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5万地名数据库开始研建(论文文献综述)
李轩冰[1](2020)在《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网络热点新闻系统的研建》文中认为针对新闻内容复杂多样的特性和目前传统的新闻搜索对用户的需求结果不能完全把控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常用的新闻文本挖掘算法和文本类搜索召回算法的效果和规律,通过分析用户在搜索行为中的搜索词语和新闻文本本身的特性,探索将用户的搜索词语和新闻的文本信息定义并且抽象化为特征的形式,将传统的新闻搜索转化为用户和新闻机器人的对话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对用户搜索结果的精准度和使用的满意度提供支撑。为了实现对话形式的智能新闻搜索,首先,选取合适的新闻数据源,编写网络爬虫爬取新闻,本文旨在为用户提供热点新闻,所以爬虫爬取的是网站每日热榜新闻。本文对比了四家主流新闻网站,最终选取新浪新闻网站为系统提供数据。然后,将谷歌提出的基于 Transformer 的双向编码器表征(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ERT)与基于条件随机场和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结合作为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的构建方法,并用BERT优化TextRank的特征抽取和向量化的过程,实现新闻主题和摘要的抽取。用户进行智能对话时,命名实体识别模型识别用户聊天内容,并返回识别出的实体所对应的新闻主题、摘要和原文链接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主题和摘要快速了解新闻内容,并且通过原文链接详细浏览新闻内容。本系统在模型训练的收敛性、准确率、召回率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尤其在捕捉句子中的重要信息上有较好的表现,智能新闻检索将用户的搜索词语特征与新闻的核心信息特征进行匹配,获取更能结合用户意向的更智能的新闻信息结果。为了实现一个完整的新闻平台系统,本文通过网页开发技术搭建了新闻系统和新闻管理系统,新闻系统实现了用户智能新闻聊天、浏览热点新闻、新闻搜索以及评论点赞等功能,新闻管理系统为管理员用户提供了用户管理、新闻管理、新闻审核、用户评论管理等功能。本文中的新闻平台系统实现了完整的新闻网站的运营和管理功能。
阳德志[2](2016)在《森林资源信息外业采集移动平台的研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通过移动开发技术,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空间数据采集业务,为森林资源信息采集提供一种全新的作业方法,代替外业在图纸上手写/画和指南针加手持GPS导航定位、内业二次录入数据的传统信息采集方式,实现优化森林资源调查的作业流程、减少人为误差、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全程无纸化的目标。本文通过分析森林资源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以移动开发技术、3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为基础,分析森林资源调查的业务需求、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进行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当前使用范围最广的Android移动设备上研建了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森林资源信息外业采集移动平台,并在浙江省松阳县试点应用。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开发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外业信息采集系统V1.0。本系统是一个独立自主设计的GIS平台,采用开源GDAL/OGR库读写栅格和矢量空间数据,构建瓦片金字塔模型压缩影像,设计图层在栅格影像上叠加显示矢量,使用开源JTS库实现合并和编辑矢量图斑的操作。区别于传统的作业方式,使用本系统在移动设备上作业不需要携带纸质遥感影像、地形图、调查卡片等,只需在移动设备上加载处理好的栅格和矢量空间数据,就可查看电子版的作业数据,填写电子调查卡片。(2)基于瓦片金字塔模型加载遥感影像。对于分辨率高、范围广、数据量多和占用存储空间大的影像文件,单个应用的运行内存受限的Android系统难以直接加载,需通过构建其瓦片金字塔,将所有瓦片存储在一个文件中并建立索引,根据处理器的核数设置线程池的数量,使用多线程的方式加载瓦片。即使在硬件配置较低的移动设备上,也能保证影像在移动设备上的加载速度,节省影像数据的存储空间,减少数据在设备间的传输速度。在三星N5100平板电脑上最大支持加载25GB的遥感影像,加载速度在1500ms以内。(3)实现矢量图斑的切割和合并操作。使用Java Topology Suite开源库,在移动设备上实现合并图斑、画线切割图斑的编辑矢量数据操作,操作时间在1000ms以内,结果满足ArcGIS中拓扑检查默认条件:图斑的拓扑容差为0.001米。(4)支持多专题的森林资源信息外业采集。现有对森林资源调查的应用,都是针对某一个调查专门开发的,其应用的局限性很大。而平台采用自定义外业信息采集字段,支持根据调查规程定义调查字段和选项,在矢量数据的属性文件中创建这些字段,再生成电子调查卡片,以适应多种森林资源信息外业采集,扩大应用范围。
梁华[3](2015)在《数字九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城市建设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为各个机关单位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虽然数字城市建设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我国数字城市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了建设过程中数据质量不高,兴趣点数据时效性不高,服务接口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九江市现有数据和用户群体,详细设计了数字九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数据库建设方案、系统门户网站等内容。平台基于MVC框架,采用了目前流行的富客户端技术,并且集成了GIS技术、AJAX技术、WebService等多种技术,平台的搭建旨在实现平台的地理信息服务的资源共享,提高单位的生产效率,避免数据重复生产建设。本文主要实现了数字九江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目前国内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建设数字城市的目的与意义。(2)研究了数字九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料、综合需求分析以及平台采用的关键技术,完成了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平台标准体系建设以及系统运行环境的设计,并对平台的数据共享与发布、系统门户网站建设进行详细设计。(3)阐述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思路,介绍了系统基本功能以及关键代码的实现,以及基于平台搭建九江市房地产销售网系统。
