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价值银行理论的意义_科技论文

论科学价值银行理论的意义_科技论文

论科学价值库理论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义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价值库理论是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研究商品经济社会中科技劳动及其所创造的价值实体的理论结晶。提出该理论的目的在于为寻求科技与经济相互转化的实现机制,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实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行性研究,并以该理论为依据探讨解答当前理论界的有关争议的问题。本文拟在简要概述科学价值库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科学价值库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斧正。

1 科学价值库理论的基本内容

为了系统地分析说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重大意义,有必要对该理论作简要概述。根据笔者的有关论述(注:关于科学价值库理论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依据及其科学价值库的实质、价值的累加、价值的显化、价值的实现等详细内容,主要参见拙文《论“科学价值库”——“科技第一生产力论”背景下劳动价值论的拓展》,载《北方论丛》1998年第2期;另外参见其他几篇拙文,同〔3〕。),科学价值库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价值库理论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价值库理论的理论根据主要有三:其一是马克思关于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和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其二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尤其是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划分的理论,以及科技劳动也是价值的来源的思想。其三是马克思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自然科学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的思想。而科学价值库理论的现实依据主要有二:其一是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注:转引自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本),科学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50页。)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其二是基础科学成果的价值转移具有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性产品价值转移的特点。一般物质性产品的价值伴随产品在生产中的运用或一次性或渐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即它本身的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耗损而消耗掉;而基础科学成果在某项技术发明、工艺改进等过程中运用之后,其价值不会一次性或渐次性地转移消耗掉,换言之,其价值尽管被某项新技术、新工艺吸收了,但它本身的价值量没有丝毫地减少,在其他的技术、工艺发明和革新过程中仍然具有与原来一样多的价值。基础科学成果价值转移的这一突出特点是笔者提出科学价值库理论的最直接的现实依据。

(2)科学价值库的实质及价值的累加。由基础科学成果价值转移的突出特点所决定,该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科学价值库,究其实质,科学价值库是所有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高级复杂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和。以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理论即前人创造的理论成果为基点来分析科学价值库的价值累加过程。一般地,基础科学成果的价值(用W[,1]表示)构成是:①前人遗留下来的理论科学成果(软设备)中的价值(用W[,0]表示),②基础性研究设施(硬设备)的价值(用C[,1]表示),③基础性研究人员创造的自身的价值(用V[,1]表示),④基础性研究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用m[,1]表示)。得公式:

W[,1]=W[,0]+C[,1]+V[,1]+m[,1] (公式Ⅰ)

根据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是不费分文的生产力的理论,前人创造的理论科学成果作为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必备知识条件,在研究过程中是无偿地利用的,即W[,0]在基础性研究过程中只将其自身转移到新的基础性科学成果中,而不会在该成果的价格中显示出来;而C[,1]和V[,1]是维持基础性研究继续下去的保证,必须在其价格中显示出来并得以实现才能做到维持基础性研究的“简单再生产”;根据笔者的有关论述,m[,1]是难以实现的,是不能在价格中表现出来的(注:参见拙文《论科技价值实体的矛盾二重性》、《论马克思“不费分文”的生产力思想》、《论科技劳动的私人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等,分别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1期,《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软科学分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1版。)。这样,基础性科学成果的价格(用A[,1]表示)用公式表示为:

A[,1]=C[,1]+V[,1] (公式Ⅱ)

从理论上讲,在基础性研究的成果中包含四部分价值,而在该成果价格中显示出来的仅仅是C[,1]和V[,1]两部分,而W[,0]和m[,1]没有显示出来。这样,W[,0]仍以潜在形式存在于科学价值库中,而m[,1]又成为科学价值库新增的价值。如果在一定历史时期,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用“甲”表示,甲之后的基础性研究人员用“乙”表示,那么甲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又成为乙继续研究的“前人的理论科学成果”,其价值会伴随乙的研究进程而转移到乙的新成果中,而根据上述分析的思路,乙的成果中还包含着由乙的科学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用m[,2]表示),m[,2]进一步增添了科学价值库中的价值量。依次类推,继乙之后的基础性研究人员用“丙”表示,丙之后的用“丁”表示……,则会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分别用m[,3]、m[,4]……表示,这些剩余价值还会不断地增添科学价值库的价值量。因此,科学价值库就是所有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即为W[,0]+m[,1]+m[,2]+…+m[,n],其中n为正整数。

(3)科学价值库中价值的初步显化。科学价值库中的价值是以潜在形式存在着的,它只有在基础科学成果应用于生产中时才能显化出来,而其中间环节是应用、开发性研究,因此有必要分析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的价值(用W[,2]表示)构成。一般地,它由四部分构成:①基础科学成果的价值(W[,1]),②应用、开发性研究设施的价值(用C[,2]表示),③应用、开发性研究人员创造的自身价值(用V[,2]表示),④应用、开发性研究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用m[’,2]表示)。用公式表示为:

