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361005
摘要:土地整治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平台,整合使用各类土地专项资金,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景观,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关键词:土地整治;景观设计;生态化
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分别从中国土地的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进行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和关键技术,并给出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的应用建议,以推动中国土地生态化整治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一、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的关键技术
土地生态整治和景观设计的关键性技术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类型或是某一方面,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使用。基于我国土地整治缺乏科学有效的生态与景观可持续性发展现状,从物种类型、土地种类和质量、生态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寻找合适科学的多技术应用,最终形成不同土地整治区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的关键技术集成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土地整治区地表植被及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区系恢复与重构技术,该技术基于对不同类型整治地区中的植被生态系统和土壤植物及微生物各自特点进行具有诊断性质的分析和研究,筛选出最适合的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来进行该地区的土壤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发具有地区适用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二种,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生态化整治技术,该技术针对土地整治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设计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农田防护、梯田设计、道路绿化等具体技术方案,并积极构建针对该地区使用的生态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种,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的景观设计技术,该技术主要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后对景观结构与格局所形成的生态影响,并据此进行有效性的应对方案并最终形成设计方案和景观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以上三种类型的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积极、有效、科学、合理的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关键技术集合化系统的构建和应用,从而形成最佳的土地整治效果和景观生态效应。
二、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与景观问题
随着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广泛化和深入化,诸如土地利用率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面取得较为卓越的成效,可以说,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是人们在土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给予的人为干预性操作,它对生态与景观的发展具有长久性和深刻性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的中国土地整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生态与景观问题。在我国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很多地区对于生态保护和景观设计缺乏必要的认识,只关注那些有利于最终经济效益产生的因素(如采用何种生产经营规模形式、如何利于生产条件的使用便利性、如何开发最大利益化等),从而导致了我国土地整理区域景观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类型单一化、格局重复化、发展缓慢化等等。以湖北省为例,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诸如平原型土地整理项目、丘陵型土地整理项目、山地型土地整理项目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整体景观多样性缺失的问题,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大失去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性。在实际的土地整治微观技术应用中,机械化土地平整操作使得土壤结构和土层结构等都受到极大的破坏,最终改变了土地覆被状况等生态和景观条件,这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非常大的,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物种多样性减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之,在长期的土地整治工作中,由于对生态和景观影响问题的不重视使得中国土地生态化整治项技术缺乏综合性、集成性、优化性等,最终影响了土地整治的质量和后期影响性作用。
三、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
1.项目区概况。项目区位于某一村庄,属平原区,土地总面积98.64hm2,地形起伏不大,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
2.土地平整工程景观规划设计。土地平整的原则是要保证规划耕地区域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土地生产率以及确保施工后土壤肥力不减少。表层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研究表明在同样条件下,保存原有耕地70~80%耕作层比没有保存耕作层的新整农田能增产粮食50%以上,因此合理保留表土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关键所在。在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中,应收集耕作层15~25cm厚的土壤,覆盖保存,防止土壤养分流失,对耕作层以下的土壤进行平整,再将存放的耕作层表土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有良性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同时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秸秆肥和灰渣肥,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3.田块景观规划设计。根据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田块布设时应注意与周围生态景观相协调,保留和重新归整出一些景观要素(如灌木丛、片状生物群落等),建立起与各生物类群之间的共生关系,从而合理组合生态农业系统。项目区灌丛型群落以灌木和乔木为主,草本植物群落以狗尾草、车前草、打碗花为主。根据生物类型和生境差异,项目区田块设计可采用条带型结构。条带型结构包括条型结构和带型结构,其中条型结构地块多保持在长400~600m、宽150~200m的规模,并以树篱、防护林、草皮(带)、篱笆、沟渠、道路、作物等为边界,有助于保护农田物种的多样性;带型结构的宽度一般为10~30m,包括散生树木、树丛、小池塘等多种复合结构,能为物种生长提供缓冲生境。根据项目区实际,将田块布设成长方形,朝向为南北向,田块大小为200m×600m,采用条型结构,中间以生产路隔开,生产路两侧布置防护林,保护田块内物种多样性。
4.道路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区设计有田间路和生产路两级道路,其中田间路宽4m,总长616m,以泥结碎石铺面,即以碎石为骨料、泥土为填充料和黏结料,经压实修筑而成;生产路宽2m,总长4500m,路面为0.30m素土夯实。项目区道路设计避免使用混凝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土壤生态功能的发挥。道路布设与田块配套构成互通网络,提高了景观的连通性,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5.沟渠景观规划设计。根据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土地整理中沟渠的设计应尽可能保留农田原有自然风貌,减少人为改造,给野生动植物保留栖息场所和繁衍空间。项目区在修复3条原有渠道的基础上,设计农渠4条、农沟8条、斗渠2条、斗沟1条,其中斗沟底宽0.3m、深0.29m,农沟底宽0.3m、深0.22m。根据防洪排涝需求和地形特点结合农田道路布置开挖排水沟,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要求为1日暴雨3日排出,边坡比1:1,比降1:500。排水沟沿生产路布设,根据各田块高程及坡向,将水从田间路的斗沟内排出。另外,在设计排水沟时要使其边坡较缓,尽量少用混凝土,多采用天然材料,以便于水生动植物生存,减缓水位变化带来的生态冲击。
四、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的应用建议
建立不同土地整治区不同类型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模式指导。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的应用需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就需要从全国层面上根据其功能和生态需求进行土地整治区划分,确定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区域;然后,依据农田整治、农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生态型灾毁土地整治等不同类型进行差异性指数模式指导,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帮助,并尽量给予组合式方案的选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进行不同省市县的区别化应用,制定出符合该省市县标准和现状的执行技术方案,并在应用过程中给予不断的完善,建立起对土地整治项目生态效应的长期有效的监督系统和监督评价体系,最大程度上促进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的有效开展和落实。
参考文献:
[1]黄锦东,张辉,陈宇琛.以景观生态化的新理念新方法开展农地整治.2016.
[2]王静,我国土地整治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2014.
[3]杨峰.土地生态化整治与农业景观设计实证研究.2016.
论文作者:林天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
标签:土地论文; 生态论文; 景观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土壤论文; 技术论文; 耕作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