王东华[4](2014)在《地理数据库驱动的地形图制图表达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地形图是基础地理信息最直观的表达载体,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各行各业的用户除了需要现势性好的多种地理信息数据外,同样需要图形化的制图数据或纸质地形图。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缓慢,1:5万、1:1万等比例尺地形图大部分为上世纪70~90年代测绘或修测,内容十分陈旧。而用户对地形图现势性的基本需求是一年、甚至几个月,地形图的现势性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需要,亟待更新。传统的地形图更新生产采用立体测图修编或地图编绘等方式,技术环节多,人工作业量大,生产效率较低,地图生产周期长。随着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与更新逐步推进和深入,国家1:100万、1:25万、1:5万数据库已建成并实现动态更新,每年更新一次。全国绝大部分省建立了1:1万基础地理数据库,许多城市建立了1:500等大比例尺空间地理框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现快速更新。毫无疑问,现实性强、可靠性高、更新速度快的基础地形数据库为地形图制作与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前提,但由于地形图更新生产技术问题,地形图更新速度及现势性远远滞后于基础数据库。因此,对地形图制图与更新的技术改造升级势在必行。本文研究了数据库驱动的地形图制图机制,建立多源驱动的要素智能符号化、属性驱动的智能化注记配置、元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图面整饰等系列规则,在理论层面对基于图库联动的地形图制图技术进行了深度挖掘,设计开发了一套集友好制图界面、组件式制图符号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生僻字库、管理端模块、生产端模块、质量控制模块于一体的制图生产与管理系统,在国家1:5万地形图制图工程中实现与应用。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为:(1)研究了基础地理数据库驱动地形图制图的数据模型和表达机制,发展建立了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与制图数据库一体化空间数据模型。通过对基础地理数据库进行物理扩展、逻辑重组、关联关系,按照国家基本地形图图式规范要求,在数据库属性项中增加制图表达信息和规则,实现将地理要素对象的几何位置、属性、拓扑关系及制图表达一体化融合建模。(2)研究创建了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驱动制图的系列规则,包括多源驱动的符号配置、注记配置、地图整饰配置、制图冲突检测与优化配置、质量检查等规则。利用这些规则,可以大幅提高利用基础地理数据库更新或生产地形图的自动化程度。(3)实现了将经过编辑处理后的制图数据入库到基础地理数据库中,并与相应的地理要素的关系进行重构,从而建立制图数据库,建成后的制图数据库不仅包含了地理数据库的全部内容,还具有重定义的制图表达规则,从根本上实现了两库的集成管理。(4)对基础地理数据库与地形图联动更新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基础地理数据库驱动的地形图制图技术,使地理要素与制图表达之间实现要素级、符号级和注记级的紧密关联,利用地形数据库的更新增量信息,通过制图数据的增量自动识别、制图表达自动匹配,辅以自动化工具和少量人工干预,实现制图数据的同步快速更新。(5)针对国家1:5万地形图制图工程的需要,设计了国家1:5万地形图制图生产与管理系统,并在工程中实现和全面应用。在一体化建库大环境下,实现了地图注记的智能化配置、地图符号的优化处理、地图要素的人机交互编辑、地图整饰的自处理、地图要素冲突的自检测、数据质量的自检查等,解决了利用国家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快速更新生产地形图的问题。
张晓璇[5](2012)在《县级林权抵押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建》文中研究表明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广大林农拥有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为了解决林农融资难的问题,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代表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工作随之而来,农民拥有了可用于抵押贷款担保的“绿色资产”,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林农的资金需求,拓宽了农民的致富之路,加速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大力开展的同时,如何能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管理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林权抵押贷款管理的实际需要,在充分学习研究地林权抵押管理的模式、特点及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以Java技术和ArcGIS Server等技术为手段,以SSH框架为支撑,设计并开发出一款县级林权抵押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Internet),系统为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林权抵押相关信息的决策、查询和统计服务,管理者可对抵押信息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所有用户都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所需的抵押信息,包括属性信息和地图信息,使用户更直观的获取权属信息,提高了林权抵押贷款的透明度,从而最终实现对全县林权抵押工作的有效管理,为进一步推进数字林业建设,促进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许丽媛[6](2012)在《县级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以秦安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以及网络体系的日趋成熟,国家级和省级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等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因而县级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作为三级节点,可以进一步拓展地理信息服务的体系,整合各种地理信息资源,与省级节点实现相互连通,为政府部门和各个行业创建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本文主要以秦安县为例,对县级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探讨,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模式、信息共享流程、平台的体系架构、平台功能结构、平台部署、安全策略以及与省级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关系等七个角度对平台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实现了二维影像电子地图的制作方法、三维城市建模与场景计算的方法以及空间信息服务发布的发法,构建了共享空间数据库、县级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和平台应用支撑环境。根据需求分析,县级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还包括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应用系统的建设,以推动地理信息服务在相关行业中的应用,以秦安为例的示范专题应用主要从综合应用专题、国土资源专题、人文旅游专题和林果产业专题等四个专题展开。利用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可视化的优势,地理空间信息平台能够为政府和群众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充实国家信息化的建设。
高惠君[7](2012)在《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处理与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需求,运用GIS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技术,分析空间数据的尺度效应及尺度转换规律,探索现有的地图综合理论和方法以及空间数据挖掘算法在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尺度推绎上的适用性,建立适宜有效的多尺度数据转换模型,使城乡规划空间数据资料可以在多尺度环境下动态可视化自适应地表达。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论述多尺度处理地图自动综合的定义、理论及可视化方法等的基础上,把空间认知和不确定性原理引入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处理与表达研究。根据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库数据的来源、组成以及多尺度特征,提出了基于通比例尺思想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库组织方法;基于电子云理论研建了点元分布模型,使城乡规划编制成果能够在比例尺放大过程中近似地确定点元的位置;通过软件可视化理论结合城乡规划语义规则,解决了因比例尺放大引起的位置不确定性以及可视化问题,实现了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可视化表达。
