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君
重庆市潼南县人民医院 402660
摘要:综述了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分布规律、实验研究进展、细菌耐药机制、药敏结果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细菌主要耐药机制: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影响主动外排系统;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屏障。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应以药敏实验结果为基础,结合相关抗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与PK/PD参数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对防止耐药菌的产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细菌耐药;感染因素
[Abstract]This is a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STEC’s drug resistance and makes analysis of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regularities of distribution,research progress of experiment,bacterial resistance mechanisms,drug susceptibility results,service condi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etc.The main resistance mechanism include following tips:Antibacterial drugs targeted to change,produce inactivated enzyme inactivation antimicrobial drugs,reduce bacterial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ty,affect the active efflux system,bacterial biofilm resistance barrier.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the dosage regime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rug sensitive experiment resul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kinetics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antibacterial agents and its PK/PD parameters.Then,the generation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 could be well prevented,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could be reduced,and so does the medical burden of patients.
[Keywords]STEC(Escherichia coli),Drug-resistance,Infection factors
大肠埃希菌(EC0)是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也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可引起人体各部位感染,以尿路感染为主。本菌还可引起菌血症、肺炎、新生儿脑膜炎、胆道感染、手术后腹腔感染及灼伤创面感染等。常与厌氧菌、粪肠球菌混合感染。其脓液常有粪臭味[1]。现将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生物学特性
大肠埃希菌隶属于肠杆菌科埃希菌属,兼性厌氧,对其生长繁殖条件要求很低,在医院内潮湿环境中常可检测到,其毒力因子和致病包括菌毛、菌毛样结构、荚膜、外膜蛋白,还有细菌内毒素及外毒素等。蒋立新等调查了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遗传学特征,对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噬菌体原遗传标记以及与细菌细胞分裂相关的基因,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检测与分析,有医院感染的可能[2]。
2 耐药性研究
2.1 耐药机制 大肠埃希菌对头霉素类、碳青酶烯类及酶抑制剂(克拉微酸)敏感,对青酶素类、第1、2、3代头孢菌素及单环菌素耐药。其耐药性主要由该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所致。ESBL包括TEM、SHV和非TEM、SHV型,由质粒介导产生。ESBL是目前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广谱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产酶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以ESBLs最为突出,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病原菌之一。李海英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结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塞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为100.0%,产β-内酰胺酶基因是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3]。
陈国敏通过两年的数据研究显示,分离出的568株ECO对于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体外监测均敏感,因此,碳青酶烯类药物仍然是目前临床治疗ECO引起严重感染的最佳选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分析,ECO对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70.0%,而对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66.3%,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则相对较低,为24.8%,其原因可能是与CTX-M耐药基因有关,CTX-M型酶是流行最广泛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迄今已发现64种,其主要分布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君,对头孢噻肟的水解活性高于头孢他啶[4]。
2.2分布规律 据文献报道,通过分离出的361株大肠埃希菌,在临床科室分布以肝胆外科、ICU、神经内科为主;而标本分布则以痰液、尿液、血液为主,提示医院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以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为主[5]。谢朝云比较了泌尿道感染与呼吸道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耐药菌的产生与抗菌药物的代谢有关,医院泌尿道感染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呼吸道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该类感染时,应注意加强监测临床感染菌的药敏变化,有针对性地选用敏感性强的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6]。
2.3 药敏结果及抗菌药物使用 有研究结果显示,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有哌拉西林、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头孢塞肟、四环素等,耐药率均>75.0,特别是前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0%,应暂停使用该类抗菌药物;而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耐药率<20.0%,特别是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98.0%,说明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仍是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最好药物。
2.4 耐药性的变迁 夏梦岩通过对临床各种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除碳青酶烯类和阿米卡星外,其他所测药物的耐药率都在上升,肺炎克雷伯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从2006年的8.5%上升至2010年的73.1%;碳青酶烯类是最有效的抗菌药物,其次是两种酶抑制复合制剂[7]。两种细菌均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敏感性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三、四代头孢的耐药率有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0%-30.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与糖肽类药物(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的用量显著正相关(P<0.05)[8]。
2.4 预防控制措施 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特别要加强对重点科室的消毒灭菌工作,预防为主。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减少侵入性操作,以减少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发生。近年来临床患者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临床医师应及时掌握医院近期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并根据此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控制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产生和流行任务艰巨,对发现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患者应实施隔离治疗,及时对病房内用具和患者衣物进行消毒,医师应穿隔离衣查房,换药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接触不同或相同患者的不同部位应洗手,加强监控管理,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严格手卫生管理[9]。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能有效降低细菌的耐药率。
3 讨论
细菌耐药性是细菌产生对抗菌药物不敏感的现象,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固有耐药又称天然耐药,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临床上由于抗菌药物滥用面对的不断增长的耐药性主要是获得性耐药[10]。
细菌耐药性机制主要有: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降低细菌外膜通透性;影响主动外排系统;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屏障;大肠埃希菌被发现是主动外排系统最多的一种细菌,对抗菌药物具有选择性,易产生多重耐药性。
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应以药敏实验结果为基础结合相关抗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与PK/PD参数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对防止耐药菌的产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秀华,刘运德.临床微生物学检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08-311.
[2]蒋立新,刘滨,刘卫,等.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与噬菌体原遗传标记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0):4955-4981.
[3]李海英,王金波,白雅红,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9):4699-4701.
[4]陈国敏,王东辰,李晓霞,等.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0):2356-2357.
[5]陈晶,郑绍同,李红林,等.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4-26.
[6]谢朝云,孙静,熊云,等.泌尿道与呼吸道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6):3933-3935.
[7]夏梦岩,高全成,袁晨光.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变迁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287-289.
[8]陈虎,尤文挺,陈才铭,等.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量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3):567-569.
[9]凌宙贵,刘滨,刘卫,等.产ESBLs大肠埃希菌动态监测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7):4174-4176.
[10]王力红,朱士俊.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19-420.
论文作者:李海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1
标签:大肠论文; 耐药性论文; 药物论文; 头孢论文; 细菌论文; 医院论文; 头孢菌素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