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五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增长速度降低,利润率下降、技术引进相对减少。产业发展中出现增长波动是正常的,但2003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这些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下降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1995—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近10倍,并呈加速发展趋势:1995—2000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了1.5倍,2000—2006年增长了3倍,2006年已突破4万亿元,达到4.2万亿元,年增长26%。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例从1995年的8.4%提高到2006年的15.3%,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长最快的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2006年计算机制造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达到12510.7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34倍,占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从1995年的8.7%提高到2006年的29.8%,提高了21个百分点,在高技术产业中位居第二。计算机制造业发展特点,一是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产值超过外部设备制造业,整机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40.8%提高到2006年的51%;二是集成电路制造业产值超过电子真空器件制造业,集成电路产值从2000年的28.6%提高到2006年的42%,反映了我国计算机制造业整体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提升。
计算机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使其他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值比重相对下降。2006年,医药制造业产值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为12%,比1995年下降11.5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制造业的比重为2%,比1995年下降4.6个百分点;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为50.5%,比1995年下降2.7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制造业的比重为5.8%,比1995年下降2.3个百分点。计算机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使我国信息产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62%提高到2006年的80.3%,并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2003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发展现象。
1.1 投资增速逐年回落
我国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2003年达到峰值的44.2%,此后逐年下降,2006年为28.8%,比2003年下降近1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从2003年的36%下降到2006年的22%(见图1),已连续3年低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
图1 高技术产业投资与产值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编,中国统计出版社,下同。
1.2 电子通信和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率下降较多
从高技术产业内各制造业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速度下降主要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下降的结果。2004年电子通信制造业产值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2005年医药制造业产值增长速度下降近8个百分点。电子通信和医药制造业产值占我国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大,2003年分别占高技术产业产值的47%和35%,因此,这两个产业增长速度下降使整个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下降。
1.3 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投资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
从各种经济类型的高技术企业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即高技术产业中除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外的企业,主要是未合资的内资民营企业)投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4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他企业投资增长速度下降。2005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投资增长速度下降。总体看,三资企业投资增长波动较小,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投资增长波动较大(见图2)。
图2 各类高技术企业投资增长率
1.4 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趋于下降
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2003年前,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峰值16%。此后逐年下降,2006年下降到15.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也从14.8%下降到13.9%(见表1)。尽管下降幅度不大,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高技术产业对制造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也呈下降趋势,2006年为13.4%,比2002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
表1 高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占制造业比例 单位(%)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产值所占比例13.9 14.5 15.4 16.1 15.8 15.8 15.3
增加值所占比例14.0 13.9 14.3 14.8 13.9 14.2 13.9
产业增长波动的影响因素较多,国家投资政策、金融环境和国内外市场变化等都可影响某一产业的投资与增长。分析表明,2003年后高技术产业呈现的发展态势主要不是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2003—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波动不大,年增长率均在25%左右,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在30%以上,高于2003年以前的年增长速度。因此,2003年后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速度下降不是全社会或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整体下降影响的结果。
1996年以来,我国从高技术产业经历了三个投资增长阶段。1996—1999年是中速增长阶段,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10%左右,年投资增长仅40亿元。2000年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00—2003年投资额年增长30%以上,2003年猛增44.2%,年投资增长250亿元。推动这几年高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加入WTO的市场扩张预期的推动。2004年后是投资增长自然回落阶段,尽管2004年和2005年投资增长率下降,但年投资额增长446亿元。可以认为,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率下降是2003年高速增长后的相对回落。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虽然总体看仍属正常,但增长率低于制造业投资增长率值得关注。
2 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益下降问题
我国高技术产业以加工贸易为主,处于国际高技术产业链的下游,附加值较低,因此,低利润率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我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战略竞争加剧,大量建立研发机构,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高技术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2000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的同时,利润率却持续下降。
