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东方政策”与中俄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东方论文,东北亚论文,俄罗斯论文,经济合作论文,中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由亲西方的一边倒转为东西方并重的全方位外交。亚太地区成为俄罗斯外交的一个重点。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推出了“新东方政策”。这一政策对中俄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势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俄罗斯的“新东方政策”
概括地说,俄罗斯之所以推出“新东方政策”,主要是出于以下动因:第一,亲西方政策的失败,促使俄反思自身的策略。俄罗斯曾一度将希望寄托在美欧身上,但西方国家并不希望重新出现一个与之相抗衡的大国,因而其援助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附加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第二,反击北约东扩,加强周边安全地带防御。北约东扩进程加快,许多原苏联和东欧国家被纳为发展对象,给俄罗斯造成压力,原先军事缓冲地遭到北约的威胁;第三,亚太地区的崛起。亚太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与衰退的西方经济形成鲜明的对比,俄罗斯希望借亚太经济的发展,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因而要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第四,俄罗斯国家地缘重心的东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有2/3的领土在亚洲,此时的俄罗斯在地缘上更接近于亚洲,亚洲利益也比前苏联时期更重要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新东方政策”应运而生。几经修改与完善,其主要内容有:
1.加大东方外交的力度,全面恢复和发展同亚太国家的关系;
2.加强经济外交,扩大同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
3.积极推进建立亚太安全机制;
4.寻求来自亚太的对俄罗斯国内经济改革的支持,借助外国力量促进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开发;
5.继续保持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以形成平衡机制,保障俄东部和亚太地区的安全稳定。
可以看出,这一政策的最主要内容之一是加强经济外交,经济被置于优先地位。正是由于俄罗斯“新东方政策”的出台,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才使得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成为可能。
东北亚地区是俄罗斯“新东方政策”的重点次区域所在,俄将发展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置于亚太外交的更“优先方面”。为了发展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俄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许多努力,以建立可靠的周边“睦邻地带”。这是由东北亚地区的特殊重要性所决定的。
1.地缘因素。俄罗斯独立后,有2/3的领土在亚洲。国家重心东移,因而东部的重要性加大,而东北亚国家都与俄毗邻,交通方便,作为近邻自然首先得到青睐。
2.经济利益。东北亚国家经济互补性强,潜力大,有利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东北亚国家和俄罗斯在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上有明显的互补性。日本、韩国的资金、技术雄厚,但资源短缺,俄罗斯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高,但资金技术贫乏,两者可形成互补;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朝鲜的劳动力,蒙古的畜产品、矿产品与俄罗斯的某些技术设备、资源性产品之间也可形成互补。这一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迅速发展的中国。有专家预测,在未来15年内,东北亚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因而俄罗斯将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往来作为其政策重点之一。
3.安全利益。与西面、南面相比,东面是俄罗斯最安全的地区,这里的安全对俄周边安全和营造亚太地区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现状
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东北亚作为亚太的次区域,是最活跃的经济发展源头,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青睐。日本重新将经济重心转向亚洲,对亚洲地区的投资逐年增加;中国提出“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国策,积极为东北亚的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俄罗斯推出“新东方政策”,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经济外交;韩国综合国力排列世界第11位,它想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尤为注重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朝鲜正面临着保持现有体制、克服经济危机等任务,随着内外政策的调整,必将走向国际社会,首先是密切与东北亚各国的关系;蒙古对参与该地区经济合作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但目前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相对落后,各国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
1.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进入90年代以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韩国和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都陷入了衰退之中;而在1991—1996年间,俄罗斯以每年11.5%的速度下滑;朝鲜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蒙古经济1994年开始回升,但是还没有达到1989年的水平。
2.经济合作发展不平衡。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各国间的双边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以中国为例,中俄经贸合作在经历了几起几落后,于1995年逐入正轨,97年1—5月份已达23.19亿美元;中日贸易额超过600亿美元;中韩贸易1996年达198亿美元(注:干辰焕:“中国、韩国、朝鲜三方关系的演变”,《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第2期;); 中蒙从1989年关系正常化以来,1991年实现了5910万美元的贸易额,1993年即达1.7241亿美元(注:中国《海关统计》,转引自《国际贸易》1996年第3期;),中国成为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俄国;中朝贸易也一直保持在6亿美元的水平上。然而,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合作却停滞不前。图们江经济开发区是东北亚目前唯一的多边合作项目,早在1991年就由联合国牵头开始兴办,中、俄、朝、韩、日都参与,但这一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而进展缓慢。各国也曾纷纷提出其它各种区域合作的构想,如日本的“环日本海经济圈”、韩国的“环黄海经济圈”、俄罗斯的“大海参崴经济区”以及朝鲜的“罗津—先锋贸易自由区”,但这些构想有的只是提出来而已,有的也只是进行了松散的合作,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区域合作仍是比较落后的。
三、中俄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为在经济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俄罗斯积极开展同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通过各种外交活动,签定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协定,并制定了《1996—2005年远东与外贝加尔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1996—2005年西伯利亚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其目的是使俄远东地区利用其资源优势,加强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并使“远东地区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政策中的主要环节”。中国在俄罗斯“面向东方”的全方位外交战略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而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中俄两国开展积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除加强双边经济技术合作外,还要积极参与东北亚多边经济合作,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东北亚经济新秩序。
1.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自俄罗斯建立以来,中俄双边经贸关系虽经历了几起几落,但仍然在波动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两国互补性较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为两国经贸发展注入了后劲。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996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68.46亿美元,比1995年同期增长2.5%。现在,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仅次与德国和美国。俄罗斯则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尽管目前双方的经贸合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由于两国政治关系良好,经济互补性强,随着对经贸合作的合理调整,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宽,以及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规范的合作机制,两国的经贸合作势将在“现汇贸易为主,多种形式并举”的方针指导下取得新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两国的利益,也将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带动其它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2.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双边经济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各国都以维护本国的安全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为优先课题,而在发展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存在许多障碍,全地区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的进程相对滞后。在这方面,中俄首先应展开积极对话,探索在东北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合作体制的道路。可以由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民间企业及国际组织共同参与地区经济合作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其次,中俄可以成为东北亚地区合作组织的倡导者,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使区域合作更符合各国利益,防止因别国插手本地区事务而损害各自利益。当前,中俄正努力加入各种国际组织,以便与世界经济接轨。但两国在加入这些组织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要按照别国意愿行事,势必使本国利益受损。第三,中俄应积极合作,促进与两国利益紧密相关的图们江三角洲的区域开发,并以此带动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东北亚经济圈的繁荣。俄罗斯对开发图们江三角洲的态度由消极到积极,这种变化是与要加速远东开发、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紧密相关的。季塔连科认为:“参与图们江地区开发计划能对俄罗斯的经济形势产生重要影响。它能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与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主流联系在一起,进而实现地区经济贸易一体化,同时它还可以吸引外资,而这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交通运输等基础实施的建设是绝对必要的。”由此可见“新东方政策”对中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作用。
3.力求建立公正合理的东北亚经济新秩序。在地区经济分工中,东北亚国家可分为三个层次:以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日本属第一层次,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韩国属第二层次,中、俄远东、朝、蒙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属第三层次。中俄两国基本上都处于国际分工的下层不利地位,而日韩是这一地区的经济强国,中俄应协调立场,除争取区域外的发达国家的投资外,更应近水楼台先得月,争取日本、韩国的资金与技术转让,帮助中俄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使水平分工得到发展,并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未来国际分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