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究竟该姓什么——对小学语文课改的一点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语文论文,课改论文,姓什么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究竟该姓什么?学语文又该学些什么?这个看似简单但又十分关键的问题,数千年来一直没有弄清楚,它始终困扰着语文教学,使其摇摆不定,效率低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使这个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答案。然而,《课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怪异现象,使语文教学有再次陷入性质不明、标的不清的危险。我们将通过回顾历史、扫描现状宋对小学语文教改中出现的违反《课标》精神的现象做比较深入的剖析、反思,以期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防止语文教学再蹈“费时多而收效微”的覆辙。
一、演变轨迹回顾
在我国,语文学科根本属性的模糊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我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德、才、学、识、能,通通纳入“四书”“五经”和蒙学教材之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在尊孔崇儒思想支配下,为科举服务的“读经”教学。语文学科以“书”命名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1956年10月,我国颁布了解放后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较全面地阐述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提出“既重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又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规定“小学语文学科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语文能力,培养儿童正确地听、说、读、写的技能”。语文开始姓“语”了。
1957年之后,“宁左勿右”的思想严重于扰了语文教育。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再进一步,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把语文教学拉上了政治化道路,课文搞“政文合一”,语文课易名“政文课”,语文实际上姓“政”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掀起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潮,语文学科的定性问题本可得到澄清,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学日益知识化、习题化、繁琐化,学生成了收受和储存语文知识的容器,搬运答案的童工。最终,语文这门人文性最强的学科,异化为脱离人的灵性、人的情感,“除了一时应付考试有用,一辈子都没用”的“敲门砖”学科,语文又姓了“试”。
直到2001年,《课标》才拨开重云,现出青天。它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终于不再姓“书”、姓“政”、姓“试”,名正言顺地姓“语”了!
追根溯源,回顾语文学科正确定位找到自我的艰辛历程,是为了强调一点:语文学科经历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太多太多了,目标不明给语文学科带来的灾难太大了。有前车之鉴,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课程的特性应该再也不会变,再也不能变了。不然,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积弊何日才能彻底根除呢?
二、怪异现象扫描
为深入学习《课标》并付诸实践,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展开了,各地均展示了各种式样的观摩课、研究课,其中出现的新经验的确给人以启示,令人兴奋。可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欣喜之余,也惊奇地发现,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问题上竟然不可思议地再入误区,更新“包装”,出现了新的异化、变质现象,难怪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也惊呼:“语文课又怎么啦!”
现象一:
一位老师教学《新型玻璃》(人教版第七册),设计了这样的研读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另一位老师教学《天火之谜》(苏教版第八册),引导学生围绕“富兰克林进行试验的那只风筝有什么异常之处”研读,几个学生天马行空,就电学知识说长道短,“深入”探究,可大部分学生成了无所事事的听客,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很少,更不要谈对课文语言文字理解、品味、运用了。
现象二:
某老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北师大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
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
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我们的祖国似花园,花园里的花朵真鲜艳”)和《大中国》(“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录音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一堂课四十分钟,真正让学生花在识字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上的时间还不到十分钟。
三、剖析与思考
两种现象,同样的毛病,还是语文本体失落,从而导致语文课在新的形势下又以新的花样变味变质了。
前者,只注重课文内容的深究,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使语文易姓为“知”。这种现象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较多出现。根本原因在于一些老师为了体现他们所谓的新理念,将《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是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变成了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后者,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活动的形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不姓“语”却姓了“艺”。诚然,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活泼,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是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的,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像这样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再一次迷失自身,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匡谬正俗,我们的认识更深刻了,语文只能姓“语”,语文课只能上成“语文课”。因为只有这样,语文学科才能充分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辱使命,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标签:语文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