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与农业投资

证券市场与农业投资

丁旭东[1]2011年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过近20年理论探索和发展实践,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遇到过一些障碍和问题,诸如资源配置、技术支持、装备设施、产品市场化等等,在克服这些障碍中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也即资金缺乏。此后,直接融资成为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资金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八十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获得了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成为了现代农业公司制的公众企业,为农业企业现代化经营以及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龙头企业陆续上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农业上市公司在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其中不乏经营效益较高的公司,但经营效益处于低下水平,微利与亏损公司仍然占有较大比重,不能为投资者带来预期收益,对今后农业龙头企业上市造成了不利影响,也成为证券市场持续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极高,企业需要接受公开化的市场监督和市场检验,对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业绩有着更高的要求,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需要接受市场优胜劣汰的严酷考验。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必须扭转目前经营管理现状,转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上市公司、股东、消费者的多赢,只有如此,才能为自身发展拓宽市场空间,同时,其他后续农业龙头企业要获得证券市场的资金支持才有保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证券市场。本文基于农业产业化理论和证券市场功能理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农业龙头企业依靠证券市场改进经营管理、获得资金支持的内容、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行农业公司股票是证券市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手段,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也正是通过股票市场发行股票获得资金。其次,分析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利用股票市场获得资金的现状及前景展望。研究结果显示,目前股票市场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开辟了农业融资新渠道,有利于改善农业投资现状;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了经营机制转换,加快农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分散了农业经营风险;有利于提高了龙头企业的知名度,树立公司形象。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着培育上市的发展机遇,证券市场为农业产业化所能够提供的资金支持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再次,本文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论认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小;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经营业绩两极分化严重,总体效益低。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尚处于成长阶段,经营主业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对政策补贴的依赖性较强,这些成为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深入分析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选择了其中较为典型的成功和失败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业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中,既存在按照三公原则规范经营的公司,同时也存在违法经营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对于后者违反三公原则,欺骗投资者,欺骗消费者,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给投资者、消费者以及企业本身带来巨大的损失的应该加强监管,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探究农业上市公司的市场特征,本文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总体市场价格以及个别公司市场价格的分析表明,农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市净率偏高,价格受政策影响较大,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市场投资机会呈现阶段性特征。论文最后一章,对全文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认为我国证券市场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龙头作用日益重要,我国的资本市场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针对目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现状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从国家政策、市场监督、企业管理、证券服务等多个层面,提出了继续培育和发展农业上市公司的相关建议,试图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和措施支持。

彭熠[2]2006年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当前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其诞生与发展是我国市场化农业和资本市场发展、融合的必然结果,也体现农业与证券市场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农业上市公司的诞生与发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营效益,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与我国当前转型经济背景及历史因素相联系的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已经导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下滑、经营风险加大,并严重影响到农业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集中反映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状况,因此,客观评价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深入分析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质性因素,对于把握农业上市公司发展趋势,寻找改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合理方略,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展开研究的。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因子分析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将诸因子绩效得分及综合绩效得分作为评价结果,以财务分析、案例分析、回归分析、均值分析、相关分析等手段,对在我国转型经济条件下,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非农化经营、财税补贴政策、股权结构、企业家激励、资本运营及资本结构等一系列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面加以研究,即:目前我国农业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对非农化经营因素的研究中加以探讨)、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及企业管理层面诸因素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综合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提出研究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背景和意义,界定有关重要概念,明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和结构安排、创新与研究局限等。从绩效评价理论、农业成为盈利部门理论、农业产业化与资本市场具有相容性理论、产权理论、现代契约理论、转型经济理论、发展极理论几方面,评述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以往有关农业上市公司及其经营绩效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介绍本文重点运用的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有关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对2002年和2004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因子分析,并结合大量案例分析,对2002年和2004年农业上市公司诸因子绩效及综合绩效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初步分析并总结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 第三部分探讨非农化经营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从产业经济层面探讨农

任海龙[3]2005年在《中国农业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新的挑战和冲击,我国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提高农业竞争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目标和举措,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是靠投资的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深层看,仍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计划和行政命令为主的财政支农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信贷资金市场仍然未能真正确立,农业资金流向和流量的调节机制仍以政策偏好为主,政策性开发贷款严重不足,多元化农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等方面。农业投入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主因素。 在农业发展中,制度决定效率,农业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果势必受到农业产业投资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供给体制和农业经营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改善农业投融资环境现状,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建立起完备、明确的政策辅助支撑体系,增强社会资金对农业的信心,彻底解决目前农业资金的窘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领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供给。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以及现代投融资理论为基础,采取对比分析、系统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农业投融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我国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剖析。以此作为问题研究的起点,同时对农业投融资的基本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概括,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科学借鉴;其次,对我国农业投融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农业投资的相对不足和不稳定性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约束,并且通过产业关联的传导和放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产生影响,加快农业投资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并对农业投资不足的深层制度原因进行了剖析。再次,对农业资金募集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国家财政支农投入和利用金融机构和债券市场融资的有关情况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我国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资金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财政支农资金在投入结构、管理体制和使用效果均存在一些问题;农业信贷和证券市场的融资没有充分体现服务“三农”的功能。最后,设立模型对我国农业资金供求数量和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我国农业投资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下,制定优惠政策,努力增加农业投资的总量;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进行结构调整,确立不同阶段的资金投放重点,不断提高农业投资的效益;深化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农业投资资金的吸收能力,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的多元投资体制,形成农业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内在、根本、持久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对策和措施。最后,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黑龙江省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情况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对促进我国农业良性互动资金供求机制形成具有重要理论参考和实践价值的创新观点。一是在对我省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因素和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业投资总量需求的计量分析模型,对2020年前农业投资的需求总量、供给总量及供需缺口进行预测。二是提出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化强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政策和建议。三是指出在我国严重的金融二元

