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圈:一个新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_小城镇论文

都市经济圈:一个新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经济圈论文,国家论文,都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城市化仅有小城镇发展战略是远远不够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小城镇发展为代表的“据点型”城市化和大城市空间扩展为特征的“辐射型”城市化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我国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

人口非农化和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正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是城市而不是小城镇(建制镇)。据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研究课题组的分析和推算,1997-1999年,转向城镇的农村劳动力由4461万人增至6683万人,其中转向城市的由3145万人增至3922万人,转向建制镇的由1316万人增至2761万人,尽管转向小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增长较快,但目前转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仍高于转向小城镇的数量(见表1)。

表1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和比例(1997-1999年)

另据报载,在转移进城镇的9948万农村劳动力中,城市累计吸纳6233万人,小城镇累计吸纳3715万人;1997-2000年,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比例分别为59.7%、54.0%、53.9%和57.9%,而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比例分别为14%、14.9%、14.9%和19%。又据陈颐先生统计,从1980-1999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增加了1618.31万人,其中小城镇人口增加了568.88万人,小城镇对江苏城市化的贡献率为35.15%。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仍然是城市,而不是小城镇(建制镇)。从人口城市化的视角来看,我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分散型城市化为辅的人口城市化道路。因此,在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各类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对中国这样一个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家来说,要实现城市化目标,仅有小城镇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将都市经济圈或大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到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实施。

二、都市经济圈:一个新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

1.都市圈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中观地域单元

经济全球化和本地化的并行发展,带来全球都市经济圈域之间的分工和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日益强化。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将通过都市圈这一中观地域单元体现出来。因为只有大都市才具备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都市才拥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

都市圈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辽中南都市圈是我国21世纪四个主要都市圈。如长江三角洲都市圈1999年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占6%,而GDP总量却占到全国的2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25%;人均GDP1.84万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倍;每平方公里GDP达1372.66万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2000年,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不含港、澳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43%,人口占1.8%,而GDP总量却占到全国的8.3%,实际利用外资占21%,外贸出口总额占34%。都市圈正是以其强大的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城镇集聚发展跻身世界经济竞争大舞台的。

2.都市圈是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工业化后发国家,为了追求发展的效率并容纳较多的就业人口,往往被迫选择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因为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不仅产业集聚和要素集聚程度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高,经济增长速度快,潜力大,能够为流动人口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辐射扩散能力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大,有利于实现都市圈域内城乡互动和融合发展。以流动人口为例,2000年上海、北京、深圳三大城市吸纳的流动人口分别高达387.11万人、237万人和195.9万人。在广东省534.6万外省劳动力中,珠江三角洲容纳493.1万人,约占全省的92.2%。从劳动力输入地来源结构分析,也呈现明显的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特征。如流入北京和天津的外省劳动力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为主;流入上海的外省劳动力以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省为主;流入广东的外省劳动力以湖南、江西、广西、四川、湖北、贵州等省为主;流入重庆的外省劳动力以四川、河南、湖北等省为主(见表2)。

表2 2000年若干典型省市外省劳动力主要输入地来源结构(%)

资料来源: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扩散分析,由于广东、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地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外商正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其周边省市转移,因而广东周边的海南、福建、湖北、湖南四省,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两省,北京、天津周边的河北、山东两省均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份额增加最多的区域,表明了大都市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益和近邻扩散效应。另一方面,即使在大都市内部,产业、人口和吸引外资等也存在由市区向郊区不断推移扩散的趋势。可以预见,郊区城市化将成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郊区城市化战略又是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都市圈模式是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发展的重要空间整合模式

都市圈是以大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体化发展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之间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旅游网络、文化网络、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网络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利益协调、政策联动和制度建设一体化,实现社会关系融洽、总体效益最佳的圈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目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市圈发展模式将成为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模式和组织形态。

