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穗型水稻的研究

直立穗型水稻的研究

周立宏[1]2016年在《稻田微气候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气象条件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子,而小气候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作用更直接。为了研究稻田中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择多个直立、半直立和弯曲穗型品种,在水稻齐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分别用HOBO (HO8-007-02)温湿度采集器记录水稻群体冠层顶以上20cm、群体中植株2/3高度和植株1/3高度的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数据,在水稻灌浆中期测定不同群体中的光照度,并调查株形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收获后测定产量和品质。分析了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中温度、湿度、光照度的分布、变化情况及差异,并对稻田小气候与株形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品质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水稻群体中上部光强减弱得快,下部减弱较慢;太阳高度角较高时上下减弱的速度差异不大。不同品种群体中1/3高度处光照度仅在中午时差异稍大,10时之前和14时之后差异很小。多数弯穗群体中的透光率明显低于其它品种。直立穗和半直立穗群体之间透光率差异不大。2.各品种水稻群体中温度和湿度的日变化趋势一致,与大气中的温湿度变化趋势相同。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中的温湿度差异主要是在晴天的白天。白天水稻群体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相对湿度相反,最高温度和最低相对湿度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大约在午后13时左右,早于大气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3.群体中湿度的脉动变化大于温度,露点温度的脉动又大于相对湿度,且日变化不如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规律明显。不同水稻群体中温度的差异小于湿度,从水稻齐穗至成熟,晴天不同品种群体中的相对湿度和露点差异均为极显著,温度差异从8月中旬灌浆期开始显著,到9月中旬已为极显著。4.白天群体下部1/3高度的温度低于上部活动面,温差最大可以达到4℃以上;群体活动面温度一般低于冠层以上的大气温度,晴天中午时比较接近。湿度随高度的变化相反,下部湿度高于上部,中午相对湿度相差约20%。冠层以上大气的湿度低于冠层内。夜间群体中各高度的温度和湿度基本一致,相对湿度均为100%,不同高度温湿度达到一致的时间大约为19时-次日7时,不同时期会有所差异。5.在水稻灌浆结实期的8月至9月中旬,常规稻弯穗品种群体中的温度低于直立、半直立穗品种,相对湿度一般高于直立、半直立穗品种,而直立和半直立穗品种之间的差别不大。在9月下旬,水稻已近成熟,各品种的衰老进程不同,群体中的温湿度对比状况会发生改变。但杂交稻与常规稻品种有所不同,群体中的温湿度与其它品种之间的温度对比没有太明显的规律。6.光照与植株性状的关系较温湿度更为密切,其中穗颈角、叶颈角和穗长对光照度的影响最大。灌浆期的群体温湿度与株高和穗部性状相关较为显著。后期剑叶叶片温度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都呈二次的抛物线,说明存在适宜温度范围。7.水稻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平均温度与穗数显著负相关,湿度与穗数为显著正相关。2/3高度的光照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湿度与谷草比为负相关,与成穗率为正相关。光照与产量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关系,中午前后的光照与产量的关系比早晚大,2/3高度的光照影响大于1/3高度。群体中平均透光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对产量性状与小气候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穗长、穗数对小气候因子关系影响较大,小气候因子则对成粒率影响较大。灌浆期温度、齐穗期相对湿度、2/3高度光照度这几个小气候因子较易影响产量性状。8.群体中的温湿度对碾磨品质的影响较明显,并且灌浆期的温度影响最大。光照对多数品质指标都有影响,但影响比较大的是整精米率、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垩白率和蛋白含量与透光率之间基本是正相关,整精米率、食味值和直链淀粉含量与透光率均为负相关。

