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初期工业发展趋势的几个问题_香港经济论文

香港回归初期工业走向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初期论文,香港回归论文,走向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1月,在香港有一个关于香港科技与工业的大型国际性研讨会召开,其中一个专门部份《迈向21世纪香港工业发展前景》,是研讨香港回归以后,进入21世纪初期的工业发展前景。97香港回归初期,工业的走向是怎样的?前景又如何?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很大兴趣。论者中有人着重讲2000年,包括97之后两年半时间作为准备,即讲回归初期,有人则着重讲前景、路向,其实讲初期是讲现实的出发点,讲前景、路向是讲指引和方向。应该是两者结合,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的探索发展方向,作为工业发展的指引。否则若不重视或脱离现实作出发点,得出的发展路向是行不通的;反之,不重视探索路向,看到其发展的本质所在,这个发展是盲目的、危险的。

80年代末,香港工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一、从香港经济转型来看香港工业转型

从8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就出现转型,从产业部门来说,是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大商埠转变。这个转变是由于服务业不断扩大及制造业相对萎缩所致。因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地价及工资的上升,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低档次、低素质、低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所占优势减缩几尽,制造业工序开始逐渐继而大量地转移至内地。这个转变开始是比较缓慢的,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便加快。估计到临近97和回归初期,能够内迁的都基本上内迁了。这从港府公布的数据可以大致看出。

香港在就业人数方面,从事第三级服务行业总人数占香港在业工人总数的百分比持续上升,1980年占48%;1985年占54%;1995年占72%;从事制造业总人数占在业工人总数的百分比持续下降,1980年占42%,1985年占36%,1995年占18%。

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方面,从事第三级服务行业生产总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持续上升,1980年约占67%;1985年占70%;1994年占83%。

从事制造业生产总值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持续下降,1980年占24%,1985年占22%;1994年占9%。[①]

时至今日,香港从事制造业的人数:93年为50.8万人(88年达80多万人);94年降至43.8万人;95年又降至38.6万人。看样子还会降下去,有人甚至估计到2000年会降到20多万人;制造业总产值占本地生产总值已低于10%以下,95年仅达9.4%,如在短期内没有大量科技投入及科技人员加入,还将继续降下去。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将不起支柱产业的作用了。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来计算制造业在香港就业人口中和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应占的百分比份额,已经没有很大的意义。只希望制造业就业人口下降不要太快,因为香港还有三四十万制造业工人,下降太快,社会承受不起,导致出现过多社会问题。在厂房价格和工资不断上升的条件下,香港邻近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和东南亚地区竞争剧烈,大规模进行低档低值的产品生产。在今天香港“造厂”已无大可能,而港深、港珠(珠江三角洲)、港粤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发展、完善和逐步衔接,一般工业完全有条件迁移到深圳、珠江三角洲、广东和内地来,它们成为香港工业的基地。因此,香港发展工业的空间愈来愈小。但是,香港不能没有工业,它的第三级产业服务业需要一定的工业来支持,否则会脆弱不堪,难以承担国际大都会的重负。但无论怎样,香港工业不再象六、七十年代时的风光,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香港经济结构转型范围内得到发展。这个“范围”,由于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到了今天,形成了上述的香港经济结构的格局。有论者认为要改变香港制造业的“虚弱”状态,“要让它吃点‘补药’走平衡发展的道路。发达的服务业和发达的制造业是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不可失之偏颇。”“一个成熟的经济体系,工业在其生产总值中应占有适当比重。资料显示,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以及新加坡、韩国的工业比重大致在三至五成。香港也不应例外。香港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即使‘九七’后,在‘一国两制’前提下,香港也将独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用跨越界线和分工来取代特区自身内部的分工。”[②]但是,香港是一个海岛型城市,其发展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加上与新、韩的起飞与成长不同,有其特殊道路。她有辽阔而有实力的腹地珠江三角洲、广东、内地。她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上联系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发展到逐步融为一体的密切关系。如果香港的境外工业算是香港工业一个部分的话,为什么香港服务业的基础不算境外工业、不算珠江三角洲、广东的工业和经济呢?

内地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经济体制不同,它们内部的经济发展,的确是不能互相取代,只能协调。但是,也要看到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在经济生活上它们之间的分工、互补与混合、融合成长已是客观地、自发地、不可阻挡地形成了。这里是不是有将政治上、经济体制上的‘一国两制’和区域经济上的经济分工协作混同起来了。如果说要从香港经济转型出发来看香港工业的转型,就要从香港经济今天结构现状和形成的历史轨迹来看香港工业的转型。

本来,香港工业大规模内迁之后,留下来的工业就有利于工业技术转型。但由于工业内迁带动了香港第三产业的发展,加上香港境内工业依赖迁往内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更大发展而松了一口气,减轻了转型的压力。于是香港出现了两种不协调的情况:经济结构转型加快,而产业结构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却放慢。这种情况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二、香港的“境内工业”与“境外工业”

这个提法是有争议的。有论者认为离开香港的工业就是往外地投资的关系,是外地工业。不属于香港的工业范畴了。但有论者则认为从六、七十年代以来香港一直有海外工业投资,但从80年代开始,当香港工业以“三来一补”、“三资企业”形式大量转移到内地来时,又复以各种半制成品及成品转回香港加工包装再出口。它的总部在香港,老板在香港,生产基地在内地。它的工厂仅在广东,91年估计就超过2万5千多家,是香港工厂数4.6万多家的一半以上,从1986年至1996年,广东批准设立的“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中属港商投资的,前者有44100多家,属后者有21900家,合共66000多家。为港资工厂服务的工人超过300万,是香港企业工人40余万的七、八倍。从88年以来这种境外工业的个数、工人数和工业总产值都在迅速增加,而且比香港境内工业增加快。

