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共同理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在论文,爱国主义论文,全社会论文,相统一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是它的基点,也是它的灵魂。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体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性的现象:一个具有真诚爱国思想的中国人,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这是因为近代中国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把民主革命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连接起来,才有可能实现爱国主义的两大理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因而在今天,在全社会中培育和加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共同理想,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 一、爱国主义的历史性超越 中华民族在她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的深刻的爱国思想,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友好相处提供了强大的精神纽带,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古代文明。这种爱国意识,在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尽管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不完全相同的爱国内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心系国家安危,情牵黎民百姓。这种爱国意识赋予中华民族极强的整体认同感,也铸就了众多风流人物将自身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追求,流传下来无以为国、何以家为的感人故事和先国后家、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行为准则。到了近代,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欺凌蹂躏的时候,不仅表现得更加强烈、鲜明,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以实现救亡图存的旗帜,是检验每一个中国人良知和责任的重要尺度。 纵观近现代百年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进行不懈探索和奋斗的历史,就是以爱国主义为伟大旗帜的历史。历史昭示和证明:最初,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者,秉承与传统的忠君思想相联系的爱国主义,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为后人展现了一幕幕忠勇威武的反侵略斗争的历史画面。无数的仁人志士,面对祖国山河破碎,奋起抗争,抛头颅,洒热血,在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中英勇献身。但无论是林则徐气壮山河的虎门销烟,还是邓世昌悲壮惨烈的血战黄海,都因其忠君思想的历史局限而以失败告终。这段历史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性,旧的思想武器已无法实现维护国家尊严和独立的任务。继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者,开启了与民主主义要求相结合的爱国主义。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创建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明确政治纲领,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这一代爱国主义者比较自觉地以欧美模式改造中国。如孙中山曾在《民报》创刊词中明确地提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也就是说,孙中山提出的基本政治主张直接参照西方经验,其基本纲领的实际意义,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多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对外不敢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对内不敢发动和依靠工农群众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导致其始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不同方式希求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实现救国救民理想的变法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步。但是,无论是“百日维新”的昙花一现,还是功勋卓著的辛亥革命的成果——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三个月的时间,政权就落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手里,这些都昭示出当时特定背景下时不与我、外国有的中国却不能有的必然结局。究其根源,就在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控制中国之后,决不会容许中国独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认清这一事实,我们才能够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屡遭帝国主义绞杀的原因。历史的辩证法表明,中华民族不会任凭帝国主义宰割、欺凌,残酷的现实反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实目的,绝不是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更不是帮助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保持在落后的、分裂的状态,以便更好地掠夺中国。鸦片战争以降至五四运动,近8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业已失去昔日耀眼的光环,时代和中国的社会性质、条件都发生了改变,救亡图存也需要有新的价值取向。恰逢这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逐步开始把爱国主义的社会理想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结起来,最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开辟了前景广阔而现实的道路。 可见,几代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艰辛的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而得出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社会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历史结论是唯一正确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是以厚重的历史为依据的结论。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是爱国主义的历史性超越。爱国主义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地丰富发展的历史范畴。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因为时代主题和背景不同,其爱国表现也有所不同。如有的表现为创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有的表现为抗击外来侵略,保卫家园;有的表现为改革积弊、改良社会,探索新的民族发展道路。虽然在旧时代国家政权掌控在专制皇帝或少数剥削阶级的手里,导致历史上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观念混同在一起,使旧时的爱国主义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他们的爱国思想、爱国行为,无疑应该受到后人的景仰和纪念。在过去旧的社会制度下,不但许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无法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难以实现报国之志,而且许多忠诚之士也往往落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惨下场。爱国诗人屈原沉汩罗以明志,抗金英雄岳飞饮恨惨死,守边爱国将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冤杀,民族英雄林则徐被充军流放,以及义和团遭到清政府的愚弄、利用和出卖等令后人唏嘘扼腕的历史,都反映出旧时代爱国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对历史上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正是通过民主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进而走向社会主义,为国家富强开辟了广阔而现实的前景,因此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以社会主义为其灵魂和归宿。