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关键词解读_现代性论文

“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关键词解读_现代性论文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关键词释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释义论文,中国论文,关键词论文,美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文化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文化认同与自主性就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中愈显重要的基本问题。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元,但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否也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一元?我们该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筑中国现代文化的特色?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美术的道路、特色,是否应该在新时代的全球视野中和现代性深度反思之下得到新的总结?这是需要美术理论界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和全球一体化的视野下作出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自184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突变与转型,中国美术被逐步卷进统一的世界史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拓展出新的格局。①西方强势文化作为这个互相关联的世界性巨变的原发推动力,对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传统的封闭性被打破,其自律性演进遭到阻截,中国美术在新的、变化着的社会情境中开始了现代性的历史建构。为着这一历史性建构,中国美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曲折与磨难,在失误甚至失败中摸索、奋斗、前进,其中有植入也有创新,有融合也有抗衡,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正反两个方面构筑起今天赖以前进的基础,昭示出后发现代化国家别开生面的现代性之路。

对于这段历史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是研究中国现代美术首先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中国现代美术的性质、身份、形态和价值,迫切需要得到明确的判定和阐释,这是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的需要。这要求拿出有效的解释框架,能够对现代转型中的中国美术现象的性质作出判定,对其线索进行梳理,否则将无法正确理解今天的理论与创作,更不能为未来提供前瞻性和方向性思考。而正是在中国现代美术的性质判断、历史叙事上,中外美术理论界从立场、方法、观点到结论都存在着诸多分歧。这些分歧在更深的层次上关涉到对现代性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认识,触及现代形态的标准与模式、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发现代化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关系等,最终指向这一问题:以现代性既有标准、模式和框架为前提,中国能否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性之路?换言之,中国已经走过的转型之路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现代”?如果希图超出以往歧异性的观察视角和思考进路,以新的眼光和视野给出整合性的解答,就必须在深层次上对现代性标准和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一个宏观的现代性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之上的中国现代美术的性质判断和历史叙述,就将不仅有助于理解与思考中国美术的现在与未来,更能为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现代性探索,从美术领域出发提供有益的视角、思路和参照。

本课题尝试提出中国现代美术合法性困境的解决思路,把正名问题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必须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以人类未来巨变为基本视野,以一切从事实出发为根本原则和方法,将关注重心从西方现代性模式转向连锁突变的现代性事件本身,进而在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面对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基本的经验事实和社会背景,提出以“自觉”为后发国家的现代性标识、以“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大众主义”为中国现代美术基本形态的这样一个理论构想。在肯定既有现代性原则的前提下,以上的努力旨在拓展解释框架的涵盖性和自由度,力图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打开自主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1.现代性题域中的未来视野

现代性问题域的研究源自西方,是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现代化变革而引发的全球自省性研究论域。虽然根据西方原发现代性模式的普适性可以推衍为人类文明传递和演进的规律性轨迹,但是却常常遮蔽或忽视了其相对性,导致继发现代性国家实践模式及阐释结构的尴尬处境。

“未来视野”是笔者研究现代性问题时所预设的前提性思考维度。通观人类走向现代情境的整个过程,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世界性的交通网络和信息流量的迅猛发展,人类经历了巨大而迅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变化,并且时间区隔越来越短,辐射地域越来越广,甚至无法预知其速度和规模,与传统社会形成断裂式的剧变。20世纪的变化比19世纪更加快速。毫无疑问,21世纪的变化又将是20世纪所难以比拟的。基于上述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性推断,笔者主张以极具前瞻性的未来视角回望人类现代性突变景观,有效借鉴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成果,更为宏观、合理地构建现代性论说框架,更好地理解、把握历史。

2.现代性事件

对于“现代性”一词,一般狭义的解释是指伴随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突进和政治经济领域的现代化,而出现的人的心性结构的变化与特征。现代化与现代性是互为因果的,是整体的现代进程的“一体之两面”。而广义的解释,我们可以将现代化和现代性看成是对现代进程的两种不同的视角和观察方法,从物质生产体制法规角度去看是现代化,从思想观念心性结构去看就是现代性,是从不同视角、不同的着眼点对整体现代进程的描述。由于本课题是从艺术领域的问题意识出发,最后仍归结到艺术问题的解答与言说,所以还是选择了从思想观念心性结构的视角去整体把握现代进程,并广义地将整体的现代进程称之为“现代性事件”。

