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郝志颖,陈宗余,苗成民,石宏景

(1糜滩镇卫生院 甘肃靖远 730600)

(2靖远县中医院 甘肃靖远 7306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即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采取西药治疗,B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5.0%,显著低于B组的95.0%,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FD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087-01

目前,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饮食习惯也逐步发生变化,导致消化科收治的患者逐年增加[1]。FD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指的是患者在餐后出现饱胀不适以及上腹痛等症状,同时患者可伴随呕吐、恶心及食欲不振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中常常以西药治疗为主,但是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我院对收治的FD患者积极采取中西医联合治疗,均获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即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中男患与女患各20例;年龄均在19岁~68岁的范围内,平均(38.8±10.0)岁;所有患者均行西药治疗。B组中男患是22例,女患是18例;年龄均在18岁~69岁的范围内,平均(40.0±9.0)岁;所有患者均行中西医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食欲不振、上腹疼痛以及嗳气、恶心呕吐等典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对比两组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可对比,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40例FD患者均采取单纯的西药治疗,每次口服10mg的多潘立酮,一天3次,连续治疗4周。

B组:40例FD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药房成分为:茯苓30克、淮山药30克、白术15克、党参20克、炒枳壳15克、白芍15克、柴胡9克、生山楂10克、陈皮6克。若患者出现痰瘀夹血,则增加川穹10克、丹参10克;若患者痰湿加重则增加法半夏8克、厚朴5克以及冬瓜仁8克;若患者出现便溏则添加生苡仁9克与白扁豆10克;如果患者出现郁久化热则添加12克蒲公英、10克炒竹茹、炒栀8克。上述药物以水煎煮后取汁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100ml,每天1剂。在治疗期间,同时给予患者配合针灸治疗,主穴为双侧的足三里及内关、中脘,选择直刺1寸~1.5寸的毫针进行操作,对于肝胃不和者增加太冲与期门两穴;肝郁化热者加行间与期门;若患者为脾胃虚寒则加穴章门、三阴交以及胃俞、脾俞,每天1次数,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疗效,其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级情况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其中,患者偶觉有脘胁痛,但1h内自行缓解,不对食量与食欲造成影响;患者偶有嗳气但每天不超过4次,反酸不显著;患者偶有烧心、自觉恶心但无呕吐,视为I级。每天脘胁疼痛频繁,需要3h左右才能得到缓解,且偶有饱胀感,时间不超过1h,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患者时觉烧心、偶有反酸;患者偶有呕吐食物残渣、涎沫或,视为Ⅱ级。患者疼痛的时间超过了4h,偶尔服药、经常存在饱胀感,且时间超过2h、饱胀不适时间常常在1h左右,偶尔影响生活;或者需要服药缓解饱胀,可耐受;患者频繁嗳气且次数每天超过10次、经常烧心吐酸、时吐涎沫但数量不多,视为Ⅲ级。

临床治疗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治疗过后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超过Ⅱ级,视为治疗显效。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较治疗前改善超过Ⅰ级,视为治疗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病情加重,视为治疗无效[2]。

1.4 数据统计处理

数据均用SPSS 19.0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提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5.0%,显著低于B组的95.0%,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中医学认为FD属胃痛与嘈杂、胃脘痛范畴,中焦气机缺乏顺畅、脾胃功能静滴或者失调均为患者的发病机制,另外,情绪不佳也会对患者的脾胃肝肾造成影响,所以中医认为该病的治疗主要为以健脾养胃、调理肠胃。

在本组中,A组采取多潘立酮片单纯治疗,该药为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阻断DA受体,作用在胃肠道近端并促进胃窦、十二指肠不断蠕动而收缩幽门,进而使得患者食管下段的括约肌张力得到增强,提升胃动力,发挥止吐等作用。而B组在A组治疗的同时,采取了中医治疗,方中的白芍柔肝、缓急止痛;白术止呕吐、健脾,柴胡舒郁,竹茹与陈皮等则发挥化浊益胃与清热调中之功效。上述药物合用共凑疏肝理气、养血安神之效,同时也具备健益脾胃的作用[3]。与此同时,B组配合了针灸治疗,中脘与内关、足三里均为常用穴,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增加穴位,可对对患者脾胃虚弱以及心腹胀满、食欲不振等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发挥调理脾胃的功效,通过辨证施穴后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组中,A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5.0%,显著低于B组的95.0%,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中西医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史萍慧,琚坚.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16(12):2564-2568.

[2]黄钲凯,朱永苹,林寿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累积meta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0(04):142-145.

[3]陈洪港.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20(23):30-31.

论文作者:郝志颖,陈宗余,苗成民,石宏景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郝志颖,陈宗余,苗成民,石宏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