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共生:我国零售业态结构演变分析_共生关系论文

竞争与共生:中国零售业态结构演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业态论文,竞争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0年以来,中国零售业态经历了创新、发展的快速变迁,在传统百货业态得到较充分发展的同时,专业店、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无店铺商店等后发业态迅速发展,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之间呈现竞争与共同发展的共生局面。

一、中国零售业态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一)零售行业总量变动

自2002年以来,我国零售商业总体发展状况良好,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135.9亿元,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1.1343万家,零售业营业面积达1732.96万平方米;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6410.0亿元,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2.3663万家,零售业营业面积达9549.65万平方米。2006年和2002年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2002年为基期,年均增长率为12.25%;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从11343家增长到23663家,四年间企业数量增长了12320家,翻了近一番,零售业营业面积年均增长率高达53.21%。

(二)零售业态结构演变

在入世前后短短的几年里,零售业态结构已经经历了明显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指标:

1.各主要业态的营业面积比重及销售额比重

从各业态的营业面积总量来看,自2002年以来,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家居建材商店等业态的营业面积均呈现明显扩张趋势,尤其以超级市场和专业店最为典型,超级市场从930.4755万平方米扩大到2439.983万平方米,专业店从352.5512万平方米扩大到5698.64平方米,呈现快速扩张趋势;而仓储会员店呈现缩小趋势。

从各业态的营业面积比重来看,2002年,超级市场、专业店、百货商店为各业态分布的前三名,分别为53.69%、20.34%和19.31%;2006年,专业店、超级市场、百货商店成为各业态分布的前三名,分别为59.67%、25.55%和10.82%。从各业态变动情况来看,百货商店呈现先降、以后稳中有升的变动,2005-2006年稳定在10%~11%;超级市场呈现先降后升的Ⅴ形变动,2005—2006年稳定在23.5%~25.6%间;专业店呈现先大幅上升后稳中有降的变动;总体来看,专业店快速扩张(专业店中,加油站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近两年较为稳定(表1)。

从各业态的销售额总量来看,自2002年以来,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业态的营业面积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尤其以专业店和超级市场最为典型,专业店从657.4772亿元扩大到9953.9亿元,超级市场从1318.186亿元扩大到3591.6亿元,呈现快速扩张趋势;而仓储会员店呈现缩小趋势。

从各业态的商品销售额比重来看,专业店、超级市场、百货商店是目前各业态结构中的主力业态,2006年这三种业态在商品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4.02%、23.10%和9.77%,其中,专业店扩张速度较为惊人,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近两年较为稳定(表2)。

从地均销售额(每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平均销售额)来看,专卖店的销售效率最高,每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92万元:专业店次之,每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75万元;仓储会员商店又次之,每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48万元;超级市场和百货店再次之,每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47万元;便利店和家居建材商店每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43万元和0.77万元。因此,从销售效率来看,专卖店优于专业店,专业店优于超级市场,超级市场和百货商店优于便利店和家居建材店。

2.传统业态和后发业态的变动

我们将百货商店视为传统业态,其他业态均视为后发业态,可以看出,经历了四、五年的变动,由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仓储会员店和家居建材店等构成的后发业态在营业面积和销售额两大指标上均占90%左右,这表明其在统计数量方面已占有大部分经营资源和市场份额。

由于大型企业多采取连锁经营形式,因此,通过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门店数分布也可以体现零售商业业态的发展方向。通过门店数量(表3)我们可以看出,门店数目较为一致地验证了我国已经形成专业店、超级市场、百货商店为主的多业态结构,便利店和专卖店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从我国零售业态来看,随着业态的演变和创新,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大中型百货商店为主导,以专业店、超级市场为主体,便利店、专卖店、仓储会员店和家居建材商店等多种业态并存的零售业态模式,满足多方面、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格局,业态结构日趋完整和合理。大中型百货商店的销售比重和营业面积比重在下降,但仍居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它是城市的窗口,居于引领零售商业的潮流和消费时尚的地位。

二、中国零售业态结构演变的规律和动因

(一)业态结构演变的规律

中国零售业态结构从零售业发展初期的以百货商店为主体,到2002年以超级市场为主体,现在发展到以大中型百货商店为主导,以专业店、超级市场为主体、多种零售业态并存发展的零售业态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由零售商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类型所决定的。

