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型论文,家庭教育论文,转变为论文,要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出这样一个新的命题,绝不是赶时髦。
家庭教育要开放,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开放的社会对家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实施开放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才来。
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的,是私有制的产物。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具有婚姻和血缘关系,联系十分密切,感情极为亲近,政治经济的根本利益一致,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种较为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家庭既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也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封闭的,与外界很少发生直接的联系。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劳动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教育,而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所以说,长期以来,家庭教育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范围内,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和子女之间不仅有血缘或收养与被收养的关系,而且家长还负有抚养的责任。因此,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教育,虽然要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意志。所以家庭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中国家庭教育,尤为封闭。在过去几千年间,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族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和生产方式,使家庭教育与社会生活脱离。中国传统的家庭住宅建筑,如北方的“四合院”,四边高高的围墙,把庭院围得严严实实,从外面只能看到庞大的屋顶;大门内外的“影壁”墙,把庭院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即或不是“四合院”,也要在住房的周围筑起高高的围墙。一家一户,就像是一座“城堡”。这种建筑格式,从文化模式的角度,生动、形象而且逼真地反映了中国家庭的封闭状态。“家丑不可外扬”、“家财不可外露”、“我们都是自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等,这些经常挂在中国人嘴边上的强调内外有别的口头语,充分反映了中国人自我封闭的心态和中国家庭的封闭性。而“各家羊各家拴”的说法,更是表明中国家庭教育的严重封闭状态。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家庭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人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中,长期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会对人的个性品德起着“型塑”的作用,封闭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必然造就思想僵化保守、心理闭锁、性格拘谨和对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差的人。在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子女长大以后,仍旧在自己的家庭里生活和进行生产,封闭的家庭教育培养造就出来的人,尚可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在今天,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行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力发展开放的市场经济,子女长大以后,都要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工作。如果不打破家庭教育的封闭状态,不实行开放式的家庭教育,将来子女是很难适应开放了的社会生活的,更不能有什么作为。因此,家庭教育要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是势在必行。
家庭教育要实行开放,要打破家庭与社会、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实行家庭内外和父母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子女的主观能动性,生动活泼地开展家庭教育,使子女生动活泼地发展,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针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怎样做才能使家庭教育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呢?
一、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教育子女。
教育子女是家长的义务,也是家长的权利。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培养目标,由家长决定。一般的家长,都是希望子女只听从自己的教育,服从自己的管理,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朝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不可能控制的社会环境,许多家长生怕现实的社会生活干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企图用个人或家庭集体的管理教育,阻止社会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这在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都是不可能的;在整个社会都实现了信息化的今天,则更不可能。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他们每天都置身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即或是年龄小的孩子,也会通过广播、电视、录像和书报杂志等渠道与社会生活时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强行阻挠、限制子女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就会使子女成为具有两面性的畸形人物或产生严重的心理变态。
尽管现在的家长各方面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但任何一个家庭的素质、能力和教育思想,任何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都是有局限性的。单靠家长的教育,单靠家庭生活的熏陶,不可能造就出具有现代人格的人来。子女将来都要进入社会生活,“闭门造车”、出门很难合辙。特别是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与社会生活相隔绝的家庭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站得住脚的。
所以要利用社会生活教育子女,放手让子女接触社会生活,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生活为“教材”,让子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分析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接受真实的教育,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充实头脑,活跃思维,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准备迎接市场经济社会生活的挑战。
二、给子女以自主权利,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接受教育。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的家庭盛行封建家长制。“父为子纲”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准则。父母享有特权,可以绝对支配子女,子女则要绝对服从父母的管教。这种教育,就像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的那样:“这种奴隶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缺乏个性、自主、自信、自强、进取、开拓精神,不会有什么作为。
我们不反对家长管教子女,但主张不要管教、限制过严。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逐步解放子女,给他们以独立自主的权利,改变过去那种完全被动地接受管教的状况,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主动接受教育;要正确对待子女在实践中的错误、挫折和失败,只要加强引导,错误会使子女变得聪明,挫折可以使子女更加清醒,失败会成为成功之母。
三、父母要接受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从广义的角度说,它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子女是受教育者,但并不是所有真理都掌握在父母手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儿童青少年思想活跃、敏感,很容易接受;而相对来说,我们做父母的,往往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保守一些,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拒绝接受子女的教育。
在过去,我们的家庭教育,向来是单向的,子女只能接受父母的教育,而父母很少能接受子女的劝导。这种单向的教育,就是封闭的表现。既不利于协调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密切子女和父母的感情,教育效果也不尽理想。因此,家长要理解、尊重、信任子女,放下架子,和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在负责教育子女的同时,也要虚心接受子女的劝导和教育。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提高自己的威信,更好地掌握教育子女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