆故障的定位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冲击电流法的电缆故障寻址基础理论 |
3.1 供电网络等效电路的组成 |
3.2 冲击电流信号的传播特性 |
3.3 冲击电流法电缆故障寻址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冲击电流法电缆故障寻址系统的设计 |
4.1 冲击电流法故障寻址系统总成 |
4.2 高压冲击电流源设计 |
4.2.1 高压冲击电流源硬件设计 |
4.2.2 IGBT及驱动部分的设计 |
4.2.3 定时器软件设计 |
4.3 故障信号接收模块设计 |
4.4 输入与输出模块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寻址技术与小波分析法的实际应用 |
5.1 电缆故障寻址应用方法 |
5.1.1 小波变换 |
5.1.2 二进制离散的变换方法 |
5.1.3 数模极大值搜索法 |
5.2 基于信号相关知识 |
5.2.1 信号相关知识 |
5.2.2 相关系数的基础理论 |
5.3 故障信号分析实例 |
5.3.1 相关分析的应用 |
5.3.2 电力电缆测距的实例 |
5.4 小波变换的分析实验流程与结论 |
5.5 小波去噪的实验验证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PLC的电梯模拟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未来电梯发展方向 |
1.3 系统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与理论 |
1.3.2 研究工具或开发工具 |
1.3.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案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1.4.1 节约PLC接口资源 |
1.4.2 智能判断控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
2.1 PLC控制技术简介 |
2.1.1 PLC的特点 |
2.1.2 PLC扫描方式 |
2.1.3 PLC程序执行过程 |
2.1.4 几种控制控制系统在电梯应用中的比较 |
2.2 STEP7 Microwin V4.0编程软件使用说明 |
2.3 单片机控制技术简介 |
2.3.1 单片机的特点 |
2.3.2 单片机应用领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1 评估技术可行性 |
3.2.2 操作可行性分析 |
3.2.3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概述 |
3.4 PLC控制电梯设计规则 |
3.4.1 最大限度满足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 |
3.4.2 保证PLC控制系统安全稳定可靠 |
3.4.3 力求简单、经济、使用及维修方便 |
3.4.4 适应发展的需求 |
3.5 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梯硬件设计 |
4.1 电梯的构造 |
4.2 电气控制系统 |
4.3 电梯配重的选择 |
4.4 曳引机功率的选择 |
4.5 门机构系统 |
4.6 智能传感模块 |
4.7 电梯停层、平层装置 |
4.8 主电路与控制回路电路设计 |
4.8.1 电梯主电路图 |
4.8.2 门机电路与安全运行电路图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电梯控制系统构架 |
5.1.1 电梯控制系统构架类框图 |
5.1.2 操作原理说明 |
5.2 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指标 |
5.2.1 I/O接口估算 |
5.2.2. 内存估算 |
5.2.3 响应时间 |
5.2.4 输入输出模块的选择 |
5.2.5 电梯模拟控制系统接口分配图 |
5.3 控制系统的I/O点及地址分配 |
5.4 电梯门系统程序模块 |
5.4.1 电梯自动门机系统的功能 |
5.4.2 电梯开关门程序 |
5.5 轿厢位置程序模块 |
5.5.1 轿厢位置确认 |
5.5.2 选用数码管的优点 |
5.5.3 显示程序 |
5.6 指令登记程序模块 |
5.6.1 轿内指令信号的登记 |
5.6.2 厅外上下呼指令登记 |
5.7 电梯的定向程序模块 |
5.7.1 内选指令登记电梯自动定向 |
5.7.2 外召上下呼指令登记电梯自动定向 |
5.8 电梯的启动、稳速、制动减速设计 |
5.8.1 启动加速与稳定运行 |
5.8.2 停层信号的产生 |
5.8.3 制动过程环节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 |
6.1 系统调试 |
6.1.1 模拟调试 |
6.1.2 可编程控制器的外部接线的检查 |
6.1.3 预调 |
6.1.4 总调试 |
6.1.5 固化程序 |
6.2 具体测试过程 |
6.2.1 硬件电路测试 |
6.2.2 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
6.2.3 系统仿真展示 |
6.3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航空发动机振动采集系统硬件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研究意义和方案原理 |
2.1 研究意义 |
2.2 方案原理 |
2.2.1 航空发动机机械结构 |
2.2.2 航空发动机振动机理分析 |
2.2.3 解决方案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介绍 |
3.1 概述 |
3.2 印制电路板设计流程 |
3.3 原理图设计 |
3.4 创建PCB元器件封装 |
3.4.1 元器件封装概述 |
3.4.2 元器件封装的分类 |
3.4.3 元器件的封装编号 |
3.5 PCB设计 |
3.5.1 重要概念和规则 |
3.5.2 PCB板设计流程 |
3.5.3 规划PCB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设计方案 |