香港投资广东工业与本地工业作对比

注: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香港1992》—《香港1996》、及广东省对外经贸委数字推算出。

可见,客观上是存在有一个港资投资培育起来的外地工业,“香港的境外工业”或是不叫这个词,改叫别的什么。香港境内工业与境外工业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在目前和97香港回归祖国初期,香港境外工业还要有较大发展,而且回过头来帮助、促进境内工业的发展。因为不仅留下来的香港工业需要升级转型,就是香港的境外工业,为适应国际上竞争的需要,也十分需要提高科技含量,也需要升级转型。

“境外工业大大促进香港工业的发展,使珠江三角洲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使香港厂商着手改变原来‘成本重视型’投资策略,大力进行‘市场开发型’投资,为香港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珠江三角洲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到80年代末,各地方政府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有意识地出让部分国有企业的产权,以换取市场,获得技术,也给香港工业企业对内地工业企业的收购、兼并提供了机遇。时至今日,港珠经济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工业已不能脱离珠江三角洲独立地发展,境外香港工业与内地工业结合和合作,使香港工业在投资的规模、领域、形式、区域和收益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与发展。香港工业的发展会形成首脑在香港,主力在内地之势。”[③]

因此,研究香港工业这两部分的关系和发展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有趣的是,随着香港工业的内迁和对内地工业企业的收购、兼并,香港的外资工业、特别是中资企业,有的也有香港工业的做法,有一段时间还成为小趋势。“如香港上海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将大部分生产线陆续撤回上海后,投资办了26家企业,准备将前景好的几家加以投资,帮助他们加快发展,力争成为上海同行业企业的头几名,帮助他们打入国际市场占一席之位,并考虑将经营好的企业发展为二级集团,使其自成系统,自我发展。可见,中资工业内迁对香港工业和内地工业合作发展起‘假洋鬼子’的积极作用。”[④]粤海投资也有一定数量的在内地投资工业。

这里之所以说有趣,是有两个不同的命题,中资、中资工业投资内地工业,算不算“香港的境外工业”?引伸出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评价中资、中资工业投资内地的趋势。它们有优势,有“大”利可图,是能够发展起来的。那么这种趋势与中资的基本任务开拓国际市场,是否相符?

三、2000年香港工业发展路向

关于这个问题,有论者认为“高增值是目的,高科技是手段,香港未来工业发展路向的选择是:高增值与高科技相结合,通过发展科技实现高增值。”[⑤]“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是香港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通过香港中资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大财团投资高科技产业是发展工业的可行途径。”[⑥]毫无例外的,认为香港需要发展工业的众论者,都要求香港政府加大力度支持香港制造业的发展,以补长期落后于亚洲三小龙之势。在具体的路向上,有论者提出今后香港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国内市场,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来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用自创品牌生产来代替OEM(定单生产)生产,组织大企业集团加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量等等。这些都是对的。但还应该结合香港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况,从全面、现实角度来考虑2000年香港工业发展路向。这个路向将是:依靠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结合、境内香港工业与境外香港工业相结合共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广大中小型企业与少数企业集团相结合、OEM生产与自创品牌生产相结合、承判制与大型独家经营相结合,政府将积极扶持转型的出口加工业。总而言之,是“几个结合”和政府积极扶持的路向。[⑦]但上述几个“结合”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变动的,它们是有侧重点的,这个侧重点在于结合的后者。初期,应该有个趋势,将来有个主导。从趋势来讲是几个结合的后者(指“国内市场”、“境外香港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集团”、“自创品牌生产”、“大型独家经营”。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与自创品牌生产”)它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不会在短期内顺利实现,要在一个较长时期才能艰巨地逐步实现。这就要看香港和内地的共同努力和特区政府的政策了,要看市场检验和结果了。而且97之后,特区政府还需要有个探索工业发展的试验期。

根据香港的具体情况,当作一种产业来说,香港是极难成长、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国际上高科技几乎都是从国防工业,从军用转为民用开发出来的。民间无法承担高科技产业的昂贵费用。香港回归初期新型工业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a)用实用的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武装已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的传统产业、产品;

(b)寻找、开发适合香港的新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产品;

(c)发挥香港多功能国际经济中心的“中介”作用;联结海内外,积极发展“联系工业”;

(d)利用香港优势,依靠国内科技力量,努力发掘一些高新技术;

上述b、c、d都不会是很多的,较大量的还是在a。可见,是要在一定范围内(香港经济结构转型范围内)来考虑工业转型的。

在大致确定工业发展路向之后,下一步就可以来研究确立香港的新兴工业,特别是联系珠江三角洲、广东省、周边地区的新兴工业的确立来进行了。

注释:

①《香港1996》P41—42。

②《紫荆》杂志1996年8月号P18。

③《学术研究》杂志1996年4月刊P72。

④同上P74。

⑤《港澳经济月刊》(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编辑并出版)1996年2月号P2。

⑥《中国与亚太区域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迈向廿一世纪国际研讨会》论文集P39—45。

⑦同注③P74。

标签:;  ;  ;  

香港回归初期工业发展趋势的几个问题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