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材看海峡两岸语文教育的异同--大陆语文教学版与台湾汉林版初中语文教材比较_人教版论文

从语文教材看海峡两岸语文教育的异同--大陆语文教学版与台湾汉林版初中语文教材比较_人教版论文

从语文教材看两岸语文教育之异同——比较大陆人教版与台湾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材论文,异同论文,翰林论文,台湾论文,人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岸语言两宗同源,其教科书编排有许多共同点。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简称“人教版”)和台湾翰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翰林版”),是两地比较权威、使用范围比较广泛的教科书,笔者阅读了这两个版本教科书后,发现二者在整体编排、教材选文、练习系统、呈现方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由此隐见两岸语文教育主张的一些差异。下文将就此作些比较。

      一、课程价值观的差异:家国大义为主抑或个人情怀为重

      从选文看,大陆人教版选文涉及的主题从大类来分,“了解自我”“体悟社会”“人与自然”,三者比例相当。台湾翰林版选文涉及的主题则多集中于“了解自我”与“体悟社会”。(在台湾,“人与自然”这一话题的相关学习多放在科学学科中。)那么,从“了解自我”与“体悟社会”两大主题的选文中,可看出一些什么呢?

      人教版选文中,谈家国大义之文不少。如谈国运之文: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谈历史、战争之思: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从这些选文可看出,编选者力主培养学生展开个人与国家、民族和世界关系的思考。对应到大陆的课程价值观,可以理解其依据:大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表述彰显大陆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作用,其倡导高尚的思想道德,传递与弘扬爱国情怀、报国之志,主张在思想深刻的精品文中获得精神的熏陶与思想的升华,因此,“大爱、大义”成为大陆教科书传递情感的主旋律。

      相较之下,台湾地区选文较关注个人情怀。仅从双方都重视选编的古诗文中,即可看出其推崇的情感之别。如在选择杜甫的诗时,人教版选了《石壕吏》《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翰林版选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者重在表达极其强烈的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后者重在表达收复失地的愉快心情。首都师范大学的杨启华先生在分析这一点时说:台湾教科书将个人性情感置于与社会性情感相同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性情感。①而在传递社会性情感方面,台湾地区教科书中诗词传达的社会性情感更为温和。对应看看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的要求,其中提倡的是:“培养学生能理解并体会出作品对周遭人、事、物的尊重与关怀。”②

      从选材范围来看,人教版教材中选择作家作品的范围广泛,有世界意识;台湾翰林教科书中有许多台湾本土作家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台湾“风味”,福建教育学院台湾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赖一郎曾将其教材称为“儒学与乡土混搭”。③比较两套教材的初中三年级下册:人教版中,既有艾青、鲁迅、戴望舒等大陆意识主流认可的作家作品,也选择了台湾作家余光中、王鼎钧的作品,同时还选了莎士比亚、杰克·伦敦等六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这种选编传递着对海内外华文作家和世界经典作品的关注;翰林版所选白话文的作者,分别为郝誉翔、黄永武、渡也、夏丏尊、杨达,这五位作家有四位生于长于台湾。举第一单元选编的台湾教授郝誉翔的作品《山与海的赋格曲——东海岸铁路》为例,看其传递的信息:全文以细腻浪漫的笔调,将东海岸矗立的青山和湛蓝的海洋,编奏成山与海交互辉映的优美篇章。编者还颇为用心地附上几段图文:东海岸铁路示意图、三貂角灯塔、庙宇飞檐、七星潭风景区、位于苏花公路的清水断崖。这些内容及其编排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乡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亲切感。但古诗文的“大中国”与现代文“乡土台湾”的两极式选编,会带来一定弊端:认识传统时,体认大中国;体验当代时,仅限小台湾,乡土文章比重过大限制了阅读视野。

      在课程价值观的研究上,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强调课程服务于社会,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强调课程应从人的需要、兴趣出发来安排。通过以上比较,可以这样看待两岸在课程价值观上的些微差异:人教版所折射的“社会本位”较强烈;翰林版所传递的“个体情怀”更浓些。

      二、语文观的差异:语文工具性的摇摆与坚守

      2003年,台湾推出《课程纲要》,语文教育工作者依此编写了几套教科书,翰林版就是其中之一。翰林版教科书坚持两单元之后编排一次语文常识,三年共安排十一次语文常识讲解,讲解汉字的字体演变、汉字结构、标点符号使用法、词类、修辞等语言知识,还穿插书信、便条、对联、题辞、柬帖、文章摘要和读后感写法等文体知识,呈现语文知识的系统。除此以外,课文之后的应用练习多为语言训练,其语言训练设计广而有趣。如八年级上册设计的语言训练就有夸饰用语练习、活用名言佳句练习、事例名言配对练习、叠字运用练习、体态词语填充练习、成语诊疗室、植物成语练习、楹联配对等。因此,从翰林版教科书可看出台湾当前语文观——学语文要坚持系统训练。教科书的工具性作用鲜明,而这些知识介绍及相应练习,大陆在课改实验后放弃了。

