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野下优化教学时效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效论文,新课程论文,视野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教学时效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也由原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的片面时效观逐渐向“生命课堂”的全面时效观转变。在这一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时效优化的策略措施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教学实践的需要,新的课程实践急需革新与传统教学时效观相联系的师生教学行为和教学时效优化策略。本文对新课程视野下教学时效优化的基本策略作些思索与探讨。
一、确立整体性教学时间结构观,辩证协调教学时间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关系
教学时效优化的实质是教学时间的合目的性改造。由于教学时间是一个由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组成的多维动态体系,因此,这种改造既要关注教学时间的内部构成,又要关注其构成要素间的关系;既要考虑教学时间结构的形式性问题,又要深入教学时间结构的内容实质。只有辩证把握和正确处理教学时间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及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确立整体性教学时间结构观,才能提高教学时效,全面完成课的各项育人任务。因为,纯粹的“教学时间”仅仅是教学实施和师生教学互动的形式存在,发生于教学时间背后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才真正具有实质的意义。然而,长期来,人们对教学时间结构的理解缺乏整体的把握,有的只关注时间的“量”而忽略了时间的“质”,有的只关注时间的“形式”却忽略了时间的“内容”,缺乏整体性的教学时间结构观。整体性教学时间结构由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构成,而各个维度的内在要素又是错综复杂的,教师只有对之作出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的理解,才能形成教学时间的整体景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整体性教学时间结构观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既要恰当安排和设计教学时间的形式结构,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高课堂教学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和高效学习时间的比率,减少“流逝”和“无效”的学习时间,把制度化教学时间和自主性学习时间有机结合起来,也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内容结构,系统优化设计教学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内向结构、课堂互动结构、思维水平结构、教学方式结构和时间密度结构,更要通过对构成教学时间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及其排列组合方式的综合优化配置,辩证协调教学时间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关系,使教学时间的优化设计与生动的教学过程、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联系起来,从而消除以往教学时间研究中存在的“空壳”弊端,提高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率和价值。
必须强调的是,分析和改进教学时间结构,仅仅关注形式结构是不够的。教学时间结构问题,不仅是外部存在的形式问题,更是其内部质的规定性问题,如实用时间中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意志的生成状态和人生态度的升华境界。这些问题深入教学时间结构的最深处,比形式结构所涉及的问题更具根本性和概括性,是教学时间的“实质结构”。教学时间的形式结构只决定了教学时间的外部存在形式,是“教学时间”的“躯壳”;教学时间的实质结构则决定教学时间的价值取向和性质,是教学时间的“精、神、气”。因此,教学时间结构的优化,必须同时关注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形成整体性的教学时间结构观。此外,确立整体性教学时间结构观,在实践中还应坚持教学时间结构的整体性原则。教学时间结构的整体性,首先取决于构成教学时间整体的要素和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任何一种要素的短缺,都会破坏教学时间的整体结构,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其次,教学时间结构的整体性还取决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当各个构成要素处于辩证的有机联系之中时,才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整体实现知情意行的教学目标有机统一于教学时间结构的纵向展开之中。
二、创设有效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的纵向、横向和内向结构
1.根据学生学习注意规律,优化教学纵向程序结构
所谓教学纵向程序结构,既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内容、巩固新知等课的纵向程序环节分别所占的时间及其排列组合关系。课堂教学只有科学分配和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优化课的纵向结构,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由于受学生注意集中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教学不同环节的学习时效是不同的。因此,怎样安排和设计教学时间的纵向结构,使之发挥最大的教学功效,成了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不但在一天之中,而且在一节课中,学习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说,从休息状态到学习状态,学习能力是从相对的较低水平逐步地提高到较高水平,然后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最高水平,最后又逐渐下降的。也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其中,课的前15分钟和25-40分钟的15分钟是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期,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最佳时间。第15-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是学生情绪上相对平衡的时段,以处理一般性问题、练习或学生自学为好。(注: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6.)总之,教学纵向程序结构的安排和设计必须与学生这种注意变化规律相协调。这方面,邱学华老师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和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创造性提出的“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的尝试教学纵向程序结构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注: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48.)
