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国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下)_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21世纪国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下)_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走向21世纪的国际贸易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贸易论文,走向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给中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90年代中后期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给中国外贸发展提供的机遇

(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高涨,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加强,世界市场进一步统一,有利于中国国外市场的开拓和扩大中国的贸易机会。

(二)亚太地区经贸发展的美好前景,有利于中国与本地区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的开展。1993年,对亚太地区的出口额占中国整个出口的70%。

(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世界产业结构会加速调整与优化,有利于中国潜在优势的发挥;与各国和地区的互补性从货物向投资、服务和技术知识领域延伸。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使1947年关贸总协定所树立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扩充。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势必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有必要与国际贸易多边贸易体制实行全面接轨。因此,世界贸易组织所推行的多边贸易体制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全部融合只是时间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与运行,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与运行。

(五)地区性经贸集团对中国出口市场具有潜在的扩大性。地区经贸集团一方面有排它性;另一方面也有对非成员贸易的扩大性。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下,地区性经贸集团对外经贸关系仍会以开放为主。如果与主要地区性经贸集团关系处理得好,其经贸发展机遇可能超过与单个成员国家的贸易机会。

二、90年代中后期国际贸易环境给中国外贸发展提出的挑战

(一)中国逐渐成为各国竞争的对手,双边贸易中的摩擦、纠纷会有增无减。90年代以来,中国外贸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和其它地区的出口额增长率。这一现象引起世界和贸易各国的密切注意。有关贸易国家与中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通过各种办法抑制中国的竞争,使中国与它们的贸易纠纷和矛盾增加,其表现之一是对中国反倾销案数量逐年增加。70年代总共2起;80年代每年平均6件;90年代以来平均22件,1994年上半年就达19件。

(二)中国外贸竞争力不强。第一,占中国出口85%的制成品中,高科技、电讯产品少,还是以粗加工和浅加工的制成品为主。第二,中国竞争方式以粗放式为主,即过分依靠价格和优惠条件,而忽视在品质、非价格方面的竞争。第三,服务贸易严重滞后。1993年,中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仅为1.1%,位居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第23位,而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竞争的重要领域。第四,现代化的外贸手段“无纸贸易”(EDI)的运用,刚刚开始起步,尚未普及。第五,中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如纺织品正在受到强烈的竞争。其一,随着多种纤维协定向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回归”,中国受到“配额”的保护度在减少。其二,发达国家正在把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第六,中国大外贸刚开始起步。第七,高素质的外贸人才不足。

(三)中国“复关”进退两难。1986年7月中国提出了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方地位的申请,同时一直参加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但1994年12月预定“复关”的目标未果,使得中国不能成为1995年1月1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初始成员方。其主要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缔约方,不承认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拒绝中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复关”,而中国根据通行的国际标准和自己的国情,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复关”,并认为这是一个原则立场。

中国的“复关”遇到两大挑战:其一是“复关”前的挑战。如中国与其他缔约方各不妥协,中国“复关”会长期拖下去;拖的结果,将使中国不能早日成为世贸组织的原始成员方;长期置身于世贸组织之外,双边贸易中的矛盾、摩擦,以及受到的歧视待遇和报复会更多。其二,如双方妥协,在确认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可以承担更多义务的前提下,中国“复关”并实现早日成为世贸组织初始成员方的愿望,则中国对外开放度将加大,受到其余成员方的竞争挑战也更大。

(四)地区性经贸集团对中国外贸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会加强对中国的竞争与抑制行为。第一,中国商品在贸易集团内市场上遇到的竞争只会加强,不会减弱。这是因为随着经贸内部市场的一体化,成员国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加强。第二,对中国贸易的“制裁”和“报复”行为,随经贸集团的发展,会从一国扩及到所有成员国。第三,对方的谈判能力,在以集团出面时会得到加强,谈判对手从双边走向贸易集团,将使谈判难度加大。

(五)中国外贸法规的确立与执行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立法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距以此利用国际市场机遇,保护贸易正当权益,实现与国际公约、惯例接轨,尚有相当大的距离。1.中国1994年7月1日公布实施了《外贸法》,但与之相关配套的外贸法规,如《反倾销法》等还未出台。2.与对外经贸行为密切相关的经济运作机制方面的法律,尚属空白。没有深层次的经贸法律,对外经贸交往就缺乏引导和保障。3.对外经贸法规,改革的透明度不足。近年来,中国经贸法规的透明度有所加强,但由于计划管理的惯性因素,政府职能未完全转变,仍有许多经贸政策为政府内部掌握,各部门的内部规章过多,有许多至今仍未公布。4.执法、改善和加强对外经贸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乏力。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在运用已有法规,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方面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的现象不时出现。