苏慧[8](2011)在《北京市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广泛调研了国内外林权及地籍信息管理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对林权相关林学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比较了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针对北京市现有单机版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受限、性能和安全性低下、可扩展性差、维护困难,滞后的功能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北京市林权管理需求的问题,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信息中心与林政处需求,对北京市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总体分析,设计了针对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及下属单位的B/S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框架和功能结构;进行了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建立了林权数据库,设计了系统操作流程,对林权申请表和林权证记录进行了规范化编码,对系统管理、录入审批、证本管理、数据查询和统计汇总等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Java Server Pages/Servlet、基于MVC模式的Struts组件和ArcGIS JavaScript API实现了北京市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原型。开发的原型系统实现了林权登记申请、审批、发证、林权信息的查询和统计汇总的网上办公,以林权登记发证和林权信息统计分析为核心,实现了基于WebGIS和Java Servlet/JSP技术的林权证附图在线制作功能,以及林权统计信息的可视化图形报表,满足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用户的业务需求,提高了林权管理工作效率,使得林权证附图规范化、统一化。充分共享和利用林权信息,为林业管理者更加准确地进行决策和制定计划提供了保障,对林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文东新[9](2010)在《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林业地位的不断重视,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提高,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森林火灾的危害有了加剧的趋势,对林火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火管理进入了生态系统管理时代。而信息系统作为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手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历史、现状及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及林火信息系统特别是其中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与趋势;以生态学、系统科学、森林消防管理学、森林经理学、软件工程学等为指导,针对南方林区,重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林火管理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构建了林火管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框架与标准;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工具、计算机编程技术、三S技术以及系统分析、数学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基于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的林火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同时根据在实践中应用与反馈的情况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适应于南方林区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功能模块。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林火生态系统管理目标与方法研究,提出正确理解火害与火利,辩证地看待火灾的影响;正确对待计划烧除,将计划烧除纳入信息系统体系;提倡社区林业,强调公众参与;以指导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又是林火生态系统管理实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2)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框架研究,针对广西区的林火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并详细描述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及各功能模块特点和要求。(3)林火生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研究,在充分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广西林火管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构建原则、标准、内容与要求,提出了33个林火管理数据表,16个空间管理数据图层的构建标准、要求及内容,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高效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与报表功能,并进行了推广应用。(4)进行了基于GOOGLE EARTH的林火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研究,比较了其在林火扑救指挥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优势,提出了其在图层管理、定位技术、专题态势图制作、火灾评估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并证明其具有很好的效果。(5)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在收集整理了大量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模型和火行为预测预报模型,开发应用了火险天气等级测预预报系统及林火行为预测预报系统,并实现了可视化管理和应用。通过实践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证明是切实可行的。(6)基于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分别对广西历年卫星热点数据和森林火灾数据进行了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及与环境相关性的分析,为林火的日常管理、规划设计、扑救指挥等提供了决策依据。(7)总结研究了信息系统有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通过在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不断对系统进行修改与完善,并分析了系统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明确了林火生态系统管理对信息系统的指导意义,使信息系统能更好地为林火生态系统管理服务。构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林火管理数据库,完成了面向南方林区的功能相对完整、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的林火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受时间、经费及数据源等的限制,部分研究内容如火灾间接损失评估和火灾风险管理等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希望在以后研究工作中有所突破。
