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社会生活剪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剪影论文,社会生活论文,唐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介绍
我校是上海市重点中学,也是示范性高级中学。高三同学曾通过做各类课题经历与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复习课中,帮助他们总结已有的经验,归纳一般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本身,提升思维水平,而且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复习迎考的质量。
本课是在复习唐朝的历史后开展的,全课以“唐朝社会生活剪影”为载体,目标是让学生在新情境下,通过汲取历史信息,实现知识迁移与升华,提高观察、透视历史材料(如文献、文物)的能力。
二、研究过程
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我们自己比作巧妇的话,那么,在历史学习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米”是什么?
生一:史料。
师:很好,英国有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这样说道:“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傅斯年也提出过:“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论断,可见中外史学家对史料的重要性早已达成了共识。的确,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那么如何获取史料并在各种形式的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主要内容。
(显示多媒体板书)
(一)史料的来源与形式
1.不同来源的史料
同学们在以前都进行过研究性学习,请大家说说看,获取史料都有哪些不同来源?
生二:互联网、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
师:好,这是获取史料最重要的一些渠道,此外还有没有?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生二:历史遗址、遗迹。
生三:还有采访当事人、专家等。
师:总结一下,史料的主要来源:历史遗址、互联网、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当事人、专家等。(显示多媒体板书)
2.不同形式的史料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史料,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生四:文物。
师:文物,也可称之为实物形式。
生四:各种书籍、文献。
师:可称之为文字形式,那么在文字产生以前,比如在原始社会除了运用考古资料外,我们还常常参考……
生四:传说、古老民族的习俗。
师:在现代以来又有了大量直观、形象生动的……
生四:音像资料。
师:总结一下,史料的主要形式:文字、音像、实物、口传、民俗等。在搜集到各种形式的史料之后,我们要对它进行分类与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们不再展开。下面大家将看到的是有关唐朝社会生活的一些史料,已经专家考证,请大家以此为载体,试着从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
(显示多媒体板书)
(二)汲取与使用历史信息
社会生活包括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先从唐朝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截取片断。请大家先观察唐代妇女的两张图片,你能从中汲取哪些信息?先谈谈第一张。
(显示材料一)
第一组 唐代的妇女(之一)
生五:可以看出唐朝女子服饰在图案、式样、技术上的一些特点。
师:什么特点?
生五:材料可能是丝织品、花纹图案精细。
师: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五:反映出唐朝高超的纺织技术,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和当时的审美观念。
师:那么从式样上看有什么特点?
生六:服饰雍容华贵,是贵夫人所穿。
师:这款服饰有较多裸露的地方,时人评价“绮罗丝缕见肌肤”,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六:唐朝人思想比较开放。
师: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如果说第一张图片是雍容华贵的贵夫人的话,那么从风格迥异的
第二张图片中,我们又能获取什么信息?
生七:像少数民族的服装。
师:当时叫“胡服”,女子着胡服,反映什么问题?
生七:反映出当时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
师:历史上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典故,唐朝女子以着胡服为时尚,二者之间是否有共通之处?
生七:胡服紧凑,便于行动。
师:那么女子着胡服成为时尚,这能反映出……
生七:胡服利于出行,反映出唐朝女子社会活动比较多。
师:从“衣”中我们又看到了“行”,杜甫有诗为证:
(显示材料二)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长安水边多是踏青的女子,从侧面也反映出……
生八:唐朝女子行动较多、较为自由的一面。
师:刚才我们看了唐朝衣食住行中的片断,下面再看看婚丧嫁娶中的片断。
(显示材料三)
唐代的妇女(之二)
长干行
——崔颢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是一首较直白的诗,请大家设想一下诗中的主角是什么样的性格?
生九:一个大胆而热烈的女子。
师:你能猜测一下她的婚姻状况吗?并描述诗中的场面。
生九:一个未婚的青年女子,主动与一个陌生的男子打招呼。
师:诗中可能是一个未婚的青年女子对一个已心生好感但又是萍水相逢的男子主动打招呼;换我们今天的女孩子,有没有这个勇气?
生九:(笑)没有。
师:唐朝的青年女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九:热情、主动、大胆。
师:唐朝女子的性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尤其是对女子的束缚……
生九:少。
师:刚才是未婚少女,那么已婚妇女状况如何呢?请看一组数抿。
(显示材料四)
唐代的妇女(之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烈女节妇:
唐代 51人
宋代 267人
明代 36000人
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初步统计,唐代至少有26位公主改嫁,其中定安公主、齐国公主更是三嫁。
通过以上两组材料你看到哪些信息?
生十:唐朝人思想观念开放。
师:什么思想观念?
生十:贞洁观、婚姻观。
师: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十:唐朝对已婚妇女的约束也较少。
师:根据以上材料,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在唐朝,未婚女子大胆、主动,已婚女子也可以勇敢地追求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幸福。联系刚才的内容,请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唐朝
女子具有这样的性格?
生十一:因为唐朝在我国古代是开放的朝代,统治者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所以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明。
师:支撑着唐朝开明、开放政策的支柱是什么?
(沉默……)
师:想一想,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生十二: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鼎盛时期,世界领先。
师:很好,由于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领先世界,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充满了自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这就是他能够实行开明开放政策的内在支撑。当然,在历史上开放的朝代并不止唐朝一个,而唐代妇女地位相对较高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或许这是唐朝统治者的特质。
生十三:女皇武则天。
师:这再次印证唐朝妇女地位相对较高。想想看,唐朝统治者出身有没有与其他朝代统治者不同的地方?
生十三:唐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
师:什么族?
