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陆郊版化学实验教材第五单元特征分析_化学论文

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陆郊版化学实验教材第五单元特征分析_化学论文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鲁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特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教科书论文,单元论文,化学实验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已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该教科书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视了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就笔者对教科书的学习,谈一下该教科书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在编写方式上的特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引入,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的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引入,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困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单元的编写注意课题引入情境的创设,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亲身经历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奇妙现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是这样引入的:食醋有酸味,山楂、酸奶、柠檬汁饮料等也有酸味。化学家研究了这些物质,发现其中含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酸(acid)。肥皂、洗衣粉等洗涤剂有滑腻感和轻微的涩味,这些物质中含有另一类特殊的化合物——碱(alkali)。再如第三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的引入:同学们可能都有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奇痒、肿痛难忍的经历,如果涂上肥皂水等碱性物质,就可以减轻痒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肥皂中的碱与蚊虫分泌出的蚁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样将学习任务与学生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学习内容的起点,就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增加了化学与学生的亲近感,让学生觉得化学并不神秘,化学就在身边。

二、重视科学探究,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本单元中的多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需要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获得并熟练掌握;各种规律和方法,都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出来并学会应用。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有:6个“实验探究”、3个“活动天地”、2个“交流共享”、1个“家庭小实验”和1个“多识一点”等。科学探究活动的数量多、类型丰富,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些探究活动在能力培养上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实验探究”通过“石蕊试液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测定溶液的pH”“盐酸和氢氧化钙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和“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活动天地”通过各种活动,如通过观察“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通过讨论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共同特点等。这些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的能力和科学的情感态度。“交流共享”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进行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营造师生之间的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多识一点”提供科学家发现酸碱指示剂的过程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白醋、肥皂水等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的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凸显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化学课程中重点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教科书中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有些方法用色块标注出来,意在引导学生从活动中领悟、总结和应用这些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当作教条来记忆。本单元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提出问题环节:观察、表述;收集证据环节:观察与间接观察、对比实验、测量与记录、图表化;建立假设环节:推理;获得结论环节:分类、科学抽象(比较与对比、归纳、概括)、模型化、演绎(发现规律);交流评价环节:反思与交流等。除此以外教材还对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如:pH试纸的使用、闻气味的方法、酸碱的使用、浓硫酸的稀释方法等进行标注或图示,意在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也体现了人文精神。

另外教材将酸和碱有关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教育紧密结合,知识、活动和方法三条线索融为一体,凸显了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将宏观、微观和符号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象化的微粒模型、卡通画等方式,让学生顺利建立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和符号的表象,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本单元将H[+]和OH[-]两种微粒作为知识的主线,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用微粒的观念认识宏观物质及其变化,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微粒观。使学生能从本质上掌握酸类物质的性质实质上是H[+]的性质,碱类物质的性质实质上是OH[-]的性质,中和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实质是H[+]和OH[-]两种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化学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化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过去的化学教材偏向以知识为中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教育在教材中体现不够。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内容标准中都突出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本单元在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例如,第一节中学生通过对“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的学习以及对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的认识,结合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又如第三节中通过学习“中和反应的应用”,可以了解中和反应在应用于医药卫生、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业废水以及调节溶液的酸碱性等方面的方法和重要意义。这些内容都与社会、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的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提高了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五、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教学留下了空间

学生的水平千差万别,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通过学习获得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因材施教,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因而,教材内容不应是整齐划一的,而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较充分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本单元体现了教材的这一功能。在“中和反应”一节的“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探究活动中,教材所提出的问题“你认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吗?你的猜想是什么?试试看,能否通过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对各种方案的探究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提出问题,自己通过探究寻找答案。这种探究是无止境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总之,本单元教材编写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认识规律,以及学生对学习科学过程的感受,较好地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的新课程改革。

标签:;  ;  ;  

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陆郊版化学实验教材第五单元特征分析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