倪东英[10](2010)在《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文中提出森林资源作为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效而及时地了解森林资源的情况,掌握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林业资源管理者及时制定科学的森林经营管理决策。WebGIS是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www技术,完善和扩展传统单机GIS系统的一门十分重要的新兴技术,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域性、方便性,将空间信息传送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用户,为GIS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把这一先进的技术引入森林资源管理中来,改进现有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对森林资源信息科学有效管理,为今后的森林资源管理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并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立足点和意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森林资源管理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对WebGIS网络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详述了WebGIS原理及相关技术,介绍了研究中所使用的Geodatabase与ArcSDE的特点与体系结构,并探讨ArcGIS Server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过程。系统以北京市基础地理数据和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数据源,采用对象——关系模型的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模型,结合空间数据引擎ArcSDE技术建立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无缝的空间数据库,提高了系统安全性和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AcrGIS Server平台,建立了BS模式的北京市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森林资源的专题制图、辅助审核、空间分析等功能,从而适应了森林资源管理新形势的需要,提高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为决策者提供了有效、先进和科学的辅助决策的管理工具,为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1∶5万地名数据库开始研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万地名数据库开始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网络热点新闻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理论技术基础 |
2.1 文本挖掘技术 |
2.1.1 文本预处理 |
2.1.2 文本表示 |
2.1.3 文本摘要 |
2.1.4 特征提取 |
2.2 爬虫技术 |
2.2.1 爬虫技术的分类 |
2.2.2 常见的网络爬虫框架 |
2.3 Web框架与数据仓库 |
2.3.1 SSM架构 |
2.3.2 高性能缓存技术 |
2.3.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新闻信息提取算法设计与优化 |
3.1 基于BERT的文本挖掘算法设计 |
3.1.1 BERT算法概述 |
3.1.2 BERT算法原理 |
3.2 基于BERT和TextRank的摘要和主题抽取算法设计 |
3.2.1 TextRank的词图构建 |
3.2.2 BERT词向量的语义加权 |
3.2.3 通过关键词得分的摘要抽取计算 |
3.2.4 BertVecRank算法实现 |
3.2.5 实验结果 |
3.3 基于BERT和BiLSTM-CRF的中文实体识别算法设计 |
3.3.1 BiLSTM模型结构 |
3.3.2 CRF模型结构 |
3.3.3 BERT-BiLSTM-CRF模型结构设计 |
3.3.4 BERT-BiLSTM-CRF算法实现 |
3.3.5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系统功能性需求 |
4.1.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4.1.3 系统整体用例分析 |
4.2 系统概要设计 |
4.2.1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
4.2.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2.3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
4.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新闻数据选择与采集 |
5.1.1 新闻数据源的选择 |
5.1.2 新闻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5.2 功能模块实现 |
5.2.1 用户管理 |
5.2.2 新闻信息 |
5.2.3 智能新闻检索 |
5.2.4 新闻系统后台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目标和方法 |
6.1.1 测试目标 |
6.1.2 测试方法 |
6.1.3 测试环境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2.1 注册与登录功能测试用例 |
6.2.2 用户管理功能测试用例 |
6.2.3 新闻信息管理功能测试用例 |
6.2.4 智能新闻检索功能测试用例 |
6.2.5 后台管理功能测试用例 |
6.3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2)森林资源信息外业采集移动平台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来源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2 分析与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业务需求 |
2.1.2 功能需求 |
2.1.3 性能需求 |
2.2 功能模块设计 |
2.2.1 桌面端功能模块设计 |
2.2.2 移动端功能模块设计 |
2.3 工作流程 |
2.4 小结 |
3 关键技术 |
3.1 海量遥感数据的快速显示技术 |
3.1.1 整块加载遥感影像的研究 |
3.1.2 分块加载遥感影像的研究 |
3.1.3 瓦片金字塔模型加载遥感影像 |
3.1.4 性能测试 |
3.2 矢量文件的编辑技术 |
3.2.1 矢量文件读写 |
3.2.2 矢量数据在移动设备上叠加显示 |
3.2.3 矢量图斑的合并和切割 |
3.3 自定义外业采集字段技术 |
3.3.1 数据库设计 |
3.3.2 定义采集字段并生成调查卡片 |
3.4 GPS定位技术 |
3.4.1 初始化广播接收器并注册 |
3.4.2 绑定和解绑服务 |
3.4.3 初始化GPS功能块 |
3.4.4 服务与广播接收器的通信 |
3.4.5 坐标转换 |
3.5 小结 |
4 开发与实现 |
4.1 实验区概况 |
4.2 开发测试环境 |
4.3 运行实例 |
4.3.1 压缩遥感影像 |
4.3.2 自定义调查字段 |
4.3.3 工程管理 |
4.3.4 加载遥感影像和矢量数据 |
4.3.5 编辑矢量图斑 |
4.3.6 编辑小班属性 |
4.4 系统测试 |
4.4.1 存在的问题 |
4.4.2 解决方法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数字九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平台需求分析与关键技术 |