生十三:鲜卑族。
师:对,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融合是双向的,少数民族的汉化固然是重要的趋势,同时汉族“胡化”也在进行中,少数民族对汉族贞洁观念形成了冲击。
(显示材料五)
朱熹为此发了一段评论,一起看一下: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卷一三六三
宋代的朱熹,视野毕竟有限,如果站在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来看,是否还会有新的发现?
生十四:从唐到明妇女所受的束缚越来越多。
师:为什么?注意比较一下唐朝和明朝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生十四:唐朝是封建社会繁荣鼎盛时期,明朝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师:刚才提到封建社会在唐朝呈发展趋势,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也充满了自信,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衰落,为维护封建统治,加在人们身上的封建束缚、封建礼教也愈来愈多,这也是唐之后烈女节妇日趋增多的原因。
以上是有关唐朝妇女的一组材料,如果说刚才提供了一组形象化的材料,下面让我们再看看第二组材料,了解一下唐朝人的精神世界。
(显示材料六)
第二组 唐的文化与宗教(之一)
贞观二年……立孔子庙堂于国学……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旧唐书·儒学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十五:唐太宗时期儒学十分兴盛。
师:还是发生在唐太宗时期,一个流芳千古、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是什么?
生十五:《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师:取得是什么经?
生十五:佛经。
师:佛教是舶来品,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什么?
生十六:道教。
师:道教在唐朝的地位如何?
生十六:高。
师:为什么?
生十六:唐统治者姓李,与老子同姓,所以统治者推崇道教以抬高自己的地位。
师:以上让我们看到这样的信息:唐太宗时期儒学、佛教、道教同时被推崇。唐朝前期另一位影响深远的皇帝是唐玄宗,下面我们看看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态度。
(显示材料七)
唐的文化与宗教(之二)
“开元二十四年,玄宗颁赐《御注金刚般若经》”
——《全唐文》卷三○《<答张九龄等贺御注金刚经>手诏》
根据以上碑刻或者文献资料能看到什么信息?
生十七:唐玄宗为《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作序、注解。
师:能说说这些经典属于哪些派别?
生十七:《孝经》属于儒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的,《金刚经》是佛教经典。
师:唐玄宗亲自为这些经典作注说明了什么?
生十七:非常重视,非常推崇。
师:我们看到唐前期最重要的两个皇帝对当时的多种思想的基本态度,下面再看一下其他的材料。
(显示材料八)
唐的文化与宗教(之三)
从这两则材料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生十八:清真寺的创建说明唐朝伊斯兰教的传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说明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在中国流行的情况,可见世界三大宗教在唐朝都已得到广泛的传播。
师:很好。请大家翻开教材第140页,看看除了刚才大家所列举的几种宗教之外,唐朝还有哪些宗教种类?
生十九:祆教、摩尼教。
师:现在归纳一下,通过材料或教材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唐朝流传的宗教有: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学也被国人称之为儒教,当然这种说法还是有争议的。通过以上信息,能否洞察一下唐朝在宗教文化上的基本政策?
生二十:唐朝在宗教文化方面采取兼收并蓄政策。
师:很好。通过以上的归纳可以得出:
(显示多媒体板书)
唐朝的宗教政策:兼容并包、多教并行
唐朝为什么实行这种政策?除了刚才提到的唐朝是开放的社会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去考虑。先看一段材料:
(显示材料九)
唐的文化与宗教(之四)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贞观十有二年秋七月,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象,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
生二十一:“道无常名,圣无常体”说明是承认宗教的多元,只要能够“济物利人”便可“宜行天下”,宗教对维护统治有一定的作用。
师:我记得刚过完寒假,有同学说过年到龙华寺去烧香,希望菩萨保佑考到理想中的大学。所以宗教这种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往往可以寄托个人美好的愿望,对现实的不满可以通过宗教在来生得到满足,达到心理平衡的作用。试想如果人人都心理平衡,而不发出类似于陈胜、吴广那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慨的话,社会就稳定了,统治自然就稳固了,所以统治者往往利用宗教来维护统治。这也是唐朝统治者推行多教并行的重要原因。
刚才我们通过陶俑、古画、唐诗、碑刻、文献统计资料、古迹遗址等材料汲取了唐朝一些相关的历史信息,加深了对唐朝基本特点的认识。下面,我们归纳一下刚才使用过的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
(显示多媒体板书)
(三)汲取历史信息的一般方法
通过观察各类资料,我们可将获取的信息分成两类……
生二十二:表面信息、深层信息。
师:对!表面信息是通过直接观察可获得的信息,可以包括哪些呢?
生二十三:服饰、文字、材质、行为、工具等。
师:深层信息往往要联系时代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去挖掘,可以有哪些呢?
生二十四:可以包括制作工艺、审美观念、制度政策、时代背景等。
师:很好,下面归纳一下:
(显示多媒体板书)
表面信息:服饰、文字、容貌、材质、行为等。
深层信息:制作工艺、艺术发展特点、思想观念、制度政策、时代背景与特点等。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注意:判断汲取的历史信息尤其是深层信息是否正确,往往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下结论之前,要学会使用“可能”。
(显示多媒体板书)
(四)史学研究的基本准则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我们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准则,这也是我们始终必须遵循的,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学生小声议论,略)
大家一起说出来!
生(大多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显示多媒体板书)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师:请大家始终遵循这一历史学习的原则,刻骨铭心。
三、教师说课
这节课的能力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物、文献、诗词、碑刻等材料的解析,复习从不同形式的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一般方法,从课堂反应看,目标基本实现。同时学生也感受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与基本原则。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唐朝民族交流与对外交往频繁、思想文化先进等方面的基本史实,加深对唐朝文明领先、兼收并蓄、社会开放的总认识。
由于处于高考前夕,同学们的复习时间非常紧迫,所以未能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