所谓“现代性事件”,就是指宏观的人类巨变,是在巨大的时空尺度当中所显现出来的巨大突变的总体,跟古代社会的缓慢发展决裂,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爆炸性的剧烈变化。这样一个人类巨变的总体,作为宏观的现代性事件,它不是具体的某一时代、某一事件,而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人类巨变。本课题认为,在对于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当中,把重点从对西方现代性模式的研究以及这种模式在亚洲国家的延伸和变异,转向对于亚洲国家和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事实的研究,以及对整个现代性进程、现代性事件的研究。这里的“事件”,是相对于模式而言的一个总体性概念。简单说来就是人类进入现代以后的突变,是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从一个平缓的状态开始突然跃进所造成的人类巨变。本课题对“事件”这一概念的理解大大加以扩展,把涵盖了近几百年的这个突变本身,总体地看做一个现代性事件,一个横跨几百年的单一的巨变事件。这个巨变之所以可以从人类的整个进程当中切分出来,就在于科技的加速发展,包括生产力的急剧提高和生产工具的突飞猛进,在漫长的人类演进过程中突然呈现出一个加速度上的拐点,本课题认为这个加速度上的拐点具有本质性的意义,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急剧变化。这个拐点,这就是现代性事件可以被切分出来作为一个单一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界标。

3.现代化是人类巨变的序幕

以“未来视野”这一前置性预设和宏大时空尺度为视角,笔者把迄今为止发生的现代性变革当成一个单一事实来看待,将整个人类已经发展到全球化阶段的现代化进程,看成是未来更大巨变的序幕。人类巨变的最重要特征是迅猛发展的交换网络和信息流量,将全世界各地域的人们连接成一个可以同步思考的巨型大脑。“云计算”即是最新出现的一种更大规模的连接方式。加上现代社会个人欲望所释放的巨大精神能量,成为全球性的创新浪潮的原动力。在新世纪的一百年里,只要人类不至于自我毁灭,更高速度、更大规模的巨变必将发生。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形态都将呈现更为惊人的根本变化。相对于这样一个宏大时空尺度的巨变,近二三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只能被看成是未来巨变的序幕。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由此被挤压视为一个整体,只是这一序幕当中不同的阶段。

4.连锁突变说

连锁突变是现代现象的基本状态。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就是人类未来巨变的发端,一系列连锁性的突变由此启动、点燃,向不同地区、领域、层次传递,并引发新一轮的相同运动状态,蔓延弥散成彼此呼应、纠缠的立体爆破网络,最终在不可遏止的飞速突进中逼进整个人类生存的临界点。为了更加形象地表述现代性进程,笔者在此借用了核裂变到核爆炸的发生过程加以概略、具象地说明。从理论的严谨性上来讲,笔者自知这一类比同时存在不准确之处,如在每一轮裂变中的铀235(U-235)原子核都是相同的,而现代性连锁突变中原发与继发的关系却很复杂,可以说每一轮的继发性突变都与原发有所不同;并且,核裂变的原发点需要得到外来中子的撞击,而现代性进程之始的原发性突变却是多种因素偶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更多地来自于内部,是一种内源性的突变。

5.突变本体论

现代现象的本质为何,甚至是否存在本质在学界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若从最为直观、基本的方面来看,现代现象就是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不断加速、不可控制的全方位变化运动过程,现代世界呈现出与古代世界在社会结构、生活状态和精神层面的多重断裂。突变,就是这极其复杂、不可遏止和无法预知、变革与风险同在的现代现象的总趋势和总特征,它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剧烈程度迸发出来,是现代现象的本质。

在本体与叙述的关系中,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可以把以下三个范畴对应起来看:一、历史叙述,对应于历史本体,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这个本体的解释和述说;二、现代结构,对应于现代事件,是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对这个事实本身进行叙述就可以产生现代结构的论述框架;三、突变研究,对应于突变本体。一般认为,突变只是对现代事件本身的一种陈述。笔者将此继续推进,认为突变不仅是一个现代结构,用来说明、解释和叙述现代性事件这个本体,而且突变就是现代现象的本体本身。现代性研究的重点也就转变为对于突变本体的研究。就目前来看,现代性进程是全人类不可逆转的总体趋势,具有侵略性、传递扩散性和示范性的特点。时空的差异是人类不可回避的事实,至使全球现代进程表现出层级与进度的不均衡状态,但都无可否认地指向突变这一本体。