2.1 现状描述 |
2.2 总体需求 |
2.3 资料分析 |
2.3.1 已有资料的质量情况及评价 |
2.3.2 已有资料的可利用性和利用方案 |
2.3.3 需要生产的数据资料 |
2.4 需求综合分析 |
2.4.1 项目建设规模分析 |
2.4.2 网络基础设施分析 |
2.4.3 数据需求 |
2.4.4 分发服务需求分析 |
2.4.5 项目用户分析 |
2.5 系统关键技术 |
2.5.1 多维、多尺度、多源海量空间数据集成管理 |
2.5.2 多源多时相海量空间数据分布式管理 |
2.5.3 广域网分布式多服务器部署 |
2.5.4 多层次二次开发定制能力 |
2.6 本章小结 |
3 平台总体架构与设计 |
3.1 总体技术体系 |
3.1.1 框架数据库 |
3.1.2 平台门户网站 |
3.1.3 共享服务体系 |
3.1.4 运营维护管理工具 |
3.2 平台关键模块设计 |
3.2.1 共享服务发布模块设计 |
3.2.2 接口设计 |
3.3 设计原则 |
3.3.1 实施原则 |
3.3.2 数据原则 |
3.4 建设依据 |
3.4.1 政策依据 |
3.4.2 参照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定 |
3.5 平台标准体系建设 |
3.5.1 建设标准规范体系 |
3.5.2 安全体系保障 |
3.6 系统运行环境 |
3.6.1 设计依据 |
3.6.2 硬件环境 |
3.6.3 软件环境 |
3.7 本章小结 |
4 平台详细设计 |
4.1 共享发布数据内容 |
4.2 数据库建设标准与规范 |
4.2.1 行业标准和数据规范 |
4.3 公共服务数据库管理工具 |
4.3.1 数据处理 |
4.3.2 服务配置工具 |
4.4 系统门户网站建设 |
4.4.1 门户网站建设方案 |
4.4.2 用户登录管理 |
4.4.3 服务查询管理 |
4.4.4 服务开发管理 |
4.4.5 电子地图模块 |
4.4.6 应用服务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5 平台功能实现与应用 |
5.1 总体思路 |
5.2 平台主要功能实现 |
5.2.1 电子地图功能 |
5.2.2 地名地址信息查询 |
5.2.3 公交换乘分析 |
5.2.4 全景功能 |
5.3 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 |
5.3.1 应用模式 |
5.3.2 系统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地理数据库驱动的地形图制图表达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技术挖掘 |
1.2.2 系统集成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章节安排 |
1.3.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地理数据库驱动的地形图表达理论 |
2.1 地理数据库模型 |
2.1.1 空间数据模型 |
2.1.2 地形图数据模型 |
2.1.3 基础数据与地形图数据一体化模型 |
2.2 地理数据库驱动的地图表达机制 |
2.2.1 地图表达模式 |
2.2.2 地图表达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理数据库驱动的地形图制图技术 |
3.1 地理数据库驱动的地形图制图技术 |
3.2 多源驱动的要素智能符号化 |
3.2.1 要素属性驱动的要素符号化 |
3.2.1.1 单一国标码驱动 |
3.2.1.2 多属性联合驱动 |
3.2.2 压盖顺序驱动的要素符号化 |
3.2.2.1 图层级压盖顺序的驱动 |
3.2.2.2 要素级压盖顺序的驱动 |
3.2.2.3 符号级压盖顺序的驱动 |
3.2.3 空间分析驱动的要素符号化 |
3.2.3.1 缓冲区分析驱动 |
3.2.3.2 叠加分析驱动 |
3.2.3.3 网络分析驱动 |
3.3 属性驱动的智能化注记配置 |
3.3.1 要素注记的智能化派生 |
3.3.2 要素注记的智能化定位 |
3.3.2.1 点状要素注记的定位 |
3.3.2.2 线状要素注记的定位 |
3.3.2.3 面状要素注记的定位 |
3.3.3 要素注记冲突的智能化解决 |
3.3.3.1 冲突消除原则 |
3.3.3.2 冲突解决智能化 |
3.4 元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图面整饰 |
3.4.1 整饰要素的自动派生 |
3.4.2 内外图廓的智能派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理数据库驱动的地形图制图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基本功能 |
4.2.2 体系结构 |
4.2.3 环境搭建 |
4.3 系统开发流程 |
4.3.1 界面设计与实现 |
4.3.2 组件式制图符号系统设计与实现 |
4.3.3 基础地理信息生僻字库搭建 |
4.3.3.1 收集整合生僻字 |
4.3.3.2 生僻字库构建 |
4.3.3.3 生僻字检索工具设计 |
4.3.3.4 集成并扩充通用字库 |
4.3.4 管理端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4.1 制图数据预处理 |
4.3.4.2 制图数据成果入库 |
4.3.5 生产端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5.1 制图数据优化调整 |
4.3.5.2 地图编辑与处理 |
4.3.5.3 图廓整饰与图幅接边 |
4.3.5.4 制图输出与元数据填写 |
4.3.5.5 制图成果汇交 |
4.3.6 质量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6.1 制图表达检查 |
4.3.6.2 成果数据入库检查 |
4.3.6.3 相邻图幅接边检查 |
4.3.6.4 制图增量检查 |
4.3.6.5 用户自定义检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在国家1:5万地形图制图工程中的应用 |
5.1 国家1:5万地形图制图工程概况 |
5.1.1 工程建设背景 |
5.1.2 工程建设内容 |
5.1.3 工程建设目标 |
5.2 国家1:5万地形图制图工程模式与机制 |
5.2.1 工程建设模式 |
5.2.2 工程组织模式 |
5.2.3 组织实施机制 |
5.2.4 工程实施流程 |
5.2.4.1 基于数据库地形图制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2.4.2 国家1:5万图库一体化数据库建设 |
5.2.5 工程质量控制 |
5.2.5.1 质量控制内容 |
5.2.5.2 质量控制技术方法 |
5.2.5.3 系统软件质量控制 |
5.2.5.4 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 |
5.3 国家1:5万地形图制图工程建设成果 |
5.3.1 规范性制图数据生产及建库成果 |
5.3.1.1 技术成果 |
5.3.1.2 数据成果 |
5.3.1.3 成果价值分析 |
5.3.2 地形数据与制图数据间的联动更新 |
5.3.2.1 技术成果 |
5.3.2.2 数据成果 |
5.3.2.3 成果价值分析 |
5.3.3 基于一体化数据库的标准纸质地形图印刷 |
5.3.3.1 技术成果 |
5.3.3.2 数据成果 |
5.4 国家1:5万地形图制图工程效益分析 |
5.4.1 社会效益分析 |
5.4.2 经济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县级林权抵押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林权抵押研究现状 |
1.3 林权管理系统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1 国内林权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林业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林权抵押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理论及信息技术概述 |
2.1 林权 |
2.2 林权证 |
2.2.1 林权证的概念 |
2.2.2 林权证的办理程序 |
2.3 林权抵押 |
2.3.1 林权抵押的概念 |
2.3.2 发展历程及现状 |
2.3.3 林权抵押管理 |
2.4 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
2.5 MVC模式与Struts2开发框架 |
2.5.1 MVC模式 |
2.5.2 Struts 2开发框架 |
2.6 SSH框架 |
2.7 WebGIS技术 |
2.8 ArcGIS Java ADF技术 |
2.9 小结 |
3 系统的总体分析与设计 |
3.1 研究地简介及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用户分析 |