4.实施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是适当提高消费率、实现投资与消费协调、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偏向由来已久,强调主要依靠提高投资增长率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因而产生了消费率明显偏低的现象,导致投资与消费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我国最近10年平均消费率只有59.5%,而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1952-2000年,我国最终消费总额增长了25.5倍,年均增长率为7.1%,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3.4倍,年均增长率为7.7%,前者的年均增长率低于后者0.6个百分点,这个差距的长期累积致使消费率偏低引起的问题不断加剧。赵燕菁先生指出,城市是高效率集体消费的空间组织,城市消费是消费增长的主力,也是潜在消费转变为现实消费的关键,城市建设还是我国少有的几个能同时拉动投资和需求的重要经济部门。而且在不同等级城市结构体系中,存在明显的阶梯式消费水平差距。据有关资料分析,特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一般要高于大中城市,而大中城市又高于小城市,小城市又高于小城镇。由此可见,向不同规模的城市转移农村人口会产生不同的消费增长潜力。因此,加快推进城市化,特别是实施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将成为缓解我国国民经济中投资与消费失调矛盾的重要途径。

5.近年来大中型中心城市发展势头趋升,为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虽然政府部门仍然强调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是小城镇和小城市,但大中型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兴未艾,其规模扩张和城市建设加速进行。据统计,1994年底,我国有大城市42个,特大城市22个,超大城市10个,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为54.3%;而到1999年,我国有大城市49个,特大城市24个,超大城市13个,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上升为61.76%;到2000年,我国有大城市53个,特大城市27个,超大城市13个,表明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在目前依然发挥作用。大中型中心城市发展势头趋升,为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都市经济圈与小城镇发展是并行不悖的互动发展过程

据1999年统计,我国有超大城市13个,特大城市24个,大城市49个,中等城市216个,小城市365个;人口规模在1万人以上的大城镇1600个,人口规模在0.4万人~1万人的中等小城镇5200个,人口规模在0.4万人以下的小城镇12500个。可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空间上是可以并存的。

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1)大城市是由小城镇演进而来的,同时大城市又包容了若干个小城镇,两者不可分割,统一于城镇体系之中。(2)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相互依赖性。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发展和升级依托于大中城市的牵引和带动,没有大城市的牵引和带动,便没有小城镇的繁荣;另一方面,大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的拓展,又依赖于城镇网络体系的扩张效应,没有小城镇的网络体系,便没有大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3)小城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大城市。因此,发展小城镇必须与发展大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人口和产业发展的空间集中程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土地和劳动力非农化、人口和产业集中化、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优化提供基础条件。都市圈建设的目的在于为城乡人口、产业和城镇集聚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发挥城市的资产增值功能,提升城市和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两者的目的是互补的和相融的。小城镇存在的许多共性问题的圆满解决离不开与大城市的协调联动;反之,大城市存在的一些普遍矛盾的化解同样也离不开与小城镇的互动运作。

都市圈和小城镇的互动发展需要实施以城乡整合发展为目标的配套改革。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政府要由关注单体企业和单个城市的微观效益和效率转到关注整个城乡的宏观效益和效率上来,从注重发展经济转变到为民生服务上来,从建设城镇转变到经营城镇上来。其次,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要推进以城乡整合发展为目标的配套改革,任何单方面的改革措施都难以取得城乡双赢、多赢的目标。尤其应当记取的是,城市的繁荣不能以农村的衰落为代价,这也是许多城市化先行国家留给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推进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创新都市经济圈协调整合发展机制

统一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是都市经济圈协调联动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城乡网络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必须重视构建圈域公共资源统一配置机制,以便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圈域水土资源、岸线资源、旅游资源等公共资源;重视构建圈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以便联合起来规划建设市际间的交通运输、通讯信息、江河整治、能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和环境共护,避免重复建设及系统性、网络化差的状况;重视构建圈域投融资管理机制、产业互动发展机制、信用制度网络机制等,努力提高圈域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产业联动发展效应,培育良好的信用关系网络。

2.注意协调都市圈域发展中的利益分配关系

首先,要构建圈域市场一体化的有效管理体制,联手共建圈域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来推动圈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次,要构建圈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通过资产纽带联系,实现企业之间和城市之间的资产重组;第三,通过组建具有股份合作制形式的区域性实业公司,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分享。

3.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圈域政策体系,推进圈域制度建设一体化

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往往产生于不同行政区域的政策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矛盾,这也是区际关系、市际关系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降低市场交易的契约成本、行政成本、制度成本,是都市经济圈协调联动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既要注意调整、补充和完善现行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区域政策法规化及区域经济管理和调控法制化,又要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行政协调,联手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推进都市经济圈政策和制度架构的融合。

[收稿日期]2002-07-05

标签:;  ;  ;  ;  

城市经济圈:一个新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