刘天生[2]2016年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遗传基础与群体生理特性》文中指出水稻的高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持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籼粳亚种杂交或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利用复交聚合有利基因并进行优化性状组配,选育理想株型与有利优势相结合的超高产品种是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本文以直立穗粳型品种沈农265(SN265)和弯曲穗籼型品种泸恢99(R99)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试材,研究内容包括籼粳稻杂交后代维管束性状,籼粳遗传背景下直立穗基因DEP1对维管束性状和穗部性状的影响;以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LG5)和弯曲穗型品种晚轮422(WL422)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试材,分别种植于中国沈阳和日本京都两个生态区,比较了两种生态环境条件下株型特性、产量构成、群体结构和光分布、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籼粳特异标记将SN265和R99构建的重组自交系划分为偏粳型、中间型和偏籼型三种类型,研究穗部不同部位维管束性状,三种类型的大维管束数目和一次枝梗效率的倒数(V/R ratio)表现为偏籼型>中间型>偏粳型,同时它们在各自类型中的变异幅度较大。增加大维管束的数目和较大的V/R值并不能增加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却得到提高。随着籼型频率的增加,稻穗各部位籽粒的结实率及千粒重间的差异变得显著。通过籼粳杂交根据维管束相关性状和籼型血缘加以选择能够优化大维管束数目和籼型位点频率的组合,同时提高一次枝梗数和大维管束数目可以作为水稻高产的重要参考指标。2.同样以SN265和R99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试材,研究DEP1基因型、籼粳属性对维管束性状影响及其相互关系,DEP1/dep1对维管束相关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要强于籼粳属性对其的作用。随着籼型位点频率的增加,直立穗型的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显著提高。在籼型株系中,直立穗型大部分的维管束相关性状和产量相关性状参数高于弯曲穗型。本研究表明,depl在籼型遗传背景下表现的更好。携有depl的等位基因同时具有高V/R值和适中籼型位点频率的材料将是育种者在籼粳稻杂交时追求的目标。本文所得结果将会对在籼型遗传背景下从粳稻中得到的高产相关基因而加以利用提供新的见解。3.以LG5号与WL42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试材,2014—2015年田间试验的结果,产量2015年显著高于2014年,沈阳显著高于京都。总的趋势是直立穗型产量与弯曲穗型无显著差异,直立穗型每穗粒数和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弯曲穗型,千粒重显著低于弯曲穗型。直立穗型穗数有高于弯曲穗型的趋势,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穗型间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的籽粒长宽比,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和一、二次枝梗籽粒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和明显规律。相对京都而言,直立穗型在沈阳既能保持较高的生物产量又能拥有更高的经济系数,既能保持较高的穗数和结实率又能拥有更高的每穗粒数,因此推测直立穗穗型更适合较高纬度的生态条件,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发挥直立穗型产量潜力的重要方向。4.弯曲穗型的剑叶较长较窄,倒一节和各节间叶鞘较长,冠层高较高,直立穗型各叶位叶角较大,整个生长过程中直立穗型的消光系数始终较小,移栽至移栽后50天的生育前期直立穗型LAI较大,之后的生长阶段弯曲穗型叶面积指数较大;齐穗期直立穗型的上部各层次叶面积指数较大,消光系数较小,中下部各层LAI弯曲穗型较大,中部两穗型K值基本一致,下部直立穗型消光系数较大;齐穗后15天,各层次的LAI均是弯曲穗型较大,直立穗型的消光系数较大。直立穗型的穗干重分布更加靠上基本在0-30cm,弯曲穗型的主要分布在20-40cm。齐穗期直立穗型的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小于弯曲穗型,随着穗型间颈穗弯曲度等株型性状差异明显,齐穗后15天直立穗型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显著提高。5.无论一次枝梗还是二次枝梗直立穗型各部位的籽粒终极生长量均大于弯曲穗型,两种穗型一次枝梗中上部籽粒增重曲线趋于平缓的时间较早,下部较晚;两种穗型二次枝梗籽粒增重曲线趋于平缓所需时间更长,尤其是直立穗型中下部籽粒甚至灌浆持续至成熟。一次枝梗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弯曲穗型上部<直立穗型上部<弯曲穗型中部<直立穗型中部<直立穗型下部<弯曲穗型下部,最大灌浆速率直立穗型上部>弯曲穗型上、中、下部>直立穗型中部>直立穗型下部;二次枝梗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与一次枝梗趋势类似,最大灌浆速率弯曲穗型上部>直立穗型上部>弯曲穗型中部>弯曲穗型下部>直立穗型中部>直立穗型下部。

