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该次主要对不同剂量替罗非班与冠脉介入术(PCI)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的效果与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并已确诊的(NST-ACS)患者15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差异平均分为3组,即A组(常规治疗+PCI),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全量替罗非班),C组(在A组治疗前提下给予半量替罗非班)。对比3组疗效。结果 B组治疗的总疗效100.00%与C组的96.00%高于A组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但B、C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ACS患者经半量替罗非班结合冠脉介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不仅可提高治疗的效果,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机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脉介入术;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fferent doses of tirofiban and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in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ACS).Methods A total of 150 patients(NST-ACS)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enroll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admission treatment,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namely group A(conventional treatment + PCI).Group B(full dose of tirofiban on the basis of group A treatment),group C(half amount of tirofiban in the case of group A treatment).Compare the efficacy of the three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icacy of group B was 100.00% compared with 96.00% in group C and 86.00% in group A.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which was comparable;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B and C.(P>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alf-quantity of tirofiban combined with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NST-ACS patients is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but als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It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coronary intervention;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efficacy;safety
在心血管內科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属多发且常见的危急重症,其患病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占比约为75%[1]。经研究相关资料得出[2],盐酸替罗非班在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和纤维蛋白原结合中有较好的阻断效果,还可对白色血栓的产生进行有效抑制,从而对非ST段抬高心肌灌注的水平以及患者的预后进行改善[3];同时也有相关研究证实[4],盐酸替罗非班的应用剂量与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呈现出正相关,且能够对患者整体疗效与预后产生影响[5]。该次主要探究该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治疗的150例NST-ACS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和冠脉介入术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旨在提高临床治疗的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并已确诊的150例NST-ACS患者,在所有患者中有80例为男性,有70例为女性,其中在A组患者中有26例男性,24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5.98±10.24)岁;B组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56.37±9.62)岁;C组中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55.82±10.30)岁。15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脂45例,合并糖尿病38例,合并高血压67例,所选患者经临床诊断经确诊为NST-ACS,且符合WHO制定的相关标准[6],即患者1 d内胸痛发作,存在ST段下移情况;排除标准:①严重感染、肿瘤以及肝肾功能疾病者;②近期(3个月内)有手术史者;③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④精神疾病、意识不清以及交流障碍者。3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上可以相互比较。
1.2 方法
所选患者均于入院后采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主要内容如下:给予患者300 mg的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051)口服,1次/d,75 mg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16)口服,1次/d,5 000 U的低分子肝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845皮下注射,2次/d,并给予他汀类、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等药物实施心内科治疗,入院3 d后实施冠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术,术中主要处理罪犯血管病变,植入支架均为国产药物支架Firebird2。其中冠脉造影检查仪器的型号为 siemens,而造影剂则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 80036)注射液。B组患者实施冠脉介入术前30 min给予10 ug/kg的替罗非班(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 0225)静脉推注;C组患者则给予5 μg/kg的替罗非班静脉推注。具体内容如下:在3 min内静注对应剂量的替罗非班,其后依次以0.15 ug/(kg·min)与0.075 ug/(kg·min)的速率静脉泵入持续到冠脉介入术后1~2 d。术后持续给予相同剂量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以及半量注射低分子肝素5~7 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评价指标
①对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评定,评价标准参照组患者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的情况以及心电图变化的情况进行,其中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心电图恢复至正常状态,且心绞痛发作频次减少的程度>8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心电图出现好转但未达正常标准,心绞痛发作的频次减少程度在50%~80%;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心电图异常情况未见改善。②术中及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了解其术中有无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1个月内出血并发症和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塞、脑梗塞、及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再发缺血性胸痛的实际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结果表示,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00%,B组为100.00%,C组为96.00%,其中A组患者总疗效与B组、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可比性。
