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比较与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中俄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比较与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中俄两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比较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中俄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摆脱高度集权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原社会主义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共同选择。综观原社会主义各国转轨的情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种是以俄罗斯为代表,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依靠休克疗法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中国以渐进的改革方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尽管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程,但毕竟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避免了社会政治大动荡,付出的代价是较小的,应当说中国的这种转轨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中俄两国向市场经济转轨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中俄两国转轨前的基本情况比较

1.两国的共同点。转轨前两国经济的共同特征是:两国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两国在所有制关系上都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两国都存在经济结构畸型、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这是两国的共同难题,因此两国都面临着共同的改革任务。

2.两国的差异。中俄两国在转轨前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的差别。转轨前的俄罗斯不仅在工业化方面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已是高度国有化高度计划化的经济。90%的劳动力就业于国有部门,即使是农庄的社员也能享受国家的各种福利。这就决定了几乎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在旧的体制内存在一份既得利益。中国工业化程度远远比不上苏联,要落后得多。二是农业情况不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以上,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经济方式在中国历史久远。俄罗斯农村在历史上实行过村社制,从20年代农业集体化运动后,农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大规模经营。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工人大多已习惯于社会化协作和专业分工较强的劳动方式。三是计划经济覆盖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转轨前的苏联是典型的计划经济国家,指令性计划是管理国民经济的基本手段,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从苏联搬过来的,但由于中国经济发达程度落后于苏联,分散的农业和小手工业占很大比重;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比苏联要落后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原苏联人均收入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经有了一大堆的既得利益,只有在新的经济活动能提供相当高的收入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放弃旧体制的束缚。这就使得新体制难以在很大范围内从经济体制内部生长起来。由于以上转轨前初始条件的不同,因而导致两国在改革方式,改革突破口等方面都出现巨大差异。

二、中俄两国转轨的主要差异

1.改革的性质和目标不同。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的改革目标,但改革始终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改革一开始就明确了的。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目标则是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调整经济管理体制,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提出向市场经济过渡,确立改革的目标为政治上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经济上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进而到1990年10月提出要实行私有化,1991年又通过了私有化法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完全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从1992年初起开始实行休克疗法,全面开展大规模私有化,目标是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化市场经济,在彻底推倒原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资本主义宪法制度。由此可见中俄两国转轨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

2.方式方法不同。中国改革采取的是循序渐进方式,称为渐进式改革,是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由易到难,分步推进,在稳定中求发展的道路。这种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一是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然后向城市推进;二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自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相结合,改革虽然也是在政府的整体协调下进行的,但这种整体协调是通过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等一个个局部性的变化实现的,从沿海到内地,从非国有经济到国有经济,从增量到存量,最后实现经济体制整体转换的独特道路;四是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避开难题打外围战,先是从阻力较小的非国有企业部门改起,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获得迅猛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在体制外培育出新生的力量,然后再逐步进行体制内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从而保证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进行;五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互配套,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步骤,而不是根据政治体制民主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来决定经济改革的战略。由于这种渐进式改革采取了稳步推进的策略,因此中国的经济改革付出的成本较小。而俄罗斯的改革实行的是激进的休克疗法,其主要内容:一是采取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严格控制全社会的货币和信贷规模,削减财政补贴,减少财政赤字以此抑制社会总需求,强制地消除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缺口以抑制通货膨胀;二是放开物价,取消价格补贴,形成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体系;三是实现货币自由兑换。休克疗法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稳定宏观经济,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三者之间稳定宏观经济是必要条件,私有化是基础,经济自由化是核心。1992年1月,俄罗斯开始实行休克疗法,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大规模地私有化,搞所有制转换。俄罗斯的私有化分大私有化和小私有化,小私有化即商业、服务业、公交业、小工业、建筑业的私有化,到1993年完成;大私有化是指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证券私有化,俄政府从1992年10月1日起向每位居民不分年龄、民族、居住地无偿发放面值一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用于购买企业股份或进行投资,这个进程到1994年6月结束。第二阶段为现金私有化,以出售改造成股份公司的企业股票来有偿转让国有资产,迅速地将大批国有资产转移到少数富人手中。俄国实行激进的休克疗法是为了尽快摧毁公有制经济,一步走到自由市场经济。

休克疗法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主要是:从改革的内容上看,激进式改革主张尽快实行私有化,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而渐进式改革则是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私有制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从经济的自由化方面看,激进式改革主张快步进行,一步到位,而渐进式改革则主张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

3.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不同。中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于国情,制定改革的战略方针。而俄罗斯信奉和照搬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把休克疗法当作俄罗斯经济的灵丹妙药;因此,激进式改革的意识形态取向是资本主义,而渐进式改革的意识形态取向是社会主义。

4.两国转轨的绩效不同。由于中俄两国经济改革的性质、目标、方式不同,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导致不同的结果,带来不同的绩效。俄罗斯政府想通过休克疗法一步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然而事与愿违,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俄罗斯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激进的私有化政策造成了俄经济的全面衰退和社会生活的混乱。1990年-1994年俄罗斯GDP的工业下降55%,工业生产下降54%,轻工业下降70%,机器制造业下降65%;急剧的通货膨胀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失业人口大增,社会动荡,犯罪率上升,综合国力下降。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整个社会比较稳定。实践证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成功的范例。

三、几点启示

向市场经济过渡是所有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的共同选择和发展趋势,但在如何过渡问题上,由于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采取两种不同的过渡方式,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1.转轨方式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中国渐进式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这种改革方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不能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其脱离俄罗斯国情,政策制定上存在主观片面性,休克疗法适合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但在像俄罗斯这样一个实行计划经济70多年的国家,企图在一朝一夕就一步登上自由市场经济的轨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两种改革方式各有利弊,关键要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小于弊,中国渐进式改革虽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作用,但它是利大于弊的,因此是值得肯定的。俄罗斯照搬西方模式,结果造成严重后果。当然中国选择渐进式改革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的,中国的这一做法也不一定适合俄罗斯国情,各国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转轨方式。

2.转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改革过程,因此要始终注意和坚持两个重要原则:一个是社会整体受益原则,使改革给社会生产力带来新的发展,给大多数人带来好处;另一个是社会整体承受原则,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要在社会和大多数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使俄罗斯出现一批利益集团,受益的只是极少数富有者,休克疗法也超出了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带来极大震动,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稳定。而中国渐进式转轨正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两个原则,注意到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能力的限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3.转轨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向市场经济过渡要求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俄罗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开始阶段,经济过渡与政治过渡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和不协调的情况,突出的问题是多党政治条件不成熟,多党体制并没有最后形成,缺乏一个政治中心,在这样的条件下,难以通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能贯彻执行的经济纲领,加上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俄罗斯的经济运行在转轨过程中一直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而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注意以稳定为大局,始终保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领导,以保证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不仅如此,中国还正确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中俄两国的经验教训证明稳定有序的社会政治环境是经济转轨的必要前提。

标签:;  ;  ;  ;  ;  ;  

中俄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比较与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