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了探究,并总结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成果与水平,从而达到在小学阶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若有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数学被普遍认为是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不及时地采取一定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的心理。只有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实力,因此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了重点内容。数学思维是数学知识中特定的思维模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及整理,它能够将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也能够将数学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笔者从“加强数形结合,深化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探讨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加强数形结合,深化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思维手段加强联系。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有效结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研究和分析出理论知识的本质,最终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这样也能深化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借助图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者就是用数量关系转化图形,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虽然有周长的计算公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把公式死记硬背下来,这样就很难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正方形由于长和宽的长度是一致的,所以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时候有四种方式:①长+长+宽+宽;②宽×2+长×2;③长(宽)×4;④(长+宽)×2。在介绍这些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图形来讲解。这样,就在加快学生理解的同时,加大了思维深度,增加了对知识运用的灵活程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创设教学情境,在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感知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理论知识。比如,在介绍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图形的时候,由于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在理解和掌握方面就会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积木等玩具,让学生在体验的情况下认识这些几何图形,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实际化。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三、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样一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灵活性,加强数形结合的运用,深化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在后期的学习中能够形成学习思维和方式,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龚阳春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8):44。
[2]倪靖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J].求知导刊,2014,(12):117。
[3]吴球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2,(23)。
论文作者:陈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1
标签:思维能力论文; 数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