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中医疗法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上有很大进展,不断推陈出新,其中舌针治疗的应用尤为突出。现对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舌针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与建议,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舌针疗法;吞咽;假性延髓麻痹;研究进展
假性延髓麻痹(pseudobulbar palsy)是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使受支配的延髓内运动神经核的神经细胞失去上级神经控制所致,临床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因其症状与延髓麻痹十分相似,但又不是延髓病变所致,故名假性延髓麻痹[1]。舌针疗法在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有其疗效特点,现就近10年舌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
1.1 单纯舌针
肖韩艳等[2]运用分期针刺法获良效,研究将12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针刺组患者采用分期针刺法,在口腔期运用舌针治疗,取穴:廉泉、地仓、颊车、承浆,再分别点刺心穴、脾穴、肾穴、金津、玉液五穴,常规治疗组则参照针灸学教材取穴治疗,结果针刺组治疗4周后和3个月后疗效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其作用可能与舌针通过兴奋局部神经肌肉、小韧带中的感受器和深部感受器,达到持续地刺激吞咽中枢神经,促进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有关。
1.2 舌针结合其他针法
周震等[3]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康复组,针刺组30例采用头体针结合治疗,头皮针取穴额中线、顶颞后斜线下2/5(双);体针取风池(双)、翳风(双)、廉泉;刺血取金津玉液。康复组30例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包括面颊、唇等吞咽肌的训练、舌肌训练、声带闭合训练、冷刺激、屏气—发声运动、Mendelsohn方法、声门上吞咽、进食体位及食物形态。结果头体针结合治疗2周后有效率达56.7%,治疗3月后有效率达83.3%,明显高于康复治疗(P<0.05);针刺组洼田饮水试验及BI指数改善优于康复组,但营养学指标(MNA、MAMC、TSF)改善无明显差异。
1.3舌针结合中药疗法
黄龙坚等[4]观察针灸联合温胆汤治疗风痰阻络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0例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循环、控制血压、营养支持等,联合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予针灸联合温胆汤治疗,处方:制半夏10g,广陈皮10g,竹茹10g,枳壳10 g,桃仁9g,地龙6g,生姜6g,甘草6g。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0.83%(P<0.05);联合治疗组鼻饲管拔除率为89.6%,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0.4%(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舌针配合现代康复疗法
吴艺玲等[5]运用互动式针刺法,通过针刺与吞咽动作结合改善吞咽功能,研究将9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普针组、治疗组,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及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则另外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取穴太溪、风池、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穴、咽后壁。治疗组在普针组基础上另取额中线、廉泉、夹廉泉加用互动式针刺法。额中线沿皮平刺1寸,至帽状腱膜层,医者一手行针,小幅度重插轻提,至患者咽部有紧缩感时,嘱其进行空吞咽动作3次,同时医者另一手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置于患者咽部,配合其吞咽做舌上肌群拿捏动作。廉泉、夹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8-1.0寸,明显针感,再退针至皮下,嘱患者空吞咽动作3次,再将针进至原来深度。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吞咽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均较前缩短(P<0.05),研究进一步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佳(P<0.01)。可能的机制一方面是激活了大脑皮质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恢复脑干的吞咽反射,从而发挥其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作用。
1.5舌针配合护理
郭永娟等[6] 采用六泉穴刺法配合情志护理,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穴取廉泉、上廉泉、夹廉泉、水泉(扶突穴)、阳陵泉、涌泉。配合情志护理,即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真诚、热情的态度去关心患者,了解其社会关系及家庭关系,进一步了解其心结所在。说理疏导情志,护士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后,取得患者的信任,查询清楚患者真正致病的心理因素,通过列举实例,讲道理疏导情志,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主要通过移情、顺情、情志相制三个方面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饮水试验评分及疗效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舌针疗法是通过直接或间接针刺舌体上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舌体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病,通过针刺舌体上穴位,可刺激与舌有联系的经络,起到醒脑活血、疏通经气、通利关窍等作用,使清窍宣达、咽喉通畅,从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大多数报道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实验设计欠规范;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描述欠清晰;3、临床量表评估不全面;4、针刺作用机制研究较少。
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治疗一直都是中医学的热点及难点,舌针的临床研究则不断发展。在未来研究中加强吞咽机制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为舌针治疗吞咽障碍提供更为客观的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继而通过舌针技术的推广,达到总体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存活率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6.
[2]肖韩艳,徐婧,董嘉楠.分期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05):17-19.
[3]周震,张玉莲,袁河,宋宛珊,郭家奎.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60例临床观察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09):2160-2162.
[4]黄龙坚,王凯华,吕艳,郑光珊,夏泽,黄建民,朱新华.针灸联合温胆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4):11-13.
[5]吴艺玲,王琳,脱淼,于霞,王强.互动式针刺法对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08):739-742+757.
[6]郭永娟,李鞍英.六泉穴刺法配合情志护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05):43-45.
论文作者:莫昊风,冷情英,刘初容,张新斐,杜晨博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延髓论文; 针刺论文; 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常规论文; 困难论文; 针灸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