W[,2]=W[,1]+C[,2]+V[,2]+m[′,2] (公式Ⅲ)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应用、开发性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将基础科学成果转化为能够运用到生产中去的成果,实现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因此,C[,2]、V[,2]和m[’,2]大致能够在现实中实现,即能够在其价格中表现出来;而W[,1]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在价格中难以全部显示出来。尽管在应用、开发性研究过程中,W[,1]已经转移到该成果中,成为该成果的价值,但在计算该成果的价格时,人们“习惯”于只考虑购买基础科学成果的价格A[,1],而没有将W[,1]与A[,1]之间的差值计算在内。如果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的价格用A[,2]表示,则其构成为:

A[,2]=A[,1]+C[,2]+V[,2]+m[′,2] (公式Ⅳ)

这说明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的价值与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差值,即W[,2]-A[,2]=W[,1]-A[,1]=M[,0]+m[,1]。换言之,在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中科学价值库中价值的绝大部分(M[,0]m[,1])没有显化出来,显化出来的仅仅为A[,1]。

(4)科学价值库中价值的最终实现。科学价值库中的全部价值最终将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显化出来,转化为经济效益,而这是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探讨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并入生产过程以后的价值实现情况。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物质性生产产品的价值(用W[,3]表示)一般由四方面构成:①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的价值(W[,2]),②生产设施(固定资本)的价值(用C[,3]表示),③生产工人创造的自身价值(用V[,3]表示),④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用m[′,3]表示)。可得公式:

W[,3]=W[,2])+C[,3]+V[,3]+m[′,3] (公式Ⅴ)

由于企业或资本家进行物质性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或经济价值,因此其产品价值构成中的C[,3]、V[,3]和m[′,3]都能够在该品的价格中表现出来,在现实中得到实现。问题的关键是W[,2],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质上已经转移到物质性产品中去构成了该产品的价值,但由“习惯”所决定,企业或资本家在计算该物质性产品的成本时,只将应用、开发性科学成果的价格A[,2]算作成本,根据这种计算,物质性产品的价格(用A[,3]表示),可用公式表示为:

A[,3]=A[,2])+C[,3]+V[,3]+m[′,3] (公式Ⅵ)

该物质性产品若以价格A[,3]出卖成功的话,那么企业或资本家已经收回了成本A[,2])、C[,3]和V[,3],并且获得了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3]。而从理论上讲,在一般情况下,在商品经济的现实社会中,企业或资本家出卖该产品时是不会以A[,3]来出卖的,这是因为,根据等价交换原则,企业或资本家一般地以W[,3]出卖该产品便能够成功,而一旦成功,他们不仅收回了成本A[,2])、C[,3]和V[,3],获得了生产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m[’,3],而且还获得了超出m[’,3]的另一部分利润或剩余价值(W[,3]-A[,3])。根据上述六个公式可得:W[,3]-A[,3]=W[,2]-A[,2]=W[,1]-A[,1]=W[,0]+m[,1]。可见,科学价值库中的价值(W[,0]+m[,1])经过应用、开发性研究这一中间环节,最终在生产和流通中全部显化出来,成为社会经济价值的一部分。

2 科学价值库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根据以上概述,科学价值库理论是由其理论根据和现实依据,科学价值库的实质及其价值的累加,科学价值库中价值的初步显化和最终实现四部分内容组成的理论体系。由于利用该理论能够对理论界和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因此该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科学价值库理论能够使人们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超额利润或越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一个全新的理解。笔者曾从定性的角度指出,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归根到底来源于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的人员的高级复杂的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注:参见拙文《论科技价值实体的矛盾二重性》、《论马克思“不费分文”的生产力思想》、《论科技劳动的私人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等,分别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8期,《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软科学分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1版。)。而从定量的角度看又是怎样的呢?根据科学价值库理论,当企业或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了在某一或某些基础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研制的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使该成果并入了生产过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了超出一般利润(即生产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利润,即基础性科学成果的价值与价格的差值(W[,0]+m[,1])。如果是个别企业或个别资本家率先利用在某一或某些基础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研制的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将其并入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该企业或该资本家就率先获得了这个差值(W[,0]+m[,1]),此差值就是传统理论中所谓的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的量。如果该项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由社会普遍地使用,社会各企业或资本家都在将此项成果并入生产过程,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那么社会各企业或资本家便普遍获得了这个差值(W[,0]+m[,1]),这个差值就是传统理论中所谓的相对剩余价值的量。简言之,从定量角度来看,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归根到底就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与其基础科学成果的价格之差值(W[,0]+m[,1]),换言之,其实质是伴随基础科学成果向生产过程的转化,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不断显化、实现的量。