世纪之交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机遇,应付挑战,使中国外贸保持高速、持续、稳定的发展,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经贸发展离不开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础的多边贸易制度;世界贸易组织的健全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因此,中国进入世贸组织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一)打开僵局尽早“复关”。中国“复关”的难点与核心是“义务”多少之争,笔者认为,打开僵局的办法是:在其他缔约方确认中国基本上是个发展中国家的前提下,根据本身的经济发展、竞争能力状况,作出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承诺。(二)认真研究世界贸易组织负责管理的多边与多方贸易协议,进行微观与宏观的分析。在研究中把企业与院校研究有机结合;对策研究不宜过分宣传。(三)经贸院校应把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专门课程列入,并培养专门人才,有关课程应与之尽速接轨。

二、认真研究地区经贸集团对中国经贸发展的影响,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对策措施

地区贸易集团化对中国外贸发展具有双重性,必须认真研究,其办法如下:(一)按贸易重要性列出认真研究对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联盟。(二)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活动和经贸集团的酝酿与筹建。(三)把贸易规章、政策与措施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四)采取外经贸部、国外经商处、国内院校研究相协作的方式。(五)积极派遣留学生及访问学者到上述经贸集团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三、加强综合竞争力的培育,走大市场、大经贸竞争之路

(一)借鉴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培育坚实的竞争力。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新著《国家竞争优势》(Miehea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提出国家竞争理论。他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有四个条件和二个作用。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个条件:要素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其中,人力资源尤为重要。第二个条件:需求条件,本国市场的需求状况对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具有很大作用。本国市场的需求结构取决于三个因素。1.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国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2.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3.若本国消费者向他国需求攀比,本国产业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进产品的能力强,则有利于该国竞争力的提高。第三,主导产业的相关支撑产业状况。相关支撑产业是促进主导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保证。第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对该国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国内市场竞争的程度与国际竞争优势的取得成正比关系。

除上述四个条件,一国的机遇和政府的作用,对形成该国的国际竞争地位起重要的辅助作用。四个条件和两个作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统一国内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在统一,但由于地区优惠政策和地方财政包干等因素,地方保护主义和产业保护主义相当严重,出现了所谓“诸侯经济”,引发了出口商品大战,企业之间出现不平等竞争。其结果,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浪费严重,产品质次价高,仿冒伪劣严重,不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国内市场的分割大大影响了对外经贸交往和竞争力。为此,要下大力气统一国内市场。第一,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决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原则,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第二,尽快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为企业奠定平等竞争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贸和计划任务的硬性下达,出现了区域性差别政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政策的指令性计划的存在和分布的失衡,导致无序竞争、非公平竞争严重。当务之急,就是调整好各种既得利益者,用更好的政策去逐步取代造成不平等竞争的过时政策与措施,把企业推向自负盈亏、平等竞争的大市场。第三,真正依照《外贸法》治理外贸,加速配套法的制定与实施。

(三)走大外贸之路。1.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融资与投资、技术转让结合起来,防止单打一。2.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迅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服务市场接轨的服务行业体系。3.建立和健全贸易协调机制,通过商会等组织协调处理对外经贸中的问题。

四、维护中国已有出口产业优势,发现和创造新的优势

(一)维护和发展中国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需要专门技艺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优势。

(二)根据世界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中国应在创汇农业、视听设备、高档服装、“绿色产品”上发现和创造潜在优势。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

(四)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速科技成果向商品转换的速度。

(五)建立和健全促进出口的措施体系。第一,进出口银行信贷应把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作为主要任务。第二,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范围内支持出口企业。为此,可以充分利用间接税征、退的形式;加强对出口产业研究与发展的支持等。第三,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发展综合商社。

(六)以有效关税理论,结合中国的产业政策,调整海关税则。

五、大力改革经贸教育,培养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经贸人才

中国今后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它已成为经贸能否持续高速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认为现有经贸教育需做大的改革。

(一)明确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人才应是综合型的人才。他们既要懂外语,还要具备理工知识、从事经贸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较深厚的经济理论。

(二)单向型的经贸院校培养不出上述类型的人才。改革途径有三:一是废除现有专门经贸院校的四年一贯制,改为分段制,即从理工院校招收三年级学生,进校后,加强外语和外贸专业知识的教育。二是扩大理工院校的经贸专业。三是单向型的经贸院校缩小本科,扩大双学位和研究生的招收与培养。

(三)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把专科、本科、双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区分开。本科、双学位以培养一般业务人员为主;研究生应以培养从事经营管理决策型人员为主。

(四)废除终身制教师制度,经贸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教授专业课的教师要从实际业务部门中遴选,或者把年青教师放到实际业务部门参加三到五年的实际工作;教授理论、政策的教师要经常参加对外经贸部门的决策研讨。

(五)迅速更新教材内容,纳进当代国际贸易规范与惯例。其中,应尽快研究世贸组织负责管理实施的多边与多方贸易协议与协定,剔除原有教材与之不符之处。

(六)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管理体制,稳定教师队伍。教师的待遇、收入应高于经贸企业职工的平均水平。

(七)走与社会、企业、国外相关部门联合办学的道路。

(八)在毕业生分配上,应当实现择优录取、平等竞争原则。要把品学兼优与理想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九)严格学生的在校管理。经贸院校的管理要持之以恒,不要一阵风和搞运动式。

(全文完)

标签:;  

21世纪国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下)_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