张文忠, 徐正进, 陈温福, 张龙步, 金雪花[3]2002年在《直立穗型水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不同穗型水稻穗功能、穗部性状和穗型遗传及直立穗型水稻群体生理生态等特性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 ,不同穗型水稻穗的光合能力均较弱 ,可视为非同化器官 ,但当穗部光照条件变劣时 ,籽粒成熟率和千粒重明显下降 ,直立穗型品种下降幅度更大 ;不同穗型水稻1、2次枝梗及其着生籽粒在穗轴上的分布规律相似 ,直立穗型水稻结实率偏低主要是因为中下部2次枝梗籽粒结实率相对更低造成的 ,选择1次枝梗籽粒比率较高、2次枝梗籽粒主要分布在穗轴上部的直立穗型水稻品种有利于提高其结实性 ;目前发现的水稻穗型基因都是主效核基因 ,且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直立穗型基因具有一定的多效性 ,往往导致性状变异的相互关联 ;直立穗型水稻群体光照及温度、湿度、CO2 浓度等生态条件较为优越 ,故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LAI)衰减较慢 ,群体光合速率(CAP)高值持续期长。因此 ,直立穗型水稻群体物质生产能力较强 ,生物产量较高 ,这是其最终经济产量较高的物质基础。

葛中英[4]2016年在《籼稻直立穗突变体R499穗部特性及群体小气候研究》文中认为穗型是水稻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不同穗型籼稻对群体小气候的影响,对籼稻超高产育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以弯曲穗型水稻蜀恢498及其通过EMS诱变产生的直立穗型突变体R499和半直立穗突变体R816为试材,研究了直立穗型水稻穗部保持直立的原因,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不同穗型水稻的穗发育、穗直立性变化差异,及其对群体小气候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穗型水稻穗颈弯曲度变化差异:籼型直立穗突变体R499自齐穗后至成熟期的穗颈弯曲度小于45°,属于直立穗型籼稻品种;R816的穗颈弯曲度在齐穗后20 d时处于45°-90°之间,属于半直立穗型籼稻品种;而野生型R498的穗颈弯曲度在抽穗后12 d就已经大于90°,属于弯曲穗型籼稻品种。2.穗部保持直立的原因:直立穗突变体的穗长变短约17%,半直立穗与弯曲穗型之间无显著差异;穗抗弯曲能力方面,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弯曲穗型,直立穗突变体穗轴直径、穗下第一节直径、大小维管束数目等方面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弯曲穗);突变体R499呈现出植株矮化、穗长变短、着粒密度增大、谷粒形态变短变宽变厚等方面的变化。直立穗突变体紧凑的穗部形态,更粗的直径以及穗颈中含有更多的大小维管束数目,从而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有利于穗保持直立。3.幼穗发育进程差异:在幼穗发育初期,直立穗型水稻突变体R499和半直立穗型水稻突变体R816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幼穗发育后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穗部一次枝梗的长度在幼穗发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且在Ⅵ期差异达最大。4.不同穗型水稻群体小气候差异研究:直立穗突变体R499的群体小气候明显优于弯曲穗群体。其中,群体中下部通透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当外界风速为4.5 m/s时,直立穗群体的中、下部风速较弯曲穗群体高44.44%和27.90%。直立穗群体的光强度从冠层向下降低速度远小于弯曲穗群体;在中下部叶空间范围内直立穗群体的光强度均明显高于弯曲穗群体,可以保证群体中下部叶片的受光率;直立穗群体中下层温度均高于弯曲穗群体,湿度低于弯曲穗群体。对于半直立穗型水稻突变体R816来说,群体通透性和温湿度均介于两者之间。综上,直立穗突变体R499与野生型弯曲穗品种除在穗粒性状方面有明显差异外,在其他表型性状方面基本无差异。因此穗型可能是导致直立穗突变体和野生型群体小气候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杨岚[5]2011年在《水稻直立穗型基因qPE9-1对群体生产力的作用效应》文中认为直立穗型水稻品种是近年来粳稻高产品种中十分重要的类型,在我国水稻生产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水稻直立穗型基因qPE9-1是最近得到定位和克隆的一个主效基因,也是存在于我国多数直立穗型高产粳稻品种的直立穗型基因。直立穗型基因qPE9-1虽然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上已经有了较为透彻的分析,但系统分析其基因本身的作物学效应的研究还很不全面,在群体条件下系统解析qPE9-1/qpe9-1等位基因在产量形成和群体发育等方面的作用效应的研究尚未得到开展。本研究以直立穗基因型粳稻武运粳8号(qpe9-1)及其弯曲穗型等基因系,籼稻R6547(qPE9-1)及其直立穗型等基因系为供试材料,通过肥料和密度处理建立不同大小的群体,研究水稻直立穗型等位基因qPE9-1/qpe9-1对群体发育、植株形态、群体生产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系统评价这一基因的作物学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低肥低密的较小群体条件下,直立穗基因型水稻(qpe9-1)并不具有产量上的优势,在群体增大到一定程度以上时,直立穗基因型的增产效应逐渐显示,特别是在高肥高密条件下,直立穗基因型显示出显著的产量优势。直立穗基因型千粒重显著低于弯曲穗基因型材料;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在不同穗型材料间并无太大差异;有效穗数表现为直立穗基因型水稻大于或等于弯曲穗基因型。表明弯曲穗型等位基因qPE9-1对水稻千粒重有显著的正效应,对有效穗数有明显的负效应。2、直立穗基因型qpe9-1水稻抽穗期物质生产量和总物质生产能力接近于弯曲穗基因型。结实期物质生产量在密度较小时直立穗基因型低于弯曲穗基因型,而在较高密度下直立穗基因型具有明显的生产优势。两种穗型水稻群体的经济系数较在低密度时相差不大,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直立穗基因型明显高于弯曲穗基因型。在较高密度下两者经济系数均明显下降,但弯曲穗基因型降低幅度大,且开始显著下降的密度更低。3、弯曲穗基因型qPE9-1水稻显著增加了株高,穗下节间的长度以及占节间总长比率。直立穗基因型qpe9-1水稻除较弯曲穗基因型穗弯曲度,穗长大幅变小外,上三叶叶长、叶角明显变小,叶宽增加。两种穗型水稻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无显著差异。可见穗型基因qPE9-1的缺失表达除使稻穗直立之外,还有一系列改变株型特征的效应,从而对群体内部结构产生较大影响。4、直立穗基因qpe9-1的导入使得水稻的分蘖力发生了改变,直立穗基因型水稻在高密下分蘖力更强,成穗率低于弯曲穗型水稻。直立穗基因型水稻成穗率对密度响应较小,而弯曲穗基因型水稻在高密的情况下有降低的趋势。直立穗基因型水稻群体内透光率、结实后期光合作用速率优于弯曲穗基因型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也表现为直立穗基因型较弯曲穗基因型大,叶面积衰减率趋势相反5、抽穗期直立穗基因型qpe9-1水稻茎、叶、穗各部含N率,含K率均明显高于弯曲穗基因型qPE9-1水稻,表明直立穗基因型水稻在抽穗期前的氮素和钾素吸收能力优于弯曲穗基因型水稻。在成熟期,穗部含N、P、K百分率均是直立穗基因型高于弯曲穗基因型。显示出直立穗基因型水稻在穗部的营养积累能力要强于弯曲穗基因型水稻。6、直立穗基因型水稻出糙率、整精米率低于弯曲穗基因型,蛋白质含量两穗型材料间差异不明显,直立穗基因型水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弯曲穗基因型,而胶稠度趋势则相反。弯曲穗型基因型稻米粒长、粒宽、投影面积和长宽比变大,垩白粒率增大,垩白面积减小,垩白度增加。显示直立穗基因qpe9-1的导入可使水稻的加工品质有所降低,外观品质和蒸煮及食味品质有所改善。