4.1 整体设计思路 |
4.2 AC加速度信号通道原理图设计 |
4.2.1 方框图设计 |
4.2.2 差分电路原理图设计 |
4.2.3 数据选择电路原理图设计 |
4.2.4 滤波电路原理图设计 |
4.2.5 滤波输出电路原理图设计 |
4.2.6 AC通道输入输出信号原理图 |
4.3 11~12通道(含积分电路)振动传感器信号模块 |
4.4 13~16通道过程量信号模块原理图设计 |
4.5 17~18通道转速键相信号模块原理图设计 |
4.6 19~22通道继电器信号模块原理图设计 |
4.7 A/D数模转换模块原理图设计 |
4.7.1 AD7657BSTZ概况 |
4.7.2 AD7657BSTZ工作原理 |
4.7.3 AD7657BSTZ外围电路搭建 |
4.7.4 信号采样电路原理图设计 |
4.8 接口模块原理图设计 |
4.9 电源模块原理图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成电路板及实验 |
5.1 信号完整性分析 |
5.2 生成PCB板 |
5.3 振实验平台搭建 |
5.4 振动信号的提取、处理与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原理图清单) |
(7)基于恒流供电的海底观测网络电能管理与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海底观测网络概述 |
1.2.2 海底观测网络供电技术现状 |
1.2.3 电能管理与监控系统研究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整体方案研究 |
2.1 恒流海底观测网络总体规划 |
2.2 系统总体功能与需求分析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电能传输方案 |
2.3.2 网络通讯方案 |
2.3.3 时间同步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硬件功能分析 |
3.2 系统控制核心模块设计 |
3.2.1 控制模块需求分析 |
3.2.2 控制核心选型与模块化设计 |
3.3 时间同步硬件模块设计 |
3.4 外围辅助电路设计 |
3.4.1 电能接驳模块设计 |
3.4.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4.3 故障保护模块设计 |
3.4.4 功能模块集成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软件功能分析 |
4.2 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4.2.1 下位机软件总体架构 |
4.2.2 时序控制策略与逻辑控制模块设计 |
4.2.3 时间同步软件模块设计 |
4.2.4 数据转换处理模块设计 |
4.3 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1 上位机软件总体架构 |
4.3.2 人机界面整体设计 |
4.3.3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4.3.4 远程访问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拓展优化研究 |
5.1 系统拓扑可靠性分析 |
5.2 系统冗余优化设计 |
5.2.1 硬件冗余设计 |
5.2.2 软件冗余设计 |
5.3 系统BU状态估计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 |
6.1 硬件模块功能测试 |
6.1.1 电能接驳功能测试 |
6.1.2 故障保护功能测试 |
6.1.3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
6.2 软件功能仿真测试 |
6.3 时间同步系统测试 |
6.4 系统联调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8)基于数字化影像的放射治疗模拟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放射治疗模拟机介绍 |
2.1 工作原理 |
2.2 基本结构 |
2.2.1 机架 |
2.2.2 界定器 |
2.2.3 治疗床 |
2.2.4 X射线系统 |
2.2.5 医用电视系统 |
2.2.6 操作控制台 |
3 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的关键技术研究 |
3.1 X射线影像数字化技术 |
3.1.1 X射线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
3.1.2 数字化X射线影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组成 |
3.1.3 数字化X射线影像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
3.2 DICOM标准 |
3.2.1 DICOM标准的对象模型 |
3.2.1.1 数据的信息模型 |
3.2.1.2 信息对象定义IOD(Information Object Definition) |
3.2.1.3 服务/对象对SOP(Service/Object Pair) |
3.2.1.4 服务类(Service Class) |
3.2.2 DICOM图像的文件格式分析 |
3.2.2.1 数据元素(Data Element) |
3.2.2.2 DICOM文件头的定义 |
3.2.2.3 数据集合(Data Set) |
3.2.3 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中DICOM功能的设计 |
4 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
4.1 组成框图及原理 |
4.1.1 X射线系统 |
4.1.2 影像系统 |
4.1.3 机械系统 |
4.1.4 运动控制系统 |
4.1.5 工作站系统 |
4.2 技术指标 |
5 数字化放射治疗模拟机工作站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软件流程 |
5.2 软件环境 |
5.2.1 运行环境 |
5.2.2 开发环境 |