2.1 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2000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2006年达到13.51万元/人,比2000年增长了近1倍。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高2.1万元/人。
在各类高技术企业中,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最高,2006年达到14.86万元/人,比2000年增长24.4%。但国有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增长很快,2000—2006年,国有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80.6%和7倍,与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迅速缩小。2006年,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0.73万元/人,其他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2006年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达到12.14万元/人(见图3)。
图3 各类高技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在各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最高,其次是电子通信制造业,但近几年增长相对较慢。2006年计算机和电子通信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7.37万元/人和13.01万元/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10.8%和53.6%。航空航天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2006年达到8.1万元/人,比2000年增长2.5倍;仪器仪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也增长2倍,2006年达到11.17万元/人,有可能在2010年前超过电子通信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2倍,2006年达到13.88万元/人,已超过电子通信制造业。
2.2 高技术产业利润率呈下降趋势
1995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也逐年提高。2000年,高技术产业利润673亿元,比1995年增长2.8倍,销售利润率达到6.7%,比1995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00年起,我国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继续增加,但利润率开始下降。2006年,高技术产业利润比2000年增长1.6倍,但销售利润率却从2000年的6.7%下降到2006年的4.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也从2000年的26.5%下降到2006年的23.9%。2003年后,高技术产业销售利润率已低于制造业(见图4)。
图4 高技术产业利润率的变化
2.3 高技术产业内利润率呈“剪刀差”发展
2000年后,我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率下降主要是电子与通信制造业和计算机制造业利润率下降的结果。2000—2006年,电子与通信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计算机制造业利润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而航空航天制造业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制造业也提高了2.6个百分点。从利润率水平看,仪器仪表制造业最高,2006年达到8.3%,其次是医药制造业,利润率为7.9%;产值增长速度最快的计算机制造业利润率最低,2006年已降到2.2%。由此形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率“剪刀差”现象:航空航天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率逐年提高,电子通信和计算机制造业利润率趋于下降。航空航天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与电子通信和计算机制造业的利润率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按2003-2006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测算,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总额有可能在2010年左右超过计算机制造业。
2.4 成本提高是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0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税负逐年下降,2006年高技术产业利税总额中税收比重占31.9%,比2000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由于实施高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我国高技术产业税负比制造业低15个百分点。因此,我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率下降不是税收增加的结果。
从不同类型高技术企业看,国有企业利润率最低,2006年为3.6%,税收占利税比重最高,占47.5%;其他企业利润率最高,2006年为6.6%,税收占利税比重也较高,占40.9%;三资企业税收占利税比重最低,仅为国有企业的一半,占24.2%,但利润率却与国有企业差不多,为3.8%(见表2)。可见,税收占利税比重对利润率影响不大。
表2 2006年各类高技术企业利润率与税收比重(%)
销售利润率 税收占利税比重
高技术产业 4.3 31.9
国有企业
3.6 47.5
三资企业
3.8 24.2
其他企业
6.6 40.9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计算机制造业和电子通信制造业利润率却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航空航天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率却高于计算机和电子通信制造业。2006年计算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最高,为17.37万元/人,但利润率最低,仅为2.19%;航空航天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计算机和电子通信制造业,分别为8.1万元/人和11.17万元/人,但利润率却分别达到5.76%和8.3%,均高于计算机和电子通信制造业。
各高技术制造业中,各类高技术企业利润率差异很大。国有企业在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率最高,2006年为9.1%,略高于三资企业,比其他企业高2个百分点;但在电子通信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利润率最低,电子通信制造业的利润率仅为0.66%,比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分别低3个和6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利润率为4.56%,比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低8个和29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在医药制造业利润率最高,2006年为9.9%,比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高2个和3个百分点;在计算机制造业中利润率最低,2006年为2%,比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低1个百分点。其他企业在电子通信、计算机制造业的利润率都高于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制造业,其他企业的利润率高达34%,比国有企业高30个百分点。其他企业仅在医药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利润率略低于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
专利对高技术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利润影响较大。但在我国高技术产业中,专利与利润率并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国有企业在航空航天制造业专利申请比重最高,占97.7%,但利润率最低;三资企业在计算机制造业专利申请比重最高,占81.9%,但利润率也最低。总体看,其他企业专利申请比重最高,占高技术产业的47.2%,在电子通信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均占最高比重(见表3)。
表3 2006年各类高技术企业的专利申请比重 (%)
高技术产业 医药航空航天
电子通信
计算机仪器仪表
国有企业 16.5
42.3 97.7
11.6
4.5 27.2
三资企业 36.3
24.1
2.3
30.9 81.9 29.3
其他企业 47.2
33.6
0 57.5 13.6 43.5