6.原发现代性突变与继发现代性突变

宽泛地讲,现代性事件的原发起点以科技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为标识,同时或先后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社会层面的巨变。笔者将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现代性展现表述为现代性的原发突变,后发国家正在发生的突变就是继发的现代性突变。“原发—继发”这组范畴概括现代性突变的基本结构,既能突出原发结构基本特征的重要性以及原发与继发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相似度、连续性,同时也能够突出继发与原发的不同。原发和继发之间,借用原子核裂变的信息和能量的传递与点燃的概念,可以视为一种连锁突变的关系。“原发—继发”和“先发—后发”两种称谓意义相近,在行文中有时可以互换,略有差别:用“原发—继发”除了表明时间先后之外,还含有对欧美现代性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启示模范作用的特别重视,以及它在世界性交往游戏规则中的奠基意义的承认。

从“未来视野”的前提性视角来看待人类现代文明一直延伸到未来的演进过程,以欧美社会为主流形态的几百年历史只是未来巨变的序幕,在序幕的各个小阶段和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的差异,其意义落差就在整体性的突变本体中被大大地缩小和抹消了,继发现代性和原发现代性作用于未来巨变的意义从特大时空尺度的宏观角度来看就值得同等重视。本课题将关注重心调整为面向整个现代事件本身,缩小原发现代性和继发现代性的落差并使之趋于等值,从而超越原发与继发、不同区域的局部性判分,而更为本质地把握整个现代事件、现代现象的深层结构和运作机制。

7.传递与点燃

传递是指原发性现代突变中迅速增加的信息与能量,不断外溢输出,通过战争、贸易和知识精英传送到后发达地域,与后发地区的文化环境社会条件冲撞互动,引发社会变革,形成原发到继发的连锁突变。在人类持续不断的现代进程中,“传递”与“点燃”的运动始终不是单向度的线性轨迹,而是存在着复杂的互逆性。但从原发地向继发地的传递、从强国向弱国、从先进区域向落后区域的传递始终是主流。武力侵略、经贸输出、文化殖民,都可以是信息和能量从高位向低位传递的方式,也可以是突变传递的方式。在原发与继发之间,乃至继发(新的原发)与继继发(新的继发)之间,是一种横向传递的关系。在横向的传递与移植过程中,原发地那种社会—制度与观念—意识两大层面的纵向互动关系有可能同步移植过来,它们在原生结构中的互相依存与制约关系在进入新的地域文化系统和社会机制后,必然由于各种在地性因素及变量而产生复杂的变异,但这两个层面的区分仍然存在,并与后发地的纵向结构两大层面形成一种纠结混杂的局面。

在现代事件的传递过程中,接受信息、传递信息的主体是知识精英。后发达地域的知识精英在感受到巨大外来压力和接受外来信息之后,即对原有观念和传统社会进行反思,对自身处境和现实条件进行判断,进而提出应对性的改革方案,并付诸实施。新观念新主张传播开来,改良与革命被策划与发动。整个社会的大变革被点燃。

所谓“点燃”,指的就是由知识精英的自觉提倡与主动传布而引起的大规模的应对行为,精英分子的“自觉”在这一连锁反应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能动和激发作用,继发地域的现代事件即由此全面展开。

8.作为继发现代性标识的“自觉”

原发现代性突变的起始是地理的、科技的、社会的、观念的等等多种原因的偶合,继发现代性突变的起始是外力外因的传递和点燃。前者是内源性的,后者是外源性的。前者的多种偶合因素中,“人”的觉醒、理性主义等观念性因素是现代突变的内源性的必要条件,但它是在几百年的纵向演进中历时性地起作用的。后者在传递与点燃中,继发地知识精英的“自觉”虽也是突变中的观念性因素和必要条件,但却是外源性的,在较短的几十年的横向移植中共时性地起作用的。在短时期中移植进来的各种各样的现代性因素在继发地都不是原创的,只有知识精英自觉的应对性策略和立足于本土的相关实践具有相对的原创性。本课题所一再强调的“自觉”,正是特指现代事件在横向传递与点燃的过程中,以中西方之间的比照性反思为特征的文化自觉。面对着传递进来的多元混杂的共时性局面,自觉的策略性选择建基于对中西古今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在巨大的矛盾张力中寻找文化发展和救国图强的出路。所以,在继发地域现代突变中,知识精英的策略选择就成为推进变革实践的枢纽,而作为前提的现代性“自觉”就成为继发现代性的标识。

