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道
——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 斌
(福清市滨江小学,福建 福清 350300)
摘 要 教育有道,博大精深,教育之道,不可不察。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闽派教育方兴未艾,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名校长、名师当以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担当挺立潮头,逆水行舟,迎风而舞,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造福于八闽大地。
关 键 词 闽派教育;发展;核心素养;劳动教育
2019年7月2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教育学院承办的福建省首届领衔名校长、名师教育思想报告会在榕举行。来自八闽大地的教育精英以及多位全国知名专家荟聚榕城,论道教育。本次论坛高扬闽派教育旗帜,为福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笔者有幸作为本次论坛的学术主持人之一,全程参与了这场活动,为福建同道的教育情怀所鼓舞,也触动了个人对闽派教育的思考。
听说病人还是个有智障的末成孩子,蒋利学立时动了恻隐之心,决定马上放弃休假,连早饭都没吃,便匆匆赶到到医院诊病。
一、摈弃功利,着眼人的发展
从论坛发言来看,不少名校长、名师把研究方向聚焦高考制度改革,但从中折射出福建教育界对当前教育改革的集体焦虑。随着“一张卷”时代的来临,福建教育基础薄弱的弊端暴露无遗。家长的期待、社会的压力导致当下教育的短视与功利行为,从根本上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下,教育界逐渐忘记教育的目的、宗旨和意义。当整个社会陷入对分数、对升学率的追逐时,教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陷进了功利主义的泥沼。
《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抓住根本,遵循原则,才能理清次序,顺势发展,否则,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亦如此。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只有坚守教育本源,遵循生命成长的原生路径,唤醒生命自觉,才能成就全面发展的人,具备聪明的脑、温暖的心。要以人为本,以爱为根,遵循规律,摈弃功利,静待花开。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教育界,都需要秉持这种战略定力。
二、立德树人,先立高尚师德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要求,师者首先要追求内心世界的澄明和敞亮,才能传道、授业和解惑。如何修炼高尚师德?建议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宋明理学,以及王阳明的心学理论,都非常注重修身之道,这些思想财富,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自由主义向每个人承诺分得更大的蛋糕,从而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有信仰者与无神论者、土著与移民、欧洲人与亚洲人和解。如果存在一个不断增长的蛋糕,上述的和解是可能达到的。而且这个蛋糕很可能还会继续增长。然而,经济增长可能无法解决目前因颠覆性技术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因为这种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更具颠覆性的技术的发明。
当前,师德师风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有损教师队伍整体形象。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作为,挖掘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总结经验做法,推广典型事例,提升广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为人师表的正面形象。
在本次论坛中欣喜地发现,一些名校长、名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立德修身之道,取得明显效果。比如三明师范附属小学林启福校长,遵循“明大德、立正德、树仁德、修家德、守公德”这一修德之道,一事一事悟,一步一步行,格物而致知,诚意以正心,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终于成长为精神明亮的教育者。南平师范附属小学杨邦清校长扎根闽北,以修身为治学之本,知行合一,主动担当、引领、服务,创办优质教育。
三、学校发展,教育思想领航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全球化的视野、立足时代前沿的眼光,为学生打造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每年推出多门走班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使校园成为师生的成长乐土与精神家园。目前我省各地也都尝试在课程改革方面做出探索,但力度不大,更多的是停留在浅表层面,缺少课程理念的支撑和体系的建构,难以触及课程改革的核心。闽派教育要想发展壮大,必须突破课程校本化这一发展瓶颈。
在功利主义思想驱动之下,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考什么就教什么,一批所谓考试专家,也专门研究考试命题的方向。这种做法容易陷入表象性和模式化桎梏,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核心素养是重要而高级的共同素养,比如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是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如果用灌输的方式来培育,无异于缘木求鱼。
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与文化变革的核心元素,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依托。纵观当前我国学生群体素养状况,缺少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鲜有批判思维和质疑能力,一些学生的精神麻木状态让人痛心不已。这是长期灌输式和接受式教育酿就的苦果,是教育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危机。长此以往,我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不仅缺少创新力,更缺乏竞争力,钱学森之问也将成为中华民族长久的伤痛。
四、个性发展,需要课程依托
I型裂纹测试装置如图3(a)所示,试验前在试样表面和加载销子上制备散斑(图3(b)),然后对试样进行拉伸加载,位移加载速率为2mm/min。采集记录轴向拉伸载荷,通过数字标记点方法[12]计算得到两个销子中心间的位移即施力点位移。如图4所示,对第一个紧凑拉伸I型裂纹试样(记为试样1)进行加载,得到典型的载荷位移曲线。此处需说明的是,本文共对如表2所示的6个试样进行了测试,除试样1外,其他试样按照加载力从小到大依次定义为试样2到试样6。
名师、名校长要自觉以教育家的情怀和担当,仰望星空,思考民族未来;脚踏实地,践履办学思想,成就立功、立德、立言的教育人生。从整个论坛发言来看,许多名师、名校长把着眼点放在工作经验分享、工作业绩报告上,没有扣紧“办学思想”这一论坛主旨。来自北京的专家也针对这一点提出批评意见,映射出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全省各地教育同仁重实践操作、轻理念探索的倾向。
五、课堂教学,聚焦核心素养
“教育之道,博大而精深,不可一成不变而守之,当以正合,以奇胜,以正固本,以奇为策,奇正相应,以变应变。”闽派特色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必须扎根八闽大地,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孕育教育理念,提出教育主张,形成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引领当地教育发展潮流。福建教育学院郭春芳院长在点评中指出:“要站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教育,厘清办学理念的价值追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进而建构独具特色的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引领学校发展。”名师、名校长要省察教育之道,以道驭术,最后达到术道相融的至善境界。
课堂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必须聚焦课堂,还课堂教学之本真。倡导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开放式课堂,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福建教育学院应永恒名师高扬闽派语文教学旗帜,提出本然语文的教学主张,强调应该还语文之本真,求课堂之本色,让语文教学求真、求实、求和、求美、求新、求序。龙溪师范附属小学赵璟校长主张以言语生命为背景,提升教师核心素养,使教师成为文化摆渡人,师生成为生命共同体,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学校成为师生心灵的憩息地。语文教学如此,其他学科亦如此。全省名师、名校长都应着眼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教学主张,共同推动福州教育的发展。
六、劳动教育,具有非凡意义
名校长、名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率先感知形势变化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的道理。”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面当前教育存在的重要缺失。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促进身心健康,还能够丰富对人生的理解,增强对自我发展以及成功体验的审美意义,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2011年的德钦县,两镇六乡之间交通不便,一个单程就要行走3~4天。面对困难,立青多杰并未放弃,为了让群众不乱吃过期或者劣质食品和药品,他带领着6位工作人员,背上干粮和帐篷,起早贪黑,耐心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遇到群众不识字或不懂汉语的,他们就一字一句地读出来或翻译出来;群众不理解,他们就耐心用实例解释,直到群众真正理解后,才进行下一家的宣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地、惊人地、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形成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等。很遗憾在本次论坛中,这个热点领域无人问津,说明教育界不仅缺乏对外部变化敏锐的感知力,也缺少对劳动教育的深刻认识,必须刻不容缓地补上这一课。
参考文献:
[1]〔明〕王阳明.传习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严华银.今天如何做校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张康桥.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李斌: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对象)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