1.业态之间的竞争性。业态结构和销售额等方面的变动,是由于不同业态的企业同属于零售商业,其经营商品是具有差别的同类商品(满足日常生活消费需求),这些商品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替代性,企业经营具有替代性的商品时必然存在相互竞争关系,这是业态结构比重此升彼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各业态的垄断性。由于每一业态的经营范围、针对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或者说,每种具有自身特点的业态都是独特的,因此,每种业态由于目标群体不同、细分市场不同因而经营模式会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各业态的经营带有垄断的因素。一般来说,业态之间的差异越大,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的垄断程度就越高,因此就构成了零售商业不同业态企业之间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3.各业态的共生性。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多种业态呈现既竞争又垄断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各种业态之间无法相互替代,具有各自的市场份额。传统零售业态所占比重虽呈现下降趋势,但只要确定好自己的细分市场,制定好相应的营销战略,其不会被新兴业态完全取代,而是呈现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共同发展的局面。

此外,各业态之间的有序、适度竞争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而整个行业的发展又带动着各业态市场规模的扩大。比如尽管传统业态的比重有所下降,在零售行业整体规模扩大的情况下,传统业态无论是在营业面积还是销售额方面仍均呈现稳定增加态势,这就是整个行业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因此,各业态之间在零售行业内部呈现共生性。

(二)业态结构演变的动因

这一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下述原因(见图1):

图1 业态结构演变的原因

1.GDP增长推动零售业消费需求增加,这是业态结构演变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我国GDP的较快持续增长,GDP从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20332.7亿元,进一步增长到2006年的210871.0亿元,2007年的249530亿元。随着GDP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见图2),推动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因此,我国服务业尤其是批发零售业出现了快速扩展,批发零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32697.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0926.6亿元,进一步增长到2006年的64325.5亿元、2007年的75040.3亿元(见图3)。在批发零售业整体规模扩展的情况下,其内部各企业为吸引消费纷纷采取一系列策略降低成本、细分不同的市场,当这些策略富有特色、形成一定的制度并有效吸引消费到一定规模时,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业态结构。

可以说,各种新兴业态都是在吸引消费的过程中进行策略和制度创新的结果,而业态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必须以一定的消费规模为前提。

2.收入多元化、消费需求多层次化是业态结构演变的直接原因

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往往对应不同的经营业态。从高收入群体来看,2006年,城乡高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6倍和2.36倍,人均消费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6倍和1.87倍。这一群体主要关注消费质量、消费方式个性化和现代化,物质消费讲究高质、品牌、时尚和个性,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成为消费的重点和热点。从具体商品需求看,高档商品、进口商品、奢侈品成为经常性消费内容。这类群体关注较多的是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业态,其日常生活消费数量尽管有限,但往往引领消费潮流。

从中等收入阶层看,中等收入阶层需求潜力大但缺乏相应的购买力。这一阶层的基本消费需求已经满足,消费行为比较理性,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消费结构正待进一步升级,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的支出比重不断提高,生存消费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因此,这类群体关注较多的是超级市场、专门店、专卖店等业态。

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城镇的下岗失业者和部分农民,虽然近年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相比而言,仍属于较贫困阶层。其收入状况决定了消费行为比较谨慎,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2006年,10%的城乡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8%和33%,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2%和57.4%收支基本相抵。该群体中收入主要用于食品支出(50%)、居住支出(12%~14%)、家庭医疗保健支出(15%以上),满足他们消费的主要是便利店、杂货店、商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等业态。

总体来看,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形成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而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需要不同的零售业态助其实现,这是零售业态演变的直接原因。

3.连锁模式为各业态创新、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

在业态结构变动和调整的过程中,消费的分散性和经营场所的集中性一直是一对矛盾,这也是在交通改变、城市空间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而连锁模式和各业态有机结合,为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宣传、统一店面标识而又在不同地点销售提供了可能,一方面降低了进货和部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又为业态在空间结构上的扩展提供了可能。可以说,没有连锁经营模式,业态结构创新仅仅是理论的,在现实中会面临诸多挑战,而连锁经营模式和各业态的结合,使得业态结构变动成为现实。

4.外资的进入是业态结构演变的外在动力

随着我国零售领域外资在不同区位有选择、有重点进入,2007年连锁百强里面。外资企业平均纯利润是13.65%,内资企业平均纯利润是4.2%,内资只有外资企业平均纯利润的1/3。

外资进入不仅在经营利润方面具有优势,还在经营业态、经营理念等方面提出各种挑战,比如在大城市中已在大卖场经营模式上稳居优势地位。在此环境下,内资企业若不及时寻求自己的出路,寻找适当的业态模式和经营模式,在和外资的竞争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

标签:;  ;  ;  

竞争与共生:我国零售业态结构演变分析_共生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