2.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和学习的不同性质,优化教学横向空间结构
从横向空间形态分,可以把教学分为集体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性个体学习等几种教学组织形式。这些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排列与组合方式便构成了教学的横向空间结构。承载着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不但要求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时间的纵向结构,也要根据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从学习课题的性质、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所要完成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教学任务和希望学生生成的智能结构出发,认真设计每一课时展开环节的空间形式,从而使教学的纵向时间结构、横向空间结构与课程的内向结构实现最优的组合配置。课堂教学如果不同时对课的空间结构和内向结构作出合理安排,其效率必然受到影响。例如,在小学写字教学中,采用“集体性理论讲解、全班个体练习、班级小组讨论”的时间程序结构与一律采用集体性学习的“集体性理论讲解、集体性练习、集体性讨论”的时间程序结构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这里,前者根据写字教学的规律,教学空间组织结构也相应地演绎出集体性学习、个体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轨迹,从而使教学的横向组织结构在教学时间的纵向展开中更好地适合完成写字教学任务的需要。但后者却不顾写字教学的独特规律,在教学的任何阶段一律采用集体性学习的横向空间组织结构,以失去主体特性的“共同练习”、“观看别人练习”代替了本应由个体亲身实践的富有个体特性的习字技能训练,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从实际看,当前普遍存在着重纵向教学程序设计、轻横向教学空间结构以及教学的纵向、横向和内向结构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搭配的情况,一节课中教师一人讲和教师问、学生齐答齐读的时间过多,而让学生全班个体独立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课堂讨论、交流等学习机会缺乏,从而影响了需要个体进行一定的独立探究和集体讨论才能掌握的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意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独立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习质量。
3.坚持整体性知识结构观,优化教学内向结构
教学的内向结构,又称教学的知识、情意和态度结构,是指在课程实施中师生所要实现和达成的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体系。现代教学理论把课程教学目标区分为认知、情意和动作技能等三大类别,其中认知目标又可细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几个方面;现代认知心理学则强调指出,任何课程在其深层都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和谐统一,只有正确处理课程深层蕴含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这里,笔者认为,任何知识,包括“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其表层都是“陈述性”的,因而它首先呈现为“陈述性知识”;而任何“陈述性知识”,其深层又都必然蕴含着“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就是说,以表面化的教学方式学习知识,既便学习的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结果却至多是获得一定的“陈述性知识”;相反,若以深层探究法学习知识,既便学习是“陈述性知识”,其获得的却是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情意态度在内的整个知识单元结构体系。因为,程序性、策略性、情意态度性知识是在师生课堂交互作用过程中即时生成的,而非教材表层内容规定的东西。坚持整体性知识结构观,优化教学内向结构,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使学生获得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和情意态度性的整体性知识结构体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理解。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到重视的常常只是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由于其在课程中表现形式的内隐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课程中知识的整体优势难以显现。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单纯着眼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和认知因素,而对课程中隐含的情意因素很少重视。这种唯理性的课程选择倾向使教学的课程目标只注重认知发展,不但没有发挥课程的整体知识价值作用,也使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及情意素质丧失了培养、发展的课程依据,难以塑造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和热爱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必须把陈述性、程序策略性和情意态度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构成知识的整体单元结构,通过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深入策略性知识和情意态度心理结构的内层,同时生成三类知识的价值力量,塑造学生完整的个性。
三、综合优化时间配置,走“内含式”教学时间改革之路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结合起来,给学生以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使教学时间的统一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合起来,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从时间上作出保证。当前,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加强自我调控学习,确保自主学习时间,并努力为学生创造多样而充实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积极的时间价值观和多方面能力。应该认识到,“全天候”的上课、补课和繁重的课外作业负担,使制度化教学时间不断膨胀,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分缩减,其结果必然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损害。
