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路径
刘文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摘 要: 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处于“融入转化”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衔接有待加强、大学生知行差异明显等现象。本文将从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切入分析,探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现实意义,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融入大学生的内在价值构建过程,分析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一以贯之的原则和理念,稳步推进教育工作。当前阶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融入转化阶段,同样,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一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一) 大学生价值认知和价值行为差异化明显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认知程度处于“大部分理解”水平以上的学生比例占被调查对象的97.44%;针对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时,数据显示,64.51%的被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践活动对自我发展的积极意义,29.01%的被访学生认为在参加实践教育活动后能够感知到自我价值的变化;78.33%的被访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教育确实促进学生价值观内化和升华;94.03%的被访学生认同道德对社会和个人的行为约束。
由以上数据显示,可以分析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并认可价值观教育对于个体价值观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认同已达到优良的水平。但是,另有数据显示,大学生的行为认同和认知认同呈现明显差异,知行不一,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
在对“您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过作弊行为”问题调查中,28.67%的学生承认有过作弊行为;在对“您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过闯红灯行为”问题调查中,49.69%的学生承认有过闯红灯行为。
(二) 高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融合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形式多样,有三下乡志愿者服务、论坛讲座、参观寻访、征文演讲、文艺演出等。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基本由校团委、宣传部、各级院系等部门牵头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同时,未能与课堂教育产生互动衔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作用。
协同创新教育模式是在实现教育管理理论、协同理论和创新理论三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充分融合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的,达到教育效果的彻底呈现。而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育是能够将各方面教育资源充分融合的粘合剂,将有助于挖掘教育主客体潜在能力,呈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高校思政课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特征,即系统性和理论化。首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系统的教育体系、明确的教育目标、科学严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完整的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其次,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课堂教育和党课培训是其主要载体。
二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折射出来的教育公平、司法公正、道德与利益的选择、知与行的不协调等社会问题通过网络媒体的片面报道在高校大学生中产生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公平正义的怀疑和对道德信仰的焦灼,对个人前途发展的迷茫和对个体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不自信。归根结底在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尚浅、了解社会的渠道单一、价值信仰不够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大学生认知社会、体验社会的渠道,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全面认知,从而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促进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理论化有效加强了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但是也造成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刻板印象,不利于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将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和丰富的活动内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完成个体价值观的重塑和发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作为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理论解答,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其深层的思想资源。学术界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解读。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法价值判断的问题。按照传统的合同法规定来判断合同成立的时点,应当是电商平台在网站上展示商品为要约,消费者下单后为承诺,之后的交付货款和发货行为均是合同的履行。但电商合同中一般会通过格式条款将合同成立的时点设置为电商平台发送订单确认信息时,延后了合同成立生效的时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3]。”而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和精神旗帜,正是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德义”。
(二)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引进协同创新理念,完善教育模式,打通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自成体系的壁垒,促进实践与理论的有机融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转化。
流水灯的硬件电路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单片机模块—-单片机AT89C51,第二部分是输出模块—8个发光二极管组成的负载电路,第三部分是输入模块—按钮组成的电路。在该项目中,共用到下表所列的元器件。
三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可行路径
1.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体温升高至39.5℃~42℃,拒食,流脓鼻液,鼻窦及鼻镜组织高度发炎(红鼻子),病牛阴门阴道发炎充血,阴道内有粘液,公牛包皮、阴茎上发生脓疱,随后包皮肿胀及水肿,尤其是当有细菌继发感染时更重;有一些牛有神经症状,兴奋、惊厥,口吐白沫,角弓反张,磨牙,四肢划动。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需根据其教育特性——主旨明确、形式丰富、实践性强、资源覆盖面广——定位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位置,发挥其教育功能。
(一) 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的实践基础
课堂理论教育由专任教师教授完成,其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由教学管理部分负责,自成系统;第二课堂,即实践教育由教学以外的部门负责组织、策划以及考核或总结,同样自成体系。思政课老师和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各自体系内完成教育管理任务,对大学生内在价值和实践行为的了解局限在各自视野范围内,不能够充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动态和社会实践言行,容易在教育过程中产生教育偏差,影响教育效果。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以实践教育辅助。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主要有讲座论坛、志愿者活动、各种文体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未能与思想政治课堂理论教育形成系统的互动反馈机制,呈现清晰的教育效果。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主题,能够有效引导实践教育目标,开展主旨明确的教育实践和实践形式,比如红色基因寻访、主题征文和红歌竞赛、素质能力拓展训练和社会成长体验营、辩论赛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明确的教育主题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呼应,并在反馈机制的作用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模式中,作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一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其实践教育的最大价值,呈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 做知行合一教育模式的有力支撑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知和行的统一,还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强调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4]。有学者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时,将这一哲学思想引入,强调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和实践行为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量,但是缺乏实践的理论教育不利于个体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也不利于个体实践行为的道德化、法律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突出其实践性,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相互融合。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资源覆盖面广,具体涉及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政策、人力、财力的支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一个环节,有助于教育对象在充分体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理解并升华理论教育内容,内化个体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实现实践行为和道德内化的辩证统一[5]。
四 结语
总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时俱进,完善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3) 实践中,Q系统支护图表是基于经验类比法的拟定支护参数建议值,最终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参数可以做适当的调整,调整通常倾向于保守的考虑。
参考文献
[1] 邵从清.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4):33-36.
[2] 肖金明,陈为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5(2):58-60.
[3] 郭建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 人民出版社,2014(03)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重庆出版社,2009.11,P314.
[5] 侯萍,陶霞.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6):191-193.
本文引用格式: 刘文.浅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76):216-21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6.103
标签:高校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实践教育论文; 河南中医药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