      大陆语文教学在革新的过程中,不断出现重工具性还是重人文性之争,发端于2001年的新课程建设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作用减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理念有一句话“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是这一理念的倡导,使教科书弱化语文知识的内容,具体的体现是删减对语法知识、写法知识的介绍。2003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第1版及2007年的第2版教材,语法知识作为附录编于书后,写法知识则完全删除。这一改革肇始于原教材及原教法导致的语文学习碎片化与工具化,但新课程实验十年之后,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句话已删去,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表述的改变可视为一种修正,即引导教材编写者及一线教师回归对语文规律的重视。当然,修改后的句子也表明了一种坚持,即坚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而不是借助系统讲解与机械训练来掌握语文规律,这种认识是对语文教学的螺旋上升式的认识。人教版教材2013年第3版将十年前删除的写作系列“请”回,可视为教材编写者对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一种回应。所以,认识一套教材,我们还要看到教材之后的编写指导思想。人教版教材编排的变化反映出大陆语文观变化,反映出大陆语文观围绕“重工具性”还是“重人文性”的摇摆,也可看出当前大陆语文观回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螺旋上升式回归。

      无论是大陆语文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摇摆还是台湾的坚守,都是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语文观。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夏丏尊等构建的中小学汉语言学习的体系与方法,影响至今。

      三、学习观的差异:重学生自主还是尊教师话语

      两套教材都以单元为主题来编排,但两套教科书课文篇数相差大。虽同为单元架构,每册书同为六个单元,但人教版课文数量远大于翰林版。人教版每单元五篇课文,一册书共三十课。翰林版每单元两篇课文,一册仅有十二课。

      台湾于2001年正式实施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在教学时间、节数、教材选用与课程范围上赋予学校更多的弹性自主空间。教科书非唯一教材来源,在教学实施上,提出打破学习领域界限,弹性调整学科及教学节数,实施大单元或统整主题式教学。④大陆同样在2001年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并启用新教材。从两岸的这两套教科书都采用了大单元教学和主题式编排上,可以看出两岸教学理念相吻合之处。

      笔者读翰林版教材,觉得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再组合成单元大系统,相较之下,人教版的课文编排显得单薄。从每篇课文的编排看,翰林版教科书内容达十项之多,每课都有“学习重点、课前预习、题解、作者、课文、注释、课文赏析、问题讨论、应用练习、课外学习指引”,人教版教科书每课只有“导读、课文、注释、研讨与练习”四项。借助于课文的小系统,台湾学生可以自主地、目标明确地完成学习,尤其是“应用练习”这一部分,往往先讲解或举例,可见编者有教材服务于学生、方便学生学习的定位。相较之下,大陆版因课文学习重点未列出,各地各校各教师定位的学习重点可能会有很大不同,而且,课文赏析、学法指引、练习答案等内容详解于《教师教学用书》中,编者使教师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掌控“话语权”。

      笔者认为,自主权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借助相应的辅助资料能自主学习时应予以认可与培养的权力,如果由教师控制了话语权,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而教师主控的课堂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师通过教师用书掌握知识要点,再安排时间与方式讲授给学生或引导学生明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讲授能力,讲授能力的差别影响学习效果。另一结果是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文本的讲解有很大差异,课堂多呈现教师的理解与思想,编者的意图则被弱化。因此可看出,大陆语文课程标准虽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教材编排上体现不足。

      台湾教科书的每一项编排使编选意图、学习目标细致呈现,编者的意图清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同等明了学习内容、方法,更能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尊重与体认。在这一点上,台湾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育观落实得更到位。

      笔者的以上看法,基于所阅读的两套教科书,又因只阅读与比较了初中教科书,可能导致看法的局限。2007年,龙应台曾就台湾历史教科书说过这样的话:教科书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仅看语文教科书,我们应庆幸地看到两岸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体认,看到两岸在贯彻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念上的趋向性,看到两岸语文学科定位上的渐同性,在此之下的其他差异是可相通互补的。当前,教科书的编选面临新挑战,即全球化、信息化对传统文化及民族语文的冲击,如果两岸语文教育者能携手,共同应对,当是幸事。

      ①杨启华.文学经典教育的审美期待——我国台湾地区中学诗词教育文本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10).

      ②④王娟.大陆与台湾两地初中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以大陆人教版、台湾翰林版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09.

      ③赖一郎.台湾地区“国文”教材:儒学与乡土混搭[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

标签:;  ;  ;  ;  

从语文教材看海峡两岸语文教育的异同--大陆语文教学版与台湾汉林版初中语文教材比较_人教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