在现代性连锁突变的传递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信息传递和压力传递。以中国为例,各种启蒙思想的传入是信息的传递,而鸦片战争,列强入侵是压力的传递。此外还有商品的输入、资本的流通、人员的流动,等等。在十分复杂的传递环节和渠道中,知识精英对于继发地现代性的形成和演进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信息的最先接受者,也是最先传播者;是压力的敏感受体,也是对压力做出判断和策略性思考的先驱。知识精英基于现代性“自觉”所做出的应对性策略选择,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国粹主义,都是突变传递引起的应对性后果,都因后发的现代性自觉与原发现代突变建立了直接联系,因而都是大尺度时空中的现代性事件的组成部分。

9.“自觉”的位置与结构

在原发现代性突变和继发现代性突变中都存在着内部的“自觉”。在原发现代性突变的结构内部的观念层面(审美现代性)和社会层面(社会现代性)存在纵向维度的互动,原发地域内的“自觉”即栖身于这种纵向互动中;在继发现代性突变的结构内部同样存在观念层面(植入与应对)和社会层面(植入与变异)的纵向互动,其中也包含着“自觉”这一关键环节。这二者都是地域结构内的自觉。这种自觉的主体也是知识精英,是对内部结构的变革与问题作出的反思、反应和选择,亦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自觉”。而在本课题中所强调提出的,是另一种特指的“自觉”,即原发现代性突变到继发现代性突变的传递过程中,以不同地域之间的比照性反思为特征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大量地存在于从原发到继发的信息能量传递过程中,是现代性事件由原发到继发的横向传递点燃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它由原发现代性突变所引起,却在继发地区发生作用,点燃新的突变,是连锁突变中的最关键环节。“自觉”起始于对现代性突变的感知。“自觉”的主体是继发地域的知识精英。

继发地知识精英的“自觉”是一种现代性态度。与其他历史时期知识人的自觉不同,这种“自觉”与原发现代性这一参照系直接相关,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主体觉醒与理性反思有关,与“上帝死了”和君权解体有关,与现代时间观剧变有关,也与自身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救亡图存的民族意志有关。在这种“自觉”中包含着对现代突变的感知,对应对策略的选择,对实施行为的操控,对立场身份的认同。在中国,“自觉”建构起了“救亡图强”的大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自觉”首先以知识精英的个体性自觉出现,通过宣传联络形成群体性自觉,再由社团党派活动而形成阶级性自觉,最终以政治手段强化为国家意志。

10.植入与应对的等值

本课题特别看重继发现代性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人类未来巨变的视野中,原发与继发的意义落差缩小了,统合在整个现代事件的突变中,就作用于未来巨变的推动力而言,值得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是第一层意义上的等值。即在世界范围内的原发与继发的等值。第二层意义上的等值,是指在继发地域内部,除了植入性现代性之外,继发现代性中变异、应对的部分,也并不因其不完全符合原发现代性标准而失去意义,甚至有可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原创性而可以与植入现代性等值。以往的现代性研究中,应对性现代性往往受到忽略或排斥,其实却是继发地域中最具研究价值和原创价值的部分。因而对于继发现代性的应对部分里面那种抗衡性策略的意义,值得本课题一再强调,尤其还要注意民族性在现代事件传递过程当中的作用和意义。现代性突变在传递过程当中,遭遇到后发展国家为民族传统所激发起来的变异甚至抗拒,这种带有原创性、自主性的策略行为往往是对本土利益和文化传统的坚决护卫,其民族、地域和文化的色彩最为浓厚,在对现代性的丰富可能的开掘上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有益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对人类发展模式、道路的潜在可能的多维探索。对于促使地域文化传统走出一条立足本土、自主创新的转型之路也具有重大意义。民族性就体现在这种变异和抗拒当中,成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觉”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11.西方现代结构的偶在性