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率有多种因素:一是成本提高,近年来高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劳动工资成本、能源和原材料成本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二是高技术产业市场竞争加剧,2000—2006年,我国高技术企业数增长了近一倍,计算机企业数增长了1.6倍;三是人民币升值,2007年以来人民币大幅升值,对美元汇率已突破1∶6,人民币升值对外向度近60%的我国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一般贸易出口造成不利影响。2003年以来高技术产业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成本提高和竞争加剧,而人民币升值将对2007年后高技术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3 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比例下降问题
研究开发投入是影响产业发展、结构和竞争力的重要经济指标。随着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提高研发投入比例是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比例2001年后呈下降趋势。
3.1 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增加比例下降
2001—2006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比例从0.95%提高到1.42%,提高了近0.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投入比例理应有更大幅度提高。2000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经费持续增长,2006年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456.4亿元,比2000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26.6%。但2001年起,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增加值比例却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5.1%下降到2006年的4.5%,比2001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从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制造业研发经费比例也从2001年的38.1%下降到2006年的29.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2001年到200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从2.8%提高到4.8%,而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R&D比重却趋于下降,2003年为14.4%,比2001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2004年有所提高,2006年恢复到15.2%,但与2001年的15.1%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研究开发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先行指数。在世界主要国家不断提高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例的背景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投入比例下降将对高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与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3.2 计算机制造业研发投入比例最低
从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看,2000年以来,各高技术制造业的比例均有所提高,只有计算机制造业的比例下降幅度较大,从2000年的0.72%下降到2006年的0.58%,在高技术产业中研究开发投入比例最低(见表4)。
表4 各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
年份
1995 2000 2003 2006
高技术产业0.46 1.11 1.09 1.10
医药
0.47 0.83 1.01 1.11
航空航天 2.48 3.65 4.07 4.17
电子通信 0.25 1.16 1.40 1.31
计算机 0.14 0.72 0.41 0.58
仪器仪表 0.43 0.77 0.94 0.88
3.3 三资企业成为研发经费投入主体
2000年以来,各类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都有较大增长,三资企业增长最快。2000—2006年,三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增长5.3倍,年增长35.9%,2006年三资企业研发经费达到201.5亿元,占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的比重从2000年的28.8%提高到2006年的44.1%。
2000—2006年,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研发经费增长2.2倍,年增长21%。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研发经费增长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波动影响较大,2003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8.4%,研发经费下降9.9%;其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6.2%,研发经费下降48.7%。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研发经费在高技术产业中的比重近年来下降幅度较大,国有企业比重从2004年的40.1%下降到2006年的26.9%,其他企业则从2003年的46.9%下降到2006年的28.9%(见表5)。
表5 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各类企业比重 (%)
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国有企业 34.6 27.4 25.0 18.9 40.1
40.7
26.9
三资企业 28.8 28.7 32.6 34.1 41.6
42.1
44.1
其他企业 36.5 43.9 42.4 46.9 18.4
17.2
28.9
4 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下降问题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靠技术引进,经历了创办合资企业、引进成套和关键设备、引进专利与关键技术等几个发展阶段。近几年来,我国技术引进开始下降,技术引进难度增大,成本提高。如何加快自主创新战略下的技术引进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4.1 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趋于下降
2000年以来,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经费快速增长,2004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11.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近1.4倍,年增长24.2%。但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经费占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经费比重从2002年起连年下降,2002年占50.1%,2006年仅占17.2%,比2002年下降了近33个百分点。2004年以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经费开始下降,2006年技术引进经费仅为78.6亿元,比2004年减少了近30%。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经费占制造业引进经费比重也从2004年开始下降,2006年降为26%,比2004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见图5)。
图5 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经费增长及比例
4.2 三资企业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
三资企业技术引进经费大幅度增加,2000—2004年,三资企业技术引进经费增长3倍。2006年后三资企业技术引进经费虽有下降,但占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经费比重高达87%(见图6)。三资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也迅速增加,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1.7%增加到2006年的27%。
图6 三资企业占高技术产业研发与引进经费比重
4.3 消化吸收经费相对技术引进经费的比例有较大提高
高技术产业消化吸收经费对技术引进经费的比例2002年后逐步提高,2005年达到32.4%,已超过大中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所占比例(见图7)。从高技术产业内部看,医药制造业的比例最高,2006年达到109%,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为42%,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比例最低,仅为5%。
图7 高技术产业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比例
4.4 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以国内为主