2.改进和优化课堂互动结构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互动主体构成出发,课堂师生互动可区分为师个与生个、师个与生群、生个与生个、生个与生群及生群与生群等五种基本互动类型;从互动的人际状态性质出发,课堂互动可区分为合作性、对抗性和竞争一合作性三种基本互动模式。(注: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56.)从互动的“方向”分,课堂互动又可分为师生单向、双向和多向三类互动模式。改进和优化课堂互动结构,就是要引导教师从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出发,科学安排各类互动所占时间,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各类互动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找出课堂互动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作针对性的改进。需要指出,改进和优化课堂互动结构,不但要合理安排各类交往形式所占的时间及排列组合关系,更要关注交往的内在质量和实际效果。因为,“衡量教学交往的有效性,其主要特征不是师生之间交往频数的多少,而在于通过教学交往,学生受到精神震撼的力度和持久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对于生活的认知态度。”(注:唐勇.论教学交往的有效性.中国教育学刊.2003.(6).)交往不仅有形式的问题,更有内容和质量的问题。即使在“平均”的互动机会中,教师与不同学生的互动也可能有质的差异。例如,对于学业成功者,教师可能更倾向于采取肯定、积极的言语表达方式,而对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则可能更多倾向于采取专制、否定的言语表达方式。这说明,仅仅分析交往时间的多少,还不足以揭示课堂交往的本质和真实性。
3.优化教学方式结构
教学方式结构,即指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表达学习与探究学习、阅读理解与技能训练等各类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及排列组合方式。实践证明,教学方式结构失调,例如,接受学习和表达、探究学习比例失调,学生听讲的时间过多,而自己表达、练习、运用、探究的时间太少,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的具体实际出发,“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注: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从课的具体实际出发,对各类教学方式的时间占用比例及其排列组合方式进行合目的性的分析和改造。(1)变“讲解—接受的填空模式”为“启发—探究的论述模式”。现实的教学常常是在“做填空题”。只要深入课堂或对现行的各科考试稍作分析,便可发现,回答“这篇课文是谁写的?”、“故事发生在何年何月?”之类的问题常常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内核。有些教师不但把填空题当作“填空题”来教,而且把“论述题”也是当作“填空题”来教的。教师讲“填空题”,学生则是做“填空题”,“论述”变成了“要点背诵与填空”,教师的自主性和学生的灵气荡然无存。因此变“讲解—接受的填空模式”为“启发—探究的论述模式”,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途径。(2)改进教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实教学的另一缺失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单向性和片面性,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逻辑归纳。如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常常是先解词释义,再分段分层,最后归纳中心思想,但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的把握理解。又如,许多理科教师常常先讲定理、定律,再依照定理讲解实例;英语老师在讲时态或句型时,也往往先把结构或句式列出,再举例说明。这种“定理—公式—例题—习题”演绎式的教学在中小学是司空见惯的。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继承性的知识学习。而归纳式教学则刚好相反,它常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教学思维展开模式。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创新性的知识学习。这种思维训练是现行教学中所缺失的。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是我国学生创造性匮乏的重要原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单一片面的现象。
4.整体优化教学时间密度结构
教学时间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教学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特殊密度。所谓一般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教学活动的总体数量和质量,是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总体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特殊密度则指各个具体教学环节或任务在一节课中分别所占的时间比例、活动数量和质量,其主要包括学习新教材环节的特殊教学密度、组织教学环节的特殊教学密度、复习巩固环节的特殊教学密度等。教学时间的密度结构就是一般密度和特殊密度以及不同特殊教学密度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内在联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正确处理不同特殊教学密度之间的关系,优化教学时间的整体密度结构。调查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时间密度量小质差的情况。还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各类特殊教学密度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提高新授知识环节的特殊教学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差异较大的班级中,教师如果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差生就会跟不上,出现个体密度量小的情况;如果把过多时间用于低层目标,对优生而言,又会出现教学密度质差的情况。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中小学课堂教学没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走“内含式”教学时间改革之路,优化教学时间的整体密度结构,是全面提高教学时间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