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保证了国家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消除了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状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也永不再是专制君王的私产或地主、买办、军阀的统治工具。因此,社会主义时代的爱国主义就是完全地、彻底地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为他们谋求利益,为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创造条件。今天,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不但能够有效地保卫和谋求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利益,而且能够自觉地尊重和促进其他国家、民族的利益。我们主张任何国家、民族不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合作,互相学习、帮助,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侵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而美好的思想感情,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旗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力量。[1] 二、爱国的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祖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行动指南。今天,由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它是以爱国为底色的,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因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接受、所践行,成为实现以民族复兴为指向的“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聚精会神,团结奋斗,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和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培育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爱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要懂得一点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在同西方世界打交道时,中国虽然始终抱着友好与合作的真诚愿望,但我们仍能不时地听到某些不协调的刺耳的声音,这主要是西方某些大国以他们的标准说三道四。1990年春,当他们要制裁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时,邓小平曾意味深长地讲道:“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357-358从中我们不仅看到邓小平感人肺腑的爱国激情,自觉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经验来观察国际形势变化,更由此引出一个极富创见和现实意义的关于史学功能的观点,这就是要懂得历史并以此来培育爱国情感,发挥其精神动力的作用。历史的真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3]。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内外种种原因,一些人淡漠了对祖国的情感,在他们看来,国家前途、人民命运都可以置之不顾;一些人鼓吹的“拒绝崇高”“远离主旋律”的谬说更是甚嚣尘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和泛滥,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并有效应对的。 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民族和国家在发展中忽视自己的历史,相反,都是努力善待自己的历史,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资政育人。中国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由来已久,是一个史学很发达的国家,史学研究一直如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所说:“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号召干部学习党史、国史时也提出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这一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历史,才能保持对历史的清醒,明辨是非,敢于抵制和批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论者所散布和发表的种种言论,往往是我们在旧史学中经常会看到的维护封建正统、蔑视人民群众的唯心史观,“公正地说,历史虚无主义还不如旧史学,因为他们不是研究历史,而是为一定的政治诉求而玩弄历史,典型地表现了他们的反历史、反科学的性质。应当说,他们的这些言论,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立人、立国的根本问题。”[4]这些根本问题主要有:是坚持唯物史观,维护历史本来面目,高扬民族精神,从历史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还是回到唯心史观,歪曲历史真相,鼓吹妥协投降,在历史支流中无限放大负面影响?很显然,如果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而没有被及时纠正、制止,就会消解包括“爱国”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从根本上混乱人们的思想,中国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虽然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中国当前史学研究的主流,但尽管只是支流,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因为一些宣扬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人,是有很强的现实目的性的,就是希望按照他们对现实的要求来“改造”历史。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决非对所有历史一概虚无,而是有其明确的取舍标准的,他们对历史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的。与历史虚无主义相对应的是各种翻案风。“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而对反动的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至侵略者、卖国者,则加以美化,做翻案文章。他们拔高像慈禧、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这样一些历史人物,而对林则徐、洪秀全、谭嗣同、孙中山等则加以非难、贬低,甚至连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也成了问题。这就是他们‘反思历史’、‘重写历史’的实质。”[4]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尽管这些观点因为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事实,并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可言;但从政治上看则不然,因为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它的流传和泛滥,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混乱人们的思想,甚至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就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地记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其历史被否定、被抹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立足点。回顾苏联解体的过程我们看到,把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可以说,否定和颠倒历史大行其道,是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尊史》一文中阐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政治命题:“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一命题提出了如何看待“为史”与“明道”的内在关系问题。