2.2 3组患者冠脉介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分析
经该次研究结果得出,3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可比性;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C两组(P<0.05);B组与C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A组:①出血并发症:血小板减少3例(6.00%),轻度出血(如鼻腔口腔粘膜出血、皮肤瘀点瘀斑、血尿、黑便等)2例(4.00%),无严重出血(指各种致命性出血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②术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情况:术中共有5例(10.00%)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③心血管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2例(4.00%),再发缺血性胸痛8例(16.00%),无猝死病例;B组。①出血并发症:4例(8.00%)血小板减少,1例(2.00%)轻度出血,无严重出血病例;②术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情况:术中共有0例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③心血管事件:无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再发缺血性胸痛2例(4.00%),未出现猝死情况。C组:①出血并发症:轻度出血1例(2.00%),未出现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4例(8.00%);②术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情况:术中共有0例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③心血管事件:未出现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1例(2.00%)再发缺血性胸痛,无患者出现猝死情况。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极为多见的心血管疾病,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包括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心绞痛[7-8],这两者为冠心病较多见的类型,且具有相同的生理病理学基础[9-10]。NST-ACS近些年来的患病机率正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人们对NST-ACS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概念的了解越来越多,且其治疗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中。有资料显示[11],与半量的替罗非班相比,全量的替罗非班在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方面作用更为显著。替罗非班可对血小板的激活中所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炎症因子以及趋化递质进行抑制,进而使炎症反应以及血管的收缩状态得到有效缓解,最终减轻微血管痉挛的情况。除此之外,应用替罗非班还可促进NO的生成,并对内皮舒张的功能进行改善。替罗非班的诸多作用可促使NST-ACS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得以增加,改善心肌微循环,使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这些反应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良的现象明显减少,最终对心功能进行改善。
经该次研究可知,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00%,B组为100.00%,而C组为96.00%,从中可了解到,B组的疗效最显著,但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量的替罗非班与半量的替罗非班疗效接近,这与程景林等人[12]的研究中半量替罗非班总疗效96.00%与全量替罗非班100.00%几乎一致;此外,在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面,A组出血并发症为10.00%,术中慢血流或者无复流为10.00%,心血管事件为20.00%,与B组对应的10.00%、0.00%与4.00%、C组的10.00%、0.00%和2.00%相比均不理想(P<0.05);而B、C两组上述指标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NST-ACS患者来说,半量替罗非班治疗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劣于全量替罗非班,且C组患者出血的风险小,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因此建议可将半量的替罗非班联合冠脉介入作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的理想方案[13]。
综上所述,该文研究结果很好的证实了半量的替罗非班用于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也表明了替罗非班的临床实用性较高,但治疗时还需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此外,基于该次研究的病患数较少,为确保该次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后期需对该文研究展开更深入的探析,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而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增芯.冠脉介入治疗联合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3:537-539.
[2] 薛海伟.全量与半量替罗非班联合冠脉介入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对比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2:274-276.
[3] 张学强.不同剂量替罗非班联合冠脉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7):1613-1615.
[4] 刘士超,简立国,丁同斌,等.围介入术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6):3072-3074.
[5] 冯姗.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9):81-82.
[6] 梁茜,张健瑜,杨希立,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2):145-149.
[7] 张肃,姚斌.替罗非班治疗围介入术期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22(3):105-107.
[8] 晋辉,薛永华.半量替罗非班并冠脉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9):105.
[9] 高远,张海山,郭亮,等.替罗非班和磺达肝癸钠联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疗效[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1(6):71-74,80.
[10] 杜秋波,邵和平,武鑫玲,等.PCI術前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女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46例[J].中外医疗,2013,32(32):100.
[11] 樊凌宇,孙中华,商克勇,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PCI 术前小剂量替罗非班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47):60-62.
[12] 程景林,万俊.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IF-1α和hs-CRP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5(12):1542-1544.
[13] 黄兴红,杨永曜.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心肌灌注、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851-1852.
论文作者:靳洪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患者论文; 综合征论文; 疗效论文; 统计学论文; 并发症论文; 情况论文; 心血管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