技术引进经费的减少使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经费(包括新产品开发经费、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经费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从1995年的47.5%增加到2006年的83.6%。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比重从1995年的46.2%下降到2006年的14.7%,购买国内技术比重则从1995年的6.3%下降到2006年的1.7%(见图8)。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获取方式已从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并重转向以企业自主研发为主。
图8 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经费结构
5 高技术产业未来市场发展问题
国外市场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市场,2000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额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外向度继续提高。
5.1 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快速提高
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额2000年为3388亿元,2001年加入WTO后,高技术产业出口额增长速度加快,2006年出口23476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6倍,年增长38%,高于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出口比重(出口创汇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33.8%提高到2006年的56.5%,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见图9)。预计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将继续提高,2010年将达到60%。
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提高受到三个因素限制。一是美国2001年出现经济衰退,2007年进口增幅由6%下降到2%。因对美出口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最高,因而美国经济衰退将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二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资增长迅速,但近两年外资增长速度放慢,外资企业的市场转向国内市场;三是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从长期看,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三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特点(2006年三资企业出口额占高技术产业出口67%),估计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对外依存度在2010年后会下降,但将在较长时期保持在50%左右。
图9 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
5.2 占制造业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主要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不断提高,美国和英国2000年都达到38%。2000年后,各主要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均呈下降趋势,2006年,美国降至35.8%,英国降到32.9%,日本也从33%下降到28.9%。主要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下降,是新一轮世界高技术产业分工调整的结果,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把高技术产业中附加值较低的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国际转移,主要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将继续下降,而接受高技术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将不断提高。
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2000年仅为23.9%,近几年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快速提高,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6年已接近40%。由于我国传统制造业产品出口遭遇日趋严重的贸易摩擦,出口增长相对缓慢,而我国作为最大的世界高技术产业生产加工基地,高技术产品出口将继续增长,因而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将继续提高,有可能在2010年后达到50%。
6 现阶段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判断与建议
(1)从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征看,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开始进入成熟期,其标志是:产业规模大,发展速度趋缓,利润下降,贸易对外依存度提高,技术对外依存度降低。未来高技术产业发展一是取决于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的技术突破。建议实施高技术产业增效工程,设立高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以TD-SCDMA、3Tnet、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半导体照明、镁加工、清洁汽车和风力发电等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国巨大市场需求的优势,打造十大百亿产业、百大十亿产业和千大亿产业,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新的竞争优势。
(2)中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投入比重下降影响对高技术产业未来产业竞争力提高,由于三资企业的核心技术大部分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支持三资企业中方掌握关键技术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
(3)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方式进入多元化时期。除技术贸易方式外,应重视合资企业的技术转移、重大引进项目的技术转移、企业并购的技术转移、国际科技合作的技术转移和海外人才流动的技术转移。
(4)占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80%的信息技术产业,由于在总体上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现阶段还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的中低端,其附加值的获取主要依靠于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电子信息产业利润率降低将使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更难以生存,从而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组,促进区域(如珠三角地区)加快产业转型。
(5)研究开发投入强度的低下直接影响着高技术产业未来产业竞争力提高,要以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充分发挥即将实施的《高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政策效应,加强对不同产业创新链的布局和组织,选择六大高技术领域的若干重点企业建立由国家支持的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研发强度,采取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支持竞争前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增强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
(6)加强对仪器仪表等工业控制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与其他高技术产品不同,仪器仪表不是作为最终产品,而是作为中间产品,为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提供分析试验、过程控制、质量检测等技术支持。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特点是产业规模不大,但技术要求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提升有赖于仪器仪表技术水平的提高。
(7)内资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已占高技术产业近一半,有望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能力较弱,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和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为民营企业的高技术产业创业与发展融资创造更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