董菊红[4]2006年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问题及治理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资本市场载体的农业上市公司,是将资本市场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依托。然而,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现象十分严重。 本文以在深沪两市上市的53家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从上市到2004年底的募集资金和非募集资金流向和特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武昌鱼”所投资行业的变更情况,总结出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的现状、方式和特点,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背农投资”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的资金投向改变频繁,“背农投资”现象严重,所投资的行业与主业相去甚远,并多以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而且“背农投资”对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正面作用,甚至会产生负作用。另外,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不仅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的主业发展、投资效率和再融资能力,而且还破坏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和秩序,损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运行,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论文以企业多元化战略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的主观动因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认为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是其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具体体现,但“背农投资”并没有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没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失当的多元化战略。另外,论文认为农业的弱质性与资本的逐利性之间的矛盾、农业上市公司“壳”资源优惠政策的吸引以及农业难以做大做强的客观现实等方面,是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论文最后提出了综合治理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的政策建议:现行的对农业上市公司的优惠政策弊大于利,要调整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财政税收政策;要逐步完善农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提高投资决策者的素质,加强对投资决策者的激励和监督,逐步完善农业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上市公司监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上市公司主业。

王姮[5]2004年在《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它综合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等诸多优越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金融供给上的不足一直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瓶颈。本论文研究从合理满足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各主体的融资要求出发,对其金融供给体系、技术工程进行深入剖析,试图设计一个促进农业产业化完善的金融体系。 论文以金融发展和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我国农业产业化各主体的融资现状为出发点,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对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这三类金融的不同要求以及农业产业化各主体——农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融资特点,对适宜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金融供给方式进行研究,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合理的农业产业化的融资体系。 本文首先分析研究了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外部法律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监控两方面完善农业产业化小额信贷融资的建议;其次,分析了项目融资的特点、功能、在农业产业化中适用范围以及项目融资技术,并对我国目前项目融资的障碍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加强法律建设、制定项目融资的支持政策、发展机构投资者、充足资金来源、规范资产与资信评估业等发展项目融资的途径;再次,分析了不同规模企业的商业性融资结构,得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融资需加强股权市场、银行信贷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建设的结论。在分析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的利率配给、内生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采取利率市场化,建立民营商业银行,建立中小龙头企业贷款登记制度和中小龙头企业信誉链措施等缓解信贷配给,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企业债券发行额与GNP、股票筹资额、国债发行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结论是:在目前的政策偏好和企业融资决策机制下,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此,提出了从制度安排入手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拓展空间的建议;进而,在分析农业产业化政策性金融组合模式、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对农业发展银行服务、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政策性农业保险等三种主要的政策金融形式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完善相关立法、扩大服务范围、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管理和补偿机制的建议,给出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和复合型的农业保险体系;尔后,对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国外合作金融模式以及民间非正式金融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农村信用社的长期改革目标应该是从目前准政府公共部门转变成严格意义上

谭湘[6]2007年在《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常常面临农村经济转轨问题,而农村经济又往往以农村土地为主要矛盾。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农村土地制度也自发调整。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应当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而目前的情况是:所有权主体虚置、政府与农民的土地权益都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土地经营资金匮乏。基于此,解决农村土地问题,首先必须界定农村土地产权,建立清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根据农村土地的属性,其产权结构应当是:国家拥有农村土地终极产权,农民拥有农村土地长期使用产权。尽管绝对清晰的产权是不存在的,但由于土地的公共产权会产生“寻租”行为,导致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因此,产权制度安排应当尽量减少公共产权,并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基于公平与成本原则的考虑,产权有效保护的途径是市场,而非政府。有效的资本市场不仅能给予产权以公平保护,而且通过产权的流动,能给产权以价值最大化。将土地产权证券化,不仅能借助资本市场这一途径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的保护,而且有利于筹集农村发展资金,为金融机构解决农业贷款风险控制提供路径。在土地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重点是土地固有使用产权和基于土地未来收益机会的证券化。政府应当作为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券的核发人,而农村信用社则可以成为土地未来收益机会的证券发行特定目的机构。土地产权证券化必须解决土地资产计量问题,基于土地资产的属性,在土地使用产权的计量上,应当充分考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在土地未来收益证券的计量上,预期成本计量属性是理性的选择。

