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记者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论文

浅析记者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论文

浅析记者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张雨帆

(作者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台)

摘 要: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基础,没有好的采访就没法出色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作为新闻工作者来讲,尤其是一线记者,要具备足够的技术和经验,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关键词: 采访提纲;提问技巧;实操方法

“你今年多大年纪?”“你出生在哪里?”“你认为别人怎么看你”,在日常采访报道工作中,新闻行业的新人们,经常会问出这样的问题,让被采访对象不愿回答,不屑回答,导致采访过程无法进行。那究竟如何让被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配合我们的新闻采访任务呢?

1 拟定采访提纲

拟定采访提纲,是完成采访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记者在正式采访前,要明确接下来要采访什么话题,如何切入,用什么形式呈现,包括正式采访时的行程安排。在这一过程中,一份翔实的采访提纲显得尤为重要。采访提纲,就像一份采访计划表,可随时提醒记者对相关话题展开提问,也是记者采访前的预习提纲,包括了解采访对象的身份、背景、社会关系,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话题,从而有深度地完成采访任务。采访提纲是记者在设计采访和话题的提示性记录,可长、可短、可详、可简,但一定要有内容,有内涵。好的采访提纲,是采访话题有序展开的必要保障。

拟定采访提纲,并非无章可循:

首先,要整体谋划,条理清晰、过程明确、有针对性,在拟定之前,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如人物背景资料分析,当代的社会热点,被采访者人物的当前状况,国家政策的要求等,采访话题的重点是哪里,观众喜爱的新闻类型,观众想知道什么样的问题等,尤其是要熟知被采访对象研究的领域、擅长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不能偏离主题,不能超出社会主流思想,还要坚守法律底线。

其次,要预设一定数量的问题,比如说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启发式问题,根据不同问题,设定不同的提问方式,记者还可以标记出一些边缘性话题,在采访过程中,根据需要,根据被采访对象的现场表现,进行补充提问,追加提问。

要想漂亮地完成一次采访任务,准备好问题只是第一步,记者还要善于提问,擅长提问,既不能带有攻击性,引起被采访对象的反感,又不能东拉西扯,谈不到正题,这需要记者找到话题展开的触发点。因此,记者要掌握好采访的度,既要避免成为莽撞的“愣头青”,又要避免成为东拉西扯的“话唠”。因此,掌握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介绍几种高效务实的提问方法。

再次,设计采访提纲的过程中,记者要始终保持头脑清晰,要通过采访提纲上的提示,时刻告诉自己,要采访的话题是什么,要从被采访对象口中获取哪些信息,要听到哪些故事,要挖掘哪些细节,要开始哪些计划,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设计不同的提完方式,准确地将问题问出来,避免提问模棱两可的问题,以提高采访质效。

最后,采访提纲中要有应急预案。采访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被采访对象临时有事要离开现场,如由于被采访对象身体或情绪原因影响采访进程等。遇到这样的情况,记者要有十足的信心、经验和掌控能力应对采访任务。这就需要在采访提纲中,将可能发生的情况罗列出来,以应对影响采访进度的突发情况发生。

再次,要充分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发生,记者要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对于可能发生的、影响采访进程的事件,要有明确的预期,理性分析这一事件对采访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比如说:因为一些特殊情况造成采访时间延后,对此要如何调整以完成采访计划;遇到被采访对象不便的情况,要考虑如何变换方式或角度,以降低采访难度;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造成采访进程停止,记者便要设法排除影响因素,保证采访工作顺利推进;计划的采访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那么记者就要及时调整采访话题,或更换被采访对象,以达到补救的目的。

教学过程是语文老师“扶”着学生学习,到“放”,即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性、自信心、独立性的最佳时期。在教学设计大量使用合作、讨论、探究的互动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借此也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上发挥,以下是作者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两种方式,希望能为其他老师带来一些参考。

2 掌握提问的技巧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但如果没有好的提问,再多的故事也表述不出来,无论是对采访者来讲,还是被采访者来讲,都是毫无意义的对话。因此,问题的提出要具体细致,有意义,有价值。

将萃取纤维头插入前处理好的样品瓶中,萃取温度25℃,样品平衡时间5 min,萃取时间50 min,乳化器转速500 r/min。于250℃解吸5 min后进行GC-MS分离鉴定。

首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日常采访过程中,经验欠缺的记者往往会提出意义不大的问题,如“你是哪里人”“你今天对于电影有什么看法”“你对未来有什么期待”“今天你吃饭了吗”等这样的问题,被采访对象就失去了被采访的兴致和想要主动表达的意愿,回答问题也是草草了事,不走心,不精彩。

据说登山远眺雄伟的瞿塘峡群山峻岭,斧劈刀砍,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诸多著名诗人都曾登临感赋,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脍炙人口,让白帝城蜚声古今中外。——《长江游记》

第二,由浅入深,不断追问,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点。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能按照自己拟定的提纲进行提问,但难免会提问出比较尖锐的问题,这些时候,被采访对象的回答欲望就可能会降低。被采访对象很有可能支支吾吾,或者直接拒绝。这也就要求记者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比如说,可以先聊一些轻松的话题,使被采访对象消除疑虑,身心放松,然后在气氛温和的情况下,逐渐切入采访主题。比如说,在采访过程中,被采访对象已经对某一事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并未达到记者的预期,这时,可以“接下话茬”,找到合适的节点进行委婉的追问,使被采访对象表达出我们需要的信息,发表更深入的观点。