3.2.2 系统流程分析 |
3.3 系统体系结构 |
3.4 系统基本功能 |
3.5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3.6 小结 |
4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操作规范与编码 |
4.1.1 用户权限 |
4.1.2 操作流程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的建立原则 |
4.2.2 林权抵押数据库结构 |
4.2.3 主要数据表设计 |
4.3 系统详细模块设计 |
4.3.1 系统管理模块 |
4.3.2 业务申请模块 |
4.3.3 登记管理模块 |
4.3.4 信息查询模块 |
4.3.5 信息统计模块 |
4.3.6 林权证信息查询模块 |
4.4 系统关键技术应用 |
4.4.1 Hibernate访问数据库的应用 |
4.4.2 Spring的应用 |
4.4.3 MVC架构的应用 |
4.4.4 FusionCharts与图形报表 |
4.4.5 ArcGIS Server ADF实现地图功能的应用 |
4.5 小结 |
5 系统运行实例 |
5.1 系统部署 |
5.2 系统运行 |
5.2.1 登录系统 |
5.2.2 系统管理 |
5.2.3 业务申请 |
5.2.4 登记管理 |
5.2.5 信息查询 |
5.2.6 信息统计 |
5.2.7 林权证信息查询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县级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以秦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国内面向政府决策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 |
1.1.2 国外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与资源建设的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平台建设背景 |
2.2 需求分析 |
2.3 平台建设目标 |
2.3.1 总体目标 |
2.3.2 具体目标 |
2.4 需求分级及服务模式 |
第三章 平台分析与设计 |
3.1 建设模式 |
3.2 信息共享流程 |
3.3 平台体系架构 |
3.3.1 总体架构 |
3.3.2 逻辑结构 |
3.4 功能结构 |
3.5 平台部署 |
3.6 与省级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关系 |
3.7 安全策略 |
第四章 平台的建设与实现 |
4.1 数据整理整合加工 |
4.1.1 二维影像电子地图数据处理方法 |
4.1.2 三维平台建设数据处理方法 |
4.1.3 专题应用系统建设数据处理方法 |
4.2 共享空间数据库建设 |
4.2.1 基础数据入库范围 |
4.2.2 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 |
4.2.3 专题数据库建设 |
4.3 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建设 |
4.3.1 空间信息服务 |
4.3.2 运行维护系统建设 |
4.3.3 数据共享服务API |
4.3.4 系统示范应用基本功能开发 |
4.4 应用支撑环境建设 |
4.4.1 运行支撑环境构成 |
4.4.2 网络环境 |
4.4.3 硬件环境 |
4.4.4 软件环境 |
4.5 主要技术路线 |
4.5.1 基于SOA的平台架构 |
4.5.2 基于J2EE的平台实现 |
4.5.3 基于富客户端FLEX API的示范应用展现 |
4.5.4 基于Web服务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应用模式 |
4.5.5 基于ArcGIS Server构筑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
4.6 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关键环节 |
4.6.1 二维电子地图的建设 |
4.6.2 三维场景建设 |
4.6.3 空间信息服务建设 |
第五章 平台专题应用 |
5.1 综合应用专题 |
5.2 国土资源专题应用 |
5.3 林果产业专题应用 |
5.4 人文旅游资源专题应用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处理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城乡规划体系及其多尺度空间数据特征 |
1.3.2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多尺度转换的理论基础 |
1.3.3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转换模型 |
1.3.4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可视化表达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及可视化研究综述 |
2.1 面向多尺度处理的自动综合 |
2.1.1 自动综合的相关定义 |
2.1.2 自动综合的理论及方法 |
2.1.3 多尺度空间信息的自动综合 |
2.1.4 制图综合约束条件 |
2.2 空间数据的多重表达与可视化 |
2.2.1 空间数据的多重表达 |
2.2.2 多尺度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
2.2.3 多尺度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
2.3 多尺度空间数据的一致性 |
2.3.1 空间数据多重表达中的几何一致性 |
2.3.2 空间数据多重表达中的语义一致性 |
2.4 空间数据多尺度研究存在的问题 |
2.4.1 空间数据的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 |
2.4.2 数字环境下空间信息的综合及尺度变换 |
2.5 本章小结 |
3 空间数据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形式化描述 |
3.1 地理空间与城市地理信息 |
3.1.1 地理空间与地理空间实体 |
3.1.2 空间信息与城市地理信息 |
3.2 空间数据及其不确定性 |
3.2.1 空间数据及其主要特征 |
3.2.2 空间数据的地图约束性 |
3.2.3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 |
3.3 地理信息的空间认知 |
3.3.1 地理空间的认知 |
3.3.2 地图空间认知 |
3.4 地理信息的尺度特性 |
3.4.1 广义尺度概念 |
3.4.2 空间信息的多尺度特性 |
3.5 地理信息的空间尺度变换 |
3.5.1 空间尺度内涵与地理细节层次 |
3.5.2 尺度效应与尺度依赖 |
3.5.3 尺度行为与尺度过程 |
3.6 智能化空间信息多尺度处理流程 |
3.7 本章小结 |
4 多尺度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处理 |
4.1 城市规划与城乡规划体系 |
4.1.1 城市与城市规划 |
4.1.2 城乡规划体系 |
4.1.3 城乡规划的制定 |
4.1.4 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 |
4.1.5 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
4.2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库的组成及其来源 |
4.2.1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简述 |
4.2.2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 |
4.2.3 城乡现状调查数据 |
4.2.4 城乡规划编制成果数据 |
4.2.5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数据 |
4.3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
4.3.1 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多源异构性 |
4.3.2 城市规划编制成果的多尺度特点 |
4.3.3 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尺度推绎的双向性 |
4.3.4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多尺度转换需要考虑的问题 |
4.4 基于语义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多尺度转换 |
4.4.1 语义与地理信息语义 |
