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调整_货币政策论文

论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调整_货币政策论文

论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开放度增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其具体的经济与金融结构,因此也必然伴随着客观金融环境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调整。80年代的世界金融受到了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三方面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创新使各国货币当局面临大大复杂化的微观金融环境,金融自由化改革又使货币当局丧失了许多控制金融运行的有力工具,而金融国际化则进一步使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机制受到动摇。三者的影响当然是相互交叉的,共同作用改变了货币政策实施所依赖的环境。

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具体地分析,它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由于开放度的提高使得对外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货币政策不仅需要关注经济的内部平衡,也要注重经济的外部平衡。在传统的四大宏观经济目标中,通常认为维持物价稳定是一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人们争论的往往是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于促进经济增长,或者说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单一的还是双重的。在经济开放度不高的条件下,经济外部的平衡在宏观经济目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大,但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保持外部经济平衡的意义大大增强了。对外经济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从理论上看,如果一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则其对外经济目标就是努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如果实行的是完全浮动汇率制度,其对外经济目标就应是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但在现实中很难有绝对的固定汇率或浮动汇率,因此实现经济对外平衡的目标也就往往是在保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经济开放度越高,外部平衡在货币政策目标中的地位也就越重要。经济开放度增大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在于:货币政策需要兼顾内外平衡两个目标,而这两个目标虽然在一些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条件下却是冲突的。为了同时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货币政策不仅需要加强同其它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而且要通过货币政策内部多种政策工具的搭配使用来实现双重政策目标。相对于封闭经济环境,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增大了。

(2)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一国经济开放度的增大包括了贸易开放度提高和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其中尤其是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有着极大的影响。金融开放度的提高主要表现为更大的资本流动度,本国与国外之间的资本流动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速度上都大大提高,同时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资本流动短期化、证券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能。从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通常有三个:利率途径(及其它资产价格途径),信贷配合途径和国际经济途径。在经济开放度较低的条件下,国际经济途径的影响很小,起主要作用的是信贷配给和利率途径。然而,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国际经济途径的重要性则会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不得不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考虑到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在较高的经济开放度下,货币政策的变化引起国内利率水平和各种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国内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水平,从而导致国际收支和汇率水平的相应变化。利率水平和各种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引起国内外资金的套利活动,使国内货币总量发生变化;货币政策影响国内总给供与总需求,使国际经常帐户收支发生相应的变化,国际收支流量的变动进而影响到该国的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国际资金套利活动和贸易收支变化改变外汇市场供求状况,本国货币汇率水平发生相应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又会引起宏观经济的一系列调整,从而引起国内货币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具有:“溢出效应”,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生影响,同时也会招致来自国外的各种反馈,波及本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外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也会对本国国内的货币金融环境产生冲击。这使得在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封闭经济下大不相同。因此,开放度增大后,货币政策也必须作出调整,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更多地考虑到政策变动对本国对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和来自国外的反应,在政策的执行上则应转而更多地注重汇率这一价格传导机制,更强调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动作。另外,开展国际货币协调也更为必要。

(3)对货币政策效能的影响

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还影响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传统观念认为,在高度开放经济下,如果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各国将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只有那些能够影响全球经济的“大国”才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由于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国内货币政策的变动将导致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偏离,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将抵消货币政策的效应,使国内货币政策归于无效。据认为,如果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各国便重新获得了利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国内的实际产出水平、实现各自宏观经济目标的能力。不仅如此,由于货币政策效应还影响到汇率水平(在很高的资本流动度下,货币政策的变化更会导致汇率“超调”,即汇率水平调整过度,进而导致贸易流量的过度调整),使得浮动汇率制下国内货币政策的效能达到最大。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货币实践证明,即使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仍然是很强烈的,差异性货币政策所诱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同样严重地干扰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实际作用。事实上,即便是对“大国经济”而言,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投机性资金的运动方向也是其货币当局不得不正视的威胁。巨额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在于它使货币当局无法控制国内的货币总量,反映在事后的计量检验上就是货币总量指标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差。这使得许多国家在80年代放弃了对货币总量指标的依赖,转而重视利率,特别是短期利率水平。

(4)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由于经济开放度增大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效能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事实上,经济开放度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总量性指标向价格性指标过渡的过程。