总之,拟定一份采访提纲意义重大,既要详细具体,又要考虑周全,只有不断深入地研究,才能使被采访表现出最佳状态,呈现出最好的报道给观众。

最后,采访报道活动,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尤其是提问,这是一门学问,记者要善于发现生活,善于沟通,善于积累,和被采访对象消除陌生感、不信任感,交朋友,增进感情,这样才能让被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全情投入采访活动中。

第一,抓住问题的核心,用最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记者可以在一开始便抛出话题,直奔主题。这种方法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善于表达、善于思考的被采访对象,或彼此熟悉、经常接受采访的被采访对象。开门见山这种方法会让他们觉得记者坦率高效,同时也为被采访者节约了时间。这样的方式使采访更加直接有效。一些特定的报道方式要求记者必须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比如说刚刚取得胜利的运动员,直接让他们说赛后感受;为消费者做消费引导的新闻发言人,直接说服务信息;展会里的参展商,直接说参会收获和感受等。

3 提问的实操方法

会上,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研究员黄健作“吉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报告。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吉林省内黑土地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阐述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对促进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并于2018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明确了黑土地保护范围,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和湿地等所有黑土地资源,对所有从事任何相关黑土地的各种行为及各部门职责均作出了明确规定,确保黑土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填补了我国黑土地保护立法空白。

“再次因为你宿愿未了”使只手拿云脸色骤变,因为月前夜静人深有一个蒙面人奇迹般出现在他卧室,虽然他迅疾反应还是被蒙面人所制。在他惊惧万分时,蒙面人详细询问了黑旗会汉口分坛的势力分布。他为了保命,坦言了有限的所知,因为他毕竟只是黑旗会的客座。蒙面人没有杀他却要毁掉他的武功,他告诉蒙面人他此生有一个心愿未了,毁掉他的武功与取他性命没有两样,并告诉了蒙面人又是怎样一个心愿。他“卟嗵”跪下祈求道:“毁我对于您易于翻掌,但我还是要再一次请求您允许我了去宿愿,那样我会倾毕生之力效忠于您。”

其次,要善于提出问题。记者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尽可能具体详细,角度犀利。比如,针对一个人物的经历进行开放式提问,这样就可以从被采访对象口中获得更多的回答,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有效信息。针对一个话题展开闭合式提问,比如针对一个事件展开追问,这样可以获取更多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在采访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采访对象,他们不按套路出牌,自由发挥,甚至会跑题,这时候,记者要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理性分析,果断决定,考虑是要将其打断,还是顺着被采访对象的思路继续进行。如果选择继续采访,要从被采访对象的思路中,尽可能获取重要线索,这个线索可能是前期准备时并未发现的线索,找到必要的节点,巧妙切入,通过引导将话题拉回来,让被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细节,完成采访,当然,这需要记者具备丰富的采访经验,捕捉细节的洞察力和现场掌控能力。

提问是双向的,需要双方配合完成,记者的提问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与被采访对象的融洽关系,二是记者提问的水平,三是被采访对象愿意向记者透露什么。

第三,引导性提问。要想使被采访对象配合记者的采访思路,顺利地完成采访。记者不但要提前研究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社会关系、性格秉性、研究领域,还要敢于、善于、乐于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采访过程中,记者也需要根据提问逻辑掌握好语气、声调以及措辞来适度引导,让对方准确回答,循循善诱地促使被采访对象对事件产生联想、联系和回忆。巧妙地引导他们说出想说的话。引导需要适度,比如说,采访老人,可以通过回忆的形式,引起双方共鸣;采访学生,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视角,消除隔阂;采访医生,要从职业性质,将心比心换取信任,达到最佳采访状态。

第四、选择倾听,适度沉默。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收获。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表达欲极强的被采访对象,他们甚至会在未听到任何提问的时候,主动表述出内心的想法,如果他们的表述正是记者想要获取的信息,那这位记者可谓是幸运的。比如说,在灾难性报道中,热心群众主动向记者介绍了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结果,对当事人的影响、周边的态度和做法、最新进展等,这些信息都是记者需要获取的,善于表达的被采访对象,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由于斜坡式码头装卸效率较低,目前已建的斜坡式码头往往不能满足设计吞吐需求。因此,有关专家和学者考虑将沿海深水管桩码头引用至山区内河河流中来,并发挥常规重力式码头结构刚度大、整体稳定性好的优点,与常规的重力式沉箱码头类型相组合,即钢管桁架-沉箱复合式码头。由于该类码头沿江应用较少,还未有大规模的工程实践,因此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经济开发区某实例码头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对其结构、荷载以及抗滑抗倾稳定性进行详细分析。

但是,并不是所有沉默都是有价值的,有一类被采访对象,在他们口中,同样会有源源不断的词汇表达出来,但是似乎他们想表达的信息并非记者采访所需要,要么偏离主题,要么答非所问,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记者功力的时候了,是放弃采访,还是巧妙引导?这就要求记者对被采访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分析他们是否能够完成最终采访任务。如果确定继续采访,既不能一味沉默,也不能一直打断,既要照顾被采访对象的兴致和心情,同时还要巧妙引导,以达到采访目的。

4 结语

采访报道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活动,但并非无章可循,要求记者具有丰富的经验,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好采访提纲,详尽具体,机动灵活;做好问题设计,方法恰当,专业专注;做好心理准备,用耐心换真心,用诚意换实意,与被采访对象打成一片,创造最佳的交流氛围,这才能从容地完成每一次采访任务。

参考文献:

[1]丁晓萍,戴永明.新闻采访与写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征.新闻采访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标签:;  ;  ;  ;  

浅析记者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