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穿刺静脉选择的对比研究论文_刘艳

刘 艳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425000

【摘 要】目的:研究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穿刺静脉具体方式和效果。方法:应用双盲法将本院中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接治体重较轻的69例新生儿进行分组,分别分为甲组、丙组和丁组,每组各纳入23例患儿。对甲组实施贵要静脉穿刺,丙组实施头静脉穿刺,丁组实施肘正中静脉穿刺,根据三组患儿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三种静脉穿刺方式的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在三组患儿中,甲组的置管成功率为甲组的置管成功率为91.30%,丙组和丁组分别为73.91%、6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比其置管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甲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将三种静脉穿刺方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贵要静脉穿刺的效果最优,其置管成功率和其他两种相比明显更高,置管时间也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其次就是肘正中静脉穿刺,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但非特殊情况不建议头静脉穿刺。

【关键词】新生儿;PICC置管术;穿刺静脉

PICC置管术就是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主要是通过导管来对外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并和心脏大静脉靠近,可以防止手臂静脉和药物直接接触,降低药物对血管造成的刺激[1]。目前在临床中被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等优势,但还是可能引起并发症,所以还得对其具体穿刺方式进行探讨和分析,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方式[2]。本次实验将本院中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接治体重较轻的6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穿刺静脉具体方式和效果并整理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应用双盲法将本院中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接治体重较轻的69例新生儿进行分组,分别分为甲组、丙组和丁组,每组各纳入23例患儿。甲组中包含12例男性、11例女性,平均出生胎龄(209.3±16.4)h;丙组中包含10例男性、13例女性,平均出生胎龄(216.5±17.2)h;丁组中包含13例男性、10例女性,平均出生胎龄(213.9±17.1)h。将三组患儿年龄、性别等基本数据进行对比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应用新生儿专用的PICC穿刺包,在手术前需要将穿刺部位确定,同时对置入长度进行预测,并保持15°至20°角度进行穿刺,若出现回血则应将角度见效,推入导引套管至静脉后在导引套管的辅助下置入导管,待导管到达腋下后将患儿头部往穿刺方向倒,并尽量将下颌紧贴于肩部,避免出现导管误插等情况,随后给予纱布以固定导管,缓慢取出导引套管,撕开导管并由上至下剥开,应用明胶海绵进行止血,并给予透明敷贴进行固定,再通过脉冲式正压封管,卡夹将其夹住后给予最后固定。

手术结束后,借助X片对导管具体情况进行观察,注意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得时刻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其出现并发症的时间和具体情况,同时记录到管留置时间,并于24小时内更换敷料,定期对敷料和管道进行观察,避免出现污染或松动等情况,将一次性头皮针和20ml无菌生理盐水注射器进行连接,待进入肝素帽后冲洗导管,采用肝素钠稀释溶液正压进行封管操作。

1.3 评价标准

根据三组患儿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三种静脉穿刺方式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作为本次实验的数据分析方案,实验结果中涉及到的计量数据(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n(%)描述,计数资料(置管操作时间)应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经t和x2检验,当差异在P<0.05时,说明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2结果

2.1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在三组患儿中,甲组的置管成功率为91.30%,丙组和丁组分别为73.91%、60.87%,同时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甲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三组的置管操作时间分别为(47.69±9.36)min,(58.31±9.44)min和(73.57±11.36)min,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的四肢静脉和头皮静脉都比较细,尤其是体重较轻的新生儿,所以常规静脉滴注的方式不利于营养摄入,同时还可能出现并发症,因此需要应用PICC置管术[3]。

PICC置管术对于新生儿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得寻找安全且适合的穿刺点,其对穿刺成功起决定性作用,其中包含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其中头静脉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最高,其次是肘正中静脉,而从临床疗效来看,贵要静脉最优[4]。

因此可以得出,置管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紧密联系,操作时间越长,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也就越大,在空气下暴露时间越长,并发症发生率就越高,贵要静脉具有较高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且不需要反复置管[5]。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将三种静脉穿刺方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贵要静脉穿刺的效果最优,其置管成功率和其他两种相比明显更高,置管时间也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其次就是肘正中静脉穿刺,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但非特殊情况不建议头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李雯,刘晓平.PICC置管术在危重症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37(06):951-953.

[2]陈赢赢,张静,章优,陈晓春.下肢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中置管效果及对舒适度的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57-60.

[3]王苏兰. Meta分析法比较国内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管与传统PICC置管术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D].中南大学,2014.

[4]刘蓓蓓,徐业芹,吴荣华.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穿刺静脉选择的比较[J].江苏医药,2014,40(06):730-732.

[5]林明珠,古爱香,劳泳瑜.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科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02):210-211.

论文作者:刘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  ;  ;  ;  ;  ;  ;  ;  

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穿刺静脉选择的对比研究论文_刘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