5.3 功能模块设计 |
5.3.1 用户登录模块 |
5.3.2 病历管理模块 |
5.3.3 图像采集模块 |
5.3.4 图像畸变校正模块 |
5.3.5 图像处理模块 |
5.3.6 报告输出模块 |
5.3.7 适形设计模块 |
5.3.8 运动控制及运动参数显示模块 |
5.3.9 系统设置模块 |
5.3.10 DICOM模块 |
5.4 数据库设计 |
6 系统测试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医用液压泵功能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液压泵在医疗器械行业中的应用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LC可编程序器控制原理 |
2.1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 |
2.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特点 |
2.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
2.4 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软件组成 |
2.5 可编程控制器基本的工作原理 |
2.6 PLC的品牌与应用 |
2.7 PLC的应用行业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控制方案研究与硬件设计 |
3.1 产品工艺研究 |
3.2 系统方案硬件选择 |
3.3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3.3.1 控制系统设计的原理 |
3.3.2 控制系统设计内容 |
3.3.3 程序设计步骤 |
3.4 外围硬件设备组态 |
3.4.1 直线位移传感器的组态 |
3.4.2 比例调压阀的设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 |
4.1 测试方案设计 |
4.2 测试系统程序设计 |
4.2.1 主程序设计 |
4.2.2 寿命测试子程序设计 |
4.2.3 产品闭合高度测试流程 |
4.2.4 低压行程测试流程 |
4.2.5 全行程测试流程 |
4.2.6 泄压速度测试流程 |
4.2.7 中压行程测试流程 |
4.2.8 高压行程测试流程 |
4.2.9 低压爬行测试流程 |
4.2.10 中压爬行测试流程 |
4.2.11 拔出测试流程 |
4.3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
4.3.1 自动运行主界面设计 |
4.3.2 生产信息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老龄海底管道延寿期时变风险评估与完整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老龄海底管道延寿期时变风险评估与模型建立 |
2.1 基于鱼刺图模型的老龄海底管道失效风险辨识 |
2.2 基于因果图和贝叶斯网络的腐蚀管道泄漏风险评估 |
2.3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老龄海底管道腐蚀泄漏动态风险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老龄海底管道系统腐蚀剩余寿命评估 |
3.1 老龄海底管道腐蚀剩余寿命评估方法研究 |
3.2 老龄海底管道腐蚀剩余寿命评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老龄海底管道延寿期完整性管理模型 |
4.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2 老龄海底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 |
4.3 老龄海底管道风险评估 |
4.4 老龄海底管道完整性评定 |
4.5 老龄海底管道检测与维修 |
4.6 老龄海底管道效能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老龄海底管道数字化分析与管理软件 |
5.1 老龄海底管道延寿评估软件系统设计 |
5.2 老龄海底管道延寿评估软件功能介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IQ CT阴极输出模块故障维修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监督深度迁移学习的电梯制动器实时状态监测和预警功能安全系统研究[D]. 姜宇迪.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CT球管排气台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冯丽媛. 浙江大学, 2020(12)
- [3]基于X射线管老炼测试台控制系统设计[D]. 蔡世瑞.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10kV电缆故障点寻址技术的研究[D]. 付振德.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5]基于PLC的电梯模拟控制系统的设计[D]. 甘小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6]航空发动机振动采集系统硬件开发研究[D]. 刘岩松. 中国民航大学, 2016(03)
- [7]基于恒流供电的海底观测网络电能管理与监控系统研究[D]. 谢尚祥. 浙江大学, 2016(01)
- [8]基于数字化影像的放射治疗模拟机的设计与实现[D]. 陈璞.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9]医用液压泵功能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季宁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10]老龄海底管道延寿期时变风险评估与完整性管理研究[D]. 吕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