西方原发现代性结构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普适性,确实体现了全人类的共通性。这是本课题特别认同并重视的基点。这种普适性,正是当今全球一体化得以推进的游戏规则的基本组成部分。然而,从人类文明的自发性演进来看,并没有一个确切的逻辑表明现代世界必然首先在西方出现,这是各方面因素适时的偶合所带来的,对于这一偶然性的承认和研究同样重要,同样值得重视。这既不表明西方世界从来、必然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和目的,也不能说明西方现代性结构是人类的模板而放之四海皆准。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现代性结构的普适性毋宁说是一种规范性,它具有为后来者学习和袭用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可以为后来的经验与事实所调校和修正,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被扬弃和超越。

二三百年来越来越快的发展,有赖于越来越多的创造发明,也有赖于被释放的个人欲望,还有赖于其他各种复杂的地理的、社会的以至观念性的原因,这些原因组合成一个偶合结构。这种偶合形成的现代突变如果不是最早发生在欧洲,肯定也会在不太遥远的时间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而且,其原因和动力一定是另一种不一样的偶合。

本课题将人类巨变的开始出现于何时何地何种方式看成是一种偶然,而将人类发展到某个阶段一定会发生突然加速的拐点,显现出全方位的巨大变化看成是一种必然。

12.应对中的策略性方案选择

以鸦片战争为标志性起点,现代性突变以巨大的压力向中国传递,中国感受到西方现代化力量的强大冲击,逐步形成自觉的回应,从军事、经济层面到政治体制层面乃至文化教育、价值观念层面做出应对。知识精英以洋务运动求自强,是在小范围内的“自觉”,其应对策略局限于技术的层次。戊戌变法开始从制度上求变革。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大范围的“自觉”和全方位的应对,它以救亡图存的社会改革为目标,深入、全面地触及现代性问题,展开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全民性的启蒙运动,点燃了此后席卷中国的革命运动的引线,种种策略行动都以此为发端而相继迸发。所谓“点燃”,指的就是由知识精英的自觉提倡与主动传布而引起的大规模的应对行为,精英分子的“自觉”在这一连锁反应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能动和激发作用,作为继发地之中国的现代事件即由此全面展开。此时,美术作为整个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才真正被纳入现代文化的视野之中,无论是主张全盘西化还是坚守传统,无论是强调中西合璧还是走向大众,其一系列口号的提出,都体现了创作者和理论家在中国美术出路问题上的“自觉”和策略性应对。

在实际情况中,“自觉”的深浅和角度很不同,导致的策略性应对方向更是因人因事因条件而异。同样的刺激和动因,却会引出完全相反的结果。这些不同应对策略之间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甚至对立,互为消长,从而再导致新的局面。在中国,“自觉”的后果,不是引出一种单一的判断和选择,而是引出多种不同的判断和选择,而正是这个由多种策略取向组合而成的复杂结构,成为了中国特有的继发现代性图景。这种继发结构与原发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都将统合于人类巨变的大背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动态图景中,用简单的进步-反动、正面-反面、积极-消极、好-不好等二分概念来判断是远远不够的。本课题正是不想做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希望把具体的人和事放在较大尺度的因果链中来考察,再将这些因果链、因果网放到宏大的现代性事件的背景中,观察其中的相对关系和演化机缘。

13.作为策略性方案的“四大主义”

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曲折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通过对现实危局、时代要求和西方原发性植入因素的主动理解和理性回应(包括接受、抗拒、消融、改造等),提出了中国美术变革图强的各种策略方案,以“自觉”为标志而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主义论述。中国在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论述是从康有为、陈独秀开始的,他们虽然并非艺术家,却是最早的改革方案提出者和倡导者。在康、陈的引领下,正是出于对艺术与社会、历史的紧密关联以及艺术的现实功能的自觉,知识精英提出了中国美术变革图强的各种策略。我们从自觉之后的策略性选择出发,把20世纪中国美术史梳理为四条线索,分别是“传统主义”、“融合主义”、“大众主义”和“西方主义”。它们既是艺术发展路线和创作指针,又具有社会行动功能和实践效果,合而为中国美术的现代主义,是中国美术现代性突变和转型的有力表达。