胡运高[6]2015年在《直立重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候选基因克隆与育种利用》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EMS诱变籼稻重穗型骨干恢复系蜀恢498(R498),获得遗传稳定的2个籼稻直立重穗突变体(R1338、R334),以及其野生型对照品种蜀恢498为研究材料;对直立穗突变体的表型、解剖结构、群体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其直立穗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候选基因克隆分析;并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直立穗突变体R1338和R334在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具体结果如下:1.直立穗突变体RI338和R334的株高、穗长、籽粒长、籽粒厚度方面极显著小于野生型,而籽粒宽度、着粒密度方面则极显著大于野生型,千粒重、穗粒数和单穗重等其他农艺性状方面突变体和野生型均无差异。R1338的穗弯曲度8.48°,R334的穗弯曲度22°左右,属于典型的直立穗型材料。2.直立穗突变体R1338和R334的茎杆直径、壁面积、横截面积、穗颈腔面积、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蜀恢498,节间变短,其抗倒力显著增加;穗发育过程中一次枝梗的长度变短,一次枝梗密度增加,是保持穗直立的主要原因。3.直立穗突变体R1338和R334的叶片长度变短,剑叶的叶角变小,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包括chlb和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有延缓早衰的特性。在群体透光性方面,从冠层向下直立穗群体的光强度降低速度远小于弯曲穗群体,直立穗群体光合效率较高。4.遗传分析表明R1338和R334的直立穗特性均受一对半显性基因控制;进一步通过近等基因池重测序结合共分离分析表明R1338的直立穗特性是已报道的DEP2/EP2基因的等位突变,但与已报道的DEP2/EP2移码突变体突变方式不一样,其突变发生在第7外显子,第928个碱基A突变成G,导致碱性的精氨酸(AGG)被置换成中性的甘氨酸(GGG),说明该突变位点可能是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重要结构域。R334的直立特性可能是由第9染色体LOC_Os09g07220基因突变导致,在该基因包含2个外显子,全长1725bp,其突变位点发生第一个外显子上C突变成T导致氨基酸序列中第56个碱性的精氨酸突变成中性的半胱氨酸,该基因可能是一个控制直立穗的新基因,定名为DEP4。5.利用弯曲和DEP1直立穗不育系与蜀恢498及直立穗突变体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产量和相关性状分析表明:尽管直立穗不育系或者恢复系受不同的直立穗基因控制,与弯曲穗亲本的杂交F1均表现为半直立,直立穗与直立穗亲本的杂种F1均表现为直立;在遗传背景相近的情况下,半直立穗杂交稻组合的产量与传统弯曲穗相当或更高,直立穗杂交稻组合产量较低。比较遗传背景相同或相近的弯曲穗、半直立穗和直立穗杂交稻组合,分析其产量构成、茎秆和叶片等有差异的性状,半直立穗组合的这些性状表现介于弯曲穗和直立穗之间,其株高和穗长降低,茎秆性状更优,群体透光性和光合效率提高,其它产量性状无影响。因此,针对西南稻区“寡日照、高湿度、小温差”的生态条件,通过选育籼型半直立重穗杂交稻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可能是进一步提高西南稻区水稻产量的最佳选择之一。