4.4.2 城乡规划空间信息的语义关系 |
4.4.3 城乡规划空间信息分类体系 |
4.4.4 基于语义关系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尺度转换 |
4.5 基于通比例尺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组织 |
4.5.1 GIS对空间数据的无缝组织要求 |
4.5.2 通比例尺空间数据组织方法 |
4.5.3 基于通比例尺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库 |
4.6 本章小结 |
5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与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 |
5.1 不确定性原理 |
5.1.1 不确定性概念 |
5.1.2 不确定性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
5.1.3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研究 |
5.2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处理理论 |
5.2.1 传统误差理论 |
5.2.2 数据场理论 |
5.2.3 云理论 |
5.3 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
5.3.1 空间数据模型及表达 |
5.3.2 电子地图的可视化技术 |
5.3.3 空间数据及符号可视化机制 |
5.3.4 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过程 |
5.4 基于不确定性原理的城乡规划空间数据尺度转换 |
5.4.1 城乡规划空间数据的位置不确定性分析 |
5.4.2 基于云理论的点元位置变换 |
5.4.3 基于语义规则的点元位置修正 |
5.5 基于软件可视化理论的空间数据表达 |
5.5.1 软件可视化理论 |
5.5.2 多尺度缩放条件下的软件可视化过程 |
5.6 实验案例-宁波市三江片油气站的规划 |
5.6.1 规划概况 |
5.6.2 比例尺放大及可视化 |
5.7 本章小结 |
6 空间数据多尺度研究在宁波市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
6.1 宁波市城乡规划概况 |
6.1.1 城市概况 |
6.1.2 宁波市基础测绘概况 |
6.1.3 宁波市城乡规划概况 |
6.1.4 宁波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概况 |
6.2 宁波市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数据库建设 |
6.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概况 |
6.2.2 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数据库建设 |
6.2.3 基础地理信息应用库的数据建设 |
6.2.4 基础地理信息应用库的数据更新机制 |
6.2.5 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可视化表达 |
6.3 宁波市城乡规划专题数据库建设 |
6.3.1 城乡规划专题数据概况 |
6.3.2 城乡规划专题数据库建设 |
6.3.3 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 |
6.4 应用系统建设 |
6.4.1 宁波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
6.4.2 宁波市区两级空间数据库一体化管理平台 |
6.4.3 宁波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
6.4.4 城乡规划信息综合管理平台 |
6.4.5 宁波市地理信息共亨服务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北京市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概述 |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2 林权改革研究现状 |
1.1.3 林权信息化管理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地点和经费支持 |
2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研建的相关理论与信息技术分析与概述 |
2.1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研建的林学理论 |
2.1.1 林权及相关林学概念 |
2.1.2 林权流转 |
2.1.3 林权改革 |
2.2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信息技术分析与概述 |
2.2.1 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
2.2.2 Java Server Pages/Servlet |
2.2.3 基于MVC模式的Struts框架 |
2.2.4 WebGIS技术 |
2.2.5 ArcGIS JavaScript API |
2.3 小结 |
3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
3.1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2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设计目标 |
3.2.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3.2.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3.2.4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3.3 小结 |
4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1 数据库的建立原则 |
4.1.2 林权数据库结构 |
4.1.3 主要数据表设计 |
4.2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规范与编码 |
4.2.1 用户权限 |
4.2.2 系统操作流程 |
4.2.3 系统编码 |
4.3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详细设计与开发 |
4.3.1 系统管理模块 |
4.3.2 录入审批模块 |
4.3.3 证本管理模块 |
4.3.4 数据查询模块 |
4.3.5 统计汇总模块 |
4.4 小结 |
5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的应用 |
5.1 JDBC访问数据库的应用 |
5.2 JSP和STRUTS标签库的应用 |
5.3 MVC架构的应用 |
5.3.1 视图层View组件ActionForm的设计与实现 |
5.3.2 控制层Controller组件Action的设计与实现 |
5.3.3 模型层Model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5.3.4 struts-config.xml的配置 |
5.3.5 web.xml的配置 |
5.4 JAVABEAN+STRUTS实现林权证审批 |
5.5 JFREECHART与图形报表 |
5.6 ARcGIS JAVASCRIPTAPI实现基本地图功能 |
5.7 JSAPI+SERVLET实现地图输出图片 |
5.7.1 用于地图输出的自定义图层 |
5.7.2 融合图像的自定义HTTP处理程序 |
5.7.3 初始页面 |
5.7.4 地图输出页面 |
5.8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优化 |
5.8.1 Tomcat性能优化 |
5.8.2 控制HttpSession的使用 |
5.8.3 在useBean动作中使用合适的范围 |
5.8.4 选择正确的页面包含机制 |
5.9 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
5.9.1 用户权限控制与动态加载菜单 |
5.9.2 Validator表单校验机制 |
5.9.3 防止SQL注入 |
5.9.4 禁止用户复制或另存为网页内容 |
5.10 小结 |
6 系统运行实例 |
6.1 系统部署与运行 |
6.1.1 系统运行环境 |
6.1.2 系统部署 |
6.1.3 系统运行 |
6.2 功能实现 |
6.2.1 业务中请 |
6.2.2 业务审批 |
6.2.3 证本打印 |
6.2.4 林权证附图制作 |
6.2.5 数据查询 |
6.2.6 统计汇总 |