14.绘画演进中的自律性

一个成熟的文化体如同一种生命体自成体系,有其严密的组织结构,特殊的生长轨迹,具有相应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更新能力。中国文化传统的结构错综复杂,显现出自身的自律性。西方亦是如此。

一种文化体一旦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内在结构,便进入其自律性发展过程。孕育它的环境转而变为它的客体,其他文化体则成为它的异体。呈现出从草创到生长到成熟到衰老到解体变异的自然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只要它没有遭到毁灭性的外因破坏,它的本体自律性就能得以延续。一种文化的发展变化,首先决定于它的本体自律性,其次决定于客体的条件与影响,再次决定于异体的刺激。本体自律是内部动因,而客体和异体的影响都是外部的动因。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演变,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命体的延续需要吸收外来的能量和养料,进行新陈代谢,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生命体又必须有一定的封闭性,必须要有边界自我保护,避免自身的解体。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对立统一,才能保障物种的生存与演化。愈是高级的文化,其内在结构就愈复杂精密,内核就愈是坚固和稳定。由这个内核诞生出不同的子系统,子系统又互相联系与制约,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具有复杂结构的体系。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中国画学则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下面还有多层的分系统。作为系统的中国画学,也有其复杂的内部结构,其中既有纵向的深层延展,又有横向的网络状的交错分布。这个系统的自律性,保障了它在本体结构和演进形态上具有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特性和差异性。而且,对于一个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演变特征的辨识和判定,必须在与其他不同系统的比较中进行。

15.神韵、意境、格调三段说

纵观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史,可以用“神韵”、“意境”和“格调”三个审美范畴概略地表述中国画价值评判中心的三个演进阶段。

人物画是中国画最古老的画种,从顾恺之开始就强调“以形写神”,即通过对人物形貌的描绘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韵。这个阶段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以“神韵”为评价中心;当中国画发展中期以山水为主要题材时,“意境”成为其基本的价值中心,更多地体现为创作主体与客观自然的互动关系,重在情与境的交流融汇;“格调”则是当中国文人画进一步深化发展,笔墨进一步独立,转向大写意花卉时,开始建构起来的价值评判标准,主要涉及创作主体与形式语言的对应关系,是直接通过笔墨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文化修养、人格风韵和精神境界。

“格调”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创作主体的品格,二是形式语言的素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复杂关系,明清时期中国画笔墨进一步独立后的审美价值正由这两方面所共同决定。从根本上来说,“格调”所讲究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渗透、映射到笔墨为主体的形式语言中,在艺术作品中显现出来的作者的人格理想与精神境界。由于创作主体在技法、学识方面的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人格理想能否得到充分的表达,于是形成了对笔墨技法的复杂精微的本体论要求。因此,相对于“意境”而言,“格调”的价值追求更为重视笔墨在传承基础上的演进与新的审美趋向之间的复杂关系。

16.全球现代性图谱

现代性突变起始于欧洲,从原发地向继发地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地域的不同和文化传统的差异,继发地域的现代性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与欧美的原发现代性既有基本的共同点又有相当大的不同。这些不同的形态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呈现,组合成全球现代性图谱。在可预见的将来,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性多元呈现将在不断的互相影响、冲突和交融中发展演进。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交流网络的升级,全球化—个体化的程度将会越来越普遍和深入,平均文化水平将会更加提高,而世界将会越来越扁平。

①艺术史的分期标准与社会史、政治史有所不同,社会史、政治史明确以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近代的起点,但在讨论艺术史时,可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五四”运动的标志性意义更为明显。本课题在论述20世纪中国美术时仍然上溯到鸦片战争,将其视作一个实质性的重大分界点,这是因为没有自那时起的一次次惨重失利和沉痛教训,就不会有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乃至“五四”运动的一系列历史性事件。艺术的发展演进有自身的逻辑,但社会剧变及所引起的价值观变化是艺术形式语言变革的深刻原因,鸦片战争不一定给艺术变革带来即时的和直接的影响,但影响艺术变革最巨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及所引发的思潮、心态和价值观变化,却是以鸦片战争作为在先的事实基础和逻辑起点的。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关键词解读_现代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