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漠河县人民医院 165399)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静脉采血,对照组给予末梢采血,对两组受检人员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检查指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WBC、RBC、PLT、HTC、Hb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验指标中MCHC、MCV、MCH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检查采血方法不同,检验结果不同,相比末梢采血,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采血;末梢采血;血常规检查
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一般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其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又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1]。我国正常成人的红细胞数量为: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而血中血红蛋白的数量为:男性120~165克/升;女性为110~155克/升。临床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数量上的增减往往相并行。血标本的正确采集是获得准确、可靠实验结果的关键。临床血液检验,因检验方法和目的的不同,所需的血量亦不相同,因而血液采集的方法也不一样。任何一种血液采集技术和方法均要求保持血液标本的完整性和代表性。临床上主要的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有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本研究通过对两种采血方法进行对比,为临床提供准确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人员100例,所有受检人员均为健康人员,均自愿参加本试验,排除肝肾功能障碍、急慢性疾病、全身性疾病患者。将所有受检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为(42.1±3.6)岁;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为(43.2±3.5)岁;两组人员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血液采集方法
两组患者在血液采集前均为空腹状态,两组人员均在清晨7时进行采集;观察组采取静脉采血,选取受检人员肘部静脉作为静脉采血的采集部位,如肘部静脉不明显,可选择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采取酒精将皮肤进行消毒,采取一次性采血针连接真空抗凝管进行采血,采血尽量保证一次性成功,采血完成后为受检人员进行止血;采集血液后在抗凝管内加入稀释液对抗凝管轻摇,动作应缓慢,避免出现溶血现象。对照组采取末梢采血,选取左手食指或无名指内侧作为采血部位,将采血部位皮肤用酒精进行消毒,采取一次性采血针进行取血,置于抗凝管中,对抗凝管进行摇晃;两组均采取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所有收集血液在采血后2h完成检查。
1.2.2检测方法
两组血液采集后均采取XS-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所用清洗液和稀释液均为仪器配套试剂,使用前对仪器进行保养维护,使仪器处于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严格按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仪器长时间连续工作状态下,需将各项参数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测定。
1.3正常参考指标
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参考指标为(4.0~10.0)×109/L;红细胞计数男性的正常参考指标为(4.0~5.5)×1012/L;红细胞计数男性的正常参考指标为(3.5~5.0)×1012/L;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参考指标为(100~300)×109/L;血红蛋白计数男性的正常参考指标为120~160g/L;女性110~150g/L;红细胞压积的正常范围男性40%~50%,女性37%~4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1~93fL;红细胞血红蛋白质量(MCH)27~34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受检人员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进行对比。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检查指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WBC、RBC、PLT、HTC、Hb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验指标中MCHC、MCV、MCH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指标对比
3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对疾病的不断认识,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疾病的分类越来越完善,而与之相关的实验室检验也日趋精密复杂。在多数情况下,实验室检验比患者的主诉更敏感、准确、客观,如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调整用药剂量等[2]。因此,实验室检验的准确、可靠在当今的医疗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可靠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1步,是全过程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临床上主要的采血方法有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方法,静脉血与末梢血之间无论细胞成分或化学组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判断和比较检查结果时必须予以考虑。有研究显示,末梢采血虽然在临床上应用较长时间,同时患者在采血过程中疼痛感较轻,但末梢采血中包含毛细血管、组织液等杂质成分,导致血液检测结果的不准确,影响检验的稳定性,同时还会对检测精确度带来影响[3]。静脉采血的杂质较少,血样抽取较多,检测能够多次充分进行,使检查结构更加稳定、准确,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依据。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查采取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查结果不同,相比末梢采血方法,静脉采血更加稳定、准确,为临床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昭霞,李灵,陈杰,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学,2012,18(10):1504-1506.
[2]曾彩仙.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84-85.
[3]周秀萍.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4):49-50.
论文作者:徐治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红细胞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方法论文; 静脉论文; 血液论文; 末梢论文; 两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