6.3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系统特色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9)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林火生态管理概述 |
1.2.1 生态系统管理与林火生态管理 |
1.2.2 国内外林火生态管理研究现状 |
1.2.3 世界林火生态管理新理念 |
1.3 林火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
1.3.1 林火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
1.3.2 国内外林火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及措施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技术路线 |
2.2.3 研究主要方法 |
3 林火生态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
3.1 林火生态管理的目标 |
3.2 正确评估火害与火利 |
3.3 正确对待计划烧除 |
3.4 社区林业管理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4. 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
4.1 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框架 |
4.1.1 信息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
4.1.2 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原则 |
4.1.3 信息系统建设功能框架 |
4.2 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研究 |
4.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4.2.2 数据库设计 |
4.2.3 数据库的实施与应用 |
4.3 基于GOOGLE EARTH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
4.3.1 GE简介及与其它地理信息系统的比较 |
4.3.2 基于GE图层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
4.3.3 基于GE的快速定位研究 |
4.3.4 基于GE的林火专题图层制作 |
4.3.5 基于GE的森林火灾损失评估与火灾风险评估 |
4.4 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研究 |
4.4.1 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 |
4.4.2 火行为预测预报系统的开发 |
4.5 本章小结 |
5. 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
5.1 广西林火卫星热点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研究 |
5.1.1 林火卫星监测的应用 |
5.1.2 广西林火卫星热点数据的分析 |
5.1.3 林火卫星热点数据的应用 |
5.2 广西森林火灾时空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分析 |
5.2.1 广西森林火灾的季节分布与月份分布 |
5.2.2 影响广西森林火灾的大气环流 |
5.2.3 影响广西森林火灾的地形 |
5.2.4 干旱对广西森林火灾的影响 |
5.2.5 影响广西森林火灾的洋流 |
5.3 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与实施研究 |
5.3.1 系统的综合应用与实施 |
5.3.2 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和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工作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WebGIS在国外林业中的研究与发展 |
1.2.2 WebGIS在国内林业中的研究与发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WEBGIS原理与相关技术 |
2.1.1 WebGIS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
2.1.2 WebGIS的主要实现技术及比较 |
2.1.3 WebGIS的主要结构模型 |
2.2 空间数据库技术 |
2.2.1 空间数据的管理与存储 |
2.2.2 空间数据模型 |
2.3 空间数据引擎ARCSDE |
2.3.1 ArcSDE工作原理 |
2.3.2 ArcSDE的数据存储 |
2.4 ARCGIS SERVER应用开发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需求分析 |
3.2 系统构建目标与设计原则 |
3.2.1 系统的总体目标 |
3.2.2 系统的具体目标 |
3.2.3 系统的设计原则 |
3.3 系统总体框架 |
3.4 系统用户结构 |
3.5 系统的功能模块 |
3.6 系统界面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数据库设计与创建 |
4.1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1.1 数据分析 |
4.1.2 数据处理 |
4.2 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创建 |
4.2.1 设计原则 |
4.2.2 数据库方案设计 |
4.2.3 创建Geodatabase |
4.2.4 Geodatabase数据加载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5.1.1 系统登录及主界面 |
5.1.2 地图浏览工具 |
5.1.3 查询定位 |
5.1.4 图层控制 |
5.1.5 专题分析 |
5.1.6 辅助审核 |
5.1.7 地图编辑 |
5.1.8 系统管理 |
5.2 关键代码 |
5.2.1 加载专题 |
5.2.2 模糊查询 |
5.2.3 地图编辑 |
5.3 本章小结 |
6 成果与展望 |
6.1 成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历 |
致谢 |
四、1∶5万地名数据库开始研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网络热点新闻系统的研建[D]. 李轩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2]森林资源信息外业采集移动平台的研建[D]. 阳德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6)
- [3]数字九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D]. 梁华. 东华理工大学, 2015(03)
- [4]地理数据库驱动的地形图制图表达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D]. 王东华. 武汉大学, 2014(01)
- [5]县级林权抵押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建[D]. 张晓璇.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6]县级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以秦安县为例[D]. 许丽媛. 中南大学, 2012(02)
- [7]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处理与表达研究[D]. 高惠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5)
- [8]北京市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D]. 苏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 [9]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文东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7)
- [10]基于Web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D]. 倪东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