80年代西方各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各国放宽甚至放弃了传统的货币总量目标。因为在新的金融条件下,货币总量指标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差,较狭义的货币总量指标已经没有多少经济意义,居民和企业将无利息的传统交易帐户替换成创新的有利息的金融工具(例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国内外的短期资本流动常导致狭义的货币总量发生剧烈的波动,而更广义的货币总量通常包括了有利息和无利息两种金融资产,居民和企业的资产组合调整不会导致其波动。但进一步来看,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到离岸金融市场存款和融资的能力又刺激了相似的国内金融工具(例如可转让存款证)的发展,这使得广义货币的概念也变得不清晰,广义货币指标与实际经济的相关性削弱。而且,金融的国际化产生了各国间复杂的货币替代现象,国外持有的本国货币有时候对于本国狭义货币有很强烈的影响(德国货币当局在谈到其于1988年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中央银行货币”改为M3的理由时把这列为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使得各国不得不转向更广义的货币指标,或者干脆不再注重货币总量而改用其它中介目标,有的国家甚至直接盯住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5)对货币政策操作方法的影响

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方法来看,经济开放度的增大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因此对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也有影响。相对于不同的冲击,不同的操作目标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源于国外的货币冲击,采用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是最好的。

8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与金融国际化所导致的金融环境变迁使货币需求变动导致的准备金冲击占据了主导的地位。由频繁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引发的国内货币需求水平不稳定,对各国中央银行最终目标的实现构成了现实的威胁,金融机构能容易地从离岸金融市场获得所需的流动性,有信誉的企业也广泛地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得到所需信贷资金,货币总量的可控性下降了,而波动性提高了。这样便迫使各国货币当局纷纷从对国内借贷的数最限制转向对“市场价格”即利率水平的调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短期市场利率已成为各国共同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全球性的金融一体化的一个结果便是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的趋同现象,而这种趋同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金融国际化发展的程度。

二、80年代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

针对新的环境,各国纷纷对自己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作出重大调整,综合而言,调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国纷纷放弃或减少对货币总量指标的依赖,转而注重利率的作用,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短期利率水平来实施。

美国在70年代中期直到80年代,一直把货币供应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联储负责设定每年的M1、M2、M3增长率。到了80年代,货币总量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变得不稳定和难以预测,于是联储扩大中介目标的范围,并增加了一些经济状况先行指标,例如物价、美元汇率和金融资产收益曲线等指标。这些指标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M2和M3仍然被规定了目标范围,但大大放宽了。利率,特别是短期利率在联储政策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联储依赖的操作工具,又成了货币政策的首要中介目标。其中关键的指标主要是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日本银行的政策调整来得更为激烈。传统的货币总量M2+CD的重要性下降,转而重视对“广义流动性”的监测。现在最能体现日本银行货币政策方向的不再是货币总量指标,而是短期利率,特别是商业银行隔夜存款利率和1-3周的国库券贴现利率。英格兰银行从70年代直到80年代中期一直将货币供应总量作为中介目标,但80年代他们发现被盯住的货币总量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很不稳定,所以自1987年3月后广义货币供应量M3不再成为中介目标之一。现在当局仍重视将M0的增长限制在一个目标区域内,但货币政策的执行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对中介目标的依赖,转而直接根据最终目标即中期内的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目标来调整货币政策,同时关注汇率、实际利率、金融资产价格等指标。德国是目前西方国家唯一仍然把M3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中介目标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德国独特的金融体制使得德国的货币需求函数相当稳定,以致于M3与总体经济活动水平仍有较为稳定的相关性。即便如此,在德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中利率的地位也大大地提高了。法国等国家也进行了相似的改革。

(2)各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体现出趋同的特征,都越来越依赖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80年代以前,只有美国和英国公开市场操作才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工具,其他国家则主要依靠一些非市场、非价格的手段。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改变了这种状况,促使各国纷纷转向积极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规模和短期利率水平,即使是在美国和英国,银行间短期货币市场的作用也大大增强了。于是便出现了各国货币政策操作手段的趋同现象。与此同时,各国都大力开发新的工具以应付新的金融环境,例如德意志联邦银行越来越多地采用外汇互换协议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由国际资本流入所引致的国内银行体系准备金规模的过度扩张。日本于1988年11月的货币政策改革大大地改变了国内货币市场运作的特点和干预程序。日本银行通过改变银行间市场的期限结构来鼓励银行间市场与公开货币市场之间的套利行为,增强央行干预的效能,同时用针对1-3周的国库券贴现率的操作来代替针对1-3月的国库券贴现率的操作,使得该利率成为央行手中最重要的干预工具。从1989年春季开始,日本银行开始进行商业票据市场的隔夜操作,以增强其影响和微调银行准备金每日头寸的能力。伴随公开市场操作重要性的上升,各国货币操作中“贴现窗口”的作用都降低了,在各国央行对短期准备金的管理中只发挥着一种边际资金的功能。