胡继鑫[7]2008年在《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田间控制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于2007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研究了辽宁地区不同水稻品种的穗部性状与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如下:1.对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穗部性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分析表明,在东北粳稻区,在确保经济系数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生物产量,穗数达到14~16个/穴,穗粒数150~170粒/穗,千粒重为24g左右,结实率大于93%,穗长24cm左右,穗颈粗直径在1.4~1.6mm,粒型为粒宽稍小的籽粒有可能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2.在对近年来辽宁地区推广的45个主要水稻品种的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关系分析表明,穗部性状与产量相关密切,穗粒数的直接作用最大,然后依次是穗数、着粒密度、穗长、二次枝梗千粒重,但着粒密度、穗长直接通径系数是负值。可以在增加穗粒数的同时,适当增加穗长,以保证有一个比较合适的着粒密度,从而实现高产目标。水稻产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高产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生物产量作为基础,而且还要有足够大的经济系数作为保证。研究还表明,提高水稻的生物产量,可以提高二次枝梗结实率、千粒重,而提高一次枝梗结实率,可以增加二次枝梗长度,提高经济系数,从而提高产量。3.穗部性状与品质的相关密切,几乎所有的穗部性状对品质指标都有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加工品质来说,其主要影响因子是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长;二次枝梗长、千粒重和二次枝梗数对三项垩白指标影响较大;二次枝梗长、穗数、穗粒数、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结实率对粒形影响大;对于蒸煮食味品质来说,其主要影响因子有穗数、千粒重和一次枝梗粒数;结实率,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率对营养品质影响较大;一次枝梗结实率和穗长对食味值有明显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谷粒长、长宽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谷粒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谷粒粗短的品种加工品质较谷粒细长的为好;垩白大小和垩白度与谷粒长、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宽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谷粒细长的品种降低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与谷粒长、长宽比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宽呈极显著负相关,食味值与谷粒长、长宽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谷粒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细长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粗短的籽粒食味较好;谷粒千粒重与垩白大小呈显著负相关,与粒宽、脂肪酸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千粒重较低的品种,垩白面积大,而籽粒较宽则有利于提高千粒重。