陈洁[7]2007年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证券市场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在政府及各经营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制约发展的障碍因素,如资金瓶颈、重复建设、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农业本身解决不了。证券市场浓缩和凝聚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核心要素和价值观念,它应该而且可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办法。现阶段,发行农业公司股票是证券市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手段,故本文主要研究股票市场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另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对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作用十分明显且潜力巨大,但由于上市品种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在深度和广度上受到限制,故本文对期货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不作重点研究,只作案例分析来佐证。作为证券市场载体的农业上市公司,是将证券市场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载体。本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股票市场的作用研究,特别是通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一些数据分析和北大荒及武汉棉花的案例分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促进我国农业做强做大提供经验指导和建议。

崔亚娟[8]2011年在《利用证券市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巨大意义不言而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农业也处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我国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阶段,因此,如何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就成为了一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资金短缺、生产规模小、经营机制落后、风险水平高、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企业盈利能力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其中缺乏资本支撑更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证券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我国证券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其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尤其是在资金融通、资本定价、资源配置、分散风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利用证券市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是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四川新希望集团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证券市场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在利用证券市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农业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盈利能力差,农业债券发行量少、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起步晚、规模小等。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证券市场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制定了相关对策措施。作者认为,成立上市培育机构、适当降低农业企业的上市门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优秀的农业上市公司再融资、延伸产业链、转变经营模式、在主板市场中设立农业板、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债券的发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其中,首次提出农业板的概念,农业板的概念界定、构建思路以及具体制度安排都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严四容[9]2008年在《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顺利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目标,其根本出路和核心动力在于农业科技创新。然而福建农业科技的发展却难以突破资金投入不足这一瓶颈的约束。金融资金是农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之一,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加强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拓宽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对于解决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国内外在研究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并对本文的写作思路进行了简要概括。第二部分首先界定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同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属性进行了划分,分为“公共性”技术和“私人性”技术两类。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两种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选择模式,将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与资金投入过程结合在一起,并且揭示出了两个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为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找准切入点。紧接着,本文对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选择进行分析说明,归纳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对象、条件和方式,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以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选择为出发点,以数据分析为依据,试图对银行信贷、证券市场和风险投资这三类金融主体支持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做出真实的判断,判断建立在我们对相关部门的考察、调研结果以及对大量数据的提取、归纳、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支持的现状描述,本文第四部分立足于金融主体视角,分别从银行机构、证券市场和风险投资者的角度剖析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有些是源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偏好。第五部分着重分析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本文认为金融主体之外的经济金融体制、社会以及法制环境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第六部分结合福建实际,提出了金融支持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目的在于拓宽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首先合理定位各金融投资主体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职责分工,然后从银行信贷、证券市场、风险投资、风险保障和信息咨询等角度探讨了金融主体行为的路径选择。本文认为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还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作为支撑,政府作为政策与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对金融主体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最后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政府行为的路径选择。第七部分对全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曹汝华[10]2004年在《中国农村融资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研究了国内外农村融资基础理论和掌握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金融体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的短缺及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理论界已经注意到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融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农村经济要健康协调发展,就必须满足农村发展对农村融资体制的基本需求——增加农村融资总量,调整融资结构,改进融资体制。因此,在当前中国城乡差别大、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资金短缺的条件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如何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如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尤其是如何将低收入和贫困的农民纳入发展的轨道,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并使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使作者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并由此首次发现并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农村融资问题这一崭新课题。 本文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从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农村融资的一般概念入手,然后循序渐进地具体分析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农村融资活动的发展历程,各种矛盾的互相影响,展开对各种融资途径的具体探讨,发现农村融资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农村融资发展对策;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农村融资活动和理论形成的历史寻根,当前中国农村融资理论和实践的现状,判断和预测了农村融资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比较分析法,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村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并总结适合中国特色的融资方式,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开展农村融资活动,为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从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体制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的紧张。从资金供求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资金需要和目前经济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制约下的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矛盾导致的资金缺口的形成;运用模型分析法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资金供求之间的制约关系,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大农村资金的投入,尤其是需要农村融资的支持。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农村融资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与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融资理论框架,实现农村融资研究的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达到农村融资理论为我国经济建设有效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研究[D]. 丁旭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D]. 彭熠. 浙江大学. 2006

[3]. 中国农业投融资问题研究[D]. 任海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05

[4].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问题及治理研究[D]. 董菊红.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5]. 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研究[D]. 王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6]. 农村土地资产证券化研究[D]. 谭湘. 暨南大学. 2007

[7].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证券市场作用研究[D]. 陈洁.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8]. 利用证券市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研究[D]. 崔亚娟. 河南工业大学. 2011

[9]. 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D]. 严四容.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10]. 中国农村融资问题的研究[D]. 曹汝华.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证券市场与农业投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