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视阔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_梅庭仙

教育哲学视阔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_梅庭仙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生命教育的提出最初是源于对受教育者自然生命的保护。但是,随着生命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怀人之精神生命的理论。关注人及其生命是教育的应然追求,现实中的高等教育中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大学生自杀、自残等事件频频发生。尽管在高校设有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试图把生命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基于哲学视角下,文章将从哲学视觉、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和生命教育的路径三个方面探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教育哲学 生命教育 实施路径

一、基于哲学视阔下对生命教育的思考

(一)智慧与追求真理

智慧是思考的结晶,是哲学家对人、对生命、对世界、对所有问题思考的结晶。有了智慧,人的生命才有深度。学习哲学是一个获得智慧的有效途径,而真正的智慧,还是要透过生命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把生命投入人生的价值体系中去实践,藉以安身立命。对生命与世界的好奇,探究与追求真实与真理是哲学最内在的动力。哲学追求真实的道理,追求人类共同的道路与理念,透过理性思维的分析,掌握事物的本性。哲学对人与世界作根源性、全盘性与深入性的反省与探究,进而寻求人类更真实的存在。

(二)重视生命教育的伦理价值

生命教育是与伦理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无不重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从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中我们得以追寻生命教育的踪迹。伦理具有普遍性,中国哲学家常将良心视为伦理价值的标准。因此, 良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我们要按真理的本质去生活。在实际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不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和核心的生命教育是无法正常和有效开展的。

(三)关注现实的思考与反省

当今的社会,科技与物质文明中强势的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的冲击,带给生命与生活前所未有的困惑。面对困惑和迷茫,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该是自怨自艾,在迷茫中度过余生,而应不断对现实加以思考和反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式方法,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

(一)生命教育意识的忽略

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教育中生命教育意识和理念严重匮乏,以知识教育为目标,过多强调专业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常常忽略大学生生存观教育的形成和个体意志、性格、情感的多样性,致使当代大学生难以树立生命健康意识。所谓生命,有两层含义: 其一,它是活的东西; 其二,它是有灵魂的东西。所谓教育要切入科学与人文的生命,也有两层含义: 其一,教育要切入活生生的科学与人文文化;其二,教育要切入科学与人文的灵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生命教育内容的弱化

教育的实质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呵护,生命教育因符合教育的真义而得以受到普遍接受,这寓意着高等学府不只是培养专才的地方,更是培养人格和谐,精神健全的场所。但是我国开设生命教育课的高校少之又少,生命教育似乎还只能成为一项教育目标。生命教育课程的门类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师资配备等一系列内容没有形成体系,明显滞后。此外,生命教育内容仅仅穿插在伦理学、哲学、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或者大学语文等课程之中,严重地被弱化或边缘化。

(三)生命教育活动的缺失

当前的高校生命教育背离了实践的土壤,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作为关照人的生命活动的教育成了空中楼阁。例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本应是生命教育课程的有效载体,但总体而言,校园文化无论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环境文化,仍然奉行技术理性,漠视生命的存在。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极少突出生命教育的相关主题,模式化地将思想、政治、道德、技能以及文化素质等教育主题纳入其中。在这些活动中,一切都是被预设的,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活动的过程往往被简化为道德的授受和服从规范的过程,生命和教育处于分离状态。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理念,认知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塑造完整和谐的社会人,使其对生命的感受、认知和体验达到超越性、创造性层次。因此,生命教育这门课程自然是实施生命教育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我国高校在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大都尚未形成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因此,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对生理念的体认就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首先,明确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的目的是教育引导学生以科学态度认识生命,熟悉生命由来,全面接触人体生理结构和生命本原等知识,从而对生与死有了直接认识; 引导学生全面领悟生命发展的相关特点,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基础生存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之懂得珍惜和热爱生命;引导学生积极构建生命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辩证关系,学会健康、积极、快乐的生活。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主体间性教学模式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内容,是关于人的教育,是指向学生自身的教育,因而是生命与生命间的交流。如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 所谓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交流互动,其中自然涵盖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感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口传心授式地将文化遗产传承给年轻一代,使其自由成长,在生命教育中,应以学生个体生命的完善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营造一个师生平等互动、交流、对话的情境和良好氛围,形成以生命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叶华松.生命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J].中国高等研究2011(5)

[2]张敏.浅析教育哲学视角下的自杀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1)

[3]曾水兵.教育哲学视角下当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4)

[4]陈黎明.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5]闫辉.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J].学术探索2013(8)

论文作者:梅庭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  ;  ;  ;  ;  ;  ;  ;  

教育哲学视阔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_梅庭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