程正海[8]2010年在《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6个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稻区生态条件下,围绕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瞬时光合速率(IAPS)与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APD)的变化、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及籽粒灌浆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水稻高光效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瞬时光合速率随着剑叶的发育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剑叶全展后一周左右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2.半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的瞬时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弯穗型水稻品种,且半直立穗型水稻品种最大瞬时光合速率均大于弯穗型水稻品种,最大瞬时光合速率在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的差异是极显著的,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明显长于弯穗型品种。3.叶源量在6个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水稻品种的叶源量存在着遗传差异,因而通过育种的手段选育叶源量大的水稻品种是可能的。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叶源量组成因素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IAPS、APD及叶面积存在着遗传差异。因此,把这些性状作为育种上选育目标并进行改良也是可行的。4.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前期一致,都是剑叶含量最低,只是在剑叶全展后一周左右上三叶叶绿素含量发生不同变化趋势。不同穗型水稻剑叶叶片的SPAD值品种间有差异。5.半直立穗型水稻品种上、中、下部籽粒最后重量相差无几,分布均匀,灌浆速率高,灌浆物质充足,其灌浆动态比较合理;弯穗型水稻品种上、中、下部籽粒最后重量相差较大,达到籽粒灌浆最大值的时间差异较大,灌浆动态不合理。6.不同穗型水稻品种抽穗后穗部籽粒干重随灌浆时间的推延而有规律的变化,半直立穗型品种长白14抽穗后穗部籽粒生长最快。7.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源库增量比存在着遗传差异,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源库增量比更接近于1,进一步证明了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叶片光合作用与籽粒灌浆之间的关系更平衡合理。8.在水稻高光效超高产育种过程中,选育半直立穗型品种有利于发挥更多叶片的光合能力,提高灌浆速率,提高对籽粒贡献率,发挥增产潜力,较易实现超高产的目标。

宋桂云, 徐正进, 苏慧, 王翠花, 宫雅琴[9]2006年在《不同穗型的两个水稻品种株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穗型水稻的株型.结果表明:与弯曲穗型水稻相比,直立穗型水稻品种在灌浆过程中,穗子基本保持直立,叶片尤其是上三叶叶片夹角小,从而使得在水稻的生育后期冠层光分布合理,群体中下部受光条件好,有利于CO2的扩散,有利于籽粒灌浆;而弯曲穗型品种随着灌浆的进行,穗子逐渐弯曲,对茎秆的作用力增大,易倒伏.在水稻的开花期和乳熟期群体饲喂CO2,发现稻穗的光合量仅占单株总光合量的5.4%,即稻穗由弯曲变直立后,穗本身功能并未增强.

秦志列, 王术, 王伯伦[10]2006年在《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形成及物质生产分析》文中提出以穗倾角为分类依据,研究了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产量形成和干物质生产特点。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品种平均产量依次降低,成粒率和千粒重较高是直立穗型高产的主要原因;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和表观输出率较高,直立穗型品种较低;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干物重和成熟期干物重明显高于另二种穗型,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和产量的百分比也较高;直立穗型品种上三叶短而宽、上中部叶片直立而下部叶片较平展,半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窄、叶片较平展,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宽、上部叶片平展而中下部叶片较直立;抽穗后直立穗型品种群体中下部透光性能好、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慢、丙二醛含量上升较慢;直立穗型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

参考文献:

[1]. 稻田微气候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周立宏. 沈阳农业大学. 2016

[2]. 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遗传基础与群体生理特性[D]. 刘天生. 沈阳农业大学. 2016

[3]. 直立穗型水稻研究进展[J]. 张文忠, 徐正进, 陈温福, 张龙步, 金雪花.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2

[4]. 籼稻直立穗突变体R499穗部特性及群体小气候研究[D]. 葛中英. 西南科技大学. 2016

[5]. 水稻直立穗型基因qPE9-1对群体生产力的作用效应[D]. 杨岚. 扬州大学. 2011

[6]. 直立重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候选基因克隆与育种利用[D]. 胡运高. 四川农业大学. 2015

[7]. 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研究[D]. 胡继鑫. 西南大学. 2008

[8].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动态研究[D]. 程正海. 延边大学. 2010

[9]. 不同穗型的两个水稻品种株型的研究[J]. 宋桂云, 徐正进, 苏慧, 王翠花, 宫雅琴.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0]. 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形成及物质生产分析[J]. 秦志列, 王术, 王伯伦.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标签:;  ;  ;  ;  ;  ;  ;  

直立穗型水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