(3)汇率在各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事实上在许多国家,汇率成了一个重要的中介目标。欧洲货币体系内部各国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要求各国货币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之内盯住基准货币——欧洲货币单位,实际上使得各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而以汇率为中介目标予以盯住。1993年货币危机后这一体系的约束被迫松驰,但各国货币政策中汇率因素仍是第一位的。自广场协议以来的工业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也提高了汇率作为各国货币政策向导的作用。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的大国经济中,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为联储所重视,稳定美元汇率已成为联储货币政策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尽管美国有希望美元贬值以增强本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动机,但它对美元贬值的幅度怀有一个不予宣示的界限。对于日本而言,日元汇率更是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日本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以及相对应在国内货币市场上的冲消操作已经成为相当普通的日常工作。此外,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有爱尔兰、丹麦,以及几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甚至以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即执行了基于汇率这一“名义驻锚”的物价稳定方案。

(4)各国之间加强了国际货币合作。鉴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及各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为减少以邻为壑的货币行为,各国自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越来越重视各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合作与协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削弱的国际货币纪律在浮动汇率制下通过各国货币汇率政策的协调得到了部分的恢复。

三、我国如何因应经济开放度度提高对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

我国正经历着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化的历史过程,而且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开放度。同时,我国也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完善我国市场化的宏观货币调控政策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重视经济开放度提高对我国货币政策各方面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减轻其不利影响。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必须对我国经济开放度日渐提高的实际情况予以重视,并针对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实施上的特点,在条件成熟时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这一点在我国建立市场化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的进程中就应该得到考虑。

(二)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有必要重新评估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改革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鉴于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尚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期,金融创新受到较大的限制,而严格的资本管制又阻滞了国内外的投机性资本流动,所以货币总量指标与国民经济活动水平之间的相关度是较高的。但除了强调M1外,对M2和M3等广义货币指标仍有必要予以监控,同时也要重视利率的作用,逐步提高利率在货币调控中的地位,特别是应考虑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重要性。

(三)加强货币市场的建设,并大力提高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货币市场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货币调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拥有发达的、成熟的货币市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才能够得以有效地开展,对于各种来自国外的货币冲击才能进行积极的冲消操作。我国的货币市场建设才刚刚起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能。特别是我国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资本市场、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缺乏联系,使得央行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不能有效地协调运作,易产生政策冲突,导致货币政策陷入困境。因此,我们应一边发展货币市场,一边促进货币市场与其它金融市场的联系,例如可以建立国内的外币同业拆借市场来提高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联系,通过国债或者银行间市场期限结构的调整来便利国内各个金融市场间的套利行为,从而提高各市场间的联系,等等。

(四)对人民币汇率的作用要更加重视。实践已经证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动对国内经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它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传导机制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已经相当高,汇率水平通过影响对外贸易和国内外资本流动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央行货币政策不仅仅要注意到人民币的对内价值,也要注意到人民币对外价值的稳定与适当。在开放经济下为实现国民经济内外平衡的目标,货币政策还应该搞好同其它政策手段特别是财政政策的配合与协调,通过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搭配组合来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为改善政策调控的效能和拓宽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应大力培育国内的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并积极开发新的政策调控手段,例如通过发展人民币远期交易方式,使央行获得通过远期、调期、外汇回购、货币与利率互换等方式来调节人民币汇率的丰富手段。

(五)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应继续维持资本帐户管制措施。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除了因应金融开放度的提高而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作出适当的调整外,应该对资本流动本身给予重视。可以预料,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可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将使得我国对国际资本保持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外资的流入可望继续增加,其中短期资本的比重将逐渐上升。这既会冲击国内货币政策,又会继续形成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再考虑到我国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和最近几年来外资流入已经出现了“货币化”(即外资替代国内储蓄,导致本币储蓄反而闲置)倾向的实际情况,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维持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是必要的。

标签:;  ;  ;  ;  ;  ;  ;  ;  ;  ;  ;  ;  ;  

论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与调整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