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急诊术后患者烦躁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做腹部急诊手术,术后出现情绪烦躁的3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引起患者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相应的护理绝大部分患者情绪趋于稳定,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烦躁原因的分析和相应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腹部急诊手术;烦躁;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01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restlessness in patients after abdominal emergency opera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Methods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2016 to do emergency abdomin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34 cases of postoperative restlessness of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mmon causes of postoperative restlessness, take appropriate care measures. Results The mood of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as stable, greatl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the irritabil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Abdominal emergency operation;Irritability; Nursing experience
腹部急诊术后患者出现烦躁、谵妄、认知功能障碍、反应性精神病等神经精神障碍,严重影响到病人的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若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安全,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导致严重后果,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经过不断探索,结合本科34例病人救治过程,综合分析引起患者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1年3月—2016年3月我院外科腹部急诊手术的救治过程中,出现34例术后烦躁患者,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7~76岁。消化道穿孔9例,弥漫性腹膜炎12例,外伤性肠破裂6例,肝破裂3例,脾破裂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例。
1.2 临床表现
34例患者均为腹部急诊手术,经评估患者入院前意识及心理状况良好,无精神类疾病病史及颅脑外伤或患病史。于本次住院术后6~72小时内出现以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为主要表现的类似精神疾病症状,临床表现为躁动不安,谵妄,呼吸增快,血压升高,多汗,定向障碍,胡言乱语,答非所问,行为异常,严重者自行拔出输液管道、胃肠减压装置及引流管,撕脱伤口敷料、抓伤家属及医护人员,无法配合治疗。烦躁持续时间2~7天。
1.3 治疗及预后
经综合分析患者烦躁的原因,积极使用镇静、抗感染、吸氧、补液、心理护理等对症治疗,33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家属放弃进一步抢救治疗自动出院。
2. 原因分析
2.1 疼痛
手术切口、严重创伤、腹内脏器的损伤、炎症因子的刺激等是引起患者术后疼痛的常见原因,术后麻醉药物镇痛作用逐渐消失,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因个体差异而表现不同,若疼痛超过了患者的耐受程度(痛域),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表现。
2.2 麻醉药物的作用[1]
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可导致中枢抗胆碱综合征,表现为谵妄、思维混乱、烦躁不安等。东莨菪碱较阿托品更易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吸入麻醉药可增强这种作用。氯胺酮麻醉后可出现精神症状,表现为兴奋、恶梦等。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丙泊酚和高浓度吸入麻醉药均可引起术后躁动。
2.3 管道刺激
最常见的为胃管及尿管的刺激。腹部手术患者需常规留置胃管,在操作过程中,若医护人员对患者鼻腔评估不细致、胃管型号选择不准确或操作不熟练,患者不配合,反复多次插入会对患者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产生疼痛或异物感,胃管的置入还会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使患者产生烦躁的表现。尿道有丰富的痛觉神经末梢[2]。导尿管对膀胱及尿道的刺激是男性患者术后烦躁的常见原因。患者对留置导尿管所引起的下腹部不适、尿道疼痛、尿急等不能接受,产生无意识的反射性对抗,甚至将导尿管自行拔出。老年男性患者出现前列腺肥大、尿道异常时,尿管插入较困难,多次反复或较为粗暴的操作,导尿管型号过大,致尿道黏膜刺激,损伤增加,使术后烦躁更明显。
2.4 缺氧
腹部急诊手术多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术后患者意识初步恢复,但由于肌松剂的作用,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氧饱和度下降,病人有缺氧表现,如胸闷、窒息感,从而导致烦躁不安。
2.5 疾病本身因素
严重感染、创伤、失血、失液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或由各种原因(浅麻醉下拔除气管导管、误吸酸性胃内容物、气道高反应性)引起的喉痉挛导致呼吸障碍等均可导致术后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和躁动不安。
2.6 心理应激
腹部急诊手术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患者,因发病急,病情重,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需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而没有充足的时间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后患者意识逐渐清醒,对疾病的突然发生缺乏认识,伤口的疼痛、各种管道的置入及监护仪器的使用引起身体上的异常不适,担心疾病的预后而产生焦虑,使患者身心受到不良刺激,患者短时间承受太大的精神压力,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若医护人员没有及时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或家属的关心不够,极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出现烦躁表现。
3.护理体会
3.1 安全护理
3.1.1加强防护 设置专人护理,按照烦躁不同程度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轻者使用床栏加强防护,严重烦躁患者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四肢,注意松紧适宜,避免过度牵拉,不使肢体、神经受压,防止摔伤、自伤及伤及他人等意外情况发生,确保病人安全。
3.1.2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对于烦躁严重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临床上常用安定5~10mg缓慢静脉推注或采用人工冬眠疗法,降低机体的反应性。常用冬眠合剂1号: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肌内注射,根据病情可每6~8小时一次。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病人取平卧位,避免剧烈的体位变动,以防发生体位性休克,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发生。
3.2 合理使用麻醉药
患者术前尽量不用东莨菪碱,以免引起苏醒延迟和中枢抗胆碱综合征。弃用大剂量、全凭氯胺酮的麻醉方法,应辅以咪唑安定或异丙酚以减少氯胺酮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必要时小剂量给予咪唑安定镇静,其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治疗指数宽,安全系数大,有较强的镇静、遗忘作用,对循环、呼吸影响小。
3.3 疼痛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轻者采取转移注意力或口服镇痛药止痛,未缓解者可肌注哌替啶50~100mg,疼痛剧烈者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安置静脉镇痛泵或患者自控镇痛泵持续给药。
3.4 吸氧
术后常规吸氧,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及末梢循环,使血氧饱和度数值波动在正常范围。
3.5 遵医嘱积极治疗原发病
术前详细了解患者外伤史及患病史,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止血、补液等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3.6 管道护理
做好管道护理,减少各种刺激。对于留置胃管、尿管及带有引流装置的患者,应妥善固定,随时观察,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折叠、扭曲、堵塞。准确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更换引流袋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集中进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3.7 生活护理
患者多因烦躁,体能消耗过多,皮肤及粘膜干燥,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勤换衣被,保持床单元整洁,促进患者舒适。
3.8 心理护理
术后随着麻醉药物作用消失,患者意识逐渐清醒,面对突然发生的疾病和手术,担心疾病预后不良,心理压力增加,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关心患者,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感受和心理需求,及时告知各种导管的重要作用和可能带来的不适,详细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向患者讲解同类手术成功病例,不在床旁讨论患者病情,以消除患者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4.小结
腹部急诊手术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风险高,烦躁可促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手术风险和死亡率,因此,从疾病本身出发,认真分析患者烦躁发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将术后并发症降到最低,保证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杭燕南,庄心良.当代麻醉学[M].上海出版社,2002:217.
[2]钟桂芳.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当代医学,2008,7:123-125.
论文作者:郭彩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烦躁论文; 腹部论文; 急诊论文; 手术论文; 原因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