(2)科学价值库理论使“无人工厂”的利润来源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有了明确而合理的答案,解答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责难。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向经济领域的不断转化,工业企业的演变经历了半机械化、机械化、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在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迅速发展的当代,在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无人工厂”中的利润从何而来?进而又提出与此相关的另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能否对它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说明?甚至有人以此为根据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各种责难,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难以回答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过时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翅膀还是包袱”的问题等。对此,我国理论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为解答这些问题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回击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提出的各种责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在1995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由北京经济学总会、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等主办的“劳动价值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中国当代著名的专家学者都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解答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并且我国理论界对这些问题仍在探讨之中,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有的专家认为:“自动化出现以后,即使是‘无人工厂’,最终有人操作,并不能改变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注:参见傅军胜:《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郑永权、高书生:《劳动价值论研讨会观点综述》,载《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9期。)这种观点在我国理论界颇具有代表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确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它的科学性,但它是非常牵强的。因为在“无人工厂”中“最终操作的人”所创造的价值与“无人工厂”所带来的巨大利润相比,不可能是等值的,后者肯定远远大于前者。在这种回答中显然忽视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欲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解答,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运用到对科技劳动及其所创造的价值实体进行分析,提出潜在价值和显化价值的范畴,创立科学价值库理论。利用此理论便能够使该问题迎刃而解。根据科学价值库理论展开来看,“无人工厂”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高新科技的产物,是过去广大的科

技人员尤其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所创造的科学价值库中巨大潜在价值的“显示器”。由于“无人工厂”这一“显示器”内凝结着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基础性研究人员的大量高级复杂劳动所创造的科学价值库中巨大潜在价值,与购买这一“显示器”——“无人工厂”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个差值,即(W[,0]+m[,1]),而且根据科学价值库理论关于其价值累加效应,这个差值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即逐渐增加为(W[,0]+m[,1]+m[,2]+…+m[,n],其中n为正整数。因此,“无人工厂”中的利润正是其作为“显示器”所显示出来的基础性研究人员创造的巨大价值与购买它的价格之间的差值,换言之,“无人工厂”中的利润实质上是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在“无人工厂”中显化的结果。这样,根据科学价值库理论就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解答“无人工厂”的利润来源问题,同时也回击了持“过时论”等观点者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种种责难。

(3)科学价值库理论能够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回答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理论界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现代企业中“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结合不断地……发生变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4页。)而且商品价值的主要源泉不再是“生产工人”的活劳动。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基础上,近几年我国理论界提出了许多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相关的问题,除“无人工厂”利润来源问题外,还有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主要有“现代科技在生产中的大量运用是否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如何认识现代企业中活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不断增加的矛盾”、“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及其解答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只是笔者对理论界提出的观点不完全苟同。在此笔者根据科学价值论理论针对这些问题略述管见。①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并不改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较之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诸多学说,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和预见能力,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要求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进一步运用它来分析研究科技劳动这一高级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巨大潜在价值及其显化之后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邓小平的科技第一生产力论相统一。科学价值库理论正是适应这一客观要求提出的。②在现代企业中“活劳动的相对减少和价值量的不断增加”的矛盾的确存在,但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并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而是在于理论界没有科学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运用于对科技第一生产力前提下的科技劳动及其所创造的价值实体的分析研究,没有揭示出科技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及其转移的特点而导致的。的确,在现代企业中活劳动的量存在减少的趋势,而且其显示出的价值量也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但这两个方面的事实只是在现象上表现为一对矛盾,而在实质上二者是统一的、不相悖的。这是因为,其一,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使现代企业中活劳动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马克思认为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因此其创造的价值量并不会因活劳动“量”的减少而减少。其二,根据科学价值库理论,由于现代企业中科技并入生产过程的质

越来越高、量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在科技成果尤其在基础性科学成果中凝结着的巨大价值是以潜在方式存在于科学价值库之中的,伴随科技成果并入生产过程,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会不断显化出来成为现代企业总价值量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从而导致现代企业中价值量不断增大的趋势。因此,从科学价值库理论来看,即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角看,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相悖的、统一的。③对于“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笔者持否定的观点。因为该问题提问的方式是不科学的。“物化劳动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注:参见傅军胜:《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郑永权、高书生:《劳动价值论研讨会观点综述》,载《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9期。),是价值的同义语,因此“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价于“价值是否创造价值”,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而理论界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用此命题解答在现代企业中“活劳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不断增加”的矛盾,既然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的科学价值库理论使这一矛盾得到了科学合理的解决,那么“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便失去了意义,成为不必要的了。

(4)科学价值库理论有助于人们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或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等重大决策。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运用到对科技劳动及其所创造的价值实体进行分析,创立科学价值库理论,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二者的结合点。另一方面,科学价值库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教育的功能尤其是经济功能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从科学价值库理论角度看,前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科学理论知识是一个巨大的科学价值库,人们受教育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从科学价值库中“无形地”吸取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质越高、量越大,即学习的知识、理论越多,从科学价值库中无形地吸收的潜在价值的量就越大,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潜在价值不断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中,劳动力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从科学价值理论角度看,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便成为“劳动力自身价值大小”的衡量尺度。因此,依靠科技、依靠教育,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将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实处,就一定能够将科学价值库中的潜在价值显化为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的宏伟蓝图,使中华民族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标签:;  ;  ;  ;  ;  

论科学价值银行理论的意义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