今天,这一命题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大道”,就是指凝聚着爱国、强国深刻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要“乱史”,其目的就是为了“改道”,就是要改变和偏离中国经过历史选择的、把我们国家引向民族振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这就深刻地阐明了“为史”与“明道”的辩证关系,我们要牢记这样的历史结论和历史经验,树立和培育我们的爱国观念和不可动摇的前进方向。 其次,要大力弘扬爱国的奉献精神。爱国是一种对自己祖国不可移易的最深厚的感情,也是一种对自己祖国应有的责任担当,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自古就有爱国、报国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的屈原在《九章·哀郢》中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诗人借飞禽走兽犹不忘出生之地,暗喻人对家乡、故国的怀恋和至死不渝的情怀。像这样对家国真挚情感的表达,在古代爱国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如三国的曹操在《却东西门行》中的“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晋书·张轨传》中也有“狐死首丘,心不忘本”的记载。《抱朴子·外篇·广譬》中则写出“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这样感人肺腑的话语。正是这种深厚的热爱故乡与祖国的感情,转化成为报国之志,把自己的一切以至生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清·龚自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像这样为国为民的千古绝唱,是何等的壮怀激烈!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这就为每一位公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奉献个人力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和干部中涌现出千千万万为祖国无私奉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事迹已成为激励人们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这里,着重介绍“两弹一星”这个英雄集体,使我们更好地体会新时代的爱国奉献精神。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清醒认识当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当时,大批优秀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包括许多像钱学森、钱三强等在国外已经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研制“两弹一星”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去。他们和其他参加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挥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者们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邓稼先、于敏等“销声匿迹”将近30年,完全同个人的名与利绝缘。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他们的奉献和献身精神,是感天动地的。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在任何时候都不顾个人安危,总是身先士卒,奋战在第一线,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核试验中发生了事故,发射的核弹不知去向,邓稼先不顾许多同志反对,亲自去现场察看,一块碎弹片终于被他找到,高度的责任心竟使他忘记了起码的科学常识,用双手捧起含有极强放射性的碎弹片察看,确定核弹没有爆炸后才放心。几天之后,体检的结果是:他的尿液有很强的放射性,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不正常。1985年,他患癌症并明显加快转移。他在治疗期间,把病房变成工作室,以极大的毅力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抓紧工作,包括和于敏联合署名写成了一份给中央的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建议书。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与世长辞。他用生命践行了他在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时说过的话:“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继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279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又满怀深情地说:“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2]378 1971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第一次访问中国,他见到阔别20多年的老同学邓稼先时,特别问他:“是不是寒春(在华美国友人、核专家)曾参加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邓稼先表示他觉得没有,但会去证实一下再作肯定回答。杨振宁写道:“1971年8月16日,是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他说:“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6]这真是:人孰无情,焉能控制?台湾学者黄尔尊(笔名:惜时老人)写了一本《向太空要和平一一中国核工业史话》,他向笔者赠书时讲述了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写到氢弹试验成功时的激动心情:“当时,氢弹的理论设计,是在江南的一个小县城里完成的。为了‘庆功’,这批不分昼夜都在工作的年轻人,走进了一家小饭馆,每人吃了两角人民币的‘大肉面’,钱是由于敏付的。”说到这里,他禁不住老泪纵横,难以自已。是的,爱国之心,人皆有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亲爱的读者,当你们读到这个情节时,“庆功”仅仅是一碗两角人民币的“大肉面”,是觉得他们太“贫穷”、寒碜呢,还是为这种体现着崇高理想、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而震撼和激动呢?!这值得我们好好地想一想。 当然,我们在社会上倡导爱国奉献精神,并不是否认个人的合理利益,并不是否认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的幸福;而是说作为一个公民,要正确地处理家与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发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中的先国后家、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价值追求。事实上,如果人人都具有爱国奉献精神,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会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也会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再者,要以爱国的价值观为动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自我要求、自我提高的精神动力。爱国是人生起码的、又是崇高的价值追求和无限的精神力量。爱国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能够做到把爱国之心和社会发展规律取同一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了建设我们的祖国,为了实现承载“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每一个公民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为祖国作贡献的本领,提高为祖国争荣誉的道德修养,在任何建设、保卫祖国的岗位上,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人,写好中国故事的人,而且都是中国故事中的人。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维护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国格;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古训所提倡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一个讲文明、讲道德、守纪律的人,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更加幸福,锦绣河山更加美丽。标签:爱国主义论文; 历史虚无主义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邓稼先论文; 两弹一星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