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飞机维修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的核心,也是生产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制定好的飞机维修的生产计划可以增加飞机的可用率,进而提升民航企业的经济效益。文章主要先对现有的飞机维修生产计划方式进行了分析,然后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方案。
关键词:飞机维修生产计划;制定;优化
引言
飞机维修生产计划工程师在工作时,通常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的考量,包括设备、人力物力资源、工作环境等。由于实际生产活动中,飞机维修的各项工作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所以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在开展维修工作之前制定相关计划,罗列出日常工作和非日常工作,进而更好地落实各项工作,使其顺利实施。优化维修计划的目标是结合传统维修模式和历史数据对计划进行改进,以保障计划的最佳性。
1维修生产计划的成本分析
优化维修生产计划的最终目的是降低成本。飞机维修成本的主要来源是基于维修大纲的一些例检项目。飞机的维修方案一旦确立之后,所有的维修项目就必须在其规定的周期内强制完成。通常维修项目包括航线维修、部件维修、动力装置维修、飞机结构检修等。航线维修是指根据相应飞机、发动机维护手册等对航线进行故障和缺陷的处理。与其他维修项目相比,航线维修对维修时间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航线维修是级别最低的项目,消耗的主要是人力成本。飞机的动力装置也是就是发动机,该项目的维修成本是所有维修项目中最高的。发动机热部件的损耗直接决定了发动机的维修周期,而发动机中不同热部件的周期存在固有差异,使得每次发动机检修过程中需要更换的热部件数量不同,成本费用也就不同。对热部件的合理控制是降低发动机维修成本的主要方式。对飞机结构的维修,可以将飞机结构的腐蚀控制在较好的状态内,使飞机能够保持良好的飞行状态。飞机结构检修的周期为一般为4年,成本年均25万美元左右,检修耗费的平均时长为40天。飞机结构检修在所有维修项目中级别是最高的。
2现有的维修生产计划方式概述
2.1维修生产计划方式
为了方便调度和简化控制,工作人员会根据各机型的维修方案,将维修工作统一到某个间隔中来执行。具体到单机,就是确定其间隔及哪些工作统一执行,也就是生产计划中组包的过程。现阶段的例行维修工作分为3大类。首先是航线维修工作,包括航前、航后、过站检。其次是字母检,包括A/C检。最后是重维修,合并一些结构检修和重要维修工作。与以上维修工作分别对应的维修生产计划方式分为航线维修方式、块检方式以及阶段检修方式。目前,各航空公司航线维修都一致采用航前、航后(日检)、过站等方式,将需要维修的工作组包在一份航线工卡中执行,优点是工作量比较小,不需要单独的停场,并且对维修能力的要求也比较低。
2.2维修生产计划方式的对比
对于需要单独停场的维修工作,如字母检和重维修工作,国内各航空公司以块检组包为主要方式,将相近间隔的工作统一集中在一个停场中进行。其优点是具有稳定的工作人员和排班,降低重复工作;可以保证飞机长时间可用;同时,因为具有较长的停场时间,可以进行相应的扩展性工作。缺点在于对小型机队而言,飞机长期停场会造成很大的周转困难,无法满足航班的运营需求。同时在较长的维修周期内,会造成人员负荷的剧烈波动,人员会有闲置或者集中加班的情况。所以,块检的组包方式适用于相对成熟、较大的机队,不适用于小机队。
阶段检修的组包方式最基本的逻辑就是保证飞机最大的可用率,将字母检的停场工作分成小部分结合在航线工作中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优点十分明显,可以提供有计划的飞机停场,降低飞机停场时间,提高飞机可用率和航线运行可靠性,避免对航班安排的影响。阶段检修无长时间的工作停场,因此更适合小的机队。但是也存在弊端,在航线进行相应的阶段检时,每个阶段检中例行检查所产生的非例行工作很可能对第二天的航班产生影响,且因为是重复工作,还会造成工时和人员的浪费。例如,在波音737机型的阶段检中接近工时将近占50%,浪费了很多工时,而客舱整新和部件改装很可能无法正常进行。
总的来讲,块检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飞机可用率,而且众多项目的组包有时会减小工作条目的间隔,但在停场期间有足够时间进行结构项目和非例行工作,保证了适航性。阶段检的方式能保证飞机的可用率,减少了C检停场时间,同时也降低了维修成本。但是,会出现重复性工作,并且随着机队的增长和机龄的老化,阶段检的组包方式会无法满足大的结构项目的要求。
3飞机维修生产计划的缺陷及其优化
3.1飞机维修生产计划的缺陷
目前航空公司正在使用的块检模式,其在维修计划方面有以下几点不容忽视的缺陷:第一,在航空公司看来,飞机停场过于随意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航班的如期运行。所以,有必要通过航后/过站等耗时比较长的停场时间,以保证检修工作的质量。第二,MRO接受飞机维修任务后,由于大部分工作均不是一致的,停场时很难将其长时间固定在一个周期内,且检修所需的物品资源也不够齐全,相关工作很难顺利开展,这种现象无疑会折损飞机的可用率。第三,A/C检修控制模式会产生十分可观的单控条目,这种情况一般会额外地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在检修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2飞机维修生产计划的优化
从现有检修计划的优点和缺陷来看,开展航线工作+阶段检+C检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该模式具备传统维修计划的所有优点,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其主要是利用委托OEM或完善公司自身的渠道,通过对维修方案的合理调整,极大地简化了中间流程,压缩了维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以航线维修的形式进行,在充分利用人力物料资源的同时,保证航班计划编排不受影响,有效避免了传统日常检修过程中,产生的额外的停场需求及故障检修工作对航线运营准时性造成的影响。具体的落实步骤为:第一,优化维修方案执行间隔。根据既往所得的相关资料来看,结合波音提供的客户化维修间断延长评估调整系统的静态分析结果,最终得出的优化方案中,大部分条目评估均得以延长,部分条目被删除。第二,优化组包控制方式。其运行原理是利用航线+块检控制的工作内容整合,促使停场的规律性,充分提高了停场时间的有效利用率。C检以下的条目则统一接受常规目视检查、操作检查等维修方式,这种方法不但能有效节约人工成本,还能极大地减少工作量。另外,考虑到结构/防腐工作多数均集中在C检中,所以这类检测方法并不会影响其安全性。部分零部件更换、内外部保养、客舱更新等工作也均落实在这一过程中,两部分分离进行,互不干扰。第三,考虑CAMP条目的分布规律。根据对CAMP条目分布规律的分析结果,最终计算出检修工作不同时期的工作参数。组包时需格外注重维修生产属性,以此作为参考优化组包。第四,构建均衡的维修能力布局。具备过硬的维修技能、优质的人力、充沛的资源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停场时间的利用价值,全面落实好维修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飞机的维修生产计划是飞机管理工作的核心,其对于民航企业的运营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制定生产计划的目的是提高飞机的可用率,优化维修生产计划可以保证飞机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降低飞机的维修成本。
参考文献:
[1]尹显龙.飞机维修计划的优化策略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0):00284-00284.
[2]张海生.飞机维修生产计划的制定及优化建议之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24).
论文作者:曾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飞机论文; 工作论文; 计划论文; 航线论文; 方式论文; 项目论文; 成本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